(共24张PPT)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每一年的9月18日,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并且全国许多城市也会在这一天拉响防空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铭记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吗 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难以释怀、痛心疾首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共同学习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导入新课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 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一.国难当头—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时间地点
经过
结果
1931年9月18日
沈阳
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
东北三省相继被占领
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军事上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进而占领中国东北。
1.九一八事变:
背景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以实现。如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之领土尚未实现。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30年11月至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③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④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1.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不抵抗政策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东北三省沦陷
2.伪满洲国的建立:
时间
地点
执政者
危害
1932年
长春
溥仪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日军屠杀东北义勇军
日军屠杀中国平民
刺杀幼童之后,集薪待焚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二.奋起抗争—局部抗战开始
3.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中国共产党: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游击队
组织抗日义勇军
东北抗日联军
面对日军侵略,相比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马占山,抗日英雄,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坚守江桥,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
他孤军奋战,重创日军。后诈降日军,再举抗日旗帜,组建东北抗日救国联合军。为抗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杨靖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1932年,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东北:
华北:
背景: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
1933年第二十九军官兵手持大刀在长城一线的喜峰口战斗中杀伤大量日军。
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1934年11月24日被蒋介石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刑前题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冯玉祥
日本侵华步伐:
1935年
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国民政府态度:
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平津危机!
华北危机!
中华民族危机!
三.民族觉醒—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 时间
地点
领导
口号
结果
影响
1935年12月9日
北平新华门前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遭到反动军警的暴力镇压
中国共产党
4.一二·九运动:
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西安事变的概况。
四、扭转时局—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时间
目的
人物
性质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概况
各方力量 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亲日派何应钦
宋美龄、宋子文等
英美等国
日本
中国共产党
组织讨逆军,讨伐张、杨
希望以政治手段营救蒋介石
不希望蒋介石垮台
日本在经济上对南京政府施加压力,营造内战声势
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西安事变后的国内局势: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2)蒋介石一直坚持妥协政策,引起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满。
发生原因:
思考:
面此对如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1)蒋介石是能够领导抗日的强有力人物。
(2)杀掉蒋介石,中国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这有利于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
(3)人民群众愈发渴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2)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1945年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合作,是划时代的转变,是新阶段的开始。”
——毛泽东高度评价西安事变
四、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
1、背景:蓄谋已久、转嫁危机、有机可乘
2、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制造者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4、结果:东三省沦陷、华北危急
5、意义:成为起点、揭开序幕
1、背景:华北危机
2、时间(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口号
3、意义:揭露…、打击…、促进…
1、时间、地点、人物、目的(逼蒋抗日)
2、经过:张、杨实行“兵谏”,通电全国
3、结果: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
4、和平解决的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
(2)军事行动—袭击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3)东三省沦陷、建立伪满洲国
3、经过:
局部抗战开始
东北:抗日义勇军、江桥血战、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
华北:喜峰口战斗,冯玉祥等率部收复多伦等地
1.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下表“?”处对应的英雄人物是 ( )
A.杨靖宇 B.张学良
C.徐邦道 D.左宝贵
英雄 林则徐 邓世昌 ?
事件 虎门销烟 黄海海战 东北抗日游击战
A
巩固练习
2.毛泽东指出,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指 (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3.“瑞雪洒三秦,思绪落长安。倭寇肆意横行,政府视而不见。张杨赤子心,不堪国土丧,无奈施兵谏。联中共,齐抗日,复河山。炎黄万众一心,誓死保卫家园。浩气永铭刻,史册千载传。”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事件而作 ( )
A.红军长征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C
4.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C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九一八的警钟依然长鸣,松花江上的歌声依然悲怆。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开创未来;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