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土”的涅槃之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以株洲醴陵陶瓷产业为例(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火与土”的涅槃之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以株洲醴陵陶瓷产业为例(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3 08:52:23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火与土”的涅槃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以株洲醴陵陶瓷产业为例
“3+3+5”
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论证区位因素变化对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分析醴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陶瓷产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认知
理解醴陵陶瓷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原因。
综合思维
02
01
03
素养
目标
第一发展阶段
“陶瓷兴业”
探究活动一 醴陵早期产业为何而兴?
中国瓷都
材料一 《醴陵县志》(民国三十七年刘谦主修)记载:“瓷土为醴邑特产,清雍正年间,有粤人播迁来醴者,始发见之于沩山,用制瓷器良佳。自是沩山遂为瓷业中心区,渐次推广于赤脚岭......等处”。
材料二:作为中国陶瓷之都,醴陵的品牌故事,始于东汉龙窑的第一缕窑烟。1907年,釉下五彩工艺横空出世,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学标准,成为醴陵陶瓷的集体印记。1915年,“扁豆双禽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摘得“东方陶瓷艺术高峰”美誉。百年后,红官窑釉下五彩瓷板画“塞尔维亚风光”作为“国礼”亮相国际外交场合,将“醴陵陶瓷=中国美学”的认知植入全球视野。
釉下五彩瓷
扁豆双禽瓶
探究活动一 醴陵早期产业为何而兴?
根据地图和材料,总结醴陵发展陶瓷产业具备了哪些优势自然条件?
探究活动一 醴陵早起产业为何而兴?
原料:优质瓷泥、釉料丰富;
水源:渌水提供生产用水和运输通道
探究活动一 醴陵早起产业为何而兴?
历史悠久
劳动力
生产经验丰富
市场
国内及国际市场
需求大
除了自然条件,还有哪些社会经济因素促成了其早期发展?
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
第二发展阶段
“飞速发展”
材料一:1949年8月8日,醴陵县“瓷业复工促进会”成立,下设东门,姜湾,黄泥坳,中和,邓家渡,沩山,青泥湾,渌口8个分会,至9月中旬,先后复工的粗瓷厂75家,就业工人1186人,细瓷厂20家,就业工人1200人。
材料二:1964年1月15日,首都人民大会堂管理处与醴陵瓷器公司在北京就生产国宴,宴餐具签订协议。陶瓷研究所协同艺术瓷厂,于同年8月底完成国宴、便宴、高级便饭餐具、茶具胜利杯等9大类54个品种,16种釉下彩画面,共17.84万件的任务 建国十五周年举行的大型国宴,全部使用醴陵瓷器。
思考:建国以来,促进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有哪些?
政策 市场
材料三:建国后醴陵瓷业经济制度改造清晰:1949 年后政府扶植复工,1951-1952 年设工会与管委会;1953 年纳入国家计划,1954 年试点公私合营,1956 年将百余户瓷企改造成 24 家合营厂,成立湖南醴陵瓷器公司,33 个合作社改组或并入;改革开放后推行经济责任制,1982 年省属瓷企为国家创利税 1809 万元,瓷业成县域经济重要支柱。
第三发展阶段
“陷入困境”
材料一 “天上黑龙,地上黄龙。”这曾是醴陵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黑龙”指的是窑炉里冒出的黑烟,“黄龙”指的是制瓷厂里流出的泥水。但由于大多数陶瓷企业至今仍沿用千百年来以原煤为燃料的生产方式,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陶瓷业发展的重要难题。
材料二:“21世纪初,沿海地区陶瓷产业凭借港口优势、先进技术迅猛发展,醴陵陶瓷面临‘中部塌陷’危机,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问题凸显。” ——《湖南日报》
探究活动二 醴陵陶瓷产业面临发展瓶颈
探究活动二 醴陵陶瓷产业面临发展瓶颈
设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造成醴陵陶瓷产业困境的原因。
醴陵陶瓷产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生产成本上升
环境污染严重
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压力大
材料一:如今,醴陵陶瓷已构建起涵盖日用瓷、电瓷、艺术瓷、工业陶瓷、新型陶瓷的完整产业链,完成了从“单一品类”到“全域覆盖”的华丽转身。釉下五彩瓷突破非遗技艺的传承壁垒,通过“艺术+科技+市场”的融合创新,从深巷里的非遗绝艺走进了万千生活场景,既在博物馆的展柜中绽放东方美学的璀璨,也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传达烟火气的温暖,更作为文化使者登上国际舞台,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出生机盎然的产业活力;电瓷产业从1941年的300伏针式瓷瓶起步,如今已占据全国产量的半壁江山,高端产品远销欧美,在特高压输电领域书写“中国标准”。走进中国陶瓷谷,3D打印陶瓷、抗菌陶瓷等新材料产品层出不穷,智能化生产线让 “醴陵制造” 向 “醴陵智造” 跨越的步伐愈发铿锵。
材料二:醴陵拥有陶瓷产业链企业1500余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2023年数据)。 年产量日用瓷产量:最高时占湖南省的94.9%,占全国的14.3%。电瓷产量占全球的30%,全国的43%(2021年数据),是全世界最大的电瓷生产基地。电瓷为“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全球电网建设提供核心部件。
醴陵陶瓷产业华丽转身
“涅槃重生”——新区位因素驱动转型升级
角色扮演:一位游客和导游的对话
立体化交通不断完善 2022年湘粤非醴陵陶瓷出口班列首发
重视人才培养
智能化生产车间
陶瓷生产废水过滤后养鱼
1985年,醴陵撤县设市时GDP不足10亿元,经过40年发展,2025年已突破千亿规模,经济总量增长近140倍。撤县设市使醴陵从农业主导型县转向工业强市,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形成陶瓷、花炮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2025年,其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百强县行列。
醴陵陶瓷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
政策
人才
品牌
科技
信息网络
原料
能源
水源
劳动力
生产经验
第一阶段——————第四阶段
生产成本上升
环境污染严重
产品附加值低
市场竞争压力大
面临困境的原因
(2024·安徽卷)河津市地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是灰陶琉璃的故乡。河津灰陶琉璃历史悠久,题材多样。如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津灰陶琉璃产业发展历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促使窑头村“家家有窑,户户生火”景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资源 B.政策、技术
C.政策、市场 D.资源、市场
C
(2024·安徽卷)河津市地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是灰陶琉璃的故乡。河津灰陶琉璃历史悠久,题材多样。如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津灰陶琉璃产业发展历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为促进河津龙门灰陶琉璃产业园特色发展,可重点关注( )
A.文创研发 B.生产加工 C.网络直播营销 D.现代物流
3.河津灰陶琉璃产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B.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C.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产业布局得到优化
A
B
感谢聆听
THANK YOU“火与土” 的涅槃 —— 以株洲醴陵陶瓷产业为例的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结合醴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明确其陶瓷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条件,精准把握醴陵在不同时期陶瓷产业的区域定位。
综合思维:学会全面分析醴陵陶瓷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区位因素的变化情况及其背后的原因,能辩证看待区位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双重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获取、处理、分析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醴陵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产业转型升级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分析醴陵陶瓷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理解区位因素变化对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辩证分析区位因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复杂影响。
运用工业区位理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合理建议。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以醴陵陶瓷产业为核心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抽象的工业区位理论具象化。
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置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通过游客与导游的角色扮演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课件中的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直观展示教学信息。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包含案例资料、图片、数据、探究问题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准备小组探究任务单;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知识。
学生准备:预习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搜集醴陵陶瓷产业的相关信息(可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手持陶瓷杯,以“china”导入,指出陶瓷代表中国的文化内涵,接着介绍株洲的产业体系,然后播放一段醴陵陶瓷产业的精彩短视频,展示釉下五彩瓷的制作过程。
提问:“醴陵被誉为‘中国瓷都’,其陶瓷产业历经千年发展长盛不衰,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是什么因素推动了醴陵陶瓷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又是什么让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最终实现涅槃重生呢?”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以醴陵陶瓷产业为例展开深入探究。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 第一发展阶段:“陶瓷兴业”—— 早期产业兴起(7 分钟)
(1)呈现醴陵市地图、《醴陵县志》相关记载等材料,提出探究问题:“醴陵早期陶瓷产业为何能够兴起?具备了哪些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学生结合材料自主阅读思考,随后小组内进行简短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3)教师总结:自然条件:拥有丰富的优质瓷泥、釉料等原料;渌水提供了充足的生产用水,同时也成为重要的运输通道。
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就有龙窑烧制陶瓷,生产经验丰富;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国内及国际市场对陶瓷产品的需求较大。
2. 第二发展阶段:“飞速发展”—— 产业快速壮大(7 分钟)
(1)展示建国后醴陵瓷业复工、承担国宴餐具生产任务、生产 “毛瓷”、瓷业经济制度改造等相关材料和图片。(2)提问:“建国以来,促进醴陵陶瓷产业飞速发展的驱动力有哪些?”(3)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政策和市场两个核心角度进行分析。(4)教师总结:政策因素:建国后政府成立 “瓷业复工促进会” 扶植瓷业复工,通过一系列经济制度改造,将瓷企纳入国家计划、进行公私合营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
市场因素:成功承担国宴餐具、“毛瓷” 等特殊订单,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同时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3. 第三发展阶段:“陷入困境”—— 产业发展瓶颈(8 分钟)
(1)呈现醴陵陶瓷产业环境污染的顺口溜、沿海地区陶瓷产业发展对醴陵的冲击、高岭土行业产量及需求量统计图表等材料。(2)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二,提问:“醴陵陶瓷产业在这一阶段面临困境的原因是什么?”(3)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生产成本、环境、市场竞争等方面总结。(4)教师总结:
生产成本上升,随着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成本增加,产业发展的成本压力增大。
环境污染严重,传统以原煤为燃料的生产方式导致黑烟和泥水污染,制约产业发展。
产品附加值低,面临沿海地区陶瓷产业在技术和港口优势下的激烈市场竞争,陷入 “中部塌陷” 危机。
4. 第四发展阶段:“涅槃重生”—— 产业转型升级(8 分钟)
(1)展示醴陵陶瓷产业构建完整产业链、釉下五彩瓷创新发展、电瓷产业占据市场优势、智能化生产、立体化交通完善、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举办等材料。(2)提问:“醴陵陶瓷产业是如何突破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新的区位因素发挥了怎样的作用?”(3)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邀请各小组分享观点,随后进行总结:
科技赋能:通过 “艺术 + 科技 + 市场” 的融合创新,突破非遗技艺壁垒,研发 3D 打印陶瓷、抗菌陶瓷等新材料产品,推动 “醴陵制造” 向 “醴陵智造” 跨越。
产业链完善:构建涵盖多种陶瓷品类的完整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交通改善:立体化交通不断完善,陶瓷出口班列首发,拓宽了市场辐射范围。
品牌建设:举办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培养,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三)巩固练习与角色扮演(7 分钟)
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 2 人,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围绕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区位优势、转型升级等内容进行对话表演,导游需向游客详细介绍相关情况。
真题练习:呈现 2024 年安徽卷中关于河津灰陶琉璃产业的相关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进行讲解分析,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四)课堂小结(2 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醴陵陶瓷产业四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梳理工业区位因素对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逻辑。
强调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区位因素的动态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其他区域产业的发展案例,深入理解工业区位理论的实际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完成本节课的配套练习题,加深对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相关知识的理解。
搜集家乡某一特色产业的发展资料,分析其主要区位因素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撰写一篇简短的分析报告(200-300 字)。
六、板书设计
“火与土” 的涅槃 —— 醴陵陶瓷产业的区位与布局
陶瓷兴业(早期) 自然:原料丰富、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历史悠久、劳动力充足、市场需求大
飞速发展(建国后) 政策支持、市场拓展
陷入困境(21 世纪初) 原因:成本上升、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竞争激烈
涅槃重生(现代) 科技、产业链、交通、品牌、人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