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华东师大版1.3《我爱这土地》课件(4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华东师大版1.3《我爱这土地》课件(4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7 08:4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我爱这土地
艾青现代诗歌的鉴赏 (一)诗歌的语言
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 《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我爱这土地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去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方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念。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背景材料: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 公元1937年12月13日,南京,这座已经“无抵抗的都市”沉没于血海之中。   13日晨,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由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次日,其他三个师团相继进入南京南北各市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南京这座历史名都陷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里。   13日,约有十余万难民和被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被日军围逼到燕子矶江边的沙滩上,数十挺机枪疯狂扫射,顿时间,尸体蔽江,水为不流,至少有5万余人惨遭杀害。14日,日军在汉西门外又集体屠杀难民和非武装军警7000余人,江岸,尸体纵横,血流成河,汇向江流。15日夜,被日军俘虏的南京军民9000余人,被押往上元门外鱼雷营江边,遭到集体屠杀,除9人侥幸逃生外,我爱这土地背景材料: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 余者全部遇难。16日,日军在下关煤炭港、鼓搂四条巷一带屠杀我无辜同胞数万人。17日,日军在下关上元门屠杀我同胞3000余人,在三叉河杀害四五百人。18日,日军在下关草鞋峡将中国男女老幼同胞5.7万人集体残杀,“先用机枪扫射后,复用刺刀乱戮,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骸骨悉数投于江中”。在这前后,日军还在上新河一带残杀中国被俘军人及难民28730人。到处尸骸遍野,人血染地,南京成了一座血腥的人间地狱。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从军记者铃木二郎记述道:“我随同攻陷南京的日军我爱这土地背景材料: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 一道进城,在城内待了四天,目击日军无数暴行。”“十二月十三日,在中山门附近城墙见到极其恐怖凄惨的大屠杀。俘虏们在二十五公尺宽的城墙上排成一列,许多日本兵端着插上刺刀的步枪,齐声大吼,冲向俘虏们的前胸或腹部刺去,一个接着一个被刺落到城外去了。只见飞溅的血雨喷向半空,阴森的气氛使人汗毛直竖,我站在那里,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可是,俘虏们有人脸上浮泛着冷笑,有人若无其事的大笑,等待着死亡。”   《朝日新闻》从军记者今井正刚说:“我于十二月十五日夜间,在大方巷《朝日新闻》办事处前面马路上,看到数千人头攒动,一望无际的中国人群,被赶赴下关屠场。在天色微明的扬子江畔,一片黑黝黝的尸体堆垒如山,在尸山里我爱这土地背景材料: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 蠕动着人影,总有五十人乃至一百人以上,他们在日军刺刀的逼迫下转来转去拖拽着尸体,丢向江流里去。作业完毕,苦力们被排列在长江岸边,哒!哒!哒!一阵机关枪声,只见仰面朝天、翻身仆地、腾空跃起,一一都跌落江中,被滚滚波涛卷走。”据在场作业的一个日本军官说:“这里被杀害的中国人大约是两万人。”南京市崇善堂在难民区内组织了“崇字掩埋队”,下设4个分队,从本月起,南自中华门、通济门外,西自水西门外,东自中山门外,城内自城南经鼓楼至挹江门以东,共收尸112266具。诵读鉴赏: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品味其 缠绵而深沉的爱国情思。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 这些意象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 诗人的感情。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朗读形象(意象)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遭受侵略蹂躏的祖国悲愤和激怒的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鸟诗人自己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它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
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我爱这土地2.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1.“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 ,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我爱这土地意象象征鸟土地河流、风黎明诗人自己祖国大地抗争精神、愤怒对光明的希冀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雪 落 在 中 国 的 土 地 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
……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37年12月28日 艾青北 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啊,
这国土养育了/那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北方》
1938年2月艾青仿写作业“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你会歌唱些什么?注意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一定会用我欢快的歌喉歌唱:
这被清晨的露水洗得一尘不染的新的世纪
这无时无刻不洋溢着的我们的幸福的气息
这永远和谐的美妙的声音,
还有来自未来的美好的憧憬
——然后我歇息了,
连梦中也充满欢笑。
为什么我愿在蓝天翱翔,
愿用歌喉欢唱?
因为我深爱这和谐的社会。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充满真挚感情的喉咙歌唱:
这以破竹之势发展着的中国,
这有着引人入胜令人震撼的壮丽山河,
这仿佛腾飞巨龙的龙的儿女
和那朴实纯净的民风
——然后我笑了,
因这美丽的土地而欣慰。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挂笑容?
因为我对这国度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仿写诗歌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爱这土地仿写诗歌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
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
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
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乡愁》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古今中外的 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 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 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 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 玉苦瓜》 、《灵河》、《石室 之死》等。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人生阶段。 全诗一共四节,每一节诗歌代表的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请问是什么?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 ——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海峡——游子与大
陆分离个人思乡之情逐层 推进 普遍的家国之思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
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
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 :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1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自由诗的特点。结构美和音乐美
2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 ,一 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 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 http://219.148.101.253/music/987654321.net/music/caiqin/chusaiqu.rm
作者简介:
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歌是台湾著名女歌手蔡琴演唱的《出塞曲》,它是由席慕蓉作词的。
席慕蓉,台湾当代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54年赴台。她的好多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 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席慕蓉
乡愁
分析、解读课文。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3 、第二节 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 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一、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二、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三、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四、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深情朗读:
席慕蓉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故乡的 歌/是一支/清远的 笛 总在/有月亮的 晚上/响起
故乡的 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 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
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拓展与迁移 下面是现代诗人李广田的《乡愁》,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乡 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相隔。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 萧民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1.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 2.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3.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 4.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