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重点梳理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复习重点梳理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9 16:5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第二单元复习重点
一、高考作文立德树人:“劳动精神”(关联主题: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等):
立足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文化基因,彰显“立德树人”,歌颂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展现劳动美好、引导考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如通讯中的三个主人公,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涌现出来的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热爱祖国,以辛勤的劳动和创造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大时代的时代精神。
典型例题
【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 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5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考纲能力要求:梳理筛选概括信息,知识整合,理解掌握,根据问题情境研究探索,能运用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题型(一):梳理人物事迹,学会分清事实与观点,并探讨二者的关系。
1、①《喜》: (事迹)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表现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失败的精神,(观点)赞扬袁隆平的实践精神;②(事迹)袁隆平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表现了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观点)赞扬袁隆平的创新精神;③(事迹)袁隆平用事实反驳对杂交水稻的贬斥,表现了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大度的品质,(观点)赞扬袁隆平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及态度;④(事迹)袁隆平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水稻,表现了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精神,(观点)赞扬了袁隆平的伟大贡献。
2、①《心》:(事迹)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耐心细致周到体贴的品质;②(事迹)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③(事迹)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的性格;④(事迹)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的品质;⑤(事迹)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⑥(事迹)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⑦(事迹)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了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⑧(事迹)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的精神。(观点)赞扬张秉贵忘我、主动耐心、亲切和蔼、细致周到的工作精神。
关系:
①了解新闻事实本身及意义、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
②触动思考。
③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的评价与看法,掌握积极明确的舆论导向。
题型(二):体现人物通讯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三篇通讯展现了三位杰出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
①作者“以事写人”,运用典型的事件表现人物;②通过典型细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③采集材料,表现人物的事迹和形象;④运用标题,揭示模范人物的特点;④多角度分层地组织材料,直接以精当的议论表明观点,表达情感。
题型(三):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又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 有什么作用?
①《喜》事迹的材料来源:对被报道者的调查访谈,亲眼所见,亲耳听闻,对过往事实的追述,重要论文,有关文献、依据事实合理推断。
②《心》事迹的材料来源:场面描写、心理描写、过往事实追述、他人评价、有关文献资料、依据事实合理推断。
③《探》事迹的材料来源:事实追述、文献资料、实物(小纸条)、访谈接触过被报道者的人(卢老师的话等)
④作用:作者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使得报道客观真实,符合新闻事实的真相,也使得报道主人公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立体,折射出来可贵的精神品质。
典型例题
高考链接:
【2016年全国Ⅱ卷】《吴文俊的数学世界》(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答: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叙述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2016年全国Ⅲ卷】《一代通儒顾炎武》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答: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2016年全国Ⅱ卷】《吴文俊的数学世界》(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学会分清事实与观点,并探讨二者的关系)(8分)
答: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2016年全国Ⅲ卷】《一代通儒顾炎武》
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
答: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注意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2022年上海金山统考一模】《师者楷模--于漪》
本文写作对象时于漪,但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于漪的“老师们”,是否削弱了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 请分析。
答:(4分)没有削弱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虽然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于漪老师,但是正是因为于漪的“老师们”,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于漪,才促使其一步步拥有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在这些老师的身上,作者所选择的老师各有千秋,从各个方面对于漪产生影响。例如初中教国文的黄老师对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教材的投入,深深感动了于漪;高中数学毛老师不但教给了于漪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教会了她严谨的做人道理;复旦大学的教授们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教学风度给于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老师们”,用他们各有特色的教育行为言传身教,给于漪成长为“人民教育家”起到了启蒙和影响的作用,用“老师们”的精神衬托出了于漪的精神。所以并没有削弱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
(从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上看,还可以与信息类阅读的文料互证题相联系。要在材料中寻找观点,对题目的事实材料加以论证分析。)
【2021年新高考|卷】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遗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
答:①根据莱辛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
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
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三、论述论文本基本知识及逻辑
1.论证方法:
①引用论证:引用企业家的话,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引用鲁迅的话和普通人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②类比论证:如“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③假设论证:如“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写出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④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把工匠精神与雕虫小技做对比,写出了工匠精神的重大作用。
2. 语言特色:
①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反对什么,提倡什么,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标题“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直接揭示中论点,如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直接表明观点,两个“一定”,语气肯定,以不容置疑的方式强调了企业厚植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②运用修辞,句式多变,凸显气势。如排比、对称句和反复等句式,使文章华美流畅,增强文章不可辩驳的气势。
③使用大量成语,引用或化用诗文名句,使语言内涵丰富,增强了文化色彩。
3. 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可体会文章是如何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
例题:福建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 语文试题
材料一从哪两个角度论证“质量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生命”?请简要说明。(4 分)
答:①航天工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②中国航天零缺陷质量意识的树立和提升。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应针对“质量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生命”这一观点去说明。考生答案没有从论证的角度答题,不给分。
材料二谈及“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其中的航天产品”时采用类比的手法,请说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
说明: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为其国民冒险精神的传承者,与中国航天事业是其文明的自然延续进行类比。
分析:
①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航天产品的做法;
②有助于改变西方对中国太空活动的某些偏见,使其能够接受中国也应该属于太空的观念。
【2014年上海高考】《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1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参考答案:多家媒体及众多市民为该报道提供了来源,来源较可靠。报道中还有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而不明飞行物出现的原因无法报道,所以仍可视为完整。随报刊发的照片是报道者提供的证据,这些照片的真实性有待检验。这则新闻在报道过程中突出了某品牌手机的拍摄功能,有植入广告的嫌疑。
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评分,一个方面1分;考生答案的组织和表达是否准确、逻辑严密评1分。四个方面的分析中,报道的两个来源及报道中植入的广告意图为两个明确的得分点,关于报道的完整性和证据来源的判断与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018年浙江高考】语言表达运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1) 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 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字。
示例: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四、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莒》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莒》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复诵读认真体会。
1.文化常识: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1) 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2) 表现手法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情感:
《芣莒》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莒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插秧歌》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3.特色:
《芣莒》:
①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②运用四言句式,节奏感强;
③运用省略的技巧,省略时间、地点、人物,甚至省略了除了手之外的其他部分,而只突出了采集劳动中手的丰富动作。
《插秧歌》:
①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
②善用口语,浅白流畅;
③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
典型例题
1.“薄”和“言”都是助词无实义,类似这样的词,你还能举出哪些
①成语角度——例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止;进退维谷的维等等。
②诗句角度——例如:言既遂矣、静言思之的言,载欣载奔的载等等。
“笠是兜鍪蓑是甲”的修辞手法 暗喻。
3.“胛、狎、呷、舺、匣”的读音和释义
①胛jiǎ: 肩胛。②狎xiá: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③呷xiā:小口饮。④舺xiá:船。⑤匣xiá : 盛物的盒子
4.渠:形容词;代词、副词;通假字。
①形容词:大、深广的样子。
②代词:他;疑问副词:岂。
③通假字: 通“钜”大;通“遽”,疾速。
5.“折腰”“折节”“折服”“折意”“折身”“折过”“折讼”“折口”的释义。
①折腰:弯腰,屈身侍奉。
②折节:降低身份;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③折服:制服,使屈服。
④折意: 忍性屈情。
⑤折身: 转身。
⑥折过:互相抵消。
⑦折讼:判决诉讼案件。⑧折口:闭口。
6.“莳”的释义 60篇必背篇目哪里还出现了这个字
莳:栽种。
60篇必背篇目:《种树郭橐驼传》。
“匝”的量词、动词、形容词词义各一个
“匝” 量词:周; 动词:环绕; 形容词:遍、全、满。
【2007 年北京卷]
芣 莒①
采采芣莒,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莒,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莒,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莒,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莒,薄言祮⑥之。采采芣莒,薄言纈⑦之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分)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4分)
答:(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2019·新课标IⅢ卷]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 B 【解析】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答: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