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陆地和海洋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如图为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2023河南平顶山期末,1,二)图中( )
A.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
B.低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C.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D.北极点附近是陆地,南极点附近是海洋
2.(2023河南平顶山期末,2, )世界的陆地与海洋面积比约为( )
A.1:1 B.7:3 C.3:7 D.2:1
跨学科语文《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他带领读者登上“鹦鹉螺”号,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变幻无穷的海底世界。下图为“鹦鹉螺号航行路线图”。据此完成3——5题。
3.(2023江苏无锡中考,3,★☆)“鹦鹉螺”号航行证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是 ( )
A.有连续而广阔的陆地 B.有连续而广阔的海洋
C.陆地相连但海洋不相连 D.海洋陆地均不相连
4.(2023江苏无锡中考,4,)关于“鹦鹉螺”号航行的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在热带海域航行 B.跨越了东、西、南、北半球
C.只在东半球海域航行 D.穿越了南极大陆和北冰洋
5.通过“鹦鹉螺”号航行的路线,并结合海陆分布知识可以得出 ( )
A.大西洋是全球的中心 B.北半球以陆地为主
C.南半球以海洋为主 D.南极大陆面积最大
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下图为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2024广东珠海香洲期末,13,)海洋中最深的地形类型是 ( )
A.海盆 B.海沟 C.海岭 D.大陆坡
7.(2024广东珠海香洲期末,14,)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较快,下列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措施,合理的是 ( )
①严禁在大陆架开采石油 ②大力开发海上风电
③利用滨海滩涂生产海盐 ④在南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展有“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的化石标本,肯氏兽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如图是世界海陆分布图。读图,完成8——11题。
8.(2024福建宁德期末,2,)下列序号所示大洲中可能找到肯氏兽化石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9.(2024福建宁德期末,3,)肯氏兽是2亿年前的陆生动物,如今它们的化石却远隔重洋,以下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 )
A.气候变化 B.海平面升降 C.人类活动 D.大陆漂移
10.⑥⑦大洲的分界线是 ( )
A.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乌拉尔山脉
11.(2024福建宁德期末,5,)对世界海陆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西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D.任意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面积
右图是大西洋两岸古地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2024广东湛江期末,8,)图中古地层主要分布在 ( )
A.太平洋沿岸
B.大西洋沿岸
C.北冰洋沿岸
D.印度洋沿岸
13.(2024广东湛江期末,9,★☆)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地理事物由两个板块碰撞产生的是 ( )
A.东非大裂谷 B.大西洋
C.喜马拉雅山脉 D.乌拉尔山脉
14.(2024广东湛江期末,10,)图中古地层的分布说明地球上 ( )
A.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B.非洲和北美洲有共同的文化习俗
C.各块陆地始终合在一起
D.陆地曾连在一起,后产生分离漂移
综合思维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于当地时间2021年9月19日喷发。下图示意拉帕尔马岛位置。完成15—17题。
15.(2024福建三明期末,4,)拉帕尔马岛的经度和所在的半球分别为 ( )
A.17.8°E,东半球 B.17.8°E,西半球
C.17.8°W,东半球 D.17.8°W,西半球
16.(2024福建三明期末,5,)拉帕尔马岛所在的板块位置和多火山的原因分别为 ( )
A.非洲板块,接近板块张裂地带
B.非洲板块,接近板块碰撞交界地带
C.亚欧板块,接近板块张裂地带
D.亚欧板块,接近板块碰撞交界地带
17.(2024福建三明期末,6,☆)按照板块运动的趋势,地中海将 ( )
A.维持现状 B.不断扩大 C.不断缩小 D.很快消失
“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选自《朱子语类》)。据此完成18——20题。
18.文意说明,螺蚌 ( )
A.藏于土石 B.爬上高山
C.活在水中 D.柔变为刚
19.( )由高山有螺蚌壳可推测,该地 ( )
A.高山夷为平地 B.地震灾害频发
C.气候条件恶劣 D.曾是水域环境
20.文中现象产生的原因,可用来解释下列哪一现象 (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
21.(2022北京海淀期末,26,)(16分)如图为北极航道(东北航道)与苏伊士运河航道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沿苏伊士运河航道从大连到鹿特丹依次经过 洋、 洋和大西洋,途经的苏伊士运河是 和 两大洲的分界线。(4分)
(2)与苏伊士运河航道相比,北极航道(东北航道)的优势条件有 等,不利条件有 等。(4分)
(3)生活在北极航道(东北航道)沿线的萨米人受自然环境影响,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极具特色。选择适当序号填入图中,完成框图。(8分)
①北极圈附近,纬度高 ②北半球,西半球
③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④夏季短促,冬季漫长
⑤饲养驯鹿,渔猎为生 ⑥以绿色蔬菜为主要食物
⑦开垦冰原,种植小麦 ⑧游牧生活,冬季南迁
22.(2024福建晋江期末,31,☆)(11 分)福建晋江深沪湾是我国唯一以海底古森林遗迹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1示意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2示意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定位置】(1)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经纬度是 。(2分)
【找证据】(2)图2可以作为 (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的证据。(2分)
【析原因】(3)海底古森林和古牡蛎礁出露沙滩是由于 板块和 板块 (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导致地壳抬升而形成。(3分)
(4)深沪湾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比较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四楼教室,安全逃生的方法有: 。(4分)
23.(13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探究。
如图1利用水、吸管、海绵纸、盆等材料模拟地球板块运动,进行火山、地震带分布原因探究的实验。图2示意实验场景。
如图2,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观察纸张发生了什么变化。
(1)图1漂浮在盆中水面上的海绵纸可以看作是漂移的 。(2分)
(2)图1当小组成员对着吸管吹气时,拼合成一块的海绵纸将 (分离/聚集);气泡从海绵纸 (内部/裂缝处)冒出。图中冒出的气泡模拟的地理现象,最有可能是 。(单选)(3分)
A.海底火山喷发 B.海上浮冰消融
C.陆地水土流失 D.陆地河水流动
(3)依据本实验说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 (活跃/稳定);板块内部,地壳 (活跃/稳定)。(2分)
(4)图2所示板块运动方式是 ,会形成 。(2分)
(5)亚洲东部的日本是典型的“地震国”,图3中甲、乙两地代表日本的是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 火山地震带。(4分)
1~5BCBBC 6~10 BDADB
11~15 DBCDC 16~20 BCCDD
一、选择题
1. B南极附近是南极洲,为白色区域;北极附近是北冰洋,为灰色区域。所以可以判定,甲代表的是陆地,乙代表的是海洋。低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地区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 C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大陆之间不都相连,且地球上广大的水域被陆地分隔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A错误,B正确;陆地不相连但海洋相连,C、D错误。结合题意,选B项。
4. B读图可知,“鹦鹉螺”号航行的路线经过寒、温、热三带海域,A错误;此航行路线跨越了东、西、南、北半球,B正确,C错误;此航行路线到达了南极,但没有穿越南极大陆和北冰洋,D错误。结合题意,故选 B。
5. C通过“鹦鹉螺”号航行的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广大的水域被陆地分隔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地球是一个球体,大西洋不是全球中心,A错;南北半球都以海洋为主,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南半球大,B错,C对;亚欧大陆面积最大,D错。故选C。
6. B结合所学知识,海沟是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常出现在大陆坡与洋盆的交界处,B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7. D大陆架是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应合理开采,不能严禁开采,①错误;大力开发海上风电,利用滨海滩涂生产海盐,在南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都是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措施,②③④正确。故选 D。
8. A由题干可知,肯氏兽的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图中①是亚洲,⑤是非洲,⑥⑦是美洲,故A 正确;②是南极洲,③是欧洲,④是大洋洲,没有发现肯氏兽化石,故BCD 错误。故选 A。
9. D肯氏兽是2亿年前的陆生动物,如今它们的化石却远隔重洋,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大陆漂移,D正确;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不会造成大陆分离,故ABC 错误。故选D。
10. B由图可知,⑥是北美洲,⑦是南美洲,其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故B正确;白令海峡是⑥北美洲与①亚洲的分界线,故A 错误;苏伊士运河是①亚洲与⑤非洲的分界线,故C 错误;乌拉尔山脉是①亚洲与③欧洲的分界线之一,故D错误。故选 B。
11. D从海陆分布看,无论是北半球、南半球,还是西半球、东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 D。
12. B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古地层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大西洋位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故选B。
13. C根据所学知识,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乌拉尔山脉是由亚欧大陆内部的造山运动形成的,ABD错误,故选 C。
14. D图中古地层的分布说明几个大陆曾经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产生分离漂移,故D 正确。图中古地层的分布不能说明海陆占比、文化习俗和各块陆地始终合在一起,排除ABC,故选 D。
15. C在经纬网图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读图可知,拉帕尔马岛所在经度大约为17.8°W,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 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故位于东半球。故选C。
16. B读图可知,拉帕尔马岛所在的板块位置是非洲板块,接近板块碰撞交界地带,地壳活跃,故火山多发。故选 B。
17. C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板块不断地碰撞挤压,地中海的面积将会越来越小,最终将会消失。故选C。
18. C读材料可知,藏于土石和柔变为刚的是螺蚌化石而非螺蚌,故AD错误;高山有螺蚌壳,并不是螺蚌爬上高山,是地质运动导致的,故B 错误;螺蚌即水中之物,说明螺蚌活在水中,故C 正确。故选 C。
19. D该地原来有螺蚌,现在是高山,说明是由水域变为高山,故A 错误;该地由水域变为高山,说明该地曾经多次发生地质活动,但是并不代表地震灾害频发,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当地的气候条件,故C 错误;该地原来有螺蚌,螺蚌生活在水中,说明这里曾经是水域环境,故D正确。故选 D。
20. D①图两大洲古老地层大致相同,原因是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与高山发现水生动物化石无关,故①错误;②图非洲热带草原动物迁徙,原因是降水变化导致植被变化,动物要逐水草而生,与文中现象无关,故②错误;③图中国三沙永兴岛修建机场,主要方式是填海造陆,与文中现象无关,故C错误;④图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有可能是海洋,由于板块运动上升为山脉,与材料中现象成因一致,故④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21.答案:(1)太平 印度 亚洲 非洲
(2)航行路程更短,可以节省运输时间和燃料成本结冰期长,可通航时段短
(3)① ④ ⑤ ⑧
解析:(1)读图可知,沿苏伊士运河航道从大连到鹿特丹依次经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途经的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2)与苏伊士运河航道相比,北极航道(东北航道)的优势条件是航行路程更短,可以节省运输时间和燃料成本;不利条件是北极航道(东北航道)途经纬度较高海域,结冰期长,可通航时段短等。
(3)生活在北极航道(东北航道)沿线的萨米人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极具特色。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极航道(东北航道)沿线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高,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从环境特征上看,沿线以寒带气候为主,夏季短促,冬季漫长;植被覆盖稀少,具有广袤的冰原地带。生产生活方式以饲养驯鹿,渔猎为生,将夏季捕获的猎物储存到冬季食用,过着游牧生活,冬季南迁。处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小麦和蔬菜。故A 对应①,B对应④,C 对应⑤,D 对应⑧。
22.答案: (1)24.62°N,118.68°E (2)海陆变迁(3)亚欧 太平洋 碰撞挤压 (4)环太平洋 活跃 护住头部蹲下并躲在桌子下面,震动结束后快速有序地跑到操场上
解析:(1)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用N表示;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用E 表示。图中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大致经纬度是24.62°N,118.68°E。(2)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图2是海洋变成陆地,再由陆地变成海洋,可以作为海陆变迁的证据。(3)由图可得,海底古森林和古牡蛎礁出露沙滩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形成。(4)由图可知,深沪湾位于环太平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四楼教室,安全逃生的方法是护住头部蹲下并躲在桌子下面或墙角处,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注意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震动结束后快速有序地跑到操场上。
23.答案: (1)板块 (2)分离裂缝处 A (3)活跃 稳定 (4)张裂拉伸 裂谷/海洋 (5)甲环太平洋
解析:(1)读图可知,图1利用水、吸管、海绵纸、盆等材料模拟地球板块运动,漂浮在盆中水面上的海绵纸可以看作是漂移的板块。(2)图1中当小组成员对着吸管吹气时,拼合成一块的海绵纸将分离,气泡从海绵纸裂缝处冒出。(3)依据本实验说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地壳稳定。(4)图2所示,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这反映的板块运动方式是板块的张裂运动,这种运动会产生的现象是:断裂产生裂谷或新的海洋。(5)日本位于太平洋的西北部,图中甲地代表日本,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