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①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阅读《淝水之战示意图》,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了解淝水之战后北方的政治局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分类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知道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和重要史事,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理解“北朝”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建构政权更迭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空线索,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讲授
(一)淝水之战
教师过渡:从 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复述淝水之战的基本概况。
(2)学生活动
时间 383年
双方对比 前秦约90万 VS 东晋8万
相关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结果 前秦败东晋胜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教师强调: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有牧野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等。
(3)教师活动
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分析前秦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符坚军队虽号称百万,除了氐族之外,十之八九是汉族人民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被强迫征发而来,根本不愿意作战。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苻)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晋书·苻坚载记》
材料三: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淝水前线时只有30万人。
(4)学生活动
前秦:①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矛盾严重,不够团结,军心不齐;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③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兵力分散。
东晋: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从容作战;③将领足智多谋,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活动
为了更好地掌握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史实,以下是根据课本内容整理的相关问题,请完成表格中的信息填写。
学生活动
建立时间 4世纪后期
建立民族 鲜卑拓跋部
都城 平城
统一时间 439年
统一影响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教师过渡: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教师活动
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孝文帝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学生活动
方法:进行汉化改革
目的:巩固统治
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段内容,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6)学生活动
项目 内容
迁都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婚姻
教师补充: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阅读材料思考,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又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平城寒瘠,而交通不便,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平城)保守势力比较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5)学生活动
原因:①平城位置偏北,粮食供给困难,且受柔然威胁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同时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汉化改革。
②洛阳是汉文化中心,便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极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意义:促进了洛阳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便利了对中原的统治,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打下基础。
(三)北朝政权更替
(1)背景: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
(2)政权更迭:
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概念解析】民族交融: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1.表现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找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有哪些具体表现。
(2)学生活动
①生产生活:
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畜牧业转变为农业。
汉族: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②政治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③思想文化:
内迁各族学习汉族文化;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④民族心理:
材料1:“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材料2: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
——陈寅恪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影响
教师活动
根据下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隋唐两朝皇室均属于汉朝胡混血族。隋唐建国者杨(坚)、李渊二氏是鲜卑化汉人,其目其为汉化屠各人活鲜卑人……
——《中古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合》
学生活动
①短期意义: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长期意义: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学生活动
①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交往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站前和战后北方的形势,让学生了解到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这是北魏建立的背景;通过讲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措施,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通过讲述北朝政权更替,使学生认识重新统一北方的意义;通过讲述北方各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融汇,认识各族相互认同感加强,以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汇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中,设计更多与现实生活或其他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相关的问题。比如,让学生分析当今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现象,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进行对比;或者探讨中国历史上其他民族融合时期的特点与影响。通过这些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