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学情评估(1—10课)
1.(2025七上·期中)学习历史要具有证据意识,下列史料最具证据力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
B.《韩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C.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D.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虽然展示的是复制品,但其原型是考古出土的实物化石,属于第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证据力,A正确;
B.韩非子》中的记载属于古代文献记载,属于第二手史料,且带有作者的主观描述,证据力相对实物较低,B错误;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属于现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进行的复原想象,属于第三手资料,证据力更低,C错误;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属于是现代学者的复原想象,证据力较低,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早期人类。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然后与题干内容对比即可。
2.(2025七上·期中)考古专家在江西九江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烧土块中,发现了稻草和谷壳的痕迹,还发掘出石斧、石锄、石刀和石镰等器物。这说明当时江西( )
A.先民开始用火烧烤食物 B.原始农业已经兴起
C.稻作从北方传播到江南 D.具备初始国家形态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发现稻草和谷壳的痕迹,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农作物种植;发掘出石斧、石锄、石刀和石镰等器物,这些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工具的存在,表明原始农业已经兴起,B正确;
题干中未提及用火烧烤食物的相关内容,A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稻作从北方传播到江南的信息,无法得出该结论,C错误;
初始国家形态的具备需要更复杂的社会结构等体现,题干中的考古发现不足以说明具备初始国家形态,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原始农业。解题方法:结合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2025七上·期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用火遗迹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陶寺古城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仰韶遗址出土绘有图案的陶器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陶寺古城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随葬品的差别大反映出社会成员之间存在财富、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阶层分化,符合“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这一文明社会的标准,C正确;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用火遗迹,这体现的是人类在原始阶段对火的使用,主要反映的是人类生活技能的进步,没有涉及文明社会所需的生产发展到出现城市、阶层分化、王权国家等内容,A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但仅农业生产发展这一点,没有体现出人口增加到出现城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王权国家等文明社会的核心要素,B错误;
仰韶遗址出土绘有图案的陶器,这主要体现的是原始艺术的发展,没有涉及文明社会的生产发展、阶层分化、王权国家等关键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陶寺遗址。解题方法:结合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2025七上·期中)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即传位贤者。到禹和启时期,变为传位于子,即王位世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阶级压迫出现 B.分封制的瓦解
C.生产力的发展 D.道德水准下降
【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增加,私有制逐渐产生,出现了阶级分化,掌握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希望将权力和财富传给自己的后代,从而导致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根源,C正确;
阶级压迫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不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根源,A错误;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在“三皇五帝”到禹、启的时期还未出现分封制,更谈不上分封制的瓦解,B错误;
道德水准下降只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表面现象,不是根源,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禅让制和世袭制。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继承方法和早期国家王位传承方式的相关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2025七上·期中)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出土于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为探讨中原与巴蜀地区的文明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两件黄金面具突出地反映了( )
A.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 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可知,出土于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从材质和用途上十分相似,只是造型上有些许区别,而且两件文物所处的时间相近,所以这说明当时中原的商文明和巴蜀的三星堆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七上·期中)下图是首都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题干中周王命太保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其建立诸侯国的特点,所以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分封制,C正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制度,与西周时期周王分封诸侯无关,A错误;
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秦朝全面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不是郡县制,B错误;
世袭制是指权力在家族内部传承,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周王分封诸侯,而非单纯的世袭,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分封制。解题方法: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2025七上·期中)从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践行儒家仁政思想 B.战国时期的社会相对和平
C.各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理 D.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从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题干中一个家庭可以耕种百亩田地,说明了农业生产力提高,D项符合题意;
A:统治者践行儒家仁政思想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B项不符合题意;
C:各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理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七上·期中)下面是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的战国铜壶,壶身刻有习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等场景,被誉为战国的“清明上河图”。该铜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干戈不息
C.使用铁器、发展生产 D.礼崩乐坏、变法改革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铜壶上刻有“水陆攻战”的场景,这直接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干戈不息的特点,B正确;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而题干说的是战国时期,A错误;
铜壶上的“习射、采桑、宴乐”等场景虽与生产生活有一定关系,但没有直接体现“使用铁器”,C错误;
铜壶的场景中没有涉及“礼崩乐坏、变法改革”的相关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战国时期的特征。解题方法: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2025七上·期中)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两个核心抓手,一手是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是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的方面。他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实施的背景 B.遇到的阻力 C.成功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题干中说商鞅变法一手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将社会资源驱使到促进农耕和利于战争的方面。军事强大和农业发展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C正确;
商鞅变法实施的背景主要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秦国相对落后等情况,题干未涉及这些背景内容,A错误;
题干没有提到商鞅变法遇到的阻力,如旧贵族的反对等,B错误;
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是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等,题干没有涉及这些影响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商鞅变法。解题方法: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0.(2025七上·期中)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演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百家争鸣,推动文化走向繁荣高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D.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这是该时期“变”的本质,C正确;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局面,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而非“变”的本质,A错误;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表面现象,不是“变”的本质,B错误;
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是战争带来的结果,不是“变”的本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解题方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1.(2025七上·期中)下面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甲骨文“男”字由“田(田地)”和“耒(翻土工具)”组成,耒是用于农业生产的翻土工具,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这表明“男”字与劳动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劳动生产,A正确;
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和农业生产无关,B错误;
兼并战争与“田”和“耒”所代表的农业生产没有直接联系,C错误;
祭祀礼仪主要涉及宗教、仪式等方面,和“男”字所体现的农业生产元素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甲骨文。解题方法:结合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2025七上·期中)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秦的统一( )
A.加强了民族交融 B.促进了各地联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顺应了时代潮流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题干中说自秦始皇以后,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这表明秦的统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趋势,D正确;
加强民族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之一,但题干重点强调的是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大势,而非民族交融,A错误;
促进各地联系也是秦统一的影响,但不是题干所表达的核心意思,B错误;
加强中央集权是秦统一后采取的政治措施,并非题干中“历史大势”所指,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统一。解题方法:结合秦朝统一的影响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2025七上·期中)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列材料可以准确说明秦朝(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A.政治腐败,矛盾尖锐 B.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第一则材料“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体现了秦朝创立皇帝制度,这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创新。第二则材料“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反映了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等官职,完善中央官制,属于制度创新,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三则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表明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这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所以这些材料体现了秦朝中央集权,创新制度,C正确;
表格中的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政治腐败、矛盾尖锐的内容,A错误;
材料中没有关于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的表述,B错误
表格中的材料没有提及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解题方法:结合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2025七上·期中)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有利于国家统治,便于政令在全国的通行,D符合题意;
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B;
题干信息与财政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 掌握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5七上·期中)下面是某部著作的章节名称,据此可判断这部著作的名称是( )
第一章修建长城、骊山陵的劳工们 第二章大泽乡的那个雨季 第三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四章一路向西奔咸阳 第五章破釜沉舟中蕴含的智慧 第六章咸阳城外的投降者
A.《三家分晋:内忧外患的大争之世》
B.《武王伐纣:王朝更迭的最后乐章》
C.《诸侯争霸:纷争下的人性与权谋》
D.《王朝崩塌:动摇大秦的农民起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第一章“修建长城、骊山陵的劳工们”,体现秦朝的暴政,大量征发民力。 第二章“大泽乡的那个雨季”、第三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涉及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喊出反抗的口号,这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开端。第四章“一路向西奔咸阳”、第五章“破釜沉舟中蕴含的智慧”(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秦军主力)、第六章“咸阳城外的投降者”,展现了农民起义军向秦都城咸阳进军,最终导致秦朝统治崩溃的过程。这些内容都围绕着动摇大秦统治的农民起义展开。“王朝崩塌:动摇大秦的农民起义”,准确概括了章节所反映的秦末农民起义动摇秦朝统治的内容,D正确;
“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件,与秦末农民起义无关,A错误;
“武王伐纣”是商周之际的事件,和秦末情况不符,B错误;
“诸侯争霸”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斗,并非秦末农民起义,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末农民起义。解题方法:结合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2025七上·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简介 距今约5300—4300年,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 传说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取得了胜利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材料二
都江堰和灵渠是秦人修建的两大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此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
——摘编自乔向军等《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等
(1)史料有多种表现形式,请指出材料一中哪些属于实物史料。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都江堰的修建特点。简述都江堰和灵渠在秦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华民族治水的认识。
【答案】(1)图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图三郑国渠首遗址。
(2)修建特点:充分利用地形、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答出两点即可)作用:保障了秦军征战的粮食供应,也便利了交通。
(3)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重视治水;中华民族治水造就了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李冰与都江堰;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1)实物史料:根据材料一的三条史料:良渚古城是考古发现的堤坝遗址,属于建筑物遗迹;郑国渠遗址是战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工程遗迹,都属于实物史料。
(2)修建特点:依据材料“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乘势利导”可知,充分利用地形、水势,乘势利导;依据材料“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可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依据材料“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可知,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
作用:依据材料“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此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可知,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此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
(3)认识:结合所学对上述材料和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水利设施,侧重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和影响的运用,要结合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和影响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进行总结,考生要不断的加强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和影响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史料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17.(2025七上·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了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材料二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③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材料三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的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是同学们整理的百家之言,这些百家之言分别涉及哪些学派?从上述名言中我们可以得出百家争鸣各学派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
(4)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个学派的治国之策来治理国家?请选择学派并说明理由。
【答案】(1)政治:社会动荡,诸侯林立,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科技的进步;文化:私学兴起。
(2)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
(3)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影响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普及化,推动了文化传播与文明进步。
(4)【示例一】儒家。理由:儒家主张实行“仁政”,能够使民众心悦诚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示例二】法家。理由: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可知,社会动荡,诸侯林立,学术氛围相对自由;依据材料“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可知,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依据材料“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可知,科技的进步;依据材料“私学兴起,出现了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可知,私学兴起。
(2)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学派根本思想是以“仁” 核心,主张以德治国等,材料二中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属于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故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属于道家学派思想;法家学派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故③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属于法家思想。
核心问题:所学分析材料二的史料可知,材料二的史料都是围着如何治理国家展开描述的,所以核心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
(3)影响:依据材料“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可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依据材料“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可知,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影响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依据材料“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的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知,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普及化,推动了文化传播与文明进步。
(4)学派和理由:结合自身对百家争鸣的知识点熟悉程度,选择一个学派,阐述理由即可。如:【示例一】儒家。理由:儒家主张实行“仁政”,能够使民众心悦诚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示例二】法家。理由: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8.(2025七上·期中)统一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载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争霸中孕育统一】
材料一
自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齐国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随着兼并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变革中奠定统一】
材料二
在位国君 主要功绩
秦穆公 任用百里奚等人进行改革,打败12个西戎部落
秦孝公 公元前356年,任用①____对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秦惠文王 任用张仪为相,在六国间实行连横策略,击败六国合纵联盟
秦王嬴政 ②____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秦朝
【施政中巩固统一】
材料三
嬴政大帝是这个空前伟大事业的总工程师,几乎就在征服六国的同时,他立即就把军事上的蓬勃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在这一时期成为最辉煌的高峰。
——摘编自王继国《中国皇帝草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带来的积极影响。
(2)把表格中①②两处内容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孝公时期的改革与秦灭六国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嬴政“把军事上的蓬勃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加强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了华夏观念;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局部统一。
(2)①商鞅;②公元前221。关系: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政治上,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
(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重视制度创新和文化认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可知,加强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了华夏观念;依据材料“自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齐国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可知,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局部统一。
(2)①:依据在位国君秦孝公和时间公元前356年再结合所学分析秦孝公在位时期的功绩可知,①是商鞅,对秦国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②:依据在位国君秦王嬴政和他的功绩是统一天下再结合所学分析秦国能统一天下的相关背景可知,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关系是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可知,政治上,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
(4)认识:结合所学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侧重于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影响、秦统一天下和商鞅变法措施等相关知识的运用,要结合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进行总结,考生要不断的加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史料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1 / 1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学情评估(1—10课)
1.(2025七上·期中)学习历史要具有证据意识,下列史料最具证据力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
B.《韩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C.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D.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2.(2025七上·期中)考古专家在江西九江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烧土块中,发现了稻草和谷壳的痕迹,还发掘出石斧、石锄、石刀和石镰等器物。这说明当时江西( )
A.先民开始用火烧烤食物 B.原始农业已经兴起
C.稻作从北方传播到江南 D.具备初始国家形态
3.(2025七上·期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用火遗迹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陶寺古城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仰韶遗址出土绘有图案的陶器
4.(2025七上·期中)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即传位贤者。到禹和启时期,变为传位于子,即王位世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阶级压迫出现 B.分封制的瓦解
C.生产力的发展 D.道德水准下降
5.(2025七上·期中)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出土于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为探讨中原与巴蜀地区的文明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两件黄金面具突出地反映了( )
A.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 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6.(2025七上·期中)下图是首都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7.(2025七上·期中)从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践行儒家仁政思想 B.战国时期的社会相对和平
C.各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理 D.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8.(2025七上·期中)下面是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的战国铜壶,壶身刻有习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等场景,被誉为战国的“清明上河图”。该铜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干戈不息
C.使用铁器、发展生产 D.礼崩乐坏、变法改革
9.(2025七上·期中)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两个核心抓手,一手是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是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的方面。他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实施的背景 B.遇到的阻力 C.成功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10.(2025七上·期中)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演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百家争鸣,推动文化走向繁荣高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D.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11.(2025七上·期中)下面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12.(2025七上·期中)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秦的统一( )
A.加强了民族交融 B.促进了各地联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顺应了时代潮流
13.(2025七上·期中)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列材料可以准确说明秦朝(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A.政治腐败,矛盾尖锐 B.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14.(2025七上·期中)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15.(2025七上·期中)下面是某部著作的章节名称,据此可判断这部著作的名称是( )
第一章修建长城、骊山陵的劳工们 第二章大泽乡的那个雨季 第三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四章一路向西奔咸阳 第五章破釜沉舟中蕴含的智慧 第六章咸阳城外的投降者
A.《三家分晋:内忧外患的大争之世》
B.《武王伐纣:王朝更迭的最后乐章》
C.《诸侯争霸:纷争下的人性与权谋》
D.《王朝崩塌:动摇大秦的农民起义》
16.(2025七上·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简介 距今约5300—4300年,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 传说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取得了胜利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材料二
都江堰和灵渠是秦人修建的两大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此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
——摘编自乔向军等《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等
(1)史料有多种表现形式,请指出材料一中哪些属于实物史料。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都江堰的修建特点。简述都江堰和灵渠在秦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华民族治水的认识。
17.(2025七上·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了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材料二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③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材料三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的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是同学们整理的百家之言,这些百家之言分别涉及哪些学派?从上述名言中我们可以得出百家争鸣各学派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
(4)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个学派的治国之策来治理国家?请选择学派并说明理由。
18.(2025七上·期中)统一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载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争霸中孕育统一】
材料一
自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齐国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随着兼并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变革中奠定统一】
材料二
在位国君 主要功绩
秦穆公 任用百里奚等人进行改革,打败12个西戎部落
秦孝公 公元前356年,任用①____对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秦惠文王 任用张仪为相,在六国间实行连横策略,击败六国合纵联盟
秦王嬴政 ②____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秦朝
【施政中巩固统一】
材料三
嬴政大帝是这个空前伟大事业的总工程师,几乎就在征服六国的同时,他立即就把军事上的蓬勃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在这一时期成为最辉煌的高峰。
——摘编自王继国《中国皇帝草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带来的积极影响。
(2)把表格中①②两处内容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孝公时期的改革与秦灭六国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嬴政“把军事上的蓬勃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虽然展示的是复制品,但其原型是考古出土的实物化石,属于第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证据力,A正确;
B.韩非子》中的记载属于古代文献记载,属于第二手史料,且带有作者的主观描述,证据力相对实物较低,B错误;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属于现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进行的复原想象,属于第三手资料,证据力更低,C错误;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属于是现代学者的复原想象,证据力较低,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早期人类。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然后与题干内容对比即可。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发现稻草和谷壳的痕迹,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农作物种植;发掘出石斧、石锄、石刀和石镰等器物,这些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工具的存在,表明原始农业已经兴起,B正确;
题干中未提及用火烧烤食物的相关内容,A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稻作从北方传播到江南的信息,无法得出该结论,C错误;
初始国家形态的具备需要更复杂的社会结构等体现,题干中的考古发现不足以说明具备初始国家形态,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原始农业。解题方法:结合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陶寺古城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随葬品的差别大反映出社会成员之间存在财富、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阶层分化,符合“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这一文明社会的标准,C正确;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用火遗迹,这体现的是人类在原始阶段对火的使用,主要反映的是人类生活技能的进步,没有涉及文明社会所需的生产发展到出现城市、阶层分化、王权国家等内容,A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但仅农业生产发展这一点,没有体现出人口增加到出现城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王权国家等文明社会的核心要素,B错误;
仰韶遗址出土绘有图案的陶器,这主要体现的是原始艺术的发展,没有涉及文明社会的生产发展、阶层分化、王权国家等关键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陶寺遗址。解题方法:结合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增加,私有制逐渐产生,出现了阶级分化,掌握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希望将权力和财富传给自己的后代,从而导致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根源,C正确;
阶级压迫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不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根源,A错误;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在“三皇五帝”到禹、启的时期还未出现分封制,更谈不上分封制的瓦解,B错误;
道德水准下降只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表面现象,不是根源,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禅让制和世袭制。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继承方法和早期国家王位传承方式的相关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可知,出土于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从材质和用途上十分相似,只是造型上有些许区别,而且两件文物所处的时间相近,所以这说明当时中原的商文明和巴蜀的三星堆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题干中周王命太保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其建立诸侯国的特点,所以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分封制,C正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制度,与西周时期周王分封诸侯无关,A错误;
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秦朝全面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不是郡县制,B错误;
世袭制是指权力在家族内部传承,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周王分封诸侯,而非单纯的世袭,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分封制。解题方法: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从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题干中一个家庭可以耕种百亩田地,说明了农业生产力提高,D项符合题意;
A:统治者践行儒家仁政思想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B项不符合题意;
C:各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理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铜壶上刻有“水陆攻战”的场景,这直接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干戈不息的特点,B正确;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而题干说的是战国时期,A错误;
铜壶上的“习射、采桑、宴乐”等场景虽与生产生活有一定关系,但没有直接体现“使用铁器”,C错误;
铜壶的场景中没有涉及“礼崩乐坏、变法改革”的相关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战国时期的特征。解题方法: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题干中说商鞅变法一手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将社会资源驱使到促进农耕和利于战争的方面。军事强大和农业发展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C正确;
商鞅变法实施的背景主要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秦国相对落后等情况,题干未涉及这些背景内容,A错误;
题干没有提到商鞅变法遇到的阻力,如旧贵族的反对等,B错误;
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是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等,题干没有涉及这些影响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商鞅变法。解题方法: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0.【答案】C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这是该时期“变”的本质,C正确;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局面,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而非“变”的本质,A错误;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表面现象,不是“变”的本质,B错误;
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是战争带来的结果,不是“变”的本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解题方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1.【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甲骨文“男”字由“田(田地)”和“耒(翻土工具)”组成,耒是用于农业生产的翻土工具,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这表明“男”字与劳动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劳动生产,A正确;
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和农业生产无关,B错误;
兼并战争与“田”和“耒”所代表的农业生产没有直接联系,C错误;
祭祀礼仪主要涉及宗教、仪式等方面,和“男”字所体现的农业生产元素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甲骨文。解题方法:结合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题干中说自秦始皇以后,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这表明秦的统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趋势,D正确;
加强民族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之一,但题干重点强调的是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大势,而非民族交融,A错误;
促进各地联系也是秦统一的影响,但不是题干所表达的核心意思,B错误;
加强中央集权是秦统一后采取的政治措施,并非题干中“历史大势”所指,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统一。解题方法:结合秦朝统一的影响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第一则材料“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体现了秦朝创立皇帝制度,这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创新。第二则材料“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反映了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等官职,完善中央官制,属于制度创新,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三则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表明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这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所以这些材料体现了秦朝中央集权,创新制度,C正确;
表格中的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政治腐败、矛盾尖锐的内容,A错误;
材料中没有关于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的表述,B错误
表格中的材料没有提及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解题方法:结合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有利于国家统治,便于政令在全国的通行,D符合题意;
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B;
题干信息与财政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 掌握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第一章“修建长城、骊山陵的劳工们”,体现秦朝的暴政,大量征发民力。 第二章“大泽乡的那个雨季”、第三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涉及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喊出反抗的口号,这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开端。第四章“一路向西奔咸阳”、第五章“破釜沉舟中蕴含的智慧”(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秦军主力)、第六章“咸阳城外的投降者”,展现了农民起义军向秦都城咸阳进军,最终导致秦朝统治崩溃的过程。这些内容都围绕着动摇大秦统治的农民起义展开。“王朝崩塌:动摇大秦的农民起义”,准确概括了章节所反映的秦末农民起义动摇秦朝统治的内容,D正确;
“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件,与秦末农民起义无关,A错误;
“武王伐纣”是商周之际的事件,和秦末情况不符,B错误;
“诸侯争霸”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斗,并非秦末农民起义,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末农民起义。解题方法:结合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答案】(1)图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图三郑国渠首遗址。
(2)修建特点:充分利用地形、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答出两点即可)作用:保障了秦军征战的粮食供应,也便利了交通。
(3)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重视治水;中华民族治水造就了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李冰与都江堰;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1)实物史料:根据材料一的三条史料:良渚古城是考古发现的堤坝遗址,属于建筑物遗迹;郑国渠遗址是战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工程遗迹,都属于实物史料。
(2)修建特点:依据材料“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乘势利导”可知,充分利用地形、水势,乘势利导;依据材料“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可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依据材料“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可知,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
作用:依据材料“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此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可知,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此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
(3)认识:结合所学对上述材料和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水利设施,侧重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和影响的运用,要结合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和影响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进行总结,考生要不断的加强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和影响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史料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17.【答案】(1)政治:社会动荡,诸侯林立,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科技的进步;文化:私学兴起。
(2)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
(3)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影响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普及化,推动了文化传播与文明进步。
(4)【示例一】儒家。理由:儒家主张实行“仁政”,能够使民众心悦诚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示例二】法家。理由: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可知,社会动荡,诸侯林立,学术氛围相对自由;依据材料“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可知,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依据材料“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可知,科技的进步;依据材料“私学兴起,出现了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可知,私学兴起。
(2)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学派根本思想是以“仁” 核心,主张以德治国等,材料二中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属于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故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属于道家学派思想;法家学派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故③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属于法家思想。
核心问题:所学分析材料二的史料可知,材料二的史料都是围着如何治理国家展开描述的,所以核心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
(3)影响:依据材料“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可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依据材料“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可知,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影响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依据材料“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的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知,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普及化,推动了文化传播与文明进步。
(4)学派和理由:结合自身对百家争鸣的知识点熟悉程度,选择一个学派,阐述理由即可。如:【示例一】儒家。理由:儒家主张实行“仁政”,能够使民众心悦诚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示例二】法家。理由: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8.【答案】(1)加强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了华夏观念;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局部统一。
(2)①商鞅;②公元前221。关系: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政治上,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
(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重视制度创新和文化认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可知,加强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了华夏观念;依据材料“自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齐国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可知,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局部统一。
(2)①:依据在位国君秦孝公和时间公元前356年再结合所学分析秦孝公在位时期的功绩可知,①是商鞅,对秦国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②:依据在位国君秦王嬴政和他的功绩是统一天下再结合所学分析秦国能统一天下的相关背景可知,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关系是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可知,政治上,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
(4)认识:结合所学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侧重于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影响、秦统一天下和商鞅变法措施等相关知识的运用,要结合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进行总结,考生要不断的加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史料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