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0 15: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王冬填
诗经
蒹葭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蒹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2. 理解诗歌中“蒹葭”“白露”“伊人”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通过重章叠句营造出的朦胧美感。
3. 感受诗人对“伊人”执着追寻的情感,理解古人表达思念与追求的理想情怀。
课堂导入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诗经》是一颗璀璨明珠。之前我们学过《关雎》,感受到了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今天,再走进《诗经》另一首经典——《蒹葭》。诗中同样描绘了对“伊人”的追寻,那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场景下,这份追寻又有怎样的独特韵味呢?让我们一同品味。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诗经》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代表作即这部诗歌总集。
【写作背景】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创作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当时社会动荡,人们生活充满艰辛。这首诗以追寻“伊人”为线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过程中的惆怅与无奈,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情感诉求。
文学文化常识: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即铺陈直叙;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文体知识】
《诗经》属于古代诗歌,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诗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通过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境,表达深刻的情感。
【文题解读】
“蒹葭”指芦苇,点明了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在诗中,“蒹葭”营造出一种朦胧、萧瑟的氛围,以此衬托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寻。整首诗以追寻伊人为行文线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或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课文诵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朗读方法:
一是注意重音,如“苍苍”“萋萋”“采采”等描绘蒹葭状态的词以及“所谓”“在水”等强调位置的词可适当重读,突出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重点。二是把握语速,整体语速稍慢,以营造出诗歌中那种悠远、惆怅的意境,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处可适当停顿,增强追寻的艰难感。
【疏通文意】
【第一段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第二段译文】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第三段译文】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问题探究】
1. 诗中反复出现“蒹葭”和“白露”,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它与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蒹葭”和“白露”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它们不仅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秋日氛围,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追求的艰难。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表达了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难以接近的惆怅之情。这种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
2.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三句分别出现在三个段落中,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这三句中的“一方”“之湄”“之涘”表示“伊人”所在的位置不断变化,从“水的一边”到“水边的岸边”,再到“水边更远的地方”。这种空间位置的变化暗示了“伊人”的飘忽不定和难以捉摸,也表现了主人公追寻的执着与无奈,增强了诗歌的朦胧美和情感张力。
【问题探究】
3 .诗中“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溯洄从之”是指逆流而上追寻“伊人”,“溯游从之”是指顺流而下追寻“伊人”。前者表现了追寻过程的艰难险阻,后者则表现出即使改变方向,依然无法真正接近“伊人”。这两种方式都体现了主人公的执着与失落,同时也强化了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感基调。
【语言赏析】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中,“苍苍”和“为霜”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苍苍”形容芦苇茂盛、颜色深青,营造出一种苍茫辽阔的秋日景象;“为霜”则点明了季节的寒冷,暗示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清冷。这两个词语共同渲染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思念与追寻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语言赏析】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它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这句诗语言简洁质朴,却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所谓伊人”直指心中所念之人,“在水一方”则描绘出一种遥远而不可及的距离感。整句诗以极简的语言传达出深深的思念与惆怅,具有强烈的抒彩。
【语言赏析】
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这两句采用了对仗和重复的句式结构,前后句节奏一致,读来朗朗上口。同时,“道阻且长”强调追寻之路的艰难,“宛在水中央”则表现出“伊人”若隐若现、难以触及的状态。这种句式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手法探究】
1. 诗中多次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如“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请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通过三次重复“蒹葭”和“白露”的描写,逐步推进情感的发展,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主人公情感的层层加深。同时,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全诗更具音乐性。
【手法探究】
2.诗中“伊人”的形象始终没有具体描写,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伊人”始终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追寻和环境的烘托来间接表现。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想象空间,使“伊人”成为一种理想化、抽象化的象征,既可以理解为恋人,也可以理解为理想或目标。这种模糊性让诗歌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多义性,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手法探究】
3.诗中通过“水”的意象来表现距离感和情感隔阂,请举例说明“水”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诗中多次提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水成为阻隔主人公与“伊人”的天然屏障。这里的“水”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象征着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情感的隔阂以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通过“水”的意象,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追求理想却难以实现的无奈与惆怅。
【手法探究】
小结
1. 使用重章叠句增强节奏感和情感递进。
2. 虚实结合,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表现人物情感。
3. 借助自然意象(如蒹葭、白露、水)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4. 采用象征手法,使“伊人”具有多重解读空间。
【主旨探讨】
1.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理想或爱情的执着追求与难以实现的惆怅。诗人通过对“伊人”的追寻,表达了内心深切的思念与失落,同时也展现了人类面对理想时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状态。这种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主旨探讨】
2.如果将“伊人”理解为理想或目标,这首诗又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如果将“伊人”理解为理想或目标,这首诗就具有了更深的哲理意味。它告诉我们,人生中有些目标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实现,但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过程,构成了人生的意义。诗中主人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启示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主旨探讨】
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寻,表达了对理想或爱情的深切思念与惆怅之情。诗人借助自然景物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人类面对理想时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全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课堂总结
本课要点
《诗经》二首——《蒹葭》
诗歌描绘了深秋水边的凄清景色,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伊人”象征理想或思念的对象,始终难以企及,表达执着追求的情感。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增强节奏感和情感深度。
运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知识的旅程永不止步,
愿同学们在每一课中进步!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