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导学案
第3课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默写。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4.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 , ”。
5.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命又来的原因是“ , ”。
二、重点实词释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赤壁之下。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 )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 )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 )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 )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于是( )饮酒乐甚,扣舷而( )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 )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 )之。其( )声呜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 )幽壑( )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 )然,正( )襟危(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 )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况吾与子渔( )樵( )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 )蜉蝣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 )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 )虚( )者如彼( ),而卒( )莫( )消长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 )。是( )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肴核既( )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 )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 )。
三、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 )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翻译: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之茫然。浩浩乎如(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 ),不绝如缕。
翻译:
4、舞幽( )之潜蛟,泣孤舟之( )妇。
翻译: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
6、(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鹿。
翻译:
8、挟飞仙以( )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 )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
9、(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四、情境式名句默写巩固练习
1.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
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攻破荆州之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
4.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感慨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6.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7.(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8.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形容箫声的美妙动听,如细丝般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
9.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 ”两句侧面写出了箫声超强的感染力。
10.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
1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句子是“ , ”。
1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 , ”。
1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1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是“ , ”。
16.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 ”。
17.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 ”。
18.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 , ”。
19.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20.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自己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了翅膀的句子是“ , ”。
五、重点词语复习
1.乎
用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③表示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相当于“啊”“呀”等。
⑤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于形容词后做助词 译为“……的样子”“……地”。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
·儿寒乎 欲食乎 ( )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延伫乎吾将反。(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进乎技矣。( )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强化练习】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
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
10.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
2.属
读音一:shǔ 名词①类②等,辈③亲属 官属,部属 动词①隶属②管辖,掌管③系,是
读音二:zhǔ 动词①接连②跟随③连缀,撰写④嘱托⑤邀请,劝请 像
解释下列句子中“属”的意义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3)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 )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
(6)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谭嗣同》)( )
(7)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
(8)(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
(9)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1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
(12)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
(1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4)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
(15)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 )
(16)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六国论》( )
(17)矫首昂视,神情与 苏、 黄不属。(魏学洢《核舟记》) ( )
(18)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苏武传》( )
(19)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
(2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
[高考链接]
(1)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晋书羊祜传》) ( )
(2)属鼎治,鼎论如法(《詹鼎传》) ( )
(3)时方行方田令,即以其事属之(《张祖传》) ( )
(4)自幼好学,善属文(《旧唐书于休烈传》)( )
(5)少聪敏好学,善属文(《旧唐书李揆传》) ( )
(6)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宋史萧燧传》) ( )
(7)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临川文集》) ( )
(8)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周维城传》) ( )
(9)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书沈通明事》)( )
(10)公曰:“以属狱。”(《晏子春秋》) ( )
(11)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晋书孝友传》) ( )
六.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恶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 ”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 ”。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2)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14.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阐述其理由。
素材积累——聚焦:乐观旷达
一个乐观的人,才会摆脱困境近向成功,泰然面对生活中的控折,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失意。旷达是对人生的感悟,是对世界的乐观,是对时代的热爱,是对生活的迷恋。就如苏轼尽管被贬居黄州,但一心寄意“翰墨”、纵情山水,在自己营造的自由精神空间里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1.出尘绝俗,空明流光
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会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若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写就《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伴读]①前人说,其笔墨之飘酒,成趣之活波,又似于仙,故世号坡仙。我感觉应该是东坡天仙化人,其心灵之仙投射于文章而已。
2.罗斯福的豁达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
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伴读]②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创造了8天拯救资本主义的奇迹,是他将美国从深重的经济危机中拯救了出来,并且奠定了美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基础。
佳作片段——片段1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艰难种种,坎坷重重。苏轼的一生就是在无数风雨中前行,于是他也就练就“风雨任平生”的豁达心境。被贬杭州,他就用苏堤造福一方百姓;贬至天涯海角,他就用荔枝的甜美安慰失意的心灵,鼓励自己微笑着继续前行!当然还有他的诗词,或许是因为一路上他见多识广,阅历得到丰富,他的诗词仿佛也像他本人一样越挫越勇,随遇而安,尽情抒发他潇洒的心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让孤寂封闭了自己,更不让风雨浇灭了他的希望和理想! ——节选自《品读苏轼》[伴读]③苏轼站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标!感谢黄州,它让苏轼远离官场是非,用心审视自我,和自然对话,让人格升华。
片段2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节选自《文赤壁》
《赤壁赋》答案
一、课前检测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小楼昨夜又东风”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4.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
5.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命又来的原因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二、重点实词释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游玩)于赤壁之下。清风徐(缓缓)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吟咏)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江,水光接天。纵(放任,任凭)一苇之所如( 往,去 ),凌(越过 )万顷之( 的 )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凭”,乘)虚(太空)御风,而( 却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飞升成仙)而登仙。
于是( 在那时 )饮酒乐甚,扣舷而( 表修饰 )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 )流光。渺渺兮予(我的)怀,望(眺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依,循 )歌而和( 伴奏 )之。其(代指箫)声呜呜然,如( 像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声音婉转悠长 ),不绝如缕(细丝)。舞( 使……起舞 )幽壑(深谷)之潜蛟,泣( 使……落泪 )孤舟之嫠妇( 寡妇 )
苏子愀( 容色改变的样子 )然,正( 整理 )襟危( 端正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曲调)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不是)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缭”,盘绕、围绕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 )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 名作动,东下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本来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哪里 )在哉?况吾与子渔( 捕鱼 )樵( 打柴 )于江渚之上,侣( 以……为伴侣 )鱼虾而友( 以……为朋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劝、请 )。寄( 寄居)蜉蝣于天地,渺( 小 )沧海之一粟( 米粒 )。哀吾生之须臾(短暂),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理解)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水 ),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 月亮 ),而卒( 终究 )莫(没有)消长也。盖将(表示假设)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否定词前,加强语气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假如 )非吾之所有,虽( 即使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无人 )禁,用之不竭(完,穷尽 )。是( 这 )造物者(自然界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享受 )。”
客喜而笑,洗盏更(再)酌。肴核既(已经)尽,杯盘狼藉( 凌乱)。相与枕藉乎( 在 )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已经 )白(明亮)。
三、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翻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翻译: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翻译: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四、情境式名句默写巩固练习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以“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6.“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7.“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0.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1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3.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14.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15.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16.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1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8.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19.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20.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2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五、重点词语复习
1.乎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呀)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吧)
·儿寒乎 欲食乎 (语气词,吗)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表反问语气,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表反问语气,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表停顿)
·延伫乎吾将反。(表停顿)
·相与枕藉乎舟中。(相当“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于)
·进乎技矣。(比)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样子)
【强化练习】答案:
1~3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4.句末语气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5.句中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6-8介词,相当于“于”。
9-10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属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①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②等,辈
(3)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③亲属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①隶属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②管辖,掌管
(6)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谭嗣同》)③系,是
(7)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①接连
(8)(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②跟随
(9)衡少善属文。(《张衡传》)③连缀,撰写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嘱托
(1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⑤邀请,劝请
(12)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①接连
(1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①类
(14)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③连缀,撰写
(15)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②等,辈
(16)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六国论》②等,辈
(17)矫首昂视,神情与 苏、 黄不属。(魏学洢《核舟记》) 像
(18)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苏武传》官属,部属
(19)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隶属
(2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3)动词,属于
[高考链接]
(1)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晋书羊祜传》)属:撰写
(2)属鼎治,鼎论如法(《詹鼎传》)属:交付
(3)时方行方田令,即以其事属之(《张祖传》)属:交付
(4)自幼好学,善属文(《旧唐书于休烈传》)属:撰写
(5)少聪敏好学,善属文(《旧唐书李揆传》)属:撰写
(6)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宋史萧燧传》)属:托付
(7)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临川文集》)属:连接
(8)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周维城传》)属:撰写
(9)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书沈通明事》)属:托付
(10)公曰:“以属狱。”(《晏子春秋》)属:交付
(11)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晋书孝友传》)属:委托
六、课外练习
【答案】10.ELP 11.C 12.D 13.(1)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2)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知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蒙住他的嘴把他捂死。 14.①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量未能胜任。②小人借助才智来做坏事,无所不为。③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危害更大。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
“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意思是才与德不同,“异”后应断开,因此选E;
“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且为宾语前置句,“莫能辨之”的倒装,应在“辨”后断开,故选L;
“通谓之贤”意思是一概而论为贤明,句意完整;“此其所以失人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应在“贤”“此”之间断开,故选P。
故选ELP。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挟,怀有,凭借;/携带,偕同。句意: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
B.正确。敬重,尊敬;/严酷。句意:有德的人们敬重他;/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
C.错误。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句意:如果能明白才与德的区别;/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D.正确。耻辱;/以……为耻。句意: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此事导致韩、魏、赵三家灭智伯”有误,以偏概全。导致智伯灭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智伯骂赵襄子貌丑而缺乏勇气;二是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爱”,喜欢;“严”,敬重;“蔽”,被蒙蔽;“遗”,疏忽。
(2)“赂之以知政”,状语后置句,即“以知政赂之”,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闭”,塞住;“死”,使……死,杀死。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理由:
根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可知,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
根据“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可知,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
根据“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可知,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危害更大。
参考译文:材料一:
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伯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跑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就送他回去了。
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于是杀了智伯,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量未能胜任,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何必担心在用人的问题上失察呢!
材料二:
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智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于是就先守在南里以等候晋军。智伯攻进南里,又攻打桔秩之门。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知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蒙住他的嘴把他捂死。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孟说:“攻进去!”赵孟说:“主人在这里。”智伯说:“你貌丑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孟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智伯不肯改悔,赵孟因此而憎恨智伯,智伯就想要杀了赵襄子。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