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环境保护与发展》表格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文档属性

名称 5.2 《环境保护与发展》表格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第二节《环境保护与发展》表格式教学设计
(1课时)
课题 5.2 《环境保护与发展》 单元 五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是八上地理第五章的内容,承接“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的学习,是人文地理知识的应用与延伸,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2)本课时教材围绕“环境保护与发展”展开,通过“图 5.9 - 5.10 环境问题表现”“图5.11 - 5.12治理成效”“活动:了解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中国” 等内容,系统呈现我国环境问题、治理措施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实际环境问题、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培养综合思维素养。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已进入了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好转、稳中向好的时期,培养综合思维素养。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和相应措施,树立节能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
学情分析 认知与技能特点:八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对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有感性认知,但对 “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意义”、“生态文明三线的内涵” 等抽象内容理解较浅。需通过案例剖析、小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人地协调”的思维逻辑。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清洁能源对环保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难点:理解环保与发展的协调关系;因地制宜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策略。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环境问题图片、清洁能源基地分布图、生态文明示意图);课堂学习任务清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观看视频 直观灾害场景,营造学习氛围。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积极应对环境问题【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18—P119,读图5.9—图5.12,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研读课文,读图5.9,说说我国为了发展经济,大量消耗了哪些化石能源?(2)想一想,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3)研读课文思考,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环境问题?(4)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我国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取得哪些成效?【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大量消耗的化石能源有天然气、石油和煤碳,其中煤碳占比最大。②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臭氧层空洞、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③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山区石漠化等。④(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略)【活动探究】了解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20,读图5.13,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结合“图5.13 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对比不同清洁能源基地的能源类型。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的角度,说说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分布特点。从能源替代角度,简要说明我国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对减轻我国大气污染的意义。【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主要有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这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按地区划分,可分为北方、西北和西南三个地区,其中北方和西北地区主要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②水电主要分布于大江大河上游地区——位于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风电主要分布于离季风源地较近的高原山地地区——地形平坦开阔、风力强劲。太阳能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区——晴天多、光照强。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减少雾霾和酸雨的发生等。【学习活动二】走向生态文明【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21—P122,读图5.14和图5.15,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读图5.14,“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说一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三线”的内涵是什么?结合课文,读图5.14,简要叙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三线”的积极意义。议一议:践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做些什么?【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三线”的内涵是: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环境质量底线、守住资源利用上线。②(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略)③(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略)【活动探究】了解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中国【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123,读图5.16,图中表示了经济发展(金山银山)与生态保护(绿水青山)的四种组合关系。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了解每种组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问题引领】指出A、B、C三种状态面临的主要问题。(2)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将A、B、C三种状态与其应采取的发展方式连线。(3)为家乡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合理建议。【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略) 研读课文,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成效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结合图文信息,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三线”的积极意义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展示成果。 结合图文信息,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学会利用图表分析有关数据,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引导学生提高地图分析与合作探究能力,了解“清洁能源与环保”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环境保护与个人行为紧密联系,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引导学生提高对“因地制宜”的认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意识,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26页—30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① 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我国治理成效显著;② 保护措施: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践行绿色生活;③ 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人参与环保。 回顾知识点,用简洁语言梳理“自然灾害—积极应对—防灾意识”的思维逻辑。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一、环境问题与治理1.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2.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二、清洁能源基地1.类型:水电、风电、太阳能等2.意义: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三、走向生态文明1.理念:人与自然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行动:三线建设,绿色低碳生活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目标,设计了“案例分析—辩证思考—行动落实”的逻辑链。从“大气污染、水污染、石漠化”案例切入,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再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课后检测显示,85%的学生能准确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70%的学生能举例说明“绿色发展”的具体模式(如生态农业、循环工业),但对“不同区域的环保优先级”(如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理解较浅,需后续补充区域案例强化。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