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学习提示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已、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
分析鉴赏
写景角度丰富多样
《沁园春·长沙》的写景角度丰富多样,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壮丽的秋景与诗人豪迈的情怀。以下是对写景角度的赏析:
空间视角
诗人以“看”字领起,通过远近、高低、俯仰等不同空间视角,构建出立体的秋景画面。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远处群山枫叶如火,色彩浓烈,展现出宏大的自然景观。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聚焦江水清澈碧绿,船只竞相行驶,动静结合,充满生机。
仰视:“鹰击长空”,雄鹰在万里晴空中翱翔,凸显天空的辽阔与雄鹰的矫健。
俯瞰:“鱼翔浅底”,鱼儿在清澈江水中自由游动,仿佛在天空中翱翔,赋予画面灵动之美。
这种多角度的空间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景的壮丽与丰富。
动静结合
词中既有静态的景物描写,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又有动态的场景刻画,如“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态的山林、江水与动态的船只、飞鸟、游鱼相互映衬,以动衬静,更显秋景的生机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色彩渲染
运用鲜明的色彩词汇,如“红”“碧”“浅”等,为秋景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红色的枫叶、碧绿的江水、清浅的江底,色彩对比强烈,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展现出秋日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情与希望。
通过这些写景角度,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不仅描绘了壮丽的秋景,更借景抒情,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博大的胸怀。
二、用字用词精妙传神
明确:“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描绘出了红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表现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由,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作者:郭沫若
分析鉴赏
3)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句式自由,节奏鲜明。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诗作显得自由奔放。
②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排比形式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主题探究
诗人描绘的白云、海洋、地球、洪涛、力等雄壮的意象,激情地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觉醒和生活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的生命力去创造、追求、进取,强烈提现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积极进取的崇高美,讴歌了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
红 烛
作者:闻一多
分析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①反复。“红烛啊”贯穿全诗,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节的排比,回环往复的形式使诗歌富于音乐美。
②拟人。诗中的红烛是诗人的对话对象,燃烧自己,只能伤心流泪,诗人经过不断地思考顿悟,劝慰红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③托物言志。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主题探究
《红烛》一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想要拯救世人的灵魂,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峨日朵雪峰之侧
作者:昌耀
分析鉴赏
①为什么诗歌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
明确:因为攀登者的形象不是绝对高大的,他并未登上山顶,只到达了山峰的一个高度,描写的场景是从山峰的一侧看过去,所以是之侧。
②诗人为什么不选取更有积极意义的朝阳作为看到的场景,而选择了落日?
明确:落日场景与攀登者的心境更吻合,诗人早年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但成长经历让他在保持生活信心的同时多了审慎和清醒,多了对生活内涵的深刻体认。
③诗人为什么选取一只弱小的蜘蛛来与自己为伍?
明确:诗人渴望与高原上的勇者为伍,来鼓舞自己,表明他不息奋斗的精神,但与他为伴的是小得可怜的蜘蛛,蜘蛛在形体、力量、风格方面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意象形成巨大的发差,但正是这样弱小的蜘蛛也在默默努力,征服山峰。所以重要的不是力量,不是地位,不是高度,而是孜孜以求的态度,这才是真正难以企及而我们又应具备的精神高度,诗人在刹那间顿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取得了与小蜘蛛的默契,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主题探究
我国的五六十年代,诗人处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遭到打击,但诗人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这样的时代与社会现实,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理想的追求,而是经过冷静地思考后归于理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顿悟,不管环境怎样都要与小蜘蛛一起坚守精神的高度,为实现青春理想而努力攀爬。
*致云雀
作者:雪莱
分析鉴赏
①理解“云雀”形象的象征意义。
“云雀”形象至少有两重象征意义:第一,云雀象征着欢乐、光明、美丽,自然清新的鸣叫能给世界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第二,云雀象征着像云雀一样直面困难,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人。云雀摆脱地面束缚,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
②诗人是怎么样塑造“云雀”欢乐的理想形象的?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及比喻、类比、对比、设问和通感等灵活的修辞,对云雀加以描绘,进而赞颂云雀,意蕴深刻。
主题探究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学习提示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形式特征。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洋溢在诗中的幻想和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也是欣赏时要关注的。
《峨日朵雪峰之侧》内涵丰富,阅读时要注意发挥想象,体味“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的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感受其中蕴含的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雪菜的《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云雀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欣赏诗人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
学习这组诗作,要多借助朗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3课 百合花
作者:茹志娟
【学习提示】《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小说写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阅读时注意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如新媳妇发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自己新婚时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想一想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格外让人心动,重点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百合花》主题: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百合花》写作特点:①以小见大。小说选材以小见大,以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战争与人性,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纯洁情感。②详略得当。略写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遭遇碰壁的情况,略写战争场面,略写通讯员的牺牲经过;详写战争之外的情景,如到包扎所路上,借被子,补衣服,盖被子等:小说剪裁精当,为表现主题、突出主题服务。
【考点一】细节描写
1.概念: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用特写镜头放大,准确、生动、细致地将其描绘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
2.细节描写的作用:①推动情节 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②刻画人物 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精神风貌。③烘托环境 描绘、再现作品的典型环境;渲染时代气氛,凸显地方特色。④表达情感⑤表现主题
3.细节描写常见方法: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简笔勾勒;前呼后应;详略有致;对比展示;运用反复。
4.回扣教材: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第一次表现了小通讯员的稚气、可爱。(2)第二次从侧面描写了小通讯员的纯朴、可爱。(3)第三次确定小通讯员的身份,唤起了读者的许多联想。(4)第四次表现普通农家妇女对战士的爱,体现了人物高尚纯朴的精神风貌。
总结:破洞反复出现,反复渲染,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也使两个形象丰满起来。
【考点二】人物形象
1.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1)正面描写: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以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2)侧面描写:通过次要人物衬托;环境来烘托;他人评价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和描绘,使其特点更加鲜明突出。(3)借助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4)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5)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人物
2.回扣教材:文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①善解人意、腼腆 。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第6段)动作描写
②年轻质朴、充满活力“高高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的肩膀,穿一身洗淡的黄军装”(第7段)外貌描写
③憨厚朴实,拘谨腼腆。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 (第8段) 他飞红了脸,……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第21段)动作、神态描写
④不怕牺牲、舍己救人…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第54段)侧面描写(他人评价)
⑤热爱生活、体贴。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第7、42、57段)细节描写
次要人物的作用: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者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4.回扣教材:《百合花》一文中“我”的作用
①情节上:“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②形象上;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③主旨上:“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④人称上:“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考点三】物象的作用
1.物象的作用①自身作用:指的是物象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具有象征、暗示意味。③人物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④情节结构作用: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在一篇小说中,物象反复出现,能够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2.回扣教材:文中的“百合花被子”在文中都出现了多次,有怎样的作用?
答:“百合花被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标题、第33、44、58-59段四次)
①情节上,借被子、献被子、盖被子是小说的重要部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人物上,百合花被子表现了小通讯员羞涩又坚强,小媳妇的纯洁善良,从不舍不愿到主动献被子的转折;
③主旨上,百合花色泽淡雅,高雅纯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情、人性美、人情美;
④从读者效果看,百合花被子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哦,香雪
作者:铁凝
【学习提示】:《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阅读时注意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一、写作背景
1.时代背景
发表于1982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发展差距明显。
中国农村经历变革:商品经济萌芽冲击传统农耕社会,现代文明(如铁路、工业品)进入封闭山村,引发价值观碰撞。作者聚焦"城乡差异"与"人对现代化的渴望",揭示农村少女对物质文明的懵懂向往和对人格尊严的追求。
2.地理背景
故事发生在台儿沟(虚构的深山村落),原型源于作者在河北山区的生活体验。
象征意义:山村代表封闭的传统中国,火车象征现代文明的冲击。
二、作家介绍: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16岁高中毕业,到河北农村插队。后回保定,在《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中国当代文学代表作家,曾任中国作协主席,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创作特点视角独特:关注普通女性心理,尤其乡村少女的纯真与尊严。
语言风格:清新细腻,富有诗意和人文关怀。
主题:探讨人性美好、城乡差异、女性意识觉醒。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等。
三、重要知识点(文本分析)
1.核心主题
对现代文明的向往: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的行为,象征"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
人格尊严的觉醒:香雪因贫穷被同学嘲笑,换取铅笔盒是为了维护自尊。
纯真人性的赞美:山村少女的质朴、善良与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形成对比。
2.人物形象分析
香雪:传统与现代的联结者,觉醒的女性意识。
性格特点:内向坚韧、自尊心强、对知识有执著追求。
关键细节:夜行30里山路换铅笔盒,体现勇气与决心。
凤娇等少女:代表农村青年对外界的好奇,但更关注物质(如头饰、手表)。
3.意象与象征与举例:
火车:现代文明、外部世界、时代变革,“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铅笔盒:知识、尊严、现代性身份的凭证,“闪闪发光的铅笔盒,能自动合上”
大山:封闭的传统社会、自然经济,“台儿沟沉默在大山的褶皱里”
鸡蛋:农耕经济的产物、香雪唯一的“资本”,“她小心地把鸡蛋擦得干干净净”
4.艺术特色
诗意化语言:用细腻描写渲染山村之美(如月光、山雾),烘托人物纯净心灵。
对比手法:山村少女的纯朴vs火车乘客的疏离感
香雪的精神追求vs凤娇的物质追求
心理描写:大量刻画香雪换铅笔盒前后的内心挣扎,体现人物成长。
5.标题深意
“哦”:饱含惊叹、赞美、感慨的复杂情感,暗示对香雪精神追求的礼赞。
“香雪”:名字本身带有诗意,象征人物纯净美好的灵魂。
四、能力技巧(学习与考试要点)
能力目标 学习方法与技巧
主题理解 结合改革开放初期背景,分析“铅笔盒”的深层含义(知识、尊严、现代化符号)。
人物心理分析 精读香雪夜归段落(第72-75段),圈画动作与心理描写,体会其勇敢与孤独交织的复杂心境。
象征手法应用 列表梳理“火车”“大山”“鸡蛋”的象征意义,对比其代表的价值观冲突。
语言赏析 摘抄3-5处诗意化描写(如环境、人物神态),分析其渲染气氛、烘托心理的作用。
对比阅读 对比香雪与《边城》翠翠的形象:同是乡村少女,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差异。
现实意义探究 思考当代社会中“香雪精神”(对知识的尊重、人格尊严)是否仍有价值?撰写200字短评。
五、真题考点示例
1.含义理解题:
“香雪是否应该用鸡蛋换铅笔盒?”结合文本与社会背景分析。(答案:是,铅笔盒象征教育权与尊严权,是对不平等的抗争)
2.写作手法题:
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月光”描写的作用。(答案:烘托人物内心平静与希望)
3.主旨探究题:
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前面是香雪们金色的前程”?(答案:预示知识将引领山村少女走向更广阔的人生,隐含作者对乡村未来的期许)
4.香雪的心理变化
①(第73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阴森恐怖 害怕
②(第76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恬静温和 不怕
③(第77段)“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迷茫沉默 犹豫
④(第78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明快活泼 坚定
自卑、封闭、落后→→→→自信、开放、进步
讨论: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
其他姑娘们 香雪
相同点 都有着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热烈的向往和追求。
不同点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们总是用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能松能紧的尼龙袜。(注重外表美与物质) 香雪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她用一篮子鸡蛋换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追求知识、文明和进步)
原因 直接原因: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非常希望能拥有和她的同学一样的自动铅笔盒。
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附:经典语句积累
1.“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的转动声都像是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用拟声词强化火车的冷漠感,突出城乡距离。
2.“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
——香雪的幻想,体现她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分析鉴赏
香雪嫌弃父亲做的木铅笔盒,是表现香雪的虚荣,你同意吗?
明确:香雪是否虚荣,从三个角度分析。
①追求什么。香雪本性纯朴。改革开放伊始,社会上涌动着各种欲望浪潮,苦惯了的中国人包括中国农民希望生活幸福,也不乏追逐物欲的时髦,而香雪所追求的是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上的东西。
②出发点。香雪追求进步。香雪的内心把“铅笔盒(月光宝盒)——上大学——不会叫人瞧不起”联系到了一起。拥有铅笔盒绝不是香雪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她实现更高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部分。
③用什么方式获得。交换是香雪自尊的表现。坚持用鸡蛋来换!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挣回属于台儿沟的高贵的尊严。
当然,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渴望拥有更美好的东西,说她有点虚荣也未尝不可。但我们要明白:美并不是没有缺点,美就像是台儿沟曲曲弯弯、高高低低的山梁,它也可能会经历虚荣、经历自卑,但只要她最终光明正大地追求美,就谈不上虚荣。
主题探究
明确:由衷地赞叹香雪她们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