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任务一:制作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基本信息表
截至2024年9月,我国有38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至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读我国入选时间前五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基本信息表,完成1~2题。
序号 灌溉工程遗产 省 入选年份
1 东风堰 四川 2014
2 通济堰(丽水) 浙江 2014
3 木兰陂 福建 2014
4 紫鹊界梯田 湖南 2014
5 诸垦桔槔井灌工程 浙江 2015
1.表中“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多的省份的简称是 ( )
A. 湘 B. 浙 C. 闽 D. 赣
2.表中灌溉工程的主要类型是 ( )
A. 灌区 B. 梯田 C. 陂 D. 堰
任务二:制作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空间分布图、
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明显,“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多样。读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部分类型分布图,完成3~4题。
3.我国灌溉工程遗产中 ( )
A.梯田多分布在华北平原
B.堰类集中在东部季风区
C.陂类多在西北荒漠地区
D.灌区多位于青藏河谷地区
4.“渠”是为了解决干旱缺水而开挖河道引水灌溉所形成的水利工程,因此其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原因是 ( )
A.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
B.人口密集,农业生产发达
C.地势平坦,不易出现渗漏
D.河流短小,水资源匮乏
任务三:说明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汉书》记载:“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汉代兴起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读西汉时期修建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图,完成5~7题。
5.《汉书》记载修建灌溉工程的目的是( )
A.发展商业贸易 B.增强军事防御
C.促进农业生产 D.改善交通条件
6.西汉时期修建的灌溉工程,其特点是( )
A.类型以灌区为主
B.东部湿润区分布密集
C.多集中在地势第三级阶梯
D.寒、温、热三带均有分布
7.宁夏引黄古灌区容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黄河( )
A.径流量较小 B.人类活动占用河道
C.地势落差大 D.泥沙多,堵塞河道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位于安徽省。该工程灌溉渠线多沿等高线行进,灌溉系统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读七门堰灌溉工程示意图,完成8~10题。
8.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 )
A.地处黄河与淮河流域之间
B.位于盆地内部
C.夏秋发挥防洪作用
D.冬季结冰无法使用
9.该灌溉系统中塘、荡的主要作用是 ( )
A.改善空气质量 B.发展淡水养殖
C.调节地表径流 D.提高用水水质
10.该灌溉渠线多沿等高线行进的优势是( )
A.方便拦截渠水 B.实现自流灌溉
C.充分利用湿地 D.缩小灌溉范围
任务四:认识并推介一项古代灌溉工程、
11.江苏省泰州市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江淮水乡泽国】
江苏省兴化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年均降水量 1 059.4毫米,平均海拔仅1.5米,低洼地区湖荡、沼泽众多。
(1)兴化地处 (干旱/湿润)地区,降水 (丰富/稀少),河网 (密集/稀疏),湖荡、沼泽众多。(3分)
【垛田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兴化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为向水要地,枯水季节时,当地人在沼泽湖滩上开河造田、垒土筑垛、垛上种植。农闲时,将河底淤泥捞起来布到垛面增肥。雨季时,多余的雨水能迅速通过河沟排出。下图为垛田示意图。
未开垦垛田时湖荡剖面示意图
(2)明清时期,兴化当地的农民建设垛田的原因是 ;历史上的垛田远高于当地平均地势,该设计有利于垛田上的农作物预防 灾害。(2分)
(3)结合示意图可知,垛间沟的作用有 。(任答一点,2分)
【垛田旧貌焕新】
后来农户们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将高垛挖低,用土填平小沟,相邻两三个垛子连成一片,或向四面水中扩展。
现代修建连圩后垛田剖面示意图
(4)现代垛田与传统垛田相比,变化在于 。(任答一点,2分)
【守护垛田遗产】
当地划定垛田保护区范围,限制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对灌排沟渠的清淤维护,同时积极开展垛田文化宣传活动。
(5)参考兴化垛田遗产的保护措施,请你为其他灌溉工程的保护再提出一条可行建议。(1分)
跨学科主题学习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 B【解析】本题考查省区简称的判读。读表格可知,浙江出现2次,其他省份均为1次,浙江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多,其简称为浙。
2. D【解析】本题考查灌溉工程的主要类型。读表可知,表中灌溉工程的主要类型是堰。
3. 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灌溉工程遗产的分布特点。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梯田多分布在东南丘陵地区,华北平原几乎无分布;堰类集中在东部季风区;陂类多分布在南方平原、丘陵地区;灌区分布较为分散,各地均有。
4. B【解析】本题考查灌溉工程修建的必要性。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渠”类灌溉工程多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当地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渠”类灌溉工程分布地区人口密集,农业生产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地势平坦与不易出现渗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我国河流短小、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主要是西北地区。
5. 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修建灌溉工程的目的。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杰,修建灌溉工程主要是为了引水灌溉农田,保障农作物生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商业贸易、增强军事防御、改善交通条件并非古代修建灌区的主要目的。
6. A【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修建的灌溉工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修建的灌溉工程多以灌区为主;集中分布在北温带;多分布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在干旱、半干旱以及半湿润、湿润地区均有分布。
7. D【解析】本题考查黄河的水文特征。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宁夏引黄古灌区是引黄河水进行农田灌溉,黄河含沙量大,泥沙容易淤积,堵塞河道。
8. C【解析】本题考查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所在地的地理概况。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位于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安徽省地形以山地、平原、丘陵为主;安徽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秋降水丰富,多洪涝灾害,灌溉系统夏秋发挥防洪作用;该调蓄灌溉系统位于淮河以南,无结冰期。
9. C【解析】本题考查七门堰灌溉系统中塘和荡的主要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七门堰灌溉系统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即用荡做水渠,用塘蓄水,所以其主要作用是能够调节地表径流;灌溉系统不能改善空气质量;发展淡水养殖、提高用水水质不是荡、塘的主要作用。
10. B【解析】本题考查七门堰灌溉渠线多沿等高线行进的优势。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七门堰灌溉渠线多沿等高线行进,可以保持适当的输水坡度,实现自流灌溉,降低工程难度。
11. (10分)(1)湿润(1分)丰富(1分)密集(1分)(2)人口快速增长,为满足粮食需求,需扩大耕地面积(1分)洪涝(1分)(3)灌溉、防洪、通行(任答一点,2分)(4)垛田平均高度降低,面积扩大;垛间沟平均河床高度升高;建设圩堤,利于灌溉(任答一点,2分)(5)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灌溉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灌溉工程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1分)
【解析】本题考查江苏省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兴化垛田的概况及保护。(1)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属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河网密集,湖荡、沼泽众多。(2)结合材料可知,随着人口增长,为满足粮食需求,向水要地,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兴化地势低洼平坦,平均海拔仅1.5米,在雨季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历史上垛田远高于当地平均地势,当洪水来临时,垛田上的农作物和农事活动可以避免被洪水淹没,有利于预防洪涝灾害。(3)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在垛田干旱时,可引垛间沟的水源进行灌溉;在汛期还可起到防洪的作用;垛间沟中可以利用小船进行运输,起到田间通行作用。(4)读图可知,与传统垛田相比,现代垛田平均高度降低,面积扩大;垛间沟平均河床高度升高;建设了圩堤。(5)结合所学可知,可以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灌溉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灌溉工程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