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检测试卷
1.(2025八上·期中)“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还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材料描述了鸦片战争的( )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近代”“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还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全部陈述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长期后果,即“陷入苦难”“觉醒和奋起”,属于影响范畴,D项正确;
背景是指战争爆发前中英贸易、鸦片走私、林则徐禁烟等前提因素,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
过程是指战争阶段、战役经过、签约细节等,材料并未描述,排除B项;
性质是指战争“侵略性”“非正义性”等定性判断,材料未作明确界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历史影响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5八上·期中)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并没有想好要如何管理在中国的洋人,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策略,让洋人自己管好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得了( )
A.通商口岸传教权 B.协定关税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外国势力的压力,试图沿用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笼络控制)和“以夷制夷”策略,即让外国人自行管理自己的事务,避免直接冲突。清政府为了减少管理洋人的麻烦,允许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馆并行使司法权。列强借此轻易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典型体现在《南京条约》附件(如《五口通商章程》)和《望厦条约》中,D符合题意;
通商口岸传教权:与宗教活动相关,非题目所述的管理洋人问题,排除A;
协定关税权:涉及贸易关税,属于经济主权,与司法管理无关,排除B;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一国给予另一国的特权自动扩展至其他列强,属于外交特权,与司法管理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5八上·期中)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孙中山则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据此可知( )
A.历史事实往往因人而异 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叙述可以随心所欲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荼毒生灵……’,孙中山则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和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以清廷忠臣立场,视太平天国为“匪乱”,孙中山以革命家立场,赞其为“民族革命”,两人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事件的评价截然相反,C项正确;
“历史事实”指客观发生的事件,本身不因人的主观而改变,改变的是对事实的“解释”与“评价”,排除A项;
历史评价虽有主观性,但仍有学术规范与证据标准,并非“缺乏统一标准”,排除B项;
历史叙述须以史料为依据,受证据、逻辑与学界共识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价与政治立场的关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5八上·期中)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强调:“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面能体现洋务运动“制器为先”的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汉阳铁厂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制器为先”强调发展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典型军工企业,A符合题意;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经营航运业务,不属于军事工业,排除B;
开平煤矿是洋务派为供应燃料而创办的民用企业,与“制器”无关,排除C;
汉阳铁厂虽然为军事工业提供原材料,但本身属于重工业,并非直接制造武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5八上·期中)下面是某中学研究课题所列的部分目录。由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第一章美国侵略台湾19世纪60年代 第二章日本侵略台湾1874年 第三章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第四章中法战争1883—1885年
A.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 B.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历程
C.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 D.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案】C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列出的历史事件均围绕19世纪中后期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因此,研究主题最可能是“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C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目录中并未直接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行为(如起义、斗争等),而是列强侵略的史实,排除A。
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历程:题目内容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无关,排除B。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录中仅第一章和第二章涉及台湾,但第三章、第四章与台湾无关,主题不全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边疆危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近代边疆危机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5八上·期中)1895年张之洞上书朝廷:“倭约万分无理……吞噬中国,非仅割占数地而已……一倭如此,各大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伺京城为词,更不能拒,后患不可胜言矣。”以下印证了张之洞言论的是(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日本攫取山东权益 D.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地区
【答案】B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纷纷效仿日本,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
日本攫取山东权益是1914年一战爆发后的事,排除C;
阿古柏入侵新疆是1865-1877年间的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5八上·期中)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B.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科技以实现中国自强
C.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民族觉醒
D.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客观叙述,而历史解释则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或评判。"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民族觉醒" 。这里使用"促进"一词表明了对戊戌变法影响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C符合题意;
"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 这是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事件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
"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科技以实现中国自强" - 这是对李鸿章主张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 - 这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5八上·期中)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争夺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对清朝统治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抗外来侵略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测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两段史实均涉及与外国势力的对抗:大败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洋枪队是外国人组织的武装力量,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的两段史实也明确提到与八国联军的战斗:阻击八国联军、与联军争夺火车站。八国联军是外国侵略者的联合军队。因此,两段史实的共同点是都与外国侵略势力进行了直接斗争,D符合题意;
义和团并未建立了农民政权,排除A;
义和团运动的直接目标就是“灭洋”,未反对清朝统治,排除B;
制定了革命纲领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5八上·期中)使用表格有助于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下表可知( )
条约 内容(部分)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 赔款白银4.5亿两;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开放的通商口岸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B.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C.条约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1842年):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赔款,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1895年):赔款数额更大(2亿两),允许外国在华设厂(资本输出),列强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1901年):赔款4.5亿两(空前巨额),禁止反帝活动,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剧,D符合题意;
开放的通商口岸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与《马关条约》不符合,排除A;
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与事实不符,排除B;
条约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与《辛丑条约》不符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侵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近代侵略战争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5八上·期中)2025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晋华中学历史社团开展了以“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据此回答问题。
10.一组同学利用年代尺绘制了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①处内容是( )
A.华兴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国民党
11.二组同学查阅到下面一段史料,孙中山的这段话意在( )
1912年9月,孙中山来到山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A.强调武昌起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胜利
B.肯定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C.发动山西各界共造自由民主平等之中国
D.说明山西起义用半年时间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10.B
11.B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年代尺中,①处对应的是1905年。孙中山在1905年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选项B),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B符合题意;
华兴会(1904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A;
光复会(1904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C;
国民党(1912年改组成立),时间不符,排除 D。
故答案为:B。
孙中山在演讲中强调“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直接肯定了山西起义对辛亥革命胜利的关键作用(选项B)。山西起义切断了清军南北联系,为革命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B符合题意;
武昌起义的胜利是背景,但并非演讲重点,排除A;
演讲未提及发动各界建设新中国的具体号召,排除C;
“半年推翻清朝”与史实不符,且非演讲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同盟会与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即可作答。
10.题目给出的年代尺中,①处对应的是1905年。孙中山在1905年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选项B),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B符合题意;
华兴会(1904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A;
光复会(1904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C;
国民党(1912年改组成立),时间不符,排除 D。
故答案为:B。
11.孙中山在演讲中强调“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直接肯定了山西起义对辛亥革命胜利的关键作用(选项B)。山西起义切断了清军南北联系,为革命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B符合题意;
武昌起义的胜利是背景,但并非演讲重点,排除A;
演讲未提及发动各界建设新中国的具体号召,排除C;
“半年推翻清朝”与史实不符,且非演讲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12.(2025八上·期中)下面的纪念章上刻有“中华民国五年十一月八日”的字样,该章发行于公元(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元年是1912年(即1912年为中华民国1年)。因此,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为:公元年份 = 中华民国纪年+ 1911, 5 + 1911 = 1916。因此,B符合题意;
ACD项时间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民国纪年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5八上·期中)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其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国务员“副署”方能生效。此举是为了( )
A.彻底推翻清政府 B.防范袁世凯独裁
C.确保国民的权利 D.讨伐袁世凯复辟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其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国务员‘副署’方能生效。”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正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B符合题意;
彻底推翻清政府在1912年2月已经实现,排除A;
确保国民的权利与题干涉及的大总统的权利无关,排除C;
此时,袁世凯还未复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民国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5八上·期中)鲁迅曾在文章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A.民众参与政治热情高涨 B.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稳固
C.思想解放潮流闸门打开 D.民主共和道路的艰难曲折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鲁迅的这段话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历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随后的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事件表明,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封建势力多次试图复辟,导致社会动荡和思想混乱。鲁迅的“怀疑”“失望”和“颓唐”正是对这一时期民主共和理想屡遭挫折的深刻反映,D符合题意;
民众参与政治热情高涨:与题意不符,鲁迅的言论更多是对政治乱象的失望,而非民众参与热情的体现,排除A;
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稳固:错误,辛亥革命已推翻封建帝制,但封建残余势力仍在挣扎,而非“稳固”,排除B;
思想解放潮流闸门打开:虽然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但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实践的反复,而非思想解放的成果,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和北洋政府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民国和北洋政府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5八上·期中)下面的漫画创作于1920年,图中人物为民众,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漫画旨在说明( )
A.人们渴望结束军阀混战局面 B.北洋军阀破坏言论自由
C.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动失败 D.辛亥革命取得巨大成果
【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漫画创作于1920年,此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漫画中“民众”正在合力将象征“军阀”的树推倒,左侧文字“共去厌物,道路平坦”表明民众希望清除军阀这一障碍,使国家发展道路更加顺畅。漫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以及渴望结束这一局面的愿望。A符合题意;
漫画未涉及言论自由问题,与主题无关,排除B;
袁世凯复辟发生在1915-1916年,与1920年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并未解决军阀问题,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5八上·期中)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八年级⑴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项目活动。
【项目主题】中华英雄谱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走近中华英雄,感受英雄人物成绩,汲取精神力量。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整理了以下部分中华英雄的图文资料,准备布展。
文字资料 ①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②凉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一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 ③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④百年痛史湿战衣,千堆忠骨掩草旗;万里危城风飘絮,烽火南关存一息。
入选理由:____ 入选理由:中法战争中临危受命,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 入选理由:____ 入选理由:领导广州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③ ____ ① ____
任务二 二组同学观看了部分有关中华英雄的影视作品,并制作了以下人物的宣传海报,准备开展宣传活动。
电视剧名称:《觉醒年代》 上映时间:2021年 经典台词: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相关史事:新文化运动 内容简介: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电影名称:《林则徐》 上映时间:1959年 经典台词: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相关史事:____ 内容简介:____ ____
(1)请你仿照示例,为左宗棠和邓世昌撰写入选理由,并将右边②④填入对应人物的空白处。
(2)请你仿照示例,为电影《林则徐》制作宣传海报。
(3)感悟: 。
【答案】(1)入选理由:左宗棠:19世纪70年代,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被浩罕国占据,俄国还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
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撞击日舰“吉野号”,最终壮烈殉国。|
对应序号:冯子材④|黄兴②
(2)相关史事:虎门销烟|内容简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想要打开中国市场,但在中英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感悟:中国近代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我们要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林则徐禁烟运动;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黄花岗起义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的入选理由:他率领清军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巩固了西北边防,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应文字资料:③("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体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意义)
邓世昌的入选理由:他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抗击日军,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对应文字资料:①("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反映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壮烈事迹)
文字资料匹配:②对应黄兴("一手缔造共和国"反映其辛亥革命功绩)④对应冯子材("烽火南关存一息"指向镇南关大捷)。
(2)本题考查林则徐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的主要事迹是虎门销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想要打开中国市场,但在中英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本题考查归纳总结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近代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我们要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故答案为:
(1)入选理由:左宗棠:19世纪70年代,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被浩罕国占据,俄国还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
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撞击日舰“吉野号”,最终壮烈殉国。
对应序号:冯子材④;黄兴②
(2)相关史事:虎门销烟:内容简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想要打开中国市场,但在中英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感悟:中国近代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我们要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点评】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黄花岗起义、虎门销烟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7.(2025八上·期中)概览武汉发展·感受社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汉近代工业一览表(部分)
时间 创办者 创办企业 概况
1863年 俄商 顺丰砖茶厂 最早的近代企业,主营茶叶收购和加工
1887年 德商 美最时蛋厂 同时开设5家加工厂,出口德、英等国
1890年 张之洞 汉阳铁厂 亚洲首家现代化钢铁企业,产品远销海外
1892年 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 引进西方纺织技术,产品远销海外
1897年 宋炜臣 汉口燮昌火柴厂 民办企业代表,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厂
——摘编自邓正兵、欧阳君《试论武汉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湖北军政府旧址 旧址见证辛亥革命的足迹。 ① 年10月10日, ② 一举成功,翌日,革命军在这座大楼成立了湖北军政府,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成为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开创历史新纪元。
材料三武汉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发生明显变化。汉口开埠后,外国人在租界里将西方城市文明移植过来。受此影响,钟表、火柴、肥皂等洋货成为武汉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一个近代化城市的面貌端倪渐显。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革除诸多社会陋习,如男子剪辫、劝禁女子缠足、握手礼代替跪拜礼、废除老爷、大人等称号。
——摘编自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
(1)材料一中武汉近代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简述其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①②处内容填写完整。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开创历史新纪元”?
(3)根据材料三,概括武汉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出现的新变化。
【答案】(1)特点:民用工业为主;企业创办者的身份主要是外商和洋务派代表人;产品远销海外等。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期间,提出“求富”的主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2)①1911②武昌起义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汉口开埠后,受西方人影响,洋货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辛亥革命后,革除社会陋习,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特点:①企业类型以民用工业为主(如砖茶厂、火柴厂);②创办者包括外商(俄商、德商)、洋务派(张之洞)和民族资本家(宋炜臣);③产品远销海外(出口德英等国、远销海外)。背景需结合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期间,提出“求富”的主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填空依据材料二中“成立湖北军政府”,可确定为武昌起义。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本题考查近代化城市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汉口开埠后,外国人在租界里将西方城市文明移植过来。受此影响,钟表、火柴、肥皂等洋货成为武汉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一个近代化城市的面貌端倪渐显。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革除诸多社会陋习,如男子剪辫、劝禁女子缠足、握手礼代替跪拜礼、废除老爷、大人等称号。”可知,汉口开埠后,受西方人影响,洋货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辛亥革命后,革除社会陋习,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等。
故答案为:
(1)特点:民用工业为主;企业创办者的身份主要是外商和洋务派代表人;产品远销海外等。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期间,提出“求富”的主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2)①1911②武昌起义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汉口开埠后,受西方人影响,洋货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辛亥革命后,革除社会陋习,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等。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工业发展、辛亥革命、近代化城市的变化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8.(2025八上·期中)艰辛探索·孕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带有技术创新、模仿和扩散的意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是一大进步。洋务运动兴办的这些军事工业毕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其所训练的人才,均为日后中国工业发展的生力军。而机器生产的示范效应在客观上刺激和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章开沅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企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摘编自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说它胜利,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而还有那么多人主张复辟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洋务运动发生的因素,简述其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举例说明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特点。
【答案】(1)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清廷内外交困。积极意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训练的人才为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力量;刺激和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3)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4)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不断探索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产生的。”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清廷内外交困。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兴办的这些军事工业毕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其所训练的人才,均为日后中国工业发展的生力军。而机器生产的示范效应在客观上刺激和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训练的人才为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力量;刺激和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的现代化变革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如《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设议院),试图改革专制制度。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发展(如设立农工商总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上,编练新式陆军(如袁世凯小站练兵),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失败:结合所学可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4)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点。根据材料反映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早期现代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不断探索等。
故答案为:
(1)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清廷内外交困。积极意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训练的人才为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力量;刺激和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3)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4)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不断探索等。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9.(2025八上·期中)顺应时代潮流·感知救亡图存。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不同社会阶层从不同层面发出了时代呼声。
(1)【现象·折射时代潮流】
下面的图文信息,反映了地主阶级洋务派顺应时代潮流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举措,请据此概括这些举措的特点,并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数学、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洋务运动期间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幼童
(2)【史料·记录时代诉求】
下列文献材料反映的内容分别是哪一阶级发出的时代呼声?它们分别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出的?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3)【作品·描绘时代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片段,简述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并谈谈文学作品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满脸横肉的人嚷道:“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摘编自鲁迅《药》 (注:人血馒头治疗疾病为当时的一种封建迷信,主人公花钱购买蘸了人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病,最终失败。)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摘编自茅盾《春蚕》 王淑芬说道:“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万一皇帝回来呢?” ——摘编自老舍《茶馆》
【答案】(1)特点:新式学堂开设的课程内容侧重自然科学、机械制造、工程学、航海等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注重人才的培养等。影响:新式学堂的设立和课程的开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
(2)农民阶级背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调动广大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3)时代背景:《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人民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歌颂了革命者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春蚕》反映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量的外国工业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逐渐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茶馆》反映了武昌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废除陈规陋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得到传播等。作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具体的人和事件,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既揭示社会的黑暗又讴歌光明,同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人们的斗争精神,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可知,新式学堂开设的课程内容侧重自然科学、机械制造、工程学、航海等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注重人才的培养等。结合所学可知,新式学堂的设立和课程的开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
(2)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调动广大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的知识。根据题干信息“人血馒头治疗疾病为当时的一种封建迷信,主人公花钱购买蘸了人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病,最终失败。”结合所学可知,《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人民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歌颂了革命者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根据题干信息“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结合所学可知,《春蚕》反映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量的外国工业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逐渐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据题信息“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万一皇帝回来呢?”结合所学可知,《茶馆》反映了武昌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废除陈规陋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得到传播等。作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具体的人和事件,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既揭示社会的黑暗又讴歌光明,同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人们的斗争精神,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等。
故答案为:
(1)特点:新式学堂开设的课程内容侧重自然科学、机械制造、工程学、航海等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注重人才的培养等。影响:新式学堂的设立和课程的开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
(2)农民阶级背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调动广大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3)时代背景:《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人民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歌颂了革命者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春蚕》反映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量的外国工业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逐渐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茶馆》反映了武昌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废除陈规陋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得到传播等。作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具体的人和事件,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既揭示社会的黑暗又讴歌光明,同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人们的斗争精神,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等。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检测试卷
1.(2025八上·期中)“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还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材料描述了鸦片战争的( )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2.(2025八上·期中)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并没有想好要如何管理在中国的洋人,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策略,让洋人自己管好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得了( )
A.通商口岸传教权 B.协定关税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3.(2025八上·期中)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孙中山则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据此可知( )
A.历史事实往往因人而异 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叙述可以随心所欲
4.(2025八上·期中)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强调:“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面能体现洋务运动“制器为先”的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汉阳铁厂
5.(2025八上·期中)下面是某中学研究课题所列的部分目录。由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第一章美国侵略台湾19世纪60年代 第二章日本侵略台湾1874年 第三章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第四章中法战争1883—1885年
A.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 B.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历程
C.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 D.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2025八上·期中)1895年张之洞上书朝廷:“倭约万分无理……吞噬中国,非仅割占数地而已……一倭如此,各大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伺京城为词,更不能拒,后患不可胜言矣。”以下印证了张之洞言论的是(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日本攫取山东权益 D.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地区
7.(2025八上·期中)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B.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科技以实现中国自强
C.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民族觉醒
D.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
8.(2025八上·期中)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争夺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对清朝统治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抗外来侵略
9.(2025八上·期中)使用表格有助于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下表可知( )
条约 内容(部分)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 赔款白银4.5亿两;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开放的通商口岸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B.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C.条约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025八上·期中)2025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晋华中学历史社团开展了以“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据此回答问题。
10.一组同学利用年代尺绘制了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①处内容是( )
A.华兴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国民党
11.二组同学查阅到下面一段史料,孙中山的这段话意在( )
1912年9月,孙中山来到山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A.强调武昌起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胜利
B.肯定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C.发动山西各界共造自由民主平等之中国
D.说明山西起义用半年时间推翻清朝统治
12.(2025八上·期中)下面的纪念章上刻有“中华民国五年十一月八日”的字样,该章发行于公元(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13.(2025八上·期中)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其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国务员“副署”方能生效。此举是为了( )
A.彻底推翻清政府 B.防范袁世凯独裁
C.确保国民的权利 D.讨伐袁世凯复辟
14.(2025八上·期中)鲁迅曾在文章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A.民众参与政治热情高涨 B.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稳固
C.思想解放潮流闸门打开 D.民主共和道路的艰难曲折
15.(2025八上·期中)下面的漫画创作于1920年,图中人物为民众,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漫画旨在说明( )
A.人们渴望结束军阀混战局面 B.北洋军阀破坏言论自由
C.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动失败 D.辛亥革命取得巨大成果
16.(2025八上·期中)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八年级⑴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项目活动。
【项目主题】中华英雄谱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走近中华英雄,感受英雄人物成绩,汲取精神力量。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整理了以下部分中华英雄的图文资料,准备布展。
文字资料 ①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②凉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一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 ③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④百年痛史湿战衣,千堆忠骨掩草旗;万里危城风飘絮,烽火南关存一息。
入选理由:____ 入选理由:中法战争中临危受命,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 入选理由:____ 入选理由:领导广州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③ ____ ① ____
任务二 二组同学观看了部分有关中华英雄的影视作品,并制作了以下人物的宣传海报,准备开展宣传活动。
电视剧名称:《觉醒年代》 上映时间:2021年 经典台词: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相关史事:新文化运动 内容简介: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电影名称:《林则徐》 上映时间:1959年 经典台词: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相关史事:____ 内容简介:____ ____
(1)请你仿照示例,为左宗棠和邓世昌撰写入选理由,并将右边②④填入对应人物的空白处。
(2)请你仿照示例,为电影《林则徐》制作宣传海报。
(3)感悟: 。
17.(2025八上·期中)概览武汉发展·感受社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汉近代工业一览表(部分)
时间 创办者 创办企业 概况
1863年 俄商 顺丰砖茶厂 最早的近代企业,主营茶叶收购和加工
1887年 德商 美最时蛋厂 同时开设5家加工厂,出口德、英等国
1890年 张之洞 汉阳铁厂 亚洲首家现代化钢铁企业,产品远销海外
1892年 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 引进西方纺织技术,产品远销海外
1897年 宋炜臣 汉口燮昌火柴厂 民办企业代表,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厂
——摘编自邓正兵、欧阳君《试论武汉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湖北军政府旧址 旧址见证辛亥革命的足迹。 ① 年10月10日, ② 一举成功,翌日,革命军在这座大楼成立了湖北军政府,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成为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开创历史新纪元。
材料三武汉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发生明显变化。汉口开埠后,外国人在租界里将西方城市文明移植过来。受此影响,钟表、火柴、肥皂等洋货成为武汉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一个近代化城市的面貌端倪渐显。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革除诸多社会陋习,如男子剪辫、劝禁女子缠足、握手礼代替跪拜礼、废除老爷、大人等称号。
——摘编自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
(1)材料一中武汉近代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简述其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①②处内容填写完整。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开创历史新纪元”?
(3)根据材料三,概括武汉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出现的新变化。
18.(2025八上·期中)艰辛探索·孕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带有技术创新、模仿和扩散的意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是一大进步。洋务运动兴办的这些军事工业毕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其所训练的人才,均为日后中国工业发展的生力军。而机器生产的示范效应在客观上刺激和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章开沅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企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摘编自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说它胜利,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而还有那么多人主张复辟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洋务运动发生的因素,简述其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举例说明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特点。
19.(2025八上·期中)顺应时代潮流·感知救亡图存。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不同社会阶层从不同层面发出了时代呼声。
(1)【现象·折射时代潮流】
下面的图文信息,反映了地主阶级洋务派顺应时代潮流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举措,请据此概括这些举措的特点,并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数学、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洋务运动期间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幼童
(2)【史料·记录时代诉求】
下列文献材料反映的内容分别是哪一阶级发出的时代呼声?它们分别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出的?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3)【作品·描绘时代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片段,简述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并谈谈文学作品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满脸横肉的人嚷道:“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摘编自鲁迅《药》 (注:人血馒头治疗疾病为当时的一种封建迷信,主人公花钱购买蘸了人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病,最终失败。)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摘编自茅盾《春蚕》 王淑芬说道:“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万一皇帝回来呢?” ——摘编自老舍《茶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近代”“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还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全部陈述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长期后果,即“陷入苦难”“觉醒和奋起”,属于影响范畴,D项正确;
背景是指战争爆发前中英贸易、鸦片走私、林则徐禁烟等前提因素,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
过程是指战争阶段、战役经过、签约细节等,材料并未描述,排除B项;
性质是指战争“侵略性”“非正义性”等定性判断,材料未作明确界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历史影响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外国势力的压力,试图沿用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笼络控制)和“以夷制夷”策略,即让外国人自行管理自己的事务,避免直接冲突。清政府为了减少管理洋人的麻烦,允许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馆并行使司法权。列强借此轻易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典型体现在《南京条约》附件(如《五口通商章程》)和《望厦条约》中,D符合题意;
通商口岸传教权:与宗教活动相关,非题目所述的管理洋人问题,排除A;
协定关税权:涉及贸易关税,属于经济主权,与司法管理无关,排除B;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一国给予另一国的特权自动扩展至其他列强,属于外交特权,与司法管理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荼毒生灵……’,孙中山则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和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以清廷忠臣立场,视太平天国为“匪乱”,孙中山以革命家立场,赞其为“民族革命”,两人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事件的评价截然相反,C项正确;
“历史事实”指客观发生的事件,本身不因人的主观而改变,改变的是对事实的“解释”与“评价”,排除A项;
历史评价虽有主观性,但仍有学术规范与证据标准,并非“缺乏统一标准”,排除B项;
历史叙述须以史料为依据,受证据、逻辑与学界共识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价与政治立场的关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制器为先”强调发展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典型军工企业,A符合题意;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经营航运业务,不属于军事工业,排除B;
开平煤矿是洋务派为供应燃料而创办的民用企业,与“制器”无关,排除C;
汉阳铁厂虽然为军事工业提供原材料,但本身属于重工业,并非直接制造武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列出的历史事件均围绕19世纪中后期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因此,研究主题最可能是“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C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目录中并未直接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行为(如起义、斗争等),而是列强侵略的史实,排除A。
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历程:题目内容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无关,排除B。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录中仅第一章和第二章涉及台湾,但第三章、第四章与台湾无关,主题不全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边疆危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近代边疆危机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纷纷效仿日本,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
日本攫取山东权益是1914年一战爆发后的事,排除C;
阿古柏入侵新疆是1865-1877年间的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客观叙述,而历史解释则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或评判。"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民族觉醒" 。这里使用"促进"一词表明了对戊戌变法影响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C符合题意;
"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 这是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事件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
"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科技以实现中国自强" - 这是对李鸿章主张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 - 这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测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两段史实均涉及与外国势力的对抗:大败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洋枪队是外国人组织的武装力量,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的两段史实也明确提到与八国联军的战斗:阻击八国联军、与联军争夺火车站。八国联军是外国侵略者的联合军队。因此,两段史实的共同点是都与外国侵略势力进行了直接斗争,D符合题意;
义和团并未建立了农民政权,排除A;
义和团运动的直接目标就是“灭洋”,未反对清朝统治,排除B;
制定了革命纲领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1842年):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赔款,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1895年):赔款数额更大(2亿两),允许外国在华设厂(资本输出),列强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1901年):赔款4.5亿两(空前巨额),禁止反帝活动,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剧,D符合题意;
开放的通商口岸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与《马关条约》不符合,排除A;
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与事实不符,排除B;
条约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与《辛丑条约》不符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侵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近代侵略战争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答案】10.B
11.B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年代尺中,①处对应的是1905年。孙中山在1905年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选项B),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B符合题意;
华兴会(1904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A;
光复会(1904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C;
国民党(1912年改组成立),时间不符,排除 D。
故答案为:B。
孙中山在演讲中强调“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直接肯定了山西起义对辛亥革命胜利的关键作用(选项B)。山西起义切断了清军南北联系,为革命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B符合题意;
武昌起义的胜利是背景,但并非演讲重点,排除A;
演讲未提及发动各界建设新中国的具体号召,排除C;
“半年推翻清朝”与史实不符,且非演讲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同盟会与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即可作答。
10.题目给出的年代尺中,①处对应的是1905年。孙中山在1905年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选项B),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B符合题意;
华兴会(1904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A;
光复会(1904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C;
国民党(1912年改组成立),时间不符,排除 D。
故答案为:B。
11.孙中山在演讲中强调“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直接肯定了山西起义对辛亥革命胜利的关键作用(选项B)。山西起义切断了清军南北联系,为革命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B符合题意;
武昌起义的胜利是背景,但并非演讲重点,排除A;
演讲未提及发动各界建设新中国的具体号召,排除C;
“半年推翻清朝”与史实不符,且非演讲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元年是1912年(即1912年为中华民国1年)。因此,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为:公元年份 = 中华民国纪年+ 1911, 5 + 1911 = 1916。因此,B符合题意;
ACD项时间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民国纪年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其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国务员‘副署’方能生效。”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正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B符合题意;
彻底推翻清政府在1912年2月已经实现,排除A;
确保国民的权利与题干涉及的大总统的权利无关,排除C;
此时,袁世凯还未复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民国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鲁迅的这段话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历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随后的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事件表明,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封建势力多次试图复辟,导致社会动荡和思想混乱。鲁迅的“怀疑”“失望”和“颓唐”正是对这一时期民主共和理想屡遭挫折的深刻反映,D符合题意;
民众参与政治热情高涨:与题意不符,鲁迅的言论更多是对政治乱象的失望,而非民众参与热情的体现,排除A;
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稳固:错误,辛亥革命已推翻封建帝制,但封建残余势力仍在挣扎,而非“稳固”,排除B;
思想解放潮流闸门打开:虽然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但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实践的反复,而非思想解放的成果,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和北洋政府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民国和北洋政府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漫画创作于1920年,此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漫画中“民众”正在合力将象征“军阀”的树推倒,左侧文字“共去厌物,道路平坦”表明民众希望清除军阀这一障碍,使国家发展道路更加顺畅。漫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以及渴望结束这一局面的愿望。A符合题意;
漫画未涉及言论自由问题,与主题无关,排除B;
袁世凯复辟发生在1915-1916年,与1920年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并未解决军阀问题,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的基础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1)入选理由:左宗棠:19世纪70年代,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被浩罕国占据,俄国还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
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撞击日舰“吉野号”,最终壮烈殉国。|
对应序号:冯子材④|黄兴②
(2)相关史事:虎门销烟|内容简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想要打开中国市场,但在中英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感悟:中国近代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我们要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林则徐禁烟运动;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黄花岗起义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的入选理由:他率领清军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巩固了西北边防,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应文字资料:③("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体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意义)
邓世昌的入选理由:他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抗击日军,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对应文字资料:①("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反映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壮烈事迹)
文字资料匹配:②对应黄兴("一手缔造共和国"反映其辛亥革命功绩)④对应冯子材("烽火南关存一息"指向镇南关大捷)。
(2)本题考查林则徐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的主要事迹是虎门销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想要打开中国市场,但在中英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本题考查归纳总结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近代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我们要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故答案为:
(1)入选理由:左宗棠:19世纪70年代,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被浩罕国占据,俄国还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
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撞击日舰“吉野号”,最终壮烈殉国。
对应序号:冯子材④;黄兴②
(2)相关史事:虎门销烟:内容简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想要打开中国市场,但在中英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感悟:中国近代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我们要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点评】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黄花岗起义、虎门销烟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7.【答案】(1)特点:民用工业为主;企业创办者的身份主要是外商和洋务派代表人;产品远销海外等。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期间,提出“求富”的主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2)①1911②武昌起义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汉口开埠后,受西方人影响,洋货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辛亥革命后,革除社会陋习,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特点:①企业类型以民用工业为主(如砖茶厂、火柴厂);②创办者包括外商(俄商、德商)、洋务派(张之洞)和民族资本家(宋炜臣);③产品远销海外(出口德英等国、远销海外)。背景需结合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期间,提出“求富”的主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填空依据材料二中“成立湖北军政府”,可确定为武昌起义。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本题考查近代化城市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汉口开埠后,外国人在租界里将西方城市文明移植过来。受此影响,钟表、火柴、肥皂等洋货成为武汉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一个近代化城市的面貌端倪渐显。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革除诸多社会陋习,如男子剪辫、劝禁女子缠足、握手礼代替跪拜礼、废除老爷、大人等称号。”可知,汉口开埠后,受西方人影响,洋货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辛亥革命后,革除社会陋习,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等。
故答案为:
(1)特点:民用工业为主;企业创办者的身份主要是外商和洋务派代表人;产品远销海外等。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期间,提出“求富”的主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2)①1911②武昌起义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汉口开埠后,受西方人影响,洋货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辛亥革命后,革除社会陋习,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等。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工业发展、辛亥革命、近代化城市的变化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8.【答案】(1)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清廷内外交困。积极意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训练的人才为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力量;刺激和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3)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4)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不断探索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产生的。”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清廷内外交困。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兴办的这些军事工业毕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其所训练的人才,均为日后中国工业发展的生力军。而机器生产的示范效应在客观上刺激和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训练的人才为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力量;刺激和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的现代化变革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如《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设议院),试图改革专制制度。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发展(如设立农工商总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上,编练新式陆军(如袁世凯小站练兵),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失败:结合所学可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4)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点。根据材料反映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早期现代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不断探索等。
故答案为:
(1)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清廷内外交困。积极意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训练的人才为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力量;刺激和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3)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4)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不断探索等。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9.【答案】(1)特点:新式学堂开设的课程内容侧重自然科学、机械制造、工程学、航海等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注重人才的培养等。影响:新式学堂的设立和课程的开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
(2)农民阶级背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调动广大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3)时代背景:《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人民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歌颂了革命者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春蚕》反映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量的外国工业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逐渐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茶馆》反映了武昌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废除陈规陋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得到传播等。作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具体的人和事件,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既揭示社会的黑暗又讴歌光明,同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人们的斗争精神,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可知,新式学堂开设的课程内容侧重自然科学、机械制造、工程学、航海等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注重人才的培养等。结合所学可知,新式学堂的设立和课程的开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
(2)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调动广大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的知识。根据题干信息“人血馒头治疗疾病为当时的一种封建迷信,主人公花钱购买蘸了人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病,最终失败。”结合所学可知,《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人民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歌颂了革命者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根据题干信息“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结合所学可知,《春蚕》反映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量的外国工业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逐渐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据题信息“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万一皇帝回来呢?”结合所学可知,《茶馆》反映了武昌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废除陈规陋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得到传播等。作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具体的人和事件,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既揭示社会的黑暗又讴歌光明,同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人们的斗争精神,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等。
故答案为:
(1)特点:新式学堂开设的课程内容侧重自然科学、机械制造、工程学、航海等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注重人才的培养等。影响:新式学堂的设立和课程的开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
(2)农民阶级背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调动广大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3)时代背景:《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人民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歌颂了革命者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春蚕》反映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量的外国工业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逐渐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茶馆》反映了武昌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废除陈规陋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得到传播等。作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具体的人和事件,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既揭示社会的黑暗又讴歌光明,同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人们的斗争精神,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等。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