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2024)一年级下五单元《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2024)一年级下五单元《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20 11: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下册五单元
《回收废品》
【学习目标】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一个数比里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意义,能分析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解决问题,丰富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发展运算能力。
初步体验借助直观模型、画图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研所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发展几何直观。
经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难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一个数比里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意义,丰富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塑料瓶奇遇记(环保小剧场) 生:随手扔1个塑料瓶。 机器人:小朋友你不要乱扔塑料瓶,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会“腐烂”,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对环境的危害。 情景展示(播放机器人介绍动画20左右) 老师 :小朋友们,看完视频,你们有什么想法呀? 生 :塑料对环境危害可真大呀! 生 :我们要回收塑料瓶,变废为宝! 老师 (开心地点头):说得真棒!看,回收塑料瓶已经有小朋友行动起来了。(廖此时捡回乱扔的塑料瓶) 设计意图 : 借助视频直观展示塑料污染的危害,将环保意识融入数学问题,实现跨学科教育目标(社会责任感+数学思维)。从环保行动(回收塑料瓶)过渡到数学问题(数量计算),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实用性,激发"用数学解决真实问题"的内驱力。
探究新知——数学侦探破案记(破解瓶子之谜) (一)线索收集站—知道了什么? (机器人互动视频展示:机器人:小林你收了多少个塑料瓶呢?小林:我是收了13个。机器人:小佳,你呢?小佳:我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机器人:小强呢?小强:我收集的比小佳少4个。) 活动一:说一说 老师 :哇。他们太棒了。你们知道了什么?(贴板书) 生 :老师,我知道!小林捡了13个塑料瓶。(贴板书) 生 :老师,我还知道!小佳说:“我捡的比小林多3个!” 老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 :意思是小佳捡的比小林多3个!(贴板书) 生:我还知道小佳捡的多,小林捡的少。 老师 :你们真会观察和分析! 生 :老师,我还看到小强捡的比小佳少4个。”(贴板书) 生:老师,我还能比一比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你真有想法!小朋友们再想想,你们还知道什么? 生 :老师,我知道!只有小林捡的瓶子数量是知道的,小佳和小强的不知道。 活动二:猜一猜 师 :小佳和小强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哪一包是小佳的呢?(展示3包塑料瓶,1包贴小林的名字) 生:老师我猜第二包是小佳的。 生 :老师我猜第三包是小佳的。我想小林有13个,小佳比小林多3个,看起来就要比第一包大一些。(上台指着说)这包小点,你猜的肯定不对。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我也同意第三包是小佳的,因为第三包是最大的。你们看小强比小佳少4个,说明了小强比小佳还要少,就是小佳最多。(在口袋上贴小佳和小强) 师 :你们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只知道小佳是最多的,但是不知道小佳究竟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贴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贴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聚焦信息提取与关系分析 在真实生活情境的对比活动中,学生通过敏锐捕捉“小林有13个”“小佳比小林多3个”等关键数学信息,综合运用数据分析、肢体演示和实物观察等多元感官体验。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比较型问题”的数学模型。 解密行动组——能解决吗? 活动三:画一画、算一算 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生:老师,我能。因为小佳收集的塑料瓶和小林有关系,小林有13个,我觉得就能解决小佳的塑料瓶。 生:我也能。小强收集的塑料瓶和小佳也有关,不也可以解决小佳的吗? 师:请结合你选择的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摆画操作,解决数学问题 师:活动任务: (1)先摆一摆或画一画,再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2)和同桌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时间到。谁来跟我们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老师我想来,我是用小棒来表示是塑料瓶。(上黑板展示)我先摆13根小棒,再摆接着摆3根小棒(13和3分开摆)。我列的算式是13+3=16(贴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这里的13根小棒是小林的,我又接着摆了3根。 。 师:你为什么想到要用加法呢? 生:我想以前我们就是13添上3。就是13+3=16 师:听明白了吗?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补充。我发现就是在算比13多3。 师:哦,真会思考。谢谢你的分享。刚才他用小棒表示塑料瓶,以小林为标准,在小林的基础上添上3根就是小佳的。你们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老师我想说。我刚开始选择的小强比小佳少4个,但是小强的不知道。我在画的时候还没有用上这个信息,小佳的塑料瓶个数就画出来了。 师:看来2个信息虽然都与小佳有关,但是解决小佳的个数用 比小林多3个这个信息更直接更密切。请你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呢。 生:我是圈代表塑料瓶。先画13个圈表示小林的塑料瓶,小佳的我又画13个圈,再画3个。(板书同步展示) 小林: 小佳: 师:你们能看明白她的想法吗? 生:我来,这边是一样多的,就是我们以前的一一对应,这边是多的3个。 师:你们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我的算式也是13+3=16 师:你真是善于思考和表达的孩子。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也用13+3=16? 生:老师我来,因为比13多3,多3个就是要加3呀。 :我们可以看图,同样多的13个和多的3个合起来就要用加法。 师:你们真是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呀!我们这个小朋友虽然是用圈表示塑料瓶,但是也是以小林为标准,先画出和小林一样多的部分,再画比小林多的部分,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小佳的个数。 师:刚才我们一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你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是以小林为标准,在小林的基础上加3个(贴定标准)。 生:我发现他们都是求比13多3是多少(贴找关系)。 生:我还知道他们都是把13和3两个部分合起来就是13+3。(贴想算法) 师:你们真厉害!看来无论是哪种方法解决小佳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就是在解决比13多3的数学问题,比13多3就用13+3。 师:在这个情景中13表示? 生齐达:小佳和小林一样多的塑料瓶。 师追问:那3呢? 生齐答:比小林多的3个塑料瓶。 师:16表示? 生齐答:两部分塑料瓶合起来的。 验证结果 : 师 :16个对吗?我们来检查一下! 生:我们可以打开小佳的袋子看看。数1、2、3.....13、14、15、16果然是16个。(打开袋子开始数) 生:我是这样想的,小林有13个,16就是比13 多3个。 生:我从头到尾的检查一遍,13+3=16就是正确的。 老师 :你们通过各个角度验证都是正确的(贴验结果),所以(学生齐说)小佳收集了16个塑料瓶。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时,我们先以小林为标准,再找到小佳和小林的关系,思考为什么用加法,最后我们还要看看16个塑料瓶合不合理。
回顾反思——智慧树成长记(收获+环保) 你有什么收获? 师 :我们一起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贴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要根据问题找最密切的信息(贴板书信息问题) 生:我学会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贴策略和方法) 生:我不仅会画图思考,还会用加法解决问题。 生:解决完问题,我还要验证自己的答案对不对。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弄清楚问题到尝试分析、解决并验证,再反思,层层递进的经历了“从头到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生:我还知道塑料的危害很大,要保护环境(贴绿树) 机器人:你们不仅学会了数学本领,还帮地球妈妈解决了问题!为你们点赞!让我来告诉你塑料瓶究竟有什么用呢? 师:今天我们问题就解决了。 生:老师,小强的塑料瓶个数还不知道呢? 老师:那你们用刚才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 :强调操作探究与策略验证 学生通用摆小棒、画圈等操作表征数量关系,显性的是不同解题策略(如直接添3根/一一对应画图),实则是聚焦"部分+部分=整体"的加法本质。而(定标准→找关系→想算法→验结果)就是显性化问题解决步骤,让一年级的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解题流程,强化“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验证"的科学思维模式。将数学收获(如加法应用)与环保行动关联,体现学科育人价值;机器人补充"塑料瓶用途",为后续科学探究埋下伏笔。
三、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