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模拟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模拟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0 09:2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模拟测试卷模拟练习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4 分)
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4 分)
(1)丁香花缀满枝头,散发着幽雅的甜香( )
(2)他动作拙劣,却依然坚持完成任务( )
(3)红军战士在磅礴的雪山中前行( )
(4)手榴弹在敌人阵地中爆炸( )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8 分)
lǜ tǎn( ) yōu yǎ( ) bào fā( ) jù lí( )
xuán yá( ) zhì fú( ) jū shù( ) háo mài( )
选词填空(6 分)
(1)草原上的空气格外(清鲜 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2)五位壮士(屹立 挺立)在狼牙山顶峰,目光坚定。
(3)开国大典的现场(热闹 喧闹)非凡,洋溢着喜悦之情。
按要求改写句子(6 分)
(1)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仿写比喻句)
(2)战士们完成了掩护群众和主力转移的任务。(改为 “被” 字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 分)
(1)《宿建德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之感。
(2)《七律 长征》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
(3)“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名言展现了中国人捍卫领土的决心。
(4)《草原》中 “蒙汉情深何忍别,____________” 抒发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5)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的愁怨,作者认为生命需要这些 “结”,否则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6 分)
(一)课内阅读(18 分)
片段一(选自《丁香结》)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文中加粗的 “渗” 字有什么表达效果?(4 分)
作者为什么说 “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4 分)
结合片段,说说 “丁香结” 得名的原因。(4 分)
这个片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察特点?(6 分)
片段二(选自《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文中加点的 “屹立” 一词表现了五壮士怎样的形象?(4 分)
五壮士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的原因是什么?(4 分)
如何理解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6 分)
(二)课外阅读(18 分)
秋的原野
①秋天的原野是一幅绚丽的画卷。站在田埂上远眺,金黄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碎金,随风起伏的稻浪送来阵阵稻香。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在风中摇晃着沉甸甸的穗子。
②田边的果园里,苹果涨红了脸,梨儿挂起金黄的灯笼,葡萄架上缀满了紫玛瑙般的果实。熟透的柿子落在草丛里,像藏着一个个小太阳,引得喜鹊蹦跳着来啄食。
③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原野上,一切都镀上了温暖的金色。田埂上的野花依然绽放,白的、紫的、黄的,点缀在青草间,不肯轻易褪去最后的光彩。远处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牧童骑着黄牛唱着山歌,歌声飘得很远很远……
文中加粗的 “碎金”“火把”“紫玛瑙” 分别指什么?(6 分)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6 分)
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习作(30 分)
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作:
题目:《校园里的______》(补全题目,如:梧桐树、丁香花、小花园等)
要求:借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00 字左右。
题目:听爷爷讲革命故事
要求:学习 “点面结合” 的写法,写出故事的感人之处,体现革命精神,4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zhuì (2)zhuō (3)páng (4)bào
绿毯 幽雅 爆发 距离 悬崖 制服 拘束 豪迈
(1)清鲜 (2)屹立 (3)热闹
(1)示例:枫叶飘在哪里都像给山林披上了红色的锦缎。
(2)掩护群众和主力转移的任务被战士们完成了。
(1)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2)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4)天涯碧草话斜阳
(5)平淡无味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片段一
“渗” 字生动写出了雨中丁香的色彩慢慢扩散的柔美意境,体现了印象派画作的朦胧美。
微雨让丁香更显妩媚,线条模糊如画,更能引发人们的愁思与遐想,契合 “丁香结” 的文化内涵。
丁香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故而得名 “丁香结”。
作者观察细致入微,能从丁香的形态、雨中的姿态等细节入手,结合联想理解事物内涵。
片段二
“屹立” 表现了五壮士坚定、挺拔的英雄形象,体现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他们成功掩护了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完成了任务,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这声音不仅是五壮士的呐喊,更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坚强不屈的心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课外阅读
“碎金” 指金黄的稻田,“火把” 指红高粱,“紫玛瑙” 指葡萄。
拟人(苹果涨红了脸)、比喻(梨儿挂起金黄的灯笼,葡萄架上缀满了紫玛瑙般的果实)、排比(白的、紫的、黄的)。
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原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对乡村秋日美景的欣赏。
三、习作评分标准
一类文(27-30 分)
内容具体,紧扣题目要求,情感真挚;修辞手法运用恰当,语言生动流畅;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无明显错别字。
二类文(23-26 分)
内容较具体,符合题目要求,情感真实;能运用修辞手法,语言通顺;结构较完整,条理清楚;书写较工整,错别字较少。
三类文(19-22 分)
内容基本符合题目要求,情感平淡;修辞手法运用较少,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书写一般,有少量错别字。
四类文(18 分以下)
内容偏离题目,情感虚假;语言不通顺;结构不完整;书写潦草,错别字较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