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写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象,一方面表达了作者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和热情。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诗歌这类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感受过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特色,而且大部分学生也可以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浅在意思。但思维和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文体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感受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4、受到熏陶感染,学习作者具有进步意义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的意思是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必需途径,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另外,学习的真正含义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指导朗读法、合作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读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并加深印象。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导入,识人知事
上课伊始,我会先播放有关“五四运动”的视频,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分享所想所知,从而引出课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和“五四运动”有关,所以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个关于“五四运动”的小视频,请大家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观看,稍后,我会请同学们来分享你对“五四运动”的所想所知。
在预设学生回答:这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后,引出同为学生的郭沫若乘船回国时所创的佳作,并揭示课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环节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在本环节,我以“三步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词语的意思及朗读、文章的内容等,详情如下:
在标题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立在”就是“站在”的意思,“放”可当“吹”讲,标题的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在字词方面,结合注释,引导学生理解“律吕”的意思原指器具,现在是音律的统称。
在内容方面,强调本文一方面作者写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象,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想要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
环节三、析读研旨,解疑答惑
在本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从探究诗人决心和把握主体形象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层次一:探究诗人决心
首先,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你觉得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自己——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的呢?说说你的理由。我预设学生会给出以下内容:
内容一:推翻旧世界的“洪涛”
首先,我会问道:全诗都写了哪些景物?在学生回答出有: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时,我会继续问道: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找出“怒涌、壮丽、无限和滚滚”这些形容词,并问一问学生的发现,学生不难结合词语的意思分析出这些词语的描写方向是一样的。接着,我会顺势提问道:谁能用一个词概括出它们的特点?并假设学生想到的是气势磅礴这一词,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我会继续提问:你认为哪种景物最具代表性?当学生都认为是“洪涛”时,我会顺势问道:为什么?学生结合对“洪涛”的印象,不难答出:有破坏力和杀伤力,影响大等内容,那在作者心里,“洪涛”象征着什么?在此,我预设学生没有思路,所以先给出“五四运动”的小提示,帮助学生分析得出:“洪涛”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随后,引出“借物抒情”的含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我会问道: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呢?预设学生会想到作者通过写它们来表达出当时的状况,同时也想表达出作者想推翻旧世界的决心。
内容二:创造新世界的“力”
首先,我会提问:作者将拿什么来创造新世界?以此引出“力”。然后再问道:这里的“力”是指“苦力”“劳力”吗?学生自然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下面我会顺势问道:你认为什么能创造新世界?预设学生分享: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向上,与时代同步。然后,请学生结合借物抒情的手法,分析这个“力”象征什么?从而得出,它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为了后续引导学生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我会继续提问道:作者说“力”能创造什么?结合课文,预设学生找出:绘画、舞蹈、音乐、诗歌等,而后我进一步概括为这些都是蕴含在“律吕”中的。最后再引导学生分享:由此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情感?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不难总结出: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力”的赞美,一方面表达出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层次二:把握主题形象
在此,我会请学生思考: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我预设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所以我会请学生结合层次一中物象里的我,及所有物象的特点来分析。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出: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环节四、品读提升,增强能力
在本环节,我会出示作者的《炉中煤》,请学生阅读后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预设两个学生给出完整的答案,即:作者一方面把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一方面又以“煤”自喻,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环节五、小结作业,反思自我
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后,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回顾历史,联系现实,写一写作为一名当代青年,你应该怎么做?
七、说板书设计
图文结合的板书,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重点,还能给评委老师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
结束语:以上就是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