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红色记忆工坊:点面结合写场面”
01.单元目标与内容分析:
(一)核心素养定位: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批注、仿写,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提升场面描写能力。
思维能力:分析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运用背景资料深化对革命主题的理解。
审美创造:感受革命场面的壮美,用文字、演讲、布展等形式表现场景感染力。
文化自信:体会革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材内容整合:
1.文本分析:
《七律·长征》:概括长征历程,体会诗歌的磅礴气势。
《狼牙山五壮士》:分析群体与个体的描写,感受英雄气概。
《开国大典》:学习阅兵式场面的点面结合写法。
《灯光》:理解“灯光”的象征意义。
2.跨学科链接:
道德与法治:结合背景资料理解革命事件。
美术:绘制革命场景插图。
音乐:欣赏红色歌曲。
(三)学情诊断:
已有基础:能初步概括课文内容,但对“点面结合”写法理解较模糊。
认知难点:对革命历史缺乏直观体验,需借助资料建立情感联结。
兴趣点:对英雄故事、宏大场面充满好奇,易激发表达与创作欲望。
02.单元主题与情境设计:
(一)大主题提炼:“红色记忆工坊:点面结合写场面”
通过文本与资料,理解革命场面的历史意义,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迁移至习作与演讲中,用文字与语言再现场景的震撼力。
(二)真实情境创设:
1.任务型情境:担任“革命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开国大典或长征故事。
2.项目化情境:制作《红色记忆手账》,整合场景描写、英雄故事、个人感悟。
3.生活化情境:记录国庆活动场面,用点面结合法描写节日场景。
03.单元导图:
04.任务群活动设计:
任务层级 任务内容 活动示例
青铜任务 (基础积累) 1.识字写字: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描写场面的关键词汇。 2.朗读背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经典段落。 3.梳理积累:归纳整理场面描写的优美词句。 4.背景了解:通过资料搜集了解革命历史背景 1.革命词汇银行:制作"场面描写词卡",分类整理整体描写词和细节描写词。 2.课文朗读擂台:分组比赛朗读《开国大典》等课文,评选“最佳朗诵组”。 3.历史背景探秘:制作“革命事件时间轴”,理解课文历史背景。 4.插图工坊:为《七律·长征》配插图,展现“远征难”与“尽开颜”的对比。
黄金任务 (能力提升) 1.写法分析:深入理解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 2.写法仿写: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3.口语表达:开展革命主题演讲活动。 4.写作实践:完成一次活动的场面描写习作。 1.写法辩论赛:开展“群体描写与个体描写哪个更感人”辩论会。 2.场面仿写工坊:仿写《开国大典》阅兵式场面,描写运动会入场式。 3.红色故事会:举办“我心中的革命瞬间”演讲比赛。 4. 习作实战营:描写“升旗仪式”,运用点面结合写法,开展互评互改。
钻石任务 (创新实践) 1.跨学科融合: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结合。 2.创意表达:运用多种形式创造性表达对革命精神的理解。3.实践拓展:开展革命精神传承实践活动。 4.展示交流:举办红色主题作品展览展演。 1.红色纪念馆设计:分组设计“长征馆”“开国大典馆”“英雄馆”展板。2.解说词录制:为《开国大典》视频配解说词,评选“最佳解说员”。 3.革命精神宣传:制作红色主题手抄报,举办校园展览。 4. 文艺汇演:组织“革命诗词朗诵会”,邀请家长观摩。
05.具体教学设计:
第1课时:单元开启课——红色记忆工坊
【核心目标】
1.初步建立“点面结合”的概念,能辨识场面描写中的整体勾勒与细节刻画。
2.了解本单元学习任务框架,激发对革命题材文本的阅读兴趣。
3.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理解其在描写场面中的表达作用。
【重点环节设计】
1.视听导入·感知场面。
教师活动:
播放《开国大典》影视片段,聚焦“宣布新中国成立”场景。
提出引导性问题:“这个场面给你什么感受?哪些画面最触动你?”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捕捉最震撼的镜头画面。
用词语描述整体印象和细节感受。
记录重点词语,尝试运用于口头描述。
2.任务揭晓·明确路径。
教师活动:
展示“红色记忆工坊”单元主题任务单。
讲解三级任务体系:青铜任务(基础积累)→黄金任务(读写实践)→钻石任务(创意展示)
重点说明本单元习作要求:用点面结合手法记录一次活动。
学生活动:
浏览单元课文目录,初步建立学习地图。
阅读任务单,标注最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提出对学习任务的疑问或建议。
3.文本探秘·发现写法。
教师活动:
分发《开国大典》节选文本,指导阅读策略。
示范标注方法:直线标整体描写,波浪线标细节刻画。
引导思考:如果把“面”比作广角镜头,“点”相当于什么镜头?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阅读,用符号标注点面描写。
交流发现:哪些是“面”的描写(全场肃立)、哪些是“点”的描写(主席的动作)。
尝试用“镜头语言”比喻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4.背景链接·深化理解。
教师活动:
呈现开国大典历史背景资料卡(时间、地点、参与人数等)。
设疑: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后,再读课文有什么不同感受?
布置课后延伸:收集一个革命场面的老照片。
学生活动:
阅读背景资料,与课文描写建立联系。
讨论历史背景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性。
记录延伸任务要求。
第2-8课时:青铜任务·场面描写解密
课时2:《七律·长征》——初读感知,理解诗意
【核心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感受长征的艰难与红军的英雄气概。
2.初步体会点面结合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重点环节设计】
1.背景导入,激发情感。
教师活动:出示长征路线图,简介长征历史背景,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
学生活动: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征故事,谈谈对长征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教师活动:范读诗歌,指导朗读节奏与重音。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概括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手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比“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与“细浪”“泥丸”,体会点面结合的作用。
学生活动:圈画描写整体(面)和细节(点)的诗句,讨论其表达效果。
课时3:《七律·长征》——深入研读,感悟精神
【核心目标】
1.深入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
【重点环节设计】
1.研读诗句,感悟精神。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情感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诗句中的“暖”与“寒”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2.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补充阅读《飞夺泸定桥》片段,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朗读片段,找出细节描写,谈谈自己的感受。
3.仿写练习,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运动会开幕式”或“升旗仪式”。
学生活动:完成片段练习,小组互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
课时4:《狼牙山五壮士》——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核心目标】
1.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感受点面结合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简介故事背景。
学生活动:谈谈观看片段后的感受,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按“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顺序梳理课文。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填写情节图,概括课文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英雄气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句子,体会英雄气概。
学生活动:圈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交流感受。
课时5:《狼牙山五壮士》——深入研读,学习写法
【核心目标】
1.深入体会点面结合手法的表达效果。
2.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
【重点环节设计】:
1.研读描写,学习写法。
教师活动:以“痛击敌人”部分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群体描写(面)和个体描写(点)的结合。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梳理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的内容。
2.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英勇跳崖”部分,体会五壮士的英勇无畏。
学生活动:配乐朗读,读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仿写练习,巩固写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拔河比赛”或“大扫除”场面。
学生活动:完成片段练习,小组互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
课时6:《开国大典》——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核心目标】
1.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感受典礼的隆重和人民的激动心情。
【重点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播放开国大典录像片段,简介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交流观看感受,谈谈自己对开国大典的了解。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按“会场布置—典礼开始—阅兵式—群众游行”的顺序梳理课文。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概括各部分内容。
3.品味语言,感受场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体会人民的激动心情。
学生活动:圈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交流感受。
课时7:《开国大典》——深入研读,学习写法
【核心目标】
1.深入体会点面结合手法的表达效果。
2.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
【重点环节设计】
1.研读描写,学习写法。
教师活动:以“阅兵式””部分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整体场面(面)和具体方阵(点)的结合。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梳理整体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内容。
2.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体会人民的自豪感。
学生活动:配乐朗读,读出激动和自豪之情。
3.仿写练习,巩固写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联欢会”或“开学典礼”场面。
学生活动:完成片段练习,小组互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
课时8:《灯光》
【核心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无私奉献精神。
2.体会点面结合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灯光图片,谈谈灯光给人的感受,引出课文。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对灯光的感受,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按“现实—回忆—现实”的顺序梳理课文。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填写情节图,概括课文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描写郝副营长憧憬未来的句子,体会其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活动:圈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交流感受。
4.学习写法,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点面结合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如战斗场面的描写)。
学生活动:阅读链接《毛主席在花山》,找出点面结合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9-13课时:黄金任务·由读到写
课时9:《口语交际:演讲——“我心中的革命精神”》
【核心目标】
1.理解演讲的基本要求,初步学习撰写演讲稿。
2.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增强演讲感染力。
3.通过演讲活动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自然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重点环节设计】
1.范例引路,感知演讲魅力。
教师活动:播放《开国大典》中毛主席宣告成立的演讲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演讲的语调、节奏及现场反应。提出问题:“这段演讲中,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演讲中的“面”(全场沸腾的场景)和“点”(特写镜头如群众热泪盈眶的表情),讨论点面结合如何增强演讲感染力。
2.技法指导,学写演讲稿。
教师活动:
讲解演讲稿结构(开场白、主体、结尾),强调主体部分需包含“面”的概述(如革命精神的整体意义)和“点”的例证(如某个英雄的具体事迹)。
提供句式支架:“正如《狼牙山五壮士》中……”(面)、“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马宝玉……”(点)。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撰写演讲稿片段,要求至少包含一处点面结合的表达。互评修改,重点检查点面是否呼应、细节是否生动。
3.实战演练,提升表达力。
教师活动:组织“微型演讲会”,设定评价标准(内容★点面结合★表达力★仪态)。
学生活动:
轮流上台演讲,尝试运用语气变化(如提到英雄时声音铿锵)、肢体动作(如手势强调重点)增强效果。
听众记录精彩点面描写,投票选出“最佳故事奖”。
课时10:《习作指导》技法突破——从仿写到创写
【核心目标】:
1.深入解析点面结合的多种形式(如群体与个体、主与次、动静结合)。
2通过仿写练习掌握场面描写的基本框架。
【重点环节设计】
1.对比阅读,发现写法奥秘。
教师活动:
a.出示《开国大典》阅兵式片段(面:军队行进整体;点:海军、炮兵方阵细节)与《狼牙山五壮士》战斗片段(面:五壮士群体;点:马宝玉指挥细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b.总结点面结合的四种形式:概括与具体、群体与个体、主与次、整体与局部。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梳理,归纳不同形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辩论:“写运动会时,先写整体氛围还是先写运动员特写?哪种更吸引人?”。
2.情境仿写,夯实写作基础。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拔河比赛”,提供仿写支架:“操场上______(面),只见小红______(点)”。
强调细节刻画技巧(动作分解、神态放大、比喻夸张)。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片段仿写,要求至少运用一种点面结合形式。
小组内互评,推荐优秀片段展示,师生共评细节是否“有画面感”。
课时11:《习作指导》成文指导——从片段到全文
【核心目标】
1.学习谋篇布局,将点面结合融入活动全过程描写。
2.通过修改提升语言表现力,写出活动中的真实感受。
【重点环节设计】
1.范文拆解,学习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
展示优秀习作《记一次升旗仪式》,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开头(环境面)→过程(队伍行进面+护旗手点)→高潮(升旗面+少先队员敬礼点)→结尾(感受面+个人感悟点)。
点拨“汉堡结构”:面—点—面,使文章层次分明。
学生活动:
绘制自己习作的思维导图,标注点面描写的位置及作用。
口头分享写作思路,同伴提出优化建议。
2.修改润色,提升语言质量。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常见问题(如有点无面、细节笼统),指导修改策略:
i.添加“面”:用“有的……有的……”概括群体表现。
ii.细化“点”:将“他很努力”改为“他咬紧牙关,青筋暴起”。
引入“感官描写工具箱”(视觉、听觉、触觉等),丰富细节维度。
学生活动:
自主修改习作,重点打磨1-2个重点段落。
结对互评,用色笔标注对方习作中的点面描写,并提出一处改进建议。
课时12:《语文园地》——点面结合的深化
【核心目标】
1.体会反复修辞的表达效果,学习在场面描写中强化情感。
2.掌握替换“说”字的多种方法,让人物描写更生动。
【重点环节设计】
1.探究反复修辞的力量。
教师活动:
对比句子:“会场上响起掌声”与“会场上响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引导学生体会反复修辞对氛围的强化作用。
链接课文:《开国大典》中“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分析“一齐”如何凸显庄严统一。
学生活动:
改写句子:“同学们为运动员加油”(加入反复修辞,如“不停地呐喊”)。
创作“接力赛”片段,要求使用反复词(如“一次次传递”“一遍遍助威”)突出紧张感。
2.告别“说”字困局。
教师活动:
展示例句:
i.原句:老师说:“大家要认真写字。”
ii.优化句:老师轻点黑板,目光扫过全班:“笔尖要稳,心更要静。”
归纳替代方法:动作+语言(跺着脚喊)、神态+语言(笑着催促)。
学生活动:
情境演练:“拔河比赛时,你会怎么鼓励队友?”(要求不用“说”字)。
完成习题:将“队长说:‘加油!’”扩写为包含动作、神态的句子。
课时13:《语文园地》——革命精神的传承
【核心目标】
1.背诵爱国名言,理解其精神内涵,并与本单元革命主题关联。
2.通过跨学科创作(如配图、谱曲),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重点环节设计】
1.名言鉴心,浸润革命情怀。
教师活动:
讲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名言的背景,联系《灯光》中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引导联想:哪些课文人物体现了这些名言精神?
学生活动:
分组竞赛背诵名言,并结合课文人物事迹阐释理解。
为名言配图。
2.欣赏作品,规范书写。
教师活动:欣赏课文中的两幅作品,说一说,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怎样才能写好一副作品。
第14课时:钻石任务·红色记忆展厅——点面结合成果分享会
【核心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演讲、展板、手账等)展示本单元学习成果,综合运用点面结合写法。
2.在展示中灵活运用点面结合手法,既呈现整体活动框架,又突出关键细节。
3.通过革命主题成果的分享,自然升华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重点环节设计】
1.布展指导——明确展示标准。
教师活动:
出示“红色记忆展厅”布局图(分为长征馆、英雄馆、开国大典馆等),讲解布展要求。
强调评价标准:
内容设计:是否清晰体现点面结合。
表达效果:讲解时能否用语言营造整体氛围,同时突出动人细节。
情感传递:是否通过点面对比凸显革命精神。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布置展区:悬挂手抄报、摆放《红色记忆手账》、准备演讲道具。
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最后调整,标注作品中的“点”(△符号)与“面”(直线符号)描写。
2.互动展示——点面结合实战。
教师活动:
组织“巡回讲解”活动,引导参观者从“面”(整体布局)到“点”(单个展品)有序参观。
适时提问深化理解:
“这个展板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场面的宏大?哪些细节最打动你?”
“讲解员如何通过语气变化区分整体描述和细节强调?”
学生活动:
角色扮演:
讲解员:结合展板内容,用“面”的介绍引出“点”的故事。
参观者:记录听到的精彩点面描写,填写“点赞卡”。
3.升华反思——从写法到精神。
教师活动:
组织评选“最佳点面结合奖”“最具感染力讲解员”,并说明获奖理由。
引导总结:点面结合不仅是一种写法,更是理解历史的方式——既见森林,也见树木。
学生活动:
小组互评:根据“点赞卡”内容,推荐优秀作品并说明理由。
集体反思:分享“本单元最难忘的瞬间”,分析其中点面结合的作用。
06.单元评价体系:
维度 评价工具与策略
语言积累 “场面词卡”收集(每5词1星)
写法应用 习作评分表(点面结合★、细节生动★、情感真实★)
口语表达 演讲评价表(语气★、姿态★、内容★)
文化理解 展板作品评分(主题明确★、创意★、资料整合★)
07.教学资源拓展:
(一)课内资源重组:
整合课后习题与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二)课外拓展精选:
1.纪录片:《长征》《开国大典》。
2.书籍:《红岩》《红星照耀中国》。
3.实践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采访老红军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