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描述中国气候和三大自然区 课件(共38张PPT)地理晋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 描述中国气候和三大自然区 课件(共38张PPT)地理晋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19 23:3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晋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
描述中国气候和三大自然区
主题一 探知中国版图与自然环境
除了地形和河湖因素外,气候也是深刻影响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气候类型下,区域的自然特征各不相同。地形、河湖与气候之间相互影响,这些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自然景观的形成,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认知我国气候空间差异;明确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与核心特征,建立我国自然区域差异的整体认知框架。
区域认知
理解不同气候、自然区条件下,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认识气候资源对人类的价值及气候灾害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
通过阅读气候类型图、降水量图、三大自然区划分图,提升提取、分析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本地气候与自然环境特征,解释其对本地生产生活的影响,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分析。
地理实践力
分析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及农业生产的关联;结合时间维度,理解气候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
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比较中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
目录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温和降水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
中国的气候
气候
气候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态,具有相对稳定性,与短期天气现象相区别。
主要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降水和风力等综合统计特征,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以30年作为标准气候计算周期 。
其形成受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及地表特征共同影响,按空间尺度可分为大气候(全球性)、中气候(区域)和小气候(局地)。
我国的气候类型
热点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中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貌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差别很大,形成了各地多种多样的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昼长,气温较高,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冬季寒冷,成因有: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形较低平坦地势西高东低使冬季风得以削弱。
气候分布
我国是温带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秦岭 - 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 - 阴山 - 贺兰山一线以东的区域,具体包括以下地形单元: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气温:冬暖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小。
降水:总量充沛,季节分配较均匀(夏多冬少)
风系:季风环流显著,冬夏风向相反
气候分布
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秦岭 - 淮河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是亚洲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最广的区域。
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气温:全年高温,无真正冬季
降水:总量极丰,旱雨两季分明
风系:季风转换强烈,冬夏风向迥异
气候分布
我国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相对狭小,主要集中在北纬 22° 以南的华南南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受海陆位置、地形和季风影响,呈零散块状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点
气温:温差大,冬冷夏热。
降水:总量稀少,分布不均
风系: 风系:风力强劲,风沙频繁
气候分布
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 - 阴山 - 贺兰山 - 祁连山(乌鞘岭)一线以西、昆仑山以北的广大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北侧边缘地带,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
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特点
气温:全年低温,垂直差异悬殊,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降水:总量偏少,分布极不均
光照与风力:光照强,风力大
气候垂直分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气候分布
我国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横断山脉、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其中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高原山地气候的核心分布区。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指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关于季风的成因问题,有认为是海陆间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造成的;有则认为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致。
我国的一些气候工作者认为,季风现象是海陆分布的热力作用、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具体地形等三因子共同影响下的综合现象。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依次跨越了热带、副热带以及中纬度温带地区。
中国的西北地区为内陆地区,为大陆性气候;而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是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的交汇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南往北依次为热带和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成因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细砂温度/℃ 水温度/℃
第一次(室内)
第二次(室外)
第三次(室内)
季风气候的成因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实验器材:烧杯、水、细砂、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示数。
2、将两个烧杯同时放到太阳下(开灯加热),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温度计示数。
3、再将两个烧杯移入阴暗处(关灯),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示数。
实验结论:
实验思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的影响是
二、季风气候 “攻防战”
实验结论
在相同的加热和冷却条件下,细砂的温度变化比水更明显,即细砂升温快、降温也快,水升温慢、降温也慢。
这表明陆地(用细砂模拟)和海洋(用水模拟)的热力性质存在差异,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的比热容大。
实验思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夏季时,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气温相对较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
于是,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如我国东部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时,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海洋降温慢,气温相对较高,形成低气压。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如我国东部冬季的西北季风),通常比较寒冷干燥。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多种多样,大致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维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思考:这三个因素是如何影响气候形成及其特点的
纬度位置
维度位置——太阳辐射——决定气候的基本热量带
纬度越高,温度越低
纬度越低,温度越高
依据不同维度的变化,划分出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基本气候带
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通过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水汽输送,改变气候的干湿、温差特征。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快),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慢)。
近海地区(如我国东南沿海):受海洋调节明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小,降水充沛且均匀,形成海洋性气候特征(如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受海洋影响微弱,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形成大陆性气候特征(如温带大陆性气候)。
水汽输送: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距海越近,水汽越充足,降水越多;距海越远,水汽越匮乏,降水越少(如从我国沿海到西北的 “降水递减规律”)。
海陆位置通过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水汽输送,改变气候的干湿、温差特征。
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海拔高度、坡向、山脉阻挡等作用,造成气候的垂直差异和区域差异,甚至形成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的特殊景观。
海拔高度:遵循 “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
案例:青藏高原海拔 4000 米以上,虽地处中低纬度,却形成高寒的高原山地气候;昆明比同纬度的贵阳夏季更凉爽,有“春城”之称。
坡向差异:
迎风坡:暖湿气流遇地形抬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地形雨”),气候湿润。
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稀少,形成 “雨影区”,气候干旱。
山脉阻挡:高大山脉可阻挡气流移动,改变气候分布边界。
案例:秦岭 - 淮河一线是我国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因秦岭阻挡了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使南侧冬季气温显著高于北侧。
南方多雨,适合种水稻,所以南方人爱吃米饭;
北方降水较少,适合种小麦,所以北方人爱吃面食
—— 这就是 “南米北面” 的气候密码!
南方水稻
北方小麦
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分布区域 自然景观 农业 / 建筑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海南、云南和台湾南部 热带雨林 橡胶、水稻,吊脚楼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东部南方地区 常绿阔叶林 水稻、茶叶,斜顶屋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部北方地区 落叶阔叶林 小麦、玉米,平顶房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西北内陆地区 草原、荒漠 畜牧业、棉花,土坯房
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低,光照强,降水少,风力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青藏高原 高山草甸 青稞,畜牧业,碉楼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一般在阳历10月。民间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之说。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重阳节后,甲省的盛行风逐渐向( )
A.东北风过渡 B.东南风过渡
C.西南风过渡 D.西北风过渡
2.谚语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 )
A.气候温暖 B.气候严寒
C.降水较少 D.降水丰富
3.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①山脉是( )
A.太行山脉 B.大兴安岭
C.巴颜喀拉山脉 D.长白山脉
1.答案:D
解析: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一般在阳历10月。甲是山东省,重阳节后,随着冬季风的增强,山东省的盛行风逐渐向西北风过渡。故选D。
2.答案:C
解析:民间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之说,该谚语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降水较少。故选C。
3.答案:B
解析: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其中①是大兴安岭。故选B。
2023年7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举办,生活在加拿大的Jason为此也做着准备。Jason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绘制了中国在亚欧大陆的位置略图,请你帮他判断:哪个更符合中国与亚欧大陆的位置关系下列示意图中方框表示亚欧大陆,阴影表示中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能够正确表示中国地理位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关于中国疆域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跨寒、温、热三带 B.领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C.最北端位于黑龙江省 D.南部濒临印度洋
6.春节期间,哈尔滨冰天雪地,海南岛鲜花盛开,造成这一差异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影响 B.海陆位置的影响
C.人类活动的影响 D.纬度位置的影响
4.答案:D
解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的南部被北回归线穿过,北部没有被北极圈穿过,没有被赤道穿过,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A错误;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B错误;最北端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C正确;我国不临印度洋,D错误。故选C。
6.答案:D
解析:春节期间,哈尔滨冰天雪地,海南岛鲜花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南北温差大,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答案:D
解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的南部被北回归线穿过,北部没有被北极圈穿过,没有被赤道穿过,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A错误;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B错误;最北端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C正确;我国不临印度洋,D错误。故选C。
6.答案:D
解析:春节期间,哈尔滨冰天雪地,海南岛鲜花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南北温差大,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