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说课稿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说课稿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9 16: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芣苢》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芣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代诗歌。本单元是以劳动的意义价值为人文主题来编排的,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了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芣苢》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章,以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写了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为我们展现了劳动之美。学习本文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阅读能力。但是,因为刚刚步入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的现象,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多角度的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天地,体悟诗歌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3、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4、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感受劳动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经》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古代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因此,结合作品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想象法配合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诗歌内涵。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歌曲导入,渲染气氛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开课之初,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播放与诗歌《芣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朝鲜民歌《桔梗谣》,引导学生感受其营造出的欢乐气氛,初步感受劳动之美,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诵读诗文,知情入境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了解《诗经》。此处,我会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形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诗经》的了解,以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并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接着,通过范读、点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比如捋的读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在师生交流中明确: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环节三、精读课文,体会重点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将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我的教学。
层次一:用心赏读,研析文本
《芣苢》的每句诗都是一幅画。这里,我会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歌,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画面。预设学生会汇报如下内容。
画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
当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询问学生: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结合诗文,学生自然会想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我会请其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教师顺势引导:看到漫山遍野的芣苢,姑娘们高兴极了,不由得呼朋引伴叫大家一起来采。想一想姑娘们会怎么喊?学生们会从表演中体悟到姑娘们采摘芣苢时的兴趣怏然,最后明确:一个“采之”,一个“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唱响了劳动的乐曲。
画面二:姑娘们用手摘取芣苢。
这里,我会提问:是怎么摘的?引导学生找到动词“掇”“捋”。并请他们仔细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是提手旁,表示手上的动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想象画面,我会引导学生用做一做的方式,真实感受姑娘们摘取芣苢的动作。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思考能否能将这两个动词调换位置。在师生交流中明确掇”和“捋”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由慢到快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采摘现场,用给姑娘们加油鼓劲的方式,读出欢乐之情。
画面三:芣苢越采越多的情景。
此时,我会询问学生,从哪看出来的?预设学生会找到动词“袺”和“襭”,在师生交流中明确:由袺到襭,姑娘们采摘芣苢的动作越来越娴熟,采摘的芣苢也越来越多。顺势提问:这个场景让我们想到了一个词语,是什么?学生不难想到,满载而归。此时,我会继续请学生思考姑娘们装进衣襟的仅仅只有芣苢吗?还有什么?并通过想象说说姑娘们此时还会做些什么,体会姑娘们收获芣苢时的喜悦心情。最后运用唱一唱的方式,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感受劳动的快乐。
层次二:品鉴手法,再现升华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美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这里,我会引导学生借助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对诗歌进行品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在师生交流中明确: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建筑美则主要体现在重章叠句的使用上,我会在学生充分了解重章叠句这一手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明白其在体现建筑美的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最后,诗歌的绘画美则是因为动词的精彩运用,动词的使用让整个画面动了起来,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在感受诗歌美感的同时,体会《诗经》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深化文章主旨。
环节四、表演体悟,感受美感
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来读诗,引导学生将自己带入到诗歌所营造的劳动场景中,边吟诗边做动作,再次感受诗歌美感。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课下请阅读《诗经》其他经典篇目,写一段200字的赏析文字,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艺术的结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浓缩,根据板书简洁精当的要求,我的板书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