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总理,你在哪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理解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激发爱国激情和时代责任感。
语言运用:读准重音和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全诗,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感情。
思维能力:结合想象,把握诗歌内容和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审美创造;学习诗人巧妙的构思,体会呼告、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2课时
一、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四:诗歌手法
朗读诗歌,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诗歌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明确:运用了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比强烈的思念之情。
2.知识链接: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不在眼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直接对话。
一般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诗中多次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完成表格,体会其表达效果。
位置 表达效果
第1节 你在哪里”“想念你”连续反复,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比强烈的思念之情
第2——5节 “对着高山喊”“对着大地喊”“对着森林喊”“对着大海喊”间隔反复,强调人民对总理怀念之深切;“他刚离去”连续且间断反复,衬托出总理日夜奔忙的辛劳形象。
第7节 “轻些呀,轻些”连续反复,表现了人民对总理的爱戴。
第8节 “在这里”连续反复五次,强调人民找到总理后的欣喜之情;“在一起”连续反复四次,表达人民对总理的爱戴。
第9节 “想念你”连续反复四次,与开头呼应,再次强调了人民永远怀念总理。
4.知识链接:反复
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相同的语句连续出现,当中没有其他语句,叫作连续反复。如“在这里,在这里”。相同的语句连续出现,当中有其他语句间隔,叫作间隔反复。如“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既表达了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无边的哀思,又使诗歌章节形成排比,有利于场景的展开、意境的开拓。
5.本诗除了呼告和反复,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体会其效果。
明确:诗中除了运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天地万物以人的情感。听到人民群众深情的呼唤,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天安门广场发出了动人心弦的回音,仿佛成了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人。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主题,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造成一种新颖壮阔的意境,增强了诗歌感人的力量。
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
1.周总理一生的四个关键词
求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时代的周恩来,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十二三岁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他不仅学习好,还处处与人为善温和诚实,从不骄傲自大,从不盛气凌人。对待同学和友人,总是肝胆相照,真诚相待。南开校长张伯苓称赞他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革命: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919年3月,21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
公仆: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忘私,公而无私,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
外交: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
周恩来一生会见外宾逾千人,一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结交了无数“畏友”“诤友”,成为人们心中最受尊敬和最受信任的共产党人中的一员。
二、课堂小结
这首抒情诗通过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歌颂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三、课后作业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华夏大地,飘香的稻穗凝结着袁隆平的汗水与心血,广袤的稻田为袁隆平矗立起光辉的丰碑。
请同学们查阅人物相关事迹,仿照本诗,写一首《袁隆平爷爷,你在哪里》。
示例:见ppt。
四、板书设计
周总理,你在哪里
直抒胸臆:崇敬、怀念之情(呼告、反复)
高山——革命——千万里不停息
大地——谷穗——汗滴
森林——宿营地——笑语
大海——海防战士——披大衣
整个世界——每一个地方——深深的足迹
天安门广场——外宾、会议
首尾呼应,升华主题:想念你(反复)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诗歌整体朗读指导比较详细;对内容的讲解详细,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
不足之处 问题设计应更灵活、新颖一些,既让学生学有所获,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2周总理,你在哪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理解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激发爱国激情和时代责任感。
语言运用:读准重音和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全诗,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感情。
思维能力:结合想象,把握诗歌内容和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审美创造;学习诗人巧妙的构思,体会呼告、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他没有子女,却有千千万万的人热爱他;他在国外的银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却拥有比任何人都多的精神财富;他离开了人间,连骨灰都洒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大地,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能做到这些,他就是——周恩来。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起欣赏诗人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
1.走进作者。
柯岩:当代作家、诗人,原名冯恺,生于1929年,广东南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她的作品主要是戏剧和诗歌。她的儿童诗故事性强,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小读者的欢迎。
2.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3.周总理的生平。(见ppt)
建议:老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周总理的生平及贡献相关资料。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4.走入情境:ppt图片展示万人齐送总理。
5.字词积累。(见ppt)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
1.听朗诵,初步感知朗读节奏、感情、语气、语速、语调等。
2.自读诗歌:
(1)确定朗读感情、语调。(深情、悲痛、崇敬、怀念)
(2)划分朗读节奏,确定重音。(低沉、缓慢、寄托哀思)
3.展示朗诵脚本。
标出停顿、重音。
4.整体感知:再读诗歌,本诗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梳理概括。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节):直抒胸臆,抒发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怀念之情,奠定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6节):着重刻画周总理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崇敬、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7-9节):全诗抒情的高潮表明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目标导学三:品读形象
“我们”走遍整个世界,找寻总理的身影。请同学们默读诗歌,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思考:
1.“我们”去哪些地方寻找周总理,画一画“我们”寻找的踪迹路线图。
明确:高山→大地→大海→森林→整个世界→天安门→人民心里
2.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构思?
明确:作者抓住了“寻找”这条线索进行艺术构思,把到高山找、到大地找、到森林找、到大海找、到整个世界找、到天安门前找等丰富的材料有机地连缀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诗歌。
3.诗中描绘了哪几幅周总理感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明确:
画面一:周总理革命长征不停息的画面。
画面二:周总理和农民辛勤劳动的画面。
画面三:周总理和伐木工人亲切交谈的画面。
画面四:周总理给海防战士披大衣的画面。
画面五:周总理足迹踏遍大地的画面。
画面六:周总理日理万机的画面。
4.从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回答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总理形象
明确:
高山——读出一个朝气蓬勃、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总理。
大地——读出一个胸怀广博、脚踏实地的总理。
森林——读出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总理。
大海——读出一个对党和人民情深似海的总理。
5.反复朗读最后一节,感受诗句的节奏变化,体会“永远居住”“你的人民”等词语蕴含的深情。
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想念你
——想——念——你……
明确:“永远居住”强调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你的人民”强调总理与人民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蕴含了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无比崇敬之情。
三、板书设计
周总理,你在哪里?
高山——革命斗争——朝气蓬勃、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大地——农业建设——同甘共苦
森林——工业发展——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大海——国防巩固——高度重视、关心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