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22《俄罗斯性格》课件(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22《俄罗斯性格》课件(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7 15: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俄罗斯性格阿·托尔斯泰是著名的俄国作家。1882年12月29日生于萨马拉一贵族家庭。1901年入彼得堡工学院,后中途离校,在象征主义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本诗集《抒情诗》(1907),作者自认是“颓废派”的作品。第二本诗集《蓝色河流后面》(1911)和童话集《喜鹊的故事》(1910),表明作者努力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继承了俄罗斯民间文学和现实主义的传统。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1910)、长篇小说《怪人》(1911)和《跛老爷》(1912),都描写俄罗斯贵族地主的经济破产和精神堕落。 由于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这些作品写得并不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战地记者身份上前线,到过英国和法国(1916),写了一些有关战争的随笔、特写以及小说和戏剧,如特写《途中寄语》(1915),短篇小说《美丽的夫人》(1916),和剧本《燕子》(1916)、《魔鬼》(1916)《苦命的花》(1917)等。这些作品表明他的思想感情开始接近人民。阿·托尔斯泰作品背景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苏联战争决策层的战略误判,以及"大清洗"后红军指战员素质低下,苏联红军丧师失地、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联红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解放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
1945年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要战事告终。
作品简介 原文《俄罗斯性格》是阿·托尔斯泰的短篇佳作,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坦克手德里莫夫的故事。这位"如战神一般"可爱的军人,在一次战役中被烧伤,治愈后完全不是原来的面孔了。回家探亲,为了不惊吓母亲,他假托另一个人来给母亲捎信,以讲述别的人语气给母亲讲他自己的事,还背光无语地见了他的未婚妻。可是,就在他归队后"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认定他就是自己的儿子。又过几天,母亲和未婚妻来部队看他,他这个因为战争变丑的人,同时收获了母爱和爱情。
拆解题目俄罗斯 性格 性格即性情品格,指人在自身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指俄罗斯人民的性情品格,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爱、深明大义、坚强和忠诚字词发音火柴匣
毡靴
辗转反侧
沮丧
忐忑不安
黍米饼xiázha?n xue?zh?nju?t?n tèshù初读全文,给文章分段(4) 第一段(1~10):记叙德里莫夫战争中的遭
遇,回家探亲的背景。
第二段(11~14):记叙德里莫夫回家探亲的经过。 第三段(45~48):写母亲的来信和德里莫夫的回信。(故事高潮) 第四段(49~58):写母子相认,恋人相遇。再读全文概括大意战斗英雄伊戈尔·德里莫夫在战斗中毁容后以格罗莫夫中尉的名义去探望父母及未婚妻的故事。字段解析 “经常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呢,”他说,“这个样子是可以活下去的。”战争摧毁了德里莫夫的俊朗外貌,却没有摧毁他的意志;人生的遭遇并没有击垮伊戈尔,由此可见他的勇敢、坚强。“不,我是变成了丑八怪,可这不影响去打仗呀,我会完全恢复战斗力的。”这一语言描写,写出了德里莫夫遭遇重创后仍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周围白茫茫的雪遮盖着大地,空气湿润,一片荒凉,一阵刺骨的寒风掀起他的大衣的衣襟,使他感到孤独和忧愁。环境描写,衬托出了德里莫夫此时悲凉孤独的心境。“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他回答说。面对母亲只能以陌生人的身份相见,揭示他内心的复杂。语言描写,写出伊戈尔此时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担心惊到母亲,甚至有些自责。他的心猛烈地跳动着,他用一个肩膀靠在门楣上。不,母亲没有听出是他的声音,他自己也仿佛是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在多次手术之后已经不是原来的声音了,变得沙哑、沉闷、含糊不清了。紧张、害怕、渴望等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伊戈尔·德里莫夫坐在桌旁的一条长凳上。这个地方还是他当年双脚够不着地板时坐的那个地方。那时候,母亲常常摸着他的头,说道:“吃吧,好儿子。”多么熟悉的场景,让德里莫夫忆起温馨的童年时光,反衬出他有亲不能相认的悲凉、感伤。他的父亲伊戈尔·伊戈罗维奇回来了,这些年来也衰老了许多,他的胡须好像撒上一层白粉。他看了看客人,在门口跺了跺破毡靴,不慌不忙地解开了围巾,脱下了短皮袄,然后走到桌子跟前,握了握客人的手,啊,多么熟悉的、宽阔的、慈父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因为不用问一看就明白,戴满奖章的客人到这儿干什么来啦,他坐下来,半睁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他讲起来。外貌、动作描写,写出了德里莫夫看到父亲时的情景。他坐在父亲身边感到很高兴,可心里也很难受。这一心理描写,写出了德里莫夫此时的痛苦和无奈。伊戈尔·伊戈罗维奇打开了一个破旧的小橱的门,橱里左边的角落放着一个火柴匣,从前那里面放着几个鱼钩,现在还在里面;以前橱里还放着一个破壶嘴的茶壶,现在这个茶壶还在;橱里还有一股面包屑和葱皮的味道。时隔过年,一切都没变。她那一双灰色的大眼睛闪闪发光,一双眉毛惊讶地挑了上去,面颊上泛现着喜悦的红晕。外貌描写。“惊讶”、“红晕”写出了卡佳惊喜和激动的样子。“现在该怎么办呢?”写出了德里莫夫苦恼、沮丧的内心矛盾。他密密麻麻写了四张信纸,如果可能的话,他会写二十张信纸呢。再多的话,都不足以表达德里莫夫此时的心情。说老实话,也许别的什么地方还有漂亮的姑娘,但决不会像她这样的美,而且,我个人从来还没有看见过这么美的姑娘。侧面描写。从“我”的角度,写出了卡佳的美丽。他离开他母亲的身边,向这位姑娘走过去,他那勇士般的魁梧身材,简直是一尊战神。?“战神”这一形象的比喻,是对德里莫夫最好的赞誉。“伊戈尔,我要永远和你生活在一起,我将永远忠实地爱你……别让我离开你……”这一语言描写,再一次写出了卡佳的美丽和善良,印证前文德里莫夫说的原因未婚妻的话。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就是人的心灵的美。这一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灾难”的是每个人,他们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分别来源于什么?伊戈尔·德里莫夫:对事业、对祖国、对亲人、对爱人、对自己的责任与信念;失去了外貌的伊戈尔几乎失去了“自己”,他的父母也几乎失去了儿子。父母:骨肉亲情。未婚妻:坚贞不渝的爱情。俄罗斯性格伊戈尔·德里莫夫——母亲——父亲——未婚妻——讲完全文你能说出什么是俄罗斯性格了吗正是因为这些使我们理解到了:
珍爱亲情
直面苦难勇敢、坚强、深情善良、朴实、慈祥善良、朴实美丽、善良
分析伊戈尔·德里莫夫这一人物形象主人公伊戈尔在战争中面对的巨大灾难是毁容和身份认同。他原本是一位“体魄健壮,身材均匀,潇洒英俊,所以十分出众”的英俊少年,在战争中失去了俊朗的外貌,变成了一个令护士哭泣、司令官不忍直视、未婚妻恐惧而退避的“丑八怪”,巨大的美丑反差,伊戈尔面对了,而且接受了。我们从伊戈尔身上看到了那种品格高尚,勇于承担,为他人着想,热爱国家、亲人,忠于爱情,不怕牺牲的性格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从伊戈尔和卡佳对爱情的取舍中读到了一种怎样的爱情观?伊戈尔让我们懂得了“放弃更是勇者之爱”
卡佳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埋藏在丑陋外表中那颗钢铁般宽容、坚强灵魂的爱惜。欣赏指要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充满了抒彩,故事本身也颇有戏剧性,洋溢着浪漫气息。如被烧伤的德里莫夫不承认自己是个残废,"只不过是个丑八怪而已";他面目全非回家时,母亲对他很好,却只是待客,叫他“好儿子”,父亲叫他"客人";他能认出父亲那只惩罚过他的"又宽又大的手",能认出"顶棚上的每一个树节疤",可是父母乃至这个家却一时间不认识他了。小说最终的结局,渗透着普通的人情美,也正是作者感受到的俄罗斯性格,即平凡之中的伟大。
写作鉴赏通过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特征。
如在描写德里莫夫回家探亲的场景时,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均非常细腻、形象、生动。“母亲正在暗淡的灯光下准备晚饭,母亲还是披着那条黑色的披巾,她安详、善良、从容不迫。她老多了,耸着消瘦的双肩······”“她把简单的饭菜摆在桌上,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两个面包,两个匙子和一碟盐,她站在桌边沉思着,干瘦的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伊戈尔·德里莫夫从窗外望着母亲,他明白,决不能让她受惊······”母亲的精神状态、艰苦的生活状况,无不牵动着儿子的心。伊戈尔最终决不与母亲相认,表现了儿子热爱母亲,不忍心让母亲遭受打击和痛苦的真挚感情。这段文字把母亲的外貌描写和自己的心理结合起来,穿插运用,用极简的笔墨,既交代了母亲的生活状态和对参加战斗的儿子的惦念,又反映了儿子对母亲的关爱,并令人信服地交代了儿子不愿与母亲相认的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