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21张PPT 内嵌视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21张PPT 内嵌视频)+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9 16:36:34

文档简介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成就与农业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理解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科技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
认识天文历法、医学、文字和青铜器等成就如何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统治秩序,体现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征。
时空观念
在时间轴上定位夏、商、周三个朝代,梳理科技文化成就的演变脉络(如历法从夏朝萌芽到战国完善)。
通过地图识别甲骨文出土地点(河南安阳)、三星堆遗址(四川广汉)等,形成对夏商周文化多元一体的空间认知。
史料实证
运用太阳神鸟金饰、甲骨文、司母戊鼎、《诗经》文本等图文史料,实证夏商周时期在科技、文字、艺术和文学领域的成就。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和扁鹊诊法,理解医学经验的积累与理论化过程。
历史解释
解释夏商周时期人们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如何推动天文历法发展,并分析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社会的意义。
探讨甲骨文与青铜器在政治、文化中的功能,说明它们如何成为权力与文明的象征。
家国情怀
感悟古人对自然探索的智慧(如都江堰、二十四节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体会扁鹊、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奉献精神,培养尊重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夏商周时期在天文历法、医学、文字和青铜器方面的主要成就。
这些成就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难点:
理解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社会根源(如天文历法源于农业需求)。
辩证看待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的局限性(如巫术与科学交织),认识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约5分钟)
【创新活动:神秘文物盲盒】
材料呈现:
播放太阳神鸟金饰的旋转动画,突出其镂空设计和内外层图案。
教师提问:
“同学们,如果你们是考古学家,从这件金饰中能推断出夏商周时期人们最崇拜什么?科技与文化会如何发展?”
学生回答(预期):崇拜自然(如太阳)、追求精美工艺等。
教师强调:
“没错!这件金饰不仅是艺术精品,更揭示了古人对宇宙的探索。今天,我们将化身‘文明解码员’,解锁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密码。”
 (二) 新课讲授
1. 天文历法:从观星到节气的智慧
材料呈现:
阐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图片展示: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记录日食的商朝甲骨。
(日食)(月食)
(商朝甲骨文日食记录)
文字材料:
1.“癸酉卜,贞:日夕有食。” (含义:在癸酉日进行占卜,询问:日暮时分是否有日食发生?)
2.“庚辰卜,争贞:日有食。”(含义:在庚辰日进行占卜,由名为“争”的占卜师询问:日食是否发生?)
3.“戊子卜,宾贞:日有食,唯若?”(含义:在戊子日进行占卜,由名为“宾”的占卜师询问:日食发生,是否吉利?)
教师提问:
“商朝人为何要记录日食?”
学生回答(预期):出于对王权稳固和国家安危关切,是他们“天人感应”宇宙观和占卜政治体系下的直接产物。
材料呈现:
图片展示:夏历 商历 战国时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夏历)(商历)(战国时二十四节气)
文字材料:《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示意图
教师提问:
“思考制定历法和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社会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预期):
制定历法帮助农民规划农事时间,预测季节变化,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
制定二十四节气提供精确的农时指导,优化播种、收割等关键环节,提升农业效率和产量。
教师强调:
“古人‘观象授时’,将天文知识转化为生产工具。这种务实精神,让中国历法领先世界数千年。”
2. 医学:从经验积累到理论奠基
材料呈现: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和扁鹊介绍。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
介绍:战国名医扁鹊,善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病,发明切脉诊法,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沿用至今。其见蔡桓公典故,通过望诊预见病情发展,诠释“治未病”理念,被尊为“神医”,对中医影响深远。
文字材料: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
典故: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农业和医药之祖。为了帮助人们治病,他亲自尝遍各种植物,辨别它们的药性。然而,在一次尝草时,神农因误食断肠草而中毒身亡。后人感念他为民献身的精神,尊称他为“药王”和“医药之祖”。
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模拟扁鹊诊病场景,用简单道具(如脉搏模拟器)体验“切脉”。
教师提问:
“神农尝百草和扁鹊四诊法,反映了医学发展怎样的趋势?”
学生回答(预期):从原始经验积累向系统化、从巫术向科学化实践的演进趋势。
材料呈现:
文字材料:《黄帝内经》节选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体经脉图
教师提问:
“思考《黄帝内经》为何被称为中医奠基之作?”
学生回答(预期):因为《黄帝内经》首次系统总结战国时期的医学经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中医的核心理论(如脏腑经络、辨证论治),并倡导顺乎自然的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发展确立了基本框架。。
教师强调:
“夏商周医学虽掺杂巫术,但已迈出理性步伐。《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至今影响中医,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健康智慧。”
3. 文字与青铜器:文明的“双子星”
材料呈现:
图片展示:
甲骨文和相关史事
介绍: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兽骨等,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1899年,官员王懿(yì)荣得了病,派人买药后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
部分甲骨刻辞
(“土方入侵”刻辞卜骨)(“王为般卜”刻辞龟甲)(“岁于中丁” 刻辞卜骨)
教师提问:
“为什么将我国早期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对哪些内容做出了记载呢?”
学生回答(预期):
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 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创新活动:甲骨文破译大赛
出示“日”、“焚”、“亦”、“河”等甲骨文,学生竞猜含义,并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
(日)(焚)(亦)(河)
材料呈现:
播放视频:《汉字之源》——甲骨文
图片展示:口耳相传 文字记录
教师提问:
“为什么将我国早期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对哪些内容做出了记载呢?”
学生回答(预期):
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 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材料呈现:
文字材料: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1.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约公元前2000年)
早期发现:青铜器在中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以二里头文化(今河南偃师)为代表。考古发现表明,早期青铜器多为小型工具和武器,如刀、锥、爵等,制作相对简单。
2.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高峰(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前256年)
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青铜器技术达到鼎盛,以礼器和武器为主。
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青铜器制度更加规范化,与礼乐制度紧密结合,强调等级秩序。器物类型丰富,如鼎、簋、钟、盘等。纹饰演变:从商代的繁复神秘转向简洁规整,如凤鸟纹、窃曲纹。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技术革新:出现失蜡法等精密铸造工艺,使器物更加精细和复杂。器物多样化:除礼器外,扩展至日常生活用品,如铜镜、带钩、钱币。区域特色:各诸侯国发展出独特风格。
图片展示:
四羊方尊及介绍
(四羊方尊)
介绍: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铜酒器,整体呈方形,四角各饰有一立体圆雕羊首,羊身与尊腹相连。器表装饰有雷纹和夔龙纹等纹饰。其制作采用范铸法:以陶范分制器身与羊首,合范后浇注青铜液(铜锡铅合金)成型,羊首等部分可能通过分铸法单独铸造,再与主体嵌接。
泥范铸造法
教师提问:
“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技术水平?”
学生回答(预期):
精确配比铜锡铅、应用泥范铸法、雕刻复杂纹饰
这不仅展现了商周时期在高温冶金、模具制作和艺术雕刻上的高超制作工艺,还体现了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的特点,是早期文明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材料呈现:
文字材料:“王鼎九,诸侯鼎七,卿大夫鼎五,士鼎三。”
图片展示:
青铜器的种类和运用
周代列鼎列簋制示意图
教师提问:
“思考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功能的演变。”
学生回答(预期):
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食器转变为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材料呈现:
文字材料及配图:
司母戊鼎及铭文拓片
介绍: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32.84千克,也有学者认为应称为“后母戊鼎”。
何尊及铭文拓片
介绍: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 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 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教师提问:
“思考刻在青铜器上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预期):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
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材料呈现:
文字材料及配图:
三星堆遗址
介绍: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属青铜时代遗存,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遗址发现有城墙、祭祀坑、居住区等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玉器及象牙等,造型奇特。该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研究工作仍在持续进行。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玉璋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玉璋)
介绍:玉璋是我国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件玉璋与夏商时期我国其他地区玉璋的形制大体一致。
教师提问:
“思考三星堆遗址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学生回答(预期):
三星堆遗址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体现了多元一体。
教师强调:
“文字让历史可考,青铜器让权力可视化。它们共同构建了夏商周文明的基石,并见证中原与古蜀(三星堆)的文化交融。”
4. 文学:《诗经》与“楚辞”的源头活水
材料呈现:
《诗经》阐释:《诗经》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
朗诵视频《诗经·秦风·无衣》。
教师提问:
“从《诗经·秦风·无衣》诗歌中,你感受了什么?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哪些方面的生活?”
学生回答(预期):
感受到了士兵间团结互助、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内容质朴,关注生活,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材料呈现:
“楚辞”阐释:“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视频播放:屈原生平
图片展示: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文字材料:《离骚》节选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节选》
教师提问:
“观察画像和视频,屈原给你怎样的感觉?他的诗歌《离骚》充满了香草美人、神话传说,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风格?”
学生回答(预期):
屈原给我一种悲壮而忠诚的感觉,他作为诗人和政治家,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
《离骚》的风格是浪漫主义,通过香草美人、神话传说等象征手法,抒发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富有想象力和神话色彩。
小组讨论活动:
完成《诗经》与“楚辞”的对比表格填空。
对比 《诗经》 “楚辞”
地域 北方中原 南方楚地
内容/情感 集体创作,反映社会现实 个人创作,抒发政治理想与悲愤
风格 现实主义,朴素简洁 浪漫主义,华丽奔放
句式 以四言为主 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教师提问:
“为什么风格迥异的《诗经》和‘楚辞’能共同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学生回答(预期):《诗经》和“楚辞”虽风格不同,但分别代表北方现实主义与南方浪漫主义传统,互补共存。
教师强调:
“《诗经》是民众的歌声,‘楚辞’是文人的呐喊。它们一北一南,共同塑造了中国诗歌的基因——关注现实、抒发真情。”
(三) 课堂总结与升华(约5分钟)
【创新活动:文明密码破译大会】
情景创设: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了夏商周文明的五大密码。现在,我们就是文明破译员,要解读这些密码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因。"
密码破译环节:
密码一:仰望星空(对应天文历法)
教师:"古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观测星空?"
学生思考:(引导回答:为了农业生产,掌握自然规律)
揭示:这不只是观星,更是将宇宙秩序融入人间生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
密码二:生命守护(对应医学)
教师:"从尝百草到著《内经》,医学发展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引导回答:从经验积累到理论构建)
揭示:这是用理性照亮生命奥秘的开始,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
密码三:文明刻印(对应文字)
教师:"为什么说甲骨文让中国历史变得'可考'?"
学生思考:(引导回答:有文字记载,历史更真实)
揭示:每一个甲骨文,都是先民与世界对话的印记,让文明得以跨越时空传承。
密码四:匠心永恒(对应青铜器)
教师:"青铜器既是礼器也是兵器,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引导回答:科技为政治服务)
揭示:技艺因需求而精进,艺术因信仰而升华,展现了中国古代"技以载道"的传统。
密码五:心灵之声(对应文学)
教师:"《诗经》的质朴与《离骚》的浪漫,为何能流传千年?"
学生思考:(引导回答:表达了真实情感)
揭示:文学让个人的悲欢、家国的命运都有了安放之处,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升华启航:
"破译了这些文明密码,我们发现:夏商周人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人类的永恒命题——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守护生命?如何记录文明?如何表达心灵?他们的答案,至今仍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二十四节气仍在指导农事,中医智慧仍在守护健康,汉字仍在书写文明,青铜纹饰仍在激发灵感,《诗经》的诗句仍在被我们传唱。
这些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有温度的生命。它们告诉我们: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兼具务实与浪漫、理性与情感。今天,我们不仅是学习历史,更是在与祖先对话,寻找自己的文化根脉。带着这份理解,让我们继续在文明的长河中探索前行!"
四、布置作业
基础题(必做):
教材P48课后活动第1题:辨认甲骨文(日、田、明、河),并说明其造字方法。
撰写短文:分析太阳神鸟金饰如何体现古人对太阳的崇拜。
实践题(选做,分组任选其一):
科技组:制作“二十四节气”手抄报,配以农事谚语和插图。
文化组:排练历史短剧《扁鹊治病》或《屈原投江》,突出科技或文化成就。
考古组:用黏土仿制青铜器纹饰或甲骨文,附上说明文字。
五、板书设计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探天测地:天文历法
观象记录:日食、月食、哈雷彗星
历法演进:夏历→商历→战国节气
意义:农时指导,文明基石
二、医道初兴:医学
实践:神农尝百草 → 扁鹊四诊法
理论:《黄帝内经》→ 阴阳五行
三、文以载道:文字与文学
文字: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 金文
文学:《诗经》(现实主义)→ “楚辞”(浪漫主义)
四、器以藏礼:青铜文明
工艺:铜锡铅配比 → 精美铸造
象征:权力(司母戊鼎)→ 文化(三星堆)
五、文明启示:创新·融合·传承
科技因需求而进步,文化因交流而灿烂(共21张PPT)
这件文物来自商周时期,它为何以太阳和飞鸟为主题?古人想通过它表达什么?
太阳象征生命与光明,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而飞鸟则代表沟通天地、灵魂升华。
太阳神鸟金饰
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以及祈求丰收、王权神圣的愿望。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解码文明密码,传承中华智慧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探天医人:天文历法医学智慧
文明刻印:文字与青铜的辉煌
心灵之声:文学的抒发与传承


1.天文
月食
日食
阅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商朝人为何要记录日食?
商朝甲骨文日食记录
商朝人记录日食,根本上是出于对王权稳固和国家安危的极度关切,是他们“天人感应”宇宙观和占卜政治体系下的直接产物。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探天医人:天文历法医学智慧
1.“癸酉卜,贞:日夕有食。” (含义:在癸酉日进行占卜,询问:日暮时分是否有日食发生?)
2.“庚辰卜,争贞:日有食。”(含义:在庚辰日进行占卜,由名为“争”的占卜师询问:日食是否发生?)
3.“戊子卜,宾贞:日有食,唯若?”(含义:在戊子日进行占卜,由名为“宾”的占卜师询问:日食发生,是否吉利?)
2.历法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制定历法和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社会有何意义?
夏历
商历
战国时二十四节气
春秋
《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制定历法帮助农民规划农事时间,预测季节变化,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
制定二十四节气提供精确的农时指导,优化播种、收割等关键环节,提升农业效率和产量。
探天医人:天文历法医学智慧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
3.医学
阅读材料,思考神农尝百草和扁鹊四诊法,反映了医学发展怎样的趋势?
神农尝百草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农业和医药之祖。为了帮助人们治病,他亲自尝遍各种植物,辨别它们的药性。然而,在一次尝草时,神农因误食断肠草而中毒身亡。后人感念他为民献身的精神,尊称他为“药王”和“医药之祖”。
战国名医扁鹊,善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病,发明切脉诊法,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沿用至今。其见蔡桓公典故,通过望诊预见病情发展,诠释“治未病”理念,被尊为“神医”,对中医影响深远。
神农尝百草和扁鹊四诊法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们共同揭示了医学从原始经验积累向系统化、从巫术向科学化实践的演进趋势。
探天医人:天文历法医学智慧
3.医学
黄帝内经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黄帝内经》为何被称为中医奠基之作?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体经脉图
因为《黄帝内经》首次系统总结战国时期的医学经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中医的核心理论(如脏腑经络、辨证论治),并倡导顺乎自然的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发展确立了基本框架。
探天医人:天文历法医学智慧
1.甲骨文
文明刻印:文字与青铜的辉煌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兽骨等,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1899年,官员王懿(yì)荣得了病,派人买药后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将我国早期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那么甲骨文对哪些内容做出了记载呢?
“土方入侵”刻辞卜骨
“王为般卜”刻辞龟甲
“岁于中丁” 刻辞卜骨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 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文明刻印:文字与青铜的辉煌
1.甲骨文
甲骨文破译大赛:破解下列甲骨文,并说出理由。


焚字,从字形上看就是火烧林子的样子。从前的人们在狩猎时,就开始利用火来捕捉猎物了。它的意思从甲骨文到现在意思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都指火烧。
“日”的古文字形像太阳的形状。中间的一点表示太阳是实心的。本义是太阳。

“亦” 是“腋”的本字。一个人伸开两臂,在他的腋下有两点,这是指事的符号:指出腋所在的地方。后来多用作虚词,就另造“腋”宇。

“河” 右从水,左从 “丂” 声,本义是黄河之称,源出汉时敦煌塞外之昆仑山。因为水之名故从水,因黄河多积沙淤泥、流声可可,故从可声。
通过甲骨文破译,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造字的吗?
甲骨文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原则造字,奠定了汉字体系的基础。
文明刻印:文字与青铜的辉煌
1.甲骨文
观赏视频,思考甲骨文在商周社会中有何功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甲骨文主要功能是用于占卜,以沟通神灵、预测吉凶,并辅助统治者决策,同时记录社会重大事件。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口耳相传
结绳记事
原始刻画符号
甲骨文
传说时代:口耳相传
文明时代:文字记录
文明刻印:文字与青铜的辉煌
2.青铜器
青铜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以下是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1.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约公元前2000年)
早期发现:青铜器在中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以二里头文化(今河南偃师)为代表。考古发现表明,早期青铜器多为小型工具和武器,如刀、锥、爵等,制作相对简单。
2.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高峰(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前256年)
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青铜器技术达到鼎盛,以礼器和武器为主。
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青铜器制度更加规范化,与礼乐制度紧密结合,强调等级秩序。器物类型丰富,如鼎、簋、钟、盘等。纹饰演变:从商代的繁复神秘转向简洁规整,如凤鸟纹、窃曲纹。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技术革新:出现失蜡法等精密铸造工艺,使器物更加精细和复杂。器物多样化:除礼器外,扩展至日常生活用品,如铜镜、带钩、钱币。区域特色:各诸侯国发展出独特风格。
陶寺铜铃
二里头遗址铜牌
西周利簋
商司母戊鼎
秦公鼎
2.青铜器
文明刻印:文字与青铜的辉煌
阅读材料,思考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技术水平?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铜酒器,整体呈方形,四角各饰有一立体圆雕羊首,羊身与尊腹相连。器表装饰有雷纹和夔龙纹等纹饰。其制作采用范铸法:以陶范分制器身与羊首,合范后浇注青铜液(铜锡铅合金)成型,羊首等部分可能通过分铸法单独铸造,再与主体嵌接。
泥范铸造法
这不仅展现了商周时期在高温冶金、模具制作和艺术雕刻上的高超制作工艺,还体现了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的特点,是早期文明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精确配比铜锡铅、应用泥范铸法、雕刻复杂纹饰
2.青铜器
文明刻印:文字与青铜的辉煌
青铜器的种类和运用
“王鼎九,诸侯鼎七,卿大夫鼎五,士鼎三。”
——《周礼·春官·大宗伯》
周代列鼎列簋制示意图
阅读材料,思考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功能的演变。
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食器
礼器
(礼器类型与数量,反映贵族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文明刻印:文字与青铜的辉煌
3.金文
司母戊鼎及铭文拓片
何尊及铭文拓片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32.84千克,也有学者认为应称为“后母戊鼎”。
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 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 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阅读材料,思考刻在青铜器上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
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文明刻印:文字与青铜的辉煌
4.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玉璋是我国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件玉璋与夏商时期我国其他地区玉璋的形制大体一致。
玉璋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属青铜时代遗存,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遗址发现有城墙、祭祀坑、居住区等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玉器及象牙等,造型奇特。该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研究工作仍在持续进行。
阅读材料,思考三星堆遗址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三星堆遗址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特征)
心灵之声:文学的抒发与传承
1.诗经
《诗经》书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从《诗经·秦风·无衣》诗歌中,你感受了什么?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哪些方面的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
感受到了士兵间团结互助、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内容质朴,关注生活,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楚辞
心灵之声:文学的抒发与传承
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观察画像和视频,屈原给你怎样的感觉?他的诗歌《离骚》充满了香草美人、神话传说,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风格?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节选》
屈原给我一种悲壮而忠诚的感觉,他作为诗人和政治家,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
《离骚》的风格是浪漫主义,通过香草美人、神话传说等象征手法,抒发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富有想象力和神话色彩。
心灵之声:文学的抒发与传承
3. “风”“骚”并举
小组讨论,完成《诗经》与“楚辞”的对比表格填空。
对比 《诗经》 “楚辞”
地域
内容/情感
风格
句式
为什么风格迥异的《诗经》和“楚辞”能共同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诗经》和“楚辞”虽风格不同,但分别代表北方现实主义与南方浪漫主义传统,互补共存,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学关注现实、抒发真情的基因,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两条最重要的道路。
文明密码破译大会
仰望星空(天文历法)
古人为何执着观测星空?
生命守护(医学)
从尝百草到著《内经》,医学发展说明了什么?
文明刻印(文字)
为什么说甲骨文让历史“可考”?
匠心永恒(青铜器)
青铜器既是礼器也是兵器,说明了什么?
心灵之声(文学)
《诗经》与《离骚》为何能流传千年?
为了农业生产,掌握自然规律
从经验积累到理论构建
有文字记载,历史更真实
科技为政治服务
表达了真实情感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探天测地:天文历法
医道初兴:医学
实践:
神农尝百草 → 扁鹊四诊法
理论:
《黄帝内经》→ 阴阳五行
文以载道:文字与文学
文字:
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 金文
文学:
《诗经》(现实主义)→ “楚辞”(浪漫主义)
工艺:
铜锡铅配比 → 精美铸造
象征:
权力(司母戊鼎)→ 文化(三星堆)
观象记录:
日食、月食、哈雷彗星
历法演进:
夏历→商历→战国节气
意义:
农时指导,文明基石
器以藏礼:青铜文明
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中医智慧守护健康,汉字书写文明,青铜纹饰激发灵感,《诗经》、“楚辞”永恒传唱。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兼具务实与浪漫、理性与情感,与祖先对话,寻找自己的文化根脉。
文明启示:创新·融合·传承(科技因需求而进步,文化因交流而灿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探讨了天文历法、医学、甲骨文、青铜器及《诗经》、“楚辞”等成就,认识到这些发展塑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独特基础。
下节课我们将聚焦秦统一中国,深入了解秦灭六国、中央集权制度及统一措施,探索秦朝如何结束分裂并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