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9 16: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文言文导学案
登泰山记
学习目标:理解落实关键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历年高考真题+上一课复习内容检测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4.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中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5.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6.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2.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字词释义
泰山之阳( ),汶水西( )流;其阴( ),济水东( )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chéng( )风雪,历( )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 )泰安。是( )月丁未(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 )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 )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少半( ),越中岭,复循( )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及( )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
戊申晦( ),五鼓( ),与子颖坐( )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 )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 )立者,山也。 极( )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 )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 )皓( )驳( )色,而皆若偻( )。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在碧霞元君祠东。是( )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 )不当( )道,皆不及( )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 )黑色,多平方( ),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三、翻译句子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5、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6、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 也。
7、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8、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9、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0、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四、情景默写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 , ”。
2.姚鼐《登泰山记》中“ , , ”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3.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 ”。
5.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 , 。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 ,
7.《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 , ”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8.《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 , 。
9.姚鼐《登泰山记》中“ , ”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10.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的句子是:“ , ”。
11.《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到的山峰的句子是: , 。
12.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乎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1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 ”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14.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 ”。
15.在《登泰山记》中,“ , ”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①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材料二: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阗辽敻,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②,高则高矣;井干、丽谯③,华则华矣;止于贮艺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注】①欐,屋梁;②③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均为古代名楼。
1.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气之灵A不为B伟人C而独为D是物E故楚F之南少人G而多石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通“挡”,此为挡住;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当”的词义不同。
B.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与《种树郭橐驼传》“爪其肤以验其生枯”中的“爪”活用类型不同。
C. 比,并列、并排;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比”词义不同。
D. 稔,庄稼成熟一次,引申为一年;与《归去来兮辞》“犹望一稔”中的“稔”词义相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首段以行踪为线索,描述了小石城山的位置、形状及其周围的环境。
B. 材料一最后提到了两种关于小石城山位置的说法,作者说他是不相信的。
C. 材料二用小竹楼的简陋反衬四座历史名楼的高大华美,表达了作者对奢侈生活的厌恶。
D. 材料二第三段写到作者悠闲自得、幽雅飘逸的谪居生活,为下文言志张本。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5.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分别说明小石城山和小竹楼的象征意义。
五、文化常识积累
有关的古文化知识——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为三更(即“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泰山:又名________,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
阳:山之________为阳,河之________为阳。 阴:山之________为阴,河之________为阴。
(2)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知府:也称________,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府最高________长官。
(3)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的____________。
五鼓: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之间,有甲、乙、丙、丁、戊五个关键时间点,谓之“________”,又称五鼓。
桐城派,亦称“桐城________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________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六、素材积累
登山与人生,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蕴含深刻哲理的话题,更是一个人人都要直面的话题。
《登泰山记》一文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我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还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索。
角度一:自然之美
大自然处处皆有诗意,它给予人们丰富而又生动的感知。自然对人类总是那么慷慨,只要人们细心地去探寻、发现,它便会将丰富的宝藏无私地奉献出来。巍峨的泰山,是大自然的杰作,在登临泰山时,姚鼐写下《登泰山记》,充分表现出泰山之美。
运用示范:
自然是那么美丽,生命是那么蓬勃。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以最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爱;山川湖海、森林草原,都以最旷达的胸怀包容着世间的一切。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在欣赏万物创造的美的同时,也会生发出深沉的感触。泰山之美,冠绝天下,因此有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有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攀登泰山,成为多少有志之人一生的梦想。
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便是一个攀登者,他的《登泰山记》记录下了他的整个登山经历。看,在他笔下,日观峰那雄浑的气势,泰山日出时那壮美而又柔和的色彩,那顶风登山的动人经历,以形象而准确的描摹展示出来,美不胜收。这种美,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体会到。
角度二:快乐人生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应该快乐。快乐,能够让人的精神得到充分舒展,能够让人的气质得到全面流露。姚鼐是快乐的,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他登上了泰山,在那负雪的山峰上,他放松了心情,写下《登泰山记》这篇优美的散文,表现了当时的心境。
运用示范:
有一种快乐,叫释然。它是欣赏“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时的恬适;它是感受“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时的陶醉。我相信,那时的姚鼐肯定是快乐的,因为他的心中充满着爱,对大自然倾心的爱,泰山的美景也因他的爱而蓬勃,而快乐。
有一种快乐,叫豁达。它是体会“大风扬积雪击面”时的无畏;它是观赏朝阳“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时的壮丽。我敢说,当时负雪登山的姚鼐是快乐的,一篇《登泰山记》,见证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角度三:不一样的风景
姚鼐,雪中登泰山,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人生也要勇于面对挑战,才能有不一样的成功。
运用示范:
二百二十年前的一个深冬,文坛巨子姚鼐与一友冒风雪登泰山,他看到“苍山负雪”的雪景与日出,留下了千古佳作《登泰山记》。
我很惊讶姚鼐的独到,偏选冬天。诚然春天有漫山遍野的连翘花黄灿灿,桃花红艳艳;夏天有瀑布倾天泻落,溅起一朵朵掬不起的碎玉;春夏的泰山是丰满的,秋季的泰山是滋润的,可惜游人如织,唯有冬天,人迹罕至,才能领略泰山“多石,少土”,“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的景色,而初冬,雪未遮掩,更能领略泰山雕刻般的英雄本色,还有寺院的静穆。
角度四:直面磨难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都应该以直面风雪的精神去挑战,去超越。风雪之中,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更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姚鼐的《登泰山记》,便是以亲身经历表现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那一刻,他见证了自己的毅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答案
登泰山记
一、答案: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2.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3.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5.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6.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重点字词释义
泰山之阳( 山南水北,泰山南面),汶水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流;其阴(山北水南为阴,泰山北面),济水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介词,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在,介词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chéng(冒着)风雪,历(经过)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 ,指城墙),至于(到达 )泰安。是(这 )月丁未(干支纪日法),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 山脚 )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 ),其级七千有(同“又”)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省“之”,指中谷)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 ),越中岭,复循(沿着)西谷,遂至其巅(顶峰)。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 )不可登。及(等到 )既上,苍山负( 覆盖 )雪,明烛(照亮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 )雾若带然(……的样子 )。
戊申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 五更 ),与子颖坐(省“于”,在)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弥漫 ),稍(逐渐 )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定语后置)立者,山也。 极( 尽,尽头 )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 有人 )曰:此东海也(判断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 )得日或否,绛(红色)皓( 白色 )驳( 错杂 )色,而皆若偻(弯腰曲背 )。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在碧霞元君祠东。是( 这 )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模糊,缺损 )。僻(偏僻 )不当(在 )道,皆不及( 来得及 )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深青色,深绿色 )黑色,多平方(平整的,方正的 ),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石缝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三、翻译句子
1、正在它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2、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3、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4、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5、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明亮的雪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飘带一样。
6、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 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7、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
8、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9、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10、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四、理解性默写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3.“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
5.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6.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7.“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9.“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10.“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1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1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3.“大风扬积雪击面 ”
14.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5.“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
五、参考答案 1. ACE 2. B 3. C
4. (1)(小石城山)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
(2)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5. ①《小石城山记》中,小石城山上幽景奇石象征着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②《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作者用了象征手法,四楼之高华象征着朝廷的腐败;而竹楼却是当下自身地位的写照:地位虽如竹楼一样卑小,但拥有竹的高洁、狷介、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
解析【1】句意: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其气之灵”为主谓句,“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故应在A处断开;“而”为连词,连接“不为伟人”“独为是物”这两个分句,故应在CE处断开;且“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中的“故”引出结果,应在“故”前E处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当”,通“挡”,此为挡住;/承担、担当。句意: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
B.“上,名词做状语,向上”“活用类型不同”错。“上”,名词做动词,登上;“爪”,名词做动词,用手指甲去抓。句意: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用指甲 抓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
C.正确。“比”,并列、并排;/等到。句意:家家房屋都是这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
D.正确。“稔”,均指庄稼成熟一次,引申为一年。句意: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仍然希望再等上一年。
【3】C.“用小竹楼的简陋反衬四座历史名楼的高大华美”错。应为“以古代名楼的高华富丽反衬竹楼的朴素清雅”。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更”,经过、经历;“售”,显示;“固”,实在。(2)“幸”,希望;“同志”,志趣相同;“葺”,修理、修缮。
参考译文:材料一: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向东北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 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 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箭竹,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 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转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 使经过干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 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 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材料二: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 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 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 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 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女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岱宗(或岱山、岱岳、东岳、泰岳) 南 北 北 南 (2)太守 行政 (3)最后一天 五更 (4)古文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