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课件(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鄂教版】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课件(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7 13:49:26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 滋 味导入新课1.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领悟文中表达的
主题思想。(重、难点)2.品味文中人物动作、心理描写的语句,并揣摩它们在
表达意义上的作用。(重点)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会品味生活滋味,培养“感
受幸福”的意识。(重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 当代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出生。197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长篇小说《分界线》,作品《夏》1980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讲授新课闷热( ) 蒂(  ) 嘟哝( )
瞌睡( ) 允诺(  )  蠕动(  )
堵塞( )    盛(   )   嗤(  )mēndìdū nóngkēnuòrúsèchéngchī1.注音2.注释端详:仔细地看。将信将疑:信疑参半,多半是怀疑的成分大于相信。魂不守舍:形容精神不集中,也形容惊恐万分。讲授新课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1.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1):总起,回忆同感觉相关的两件事。第二部分(2—12):写半夜吃杨梅。“我”满心的盼望最终却因毫无感觉而懊恼、难受和失望。第三部分(13—30):写除夕放烟花。描绘了烟花飞舞,“我”与大家享受到身心的欢乐。讲授新课2.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 = 张抗抗。写的是她小时候的两件事,即回忆儿时生活的情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 半夜吃杨梅,除夕放烟花。4.文中写的两件事跟文题有什么关系?都是跟感觉有关系,文题概括了两件事的感觉。讲授新课研读课文 细节探究讲授新课1.杨梅是我最喜欢吃的,为什么作者却感觉毫无滋味?文章
有没有语句写出他没有尝到什么滋味?我是差不多被爸爸抱起来放在椅子上的……还在打着瞌睡。
舌头是硬的,牙齿是木的,嘴巴机械的蠕动着咀嚼着,喉咙也
好象堵塞了。
我仍然十分努力的吃着杨梅……如果放到明天就变味了。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杨梅吃光了。 --把吃杨梅变成完成任务,当然没有滋味!--不清醒,没有尝出什么滋味讲授新课2.放烟花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会觉得那么有滋有味
呢?你能找出具体语句说说他品尝到了哪些滋味?买烟花时的犹豫不决买到烟花时兴奋等着放烟花时焦急放烟花时欢乐难忘的滋味讲授新课1.为什么要写吃杨梅这一件“没感觉”的事?作者把这两件
事放在一起,目的是什么?其实两件事都是“有滋味”的。“没感觉、没印象”本身就是一种滋味,何况这种“没感觉、没印象”的滋味还带给“我”痛苦。作者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写,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不管是没有品尝到、没有感觉,还是尽情享受到的愉悦,都是生活的滋味。讲授新课2.为什么写完除夕烟花以后,没有总结归纳,也没有写对这
件事的感悟?作者在写完除夕放烟花以后,不再像写完第一件事那样归纳自己的体会,既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又避免了重复。讲授新课浅形容词作动词用,写出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 很形象。塞往嘴里放、填,而没有咀嚼、品味的过程,很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在半睡半醒、睡眼迷蒙的状态下,想吃又实在睁不开眼睛的吃相。①动词的妙用。 滚很快地从脑海中闪过去的意思。这个词一方面与前文“一个个又圆又大,红里透黑”的外形特点一致,另一方面也形象地表明对头天吃过这样的杨梅,一下子记起来了,但又实在没有很深的印象。 讲授新课举突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以及大家也急于看放烟花的心情。
眼睛“亮”起来,表明在“我”看来,大家也和我一样欣喜,
并且都关切地盯着烟花。高高地擎着。是高兴,仿佛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也是因为
很爱民,怕不小心碰到什么弄坏了,作者用这个词,充分
传达出“我”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狂喜。涌讲授新课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  
吃杨梅时的贪婪。
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 ②鲜明的对比 ③副词的特殊作用“可惜”——“终于” “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
   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 讲授新课④情感纯真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课堂小结滋味一、总领全文,回忆同感觉有关的两件事。(1)二、具体记述
(2—30)1.半夜吃杨梅:盼望、苦恼、
难受、失望(2—12)2.除夕放烟花:苦等、新鲜、
刺激、美丽(13—30)对比
主动体验用心品味 品味到生活的滋味,关键在于:关注过程,细心体验。总结:当堂检测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吃到了盼望以久的某种好东西,却发现自己对此毫无感觉”的事呢?课件28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2 散文两篇导入新课1.品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作用。(重、难点)2.掌握短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
效果。(重点)3.理解两篇散文内容,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重点)导入新课走,看云去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 欧阳斌 1954年生,湖南耒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史学博士。著有《生命的风景》《人生顿悟》《黎明心绪:生命遐想录》《伫望星空》《哲人的乐园》《我的宁静的红雨湖》《风景》等。 讲授新课慵倦( ) 撩(  ) 喧闹( )
天穹( ) 芳馨(  )  畸变(  )yōngliāoxuānqióngxīnjī1.注音2.注释新绿欲滴:文中形容新生的草颜色绿的很浓像要滴下来的样子。天穹:从地球表面看,像半个球面似的覆盖着大地的天空。芳馨:芬芳馨香,文中指青春独有的魅力。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1.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离开城市的喧闹,“我们”看云去。第二部分:描绘了大自然清新、宁静、空灵的画面,展现出云与生命构成的永恒的不朽的风景。第三部分:“我们”就是云,展现了青年人勤奋、向上、健康、真诚的特点。第四部分:点明主旨:有追求就永远年轻,生活就永远鲜嫩。第五部分:呼应文首,再次召唤去看云。讲授新课①“生命美丽地活在大自然的风景里”。“美丽”在这里
是什么意思??健康,富有朝气的意思。②“懒散的慵倦不属于我们,发霉的记忆不属于我们,畸
变的生活不属于我们,虚假的面具不属于我们。”属于
我们的是什么??勤奋、向上、健康、真诚。讲授新课③“躺不住那就起来吧!尽兴地唱或者欢乐地跳!太阳为我
们打着金色的追光。”为什么躺不住呢?(太高兴)为什
么太阳会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暗示太阳不再是太阳,太阳好像和我们一样,景和人融合于一体。?讲授新课④“我们是云!一朵一朵活生生水灵灵的云!一朵一朵飘在春
天里映着阳光的云!一朵一朵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云!”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写出了云“活生生”、“水灵灵”、“充满活力”的特点,作者从看云到宣称自己是云,表达了自己对云的喜爱,抒发了自己豪迈的情怀。???讲授新课⑤“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有了一颗年轻的
心灵,生活便永远鲜嫩!”这句话仅仅是赞美云吗?清联系
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通读全文知道“有追寻的勇气”,“有一颗年轻的心灵”既是作者对云的赞美,更是作者对有活力有追求的少男少女们的赞美,“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既是对现实拥有的赞誉,又是表达对少男少女的殷切希望。在文中,作者借所托之物——充满活力的云来抒发想抒之情——赞美有活力有追求的人,以写云赞美人,在景中寓情,情随景生,使所托之物和所咏之志完美地融合。?讲授新课作者赞美少男少女的有活力有追求,那你觉得怎样的人才算是有活力有追求的人呢?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就是有活力的人。?
②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并不断努力奋斗的人,就
是有追求的人。?
③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譬如名人、亲人、同学等。? 讲授新课(1)托物言志,形神结合作者赞美云的特征,赋予云以人的性格,是为“言志”—少男少女们就是一朵朵“活生生水灵灵洁白的”“飘在春天里印着阳光的”只要有了像云一样的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这里,景中寓情,情随景生,物我到达和谐统一。讲授新课(2)巧用修辞,描摹传情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云的形态、云的特征、云的品格精神。讲授新课走,看云去1.看云去:召唤;怎样去;为什么去;怎么看。2.云姿态万千,构成生命不朽的风景。3.我们是云:由云及人,勤奋、向上、健康、真诚。4.点明主旨:有追寻 借云赞人,托物咏志。5.走,看云去,再度召唤。年轻鲜嫩讲授新课第一次真好讲授新课 周素珊,女作家,笔名毕璞,她写散文、小说、儿童故事、杂文、评论、传记,也翻译过英美的文学作品。 讲授新课硕大( ) 剔透(  ) 雏形( )shuòtīchú1.注音2.注释硕大:非常大。风情:风土人情。也指一个地方人们的习俗。低回:徘徊,流连。玲珑剔透:精致而透明。玲珑,精巧细微。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第一部分(1—2):写“第一次”看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感受“喜悦与新奇”。第二部分(4—5):写“第一次”看见母鸟孵出小鸟,感受“新鲜而刺激”。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提出“珍重第一次”的希望。讲授新课第一次看柚子树
第一次看孵小鸟
第一次去露营
第一次动手做饭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看见雪
第一次看到自已的作 品用铅字印出来
植物
动物
喜悦与新奇(静态)
眼巴巴地等候
惊喜
吃不下饭
喜爱 (动态) 详
略奇妙讲授新课第一次真好
喜悦与新奇
新鲜而刺激
奇妙
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讲授新课(1)构思上,切入独特文章从人的“第一次”的感觉、感受,谈人生经历,其切入点不落窠臼,有鲜明的个性。(2)选材上,事例典型文章选取了两件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为例说明“第一次”的感觉“奇妙”、“新鲜而刺激”,感受都非常真切、实在。讲授新课(3)表达上,夹叙夹议作者选了两个事例围绕主题娓娓道来,叙事是为了论理,二者结合得非常顺畅自然,全文结构“叙—议—叙—议”,夹叙夹议,题旨鲜明。讲授新课第一次真好1.第一次看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2.第一次看见鸟孵出小鸟3.主旨: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的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硕大、黄绿色、沉甸甸垂吊秋月风景画鸟蛋:玲珑剔透雏鸟:小小粉红色的肉球喜悦新鲜、刺激课堂小结1.《走,看云去》这篇托物咏志的优美散文,借对千姿百态的
云的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白云般纯洁、充满活力的少
男少女们,表达了“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
有了一颗年轻的心灵,生活便永远鲜嫩”的思想和豪迈的
情怀。2.《第一次真好》以两个具体的事例,表达了人生要不断接触
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的生活,使生活更加多
姿多彩。当堂检测以《 第一次-----》为题
要求:内容具体,重点写出自己对第一次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真实。课件22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3 社 戏导入新课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祥有略的写法。(重、难点)2.理解课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重点)3.体会劳动人民、农家少年淳朴善良、友爱无私、聪明
能干的品质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重点)导入新课社 戏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讲授新课忌惮( ) 竹篙(  ) 磕头( )
兽脊( ) 潺潺(  ) 撺掇(   )dàngāokējǐcháncuān duo1.注音2.注释絮叨:多言,唠叨。怠慢:淡漠,不恭敬。朦胧:这里指模糊地照着,作动词用。讲授新课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1.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看戏前(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中( ):看戏后( ): “我”对社戏的怀念。 月夜航船 ( )赵庄看戏 ( )归航偷豆 ( )1- 4 5 - 3031-40看戏波折 ( )5 - 910-1314-2122-30讲授新课2.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夏夜坐船(赵庄)迅哥儿1.戏前波折
2.夏夜行船
3.船头看戏
4.月夜归航看戏讲授新课3.在课文第11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触觉视觉听觉想象嗅觉(清香)(扑面吹来)(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
稀的赵庄,几点火)(歌吹)(戏台、渔火)讲授新课作用:讲授新课 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3.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
记了自己。讲授新课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
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讲授新课5.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
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
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
烂漫自由有趣的
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
回忆一直珍藏
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
好生活的向
往之情讲授新课6.小说一“社戏”为题,为什么直接描写看戏的文字很少,而看
戏前后的内容却用了很多笔墨?因为社戏本身不是小说最终的描述对象,仅是贯穿全文情节的外在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描写看戏的过程来反映农村的淳朴民风,赞美农民及农家少年的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品质。讲授新课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
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讲授新课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讲授新课1.围绕中心选材,叙述有详有略。课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得到优待的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篇末写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及送豆行为,表现了劳动农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选材和剪裁,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有突出了重点。2.景物描写表现人物、抒发感情、表达中心。板书设计社 戏一、(1—4)二、(5—30)三、(31—40)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恋社戏平桥村—我的“乐土”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怀念好豆怀念好戏至今怀念淳朴
善良
友爱
无私课堂小结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堂检测指出下列描写人物时所使用的描写方法。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
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
2.“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
们偷那一边的呢?( ???????? )
3.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
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
豆浆喝。 (????????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课件22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4 诗两首导入新课1.明确两首诗的意象,学会透过意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难点)2.揣摩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其
表达效果。(重点)3.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激发热爱生活、创造幸福激情,
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重点)导入新课说说回答幸福或不幸的原因你幸福吗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 李瑛,1926年出生,河北省丰润县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出版了54部诗集,有多部长诗和组诗获过多种奖项。其作品《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曾获1983年首届全国诗集评选一等奖,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我的中国》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讲授新课屋檐( ) 斟满(  ) 瞩望( )
眸子( ) 茑萝(  ) 茸(   )yánzhēnzhǔmóuniáoróng1.注音2.注释瞩望:期待,期望。苦涩:形容内心痛苦。寂静:没有声音;安静。凌空:高架在空中。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当丰收的镰刀挂在屋檐下
喘息
酒杯斟满
我想到幸福
第1节:幸福源自收获后的喜悦。讲授新课当一棵摘干净果子的树
轻松地瞩望田野
不肯走开,等待来春
我想到幸福
第2节:幸福源自奉献者的期盼。讲授新课黄昏,归鸟
急切地一闪而过
我想到幸福
第3节:幸福源自有家。讲授新课淅淅沥沥的小雨
带着幽香滚下花瓣的茸毛
茑萝绿色的卷须轻轻颤动
此时,一粒红色浆果
从湿淋淋的灌木丛
望着世界微笑
我想到幸福
第4节:幸福源自自然界一切的成熟。讲授新课当你和你的乳名一起
重新回到母亲的怀里
梦幻般温柔
当两只杯子后面
深情的黑色眸子燃烧起来
花朵便开放了第5节:家庭的温馨便是幸福。讲授新课
告诉我们的孩子
在苦涩中长大的幸福
和痛苦一样近,一样寂静
会流泪却永远不会衰老
无论结晶成盐或结晶成糖
都深深地埋进心头吧
第6节:幸福源自创造,幸福永远和痛苦为伴。讲授新课学习由物联想到人猜猜看是谁的镰刀?
他在干什么?
为什么“喘息”“斟酒”?
丰收的镰刀---人们丰收了人们松口气---镰刀休息了酒杯满满的---人们的心里也满满的付出劳动后,
享受丰收的幸福
--幸福是满足讲授新课树为什么轻松?
为什么“瞩望” “不肯走开”?来春它要干什么?人们收获了---果子摘干净了
孕育下一轮果实---人们将有下一轮劳作奉献不息,收获不止
我付出,我幸福—幸福是期待讲授新课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描绘画面告诉:幸福与痛苦相伴1.丰收小酌2.果树静立3.归鸟疾飞4.浆果微笑5.享受母爱劳动收获是幸福无私奉献是幸福游子归家是幸福健康成长的孩子是幸福家庭温馨是幸福讲授新课幸福 (罗洛)鸟是幸福的,它把歌
献给林莽献给旷野
花是幸福的,它把蜜
献给鸟雀献给蜂蝶
人是幸福的,他把生命
献给祖国献给人民幸福本来不是占有
而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如果你向它伸出贪婪的手
它就会像仙鹤凌空而去
给---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讲授新课第一部分(1—3):写奉献就是幸福。第二部分(4—5):在与“有些人”的贪婪作对比后,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论点—幸福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讲授新课一、李瑛的《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1.抒情性的描写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2.将感情化的表达与理性化的思考 融为一体。3.语言运用上选词内涵丰富、灵动、蕴藉、有韵味。 讲授新课二、罗洛的《幸福》1.诗人将人的幸福与鸟儿、花儿类比,由物及人,表明幸
福在于不同的幸福观。2.抒发感情表明观点既有借物咏怀,又直抒胸臆。课堂小结《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这首诗以意蕴丰富的画面和饱含哲理的诗句,传达了幸福无处不在的思想及幸福与痛苦相伴相生的共同法则,表达了对孩子们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创造幸福的殷切期望。《幸福》这首诗通过鸟和花的形象,对什么是“幸福”作了简洁的诠释,突出了幸福就是无私奉献的观念。当堂检测学习了两首诗,自由的谈谈你喜欢哪一首诗?课件20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5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入新课弄清叙事要素,复述故事情节。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
言和心理活动、细节的描写。(重、难点)2.揣摩、赏析精彩的字词,体悟“走一步,在走一步”
的深刻含义,然后再多角度思考课文与人生。(重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 莫顿·亨特(1927—1998)(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讲授新课训诫( ) 陡峭(  ) 嶙峋( )
啜泣( ) 崩土(  ) 颤抖( )jièqiàolín xúnchuòbēngchàn1.注音2.注释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颤抖:颤动,发抖。凝视:不眨眼地看。灰心丧气:因遭遇困难、失败而意志消沉。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天气闷热是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2.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讲授新课 3.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描
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状态:心理:讲授新课4.说说“我”的脱险过程。 杰利带来了我父亲。(听见)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 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讲授新课5.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
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
“前途茫茫”呢? “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具体分析讲授新课1.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讲授新课 2.“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却发现原来是我自
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心理描写,“我”因为害怕只知道啜泣,而忘了自我的存在,这就将“我”害怕到了极点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讲授新课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 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3.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并体会
其在叙述中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并
推动情节发展。讲授新课4.文中写“我”下山的动词有哪些?并体会其中的作用。移、踏、伸、探、踩、爬,生动地表现出“我”下山时
动作的小心谨慎和内心的恐惧。讲授新课5.“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并且踩到了它。”这
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表现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是站立的意思,不符合原意。讲授新课 6.“我”和小朋友在游戏时被困在峭壁上下不来,“我”解决这
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进而信心大增,最后克服了困难。课堂小结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既要冷静;又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把危险和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把着眼点放在构成大目标的一个个小目标上,一步一步战胜困难。当堂检测1.课文主要写“我”( )的过程,写我
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 ),这几
个动词突出了我的( )的心理。
跟小伙伴们爬悬崖伸、探、踩小心翼翼2.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
理变化:最初是( )、继而是( )
随后是( )最后是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 )。
亳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