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地图认识中古时期的亚洲所处的时空环境,抓住其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认识阿拉伯帝国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3.家国情怀:学生通过学习日本、朝鲜与中国的密切交流,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东亚诸国的影响,同时树立虚心向先进国家学习,不固步自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帝国;日本与中国交流。
教学难点: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地图:《现在阿拉伯国家图》
阿拉伯国家,又称阿拉伯世界,是指以阿拉伯人为主要族群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也有着相似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 阿拉伯国家共包含22个国家,总面积131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0645万(2016年)。阿拉伯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国、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苏丹、突尼斯、阿联酋、也门、叙利亚等。
这是现在的阿拉伯国家地图,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与现在的阿拉伯世界有所不同,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现在的阿拉伯国家地图代出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引发学生兴趣,为第一目的学习做好基础。教师也可使用“阿拉伯帝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阿拉伯帝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阿拉伯帝国
1. 阿拉伯帝国建立的背景
(1)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之地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地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大部分地区被沙漠和草原所覆盖。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称为“五海三洲”(亚洲、非洲、欧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地,其中夹带着一些绿洲。
(2)半岛状况: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反映阿拉伯人劫掠生涯的古诗曾经这样描述:“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
(3)半岛状况:多神崇拜
半岛内部多神崇拜,西部两个最著名的商业城市:麦加和麦地那。麦加城里的古来西氏族部落贵族从事商业,拥有奴隶,还控制了克而白神庙的祭祀,对神庙周围进行集市贸易的阿拉伯各部落的人收税。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幼年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出身麦加城古来西氏部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随叔父到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经商,对犹太教、基督教有所接触了解。
(2)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七世纪初,他开始在麦加传教,要求信教者信仰并绝对服从唯一的神 “真主安拉”。他自称是真主的使者、信徒的先知。伊斯兰教徒是兄弟,不分部落(这有利于阿拉伯的统一)。
(2)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伊斯兰教独尊安拉,反对多神信仰,因此受到麦加城中信奉多神教的贵族的排斥。同时,伊斯兰教教义中存在施舍、人人平等这些代表平民的主张,大大损害了贵族和大富豪的利益,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甚至施加暴行,穆罕默德被迫出走,迁往麦地那。
(3)穆斯林公社与圣战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由此诞生。
穆罕默德在迁往麦地那后的10年传教和建国过程中,以“圣战”名义,先后作战65次,其中亲自带兵出征27次,为巩固公社,实现阿拉伯半岛统一,做出卓越贡献。
(4)穆罕默德返回麦加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成武装,与麦加城的商业贵族展开斗争。630年,穆罕默德与麦加城贵族达成协议:麦加城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和宗教领袖;穆罕默德承认克而白神庙中陨石为伊斯兰教神物,克尔白神庙改为清真寺。这样就保留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经济利益。
(5)统一阿拉伯半岛
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此后,穆罕默德又征服了其他许多地区和部落,到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想一想】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统一中起着什么作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
教师出示材料:
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伊斯兰教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强调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并相应地规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措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
学生归纳总结:思想上的统一、获得人民的支持。
过渡:阿拉伯国家建立后,开始向外扩张。教师可播放“阿拉伯帝国扩张”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了解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情况后再讲解新知识。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1)扩张方向
北路军队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攻打拜占廷帝国。后乘胜挥师东进,消灭了1200多年文明的波斯帝国。后来,占领阿富汗首城喀布尔,再次挥师北上,侵入中亚与唐朝接壤,东方战场的另一支阿拉伯军队,攻入印度河流域。
西路军队攻克埃及,西南欧洲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所阻。
(2)帝国建立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想一想】为什么在短短的100余年, 阿拉伯帝国取得如此大的战争胜利?依据下列材料回答。
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一开始,穆罕默德就通过布道活动,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组织穆斯林大军,推行一系列军事、政治、宗教制度,使参战者意志统一,目标明确,把进攻麦加看成是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为“真主”而战,从而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蜀生、张秀平、杨慧玫主编:《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学生归纳总结: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意志统一;目标明确。
4.阿拉伯帝国统治制度
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后,采取怎样的方式管理庞大的帝国?
教师出示材料:
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阿拉伯帝国采取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地方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直接对哈里发负责。
5.阿拉伯帝国经济
展示地图:《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境内有很多城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6.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国统治的许多地方,都是古老文化发达地区。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内各族人民的文化并加以发展。《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阿拉伯人民还对东西之间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阿拉伯有句谚语说:“法兰克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中国人的手。”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想一想】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依据材料分析,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张帅 《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学生总结归纳——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影响:保存了古代文化、东西方交流的桥梁、融合发展了古代
7.阿拉伯帝国灭亡
从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内讧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国的实力。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本资源,课堂学习及问题导引学生知道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的整个过程,理解宗教(伊斯兰教)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阿拉伯人民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阿拉伯文化既有继承性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过渡:阿拉伯帝国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 奥斯曼帝国兴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是中国史籍中的突厥人。他们在6世纪前后生活在中亚细亚,后来一部分突厥人西迁,甚至远至小亚细亚。
(2)13世纪末,一支突厥部落在奥斯曼的带领下在小亚细亚西北部建国。这个国家因他而得名为奥斯曼土耳其。
(3)奥斯曼土耳其建国后立即向外扩张,14世纪,先占领整个小亚细亚,接着就向巴尔干和东南欧进军。
(4)1453年,素丹亲自率领水陆大军向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最后东罗马帝国灭亡了。奥斯曼土耳其以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改称为伊斯坦布尓。
(5)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统治
(1)政治:奥斯曼土耳其是个军事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家首领称为素丹,掌握政教大权。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
(3)外贸:奥斯曼土耳其实行严厉的统治,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额税收,东西方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和扩张过程。重点强调对过往商品征收高额税收,东西方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学习奠定基础。
过渡:中古同时期的南亚和东亚国家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实现本地区封建化的,又各自有什么特点?接着我们来学习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 印度
(1)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手工业体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婆罗门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笈多王朝控制着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经马六甲海峡到达过中国的广州进行贸易。
(2)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实行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突厥人建立。苏丹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伊斯兰教最高教长,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德里苏丹国时期,中央政府36个部,地方建立了行省制,由穆斯林地方军事贵族掌权。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传进印度与印度的古老文化相融合,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
过渡:教师也可使用“古代日本”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2. 古代日本
(1)统一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的发展。公元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大化改新
①背景
【想一想】依据材料思考“大化改新”的原因?
唐朝完善了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 战争不已,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把广大人民拖向饥寒交迫的深渊官逼民反,“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学生归纳,内因: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同时社会阶级内部也存在矛盾。外因: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
②内容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
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6开始,孝德天皇联合中臣镰足进行改革。
政治方面,仿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方面,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③意义
大化改新使得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3)庄园与武士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此时,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4)幕府
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镰仓(今日本神奈川县)设立征夷大将军的“幕府”,史称“镰仓幕府”。这是日本幕府政治的开端,天皇大权旁落,幕府掌握了国家的实权,日本从此进入将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成为名义上的国家首脑,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日本共经历了镰仓、室町、德川三个幕府。
(5)闭关锁国
17 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为了稳定传统思想,禁止天主教在日本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一切外国船只均不得在大名的领地内通商, 只能在长崎等几个地方从事贸易活动,进行交往的国家也仅限于荷兰和中国。
3.古代朝鲜
(1)统一: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出现了高句丽国家,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百济、新罗两个国家,朝鲜历史进入三国时期。开始时,高句丽最强,领土扩大到半岛中部。七世纪中期,新罗联合中国唐朝政府攻灭百济和高句丽。随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2)高丽王朝:10世纪,王建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高丽,朝鲜半岛重新统一。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3)李朝: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废国王自立,建立李朝,建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李成桂建国后整顿内政,大力吸收中国文化,出现了一个短期的繁荣。但后来朝鲜统治阶级内部不断斗争,力量削弱,日本乘机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1597年夏,丰臣秀吉再派军队从水陆两路进攻,占领朝鲜水军要塞和南部各地。朝鲜政府重新起用李舜臣为三路水军统制抗战。1598年,明朝增派援军,并派出了邓子龙指挥的水军入朝。日本军队遭到失败。不久,丰臣秀吉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忧急病死,遗嘱从朝鲜撤兵。朝中军队继续追击,在东南海岸的露梁海战中,李舜臣击毙了日军大将,李舜臣和邓子龙也在这次战役中壮烈牺牲,经过七年的战斗,中朝军民取得了抗击日本军队的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习及文本材料分析,学生知道南亚和西亚的主要国家。重点是东亚的日本和朝鲜。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起封建制度的国家,朝鲜历经前三国和后三国时期,最终完成统一。无论是日本还是朝鲜,这一时期,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整个东亚的巨大影响力。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我眼中的拜占庭帝国”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一个国家会扩张、会收缩,有起也有落,但许多跨越宗教、族群认同与语言的纽带却始终不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流网络、相互尊重与共同智慧,是我们能留给未来几代人最重要的遗产。
——斯图亚特·戈登
5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