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 ,体裁是 ,“沁园春”是 ,“雪”是 ,这种体裁也叫 。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外妖娆(fēn) 沁园春(qìn)
B.数风流人物(shǔ) 成吉思汗(hàn)
C.还看今朝(zhāo) 惟余莽莽(mǎng)
D.红装素裹(guǒ) 稍逊风骚(sùn)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冰封 多娇 竟折腰 一代天骄
B.惟余 秦皇 射大雕 顿时滔滔
C.文采 雪飘 须晴日 原驰蜡象
D.弯弓 风流 试比高 红妆素裹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望/长城/内外 B.山/舞/银蛇
C.欲/与天公试/比高 D.看/红装/素裹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
C.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
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
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6.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
(2)欲与天公试比高。( )( )
7.下列关于《沁园春·雪》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对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字来领起下文,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8.按下面的提示或要求,默写词句。
(1)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所写“ ”。
(4)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评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的词句分别是“ ”和“ ”。
(5)毛泽东的诗词有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有一种俯视中国历史、雄视世界风云的气魄。你还积累过哪些毛泽东的诗词名句 请写出两句。
欣赏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1)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B.笔意奔放
C.端庄厚重 D.错落有致
(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览中国历史,风流人物可谓层出不穷。请你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课本中出现过的某位名人。
[示例]
人物:鲁迅
简介:用高亢的笔调,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用深沉的目光,审视人们麻木的思想。对敌人,他犀利如匕首,口诛笔伐,声声呐喊;对民众,他关爱如亲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人物:
简介: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0、“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11、词的下阕中出现的历史英雄都是功业显赫的封建帝王,在这些句子中,“ ”字最能表现词人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态度。
1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3.词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14.“舞”“驰”“欲”三字的运用有何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松弛感,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压力、家庭事务、社会问题时,能够作出有效调整和应对,从而达到情绪上的平衡状态。它不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个体与家庭、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松弛感”一词在网络走红,起因便是“松弛的家庭关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在家庭关系中,舒适松弛成了年轻群体羡慕与追求的理想。这是一种互相关爱、尊重与平和的家庭交往模式,而非“典型式传统家庭关系”——注重尊卑等级以及由此而来的控制与压榨。近代知识精英是通过对过去“封建大家庭”的攻击,为自我独立、存在和人际关系建造基础。即使如今的家庭早已不是传统“大家庭”,但因之产生的伤害、冷漠依旧困扰着年轻人,他们仍会出现难以愈合的原生家庭心理创伤。因此,当他们进入社会遇到新问题时,对原生家庭的讨伐或反思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应对存在于不同关系中的各种紧绷状态,提倡“松弛”的存在姿态和生活模式获得了关注并且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其中存在着某种传统文人的美学化在世风格:通过调整身体、心灵和精神的状态,使自身进入一种天然、怡然自得的状态;尤其是它还包含着一种“以淡然应对纷争和压力”的精神,使其形成某种“无为而治”的生活美学……
松弛感涉及复杂的“心理时间”,一种以生产和消费为导向而建构起的“快”时间。大卫·格雷伯在其《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指出,“在没有时钟的地方,人们用行为来测量时间,而不是用时间来测量行为”,一种新的时间观念使得我们不仅被裹挟进技术革命,同时还经受着道德变革。浪费时间成为不道德的行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而产生的紧绷感,让我们感受到行为和存在的意义都被现代时间测量。在诸如“浪费时间”“浪费你自己的生命”等戒律背后隐藏的就是一种制式化的生命价值衡量系统,鲜活而自然的生命成为技术与标准的囚徒,因此“慢生活”和“松弛感”才会引人共鸣。
区别于“躺平”“佛系”等流行词汇,松弛感带着某种妥协性,并不具有鲜明的抵抗特质和“破罐子破摔”的情绪。在自我与家庭、社会发生矛盾时,松弛感会要求我们保持一种中和的状态,维护个体最基本的尊严。即使这种保持尊严的方式某些时候具有掩耳盗铃的性质,也能够为茫然的年轻人提供些许心灵安慰。
松弛感引发了网上关于“松弛”与“紧绷”的讨论。“松弛”与“紧绷”不是某种本质性的状态,而是可以流动变化的。当松弛感成为概念开始流行后,它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僵化的形式,所以我们应当警惕“用力过猛”的松弛感。
(摘编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松弛感,不仅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有删改)
材料二:
记者:您觉得“松弛感”值得追求吗?
李松蔚:没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追求本身就会把自己变得非常拧巴。现代社会善于制造概念,大家拿这些概念跟自己对比,便会产生对自我的审判。松弛的确很好,但一旦将它用来自我审判,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暴政。人是没有办法要求自己变成任何状态的。我们的确可以训练自己对事情的反应适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就把自己当成是有问题的。把它当成一个特点就好了。如果说要求自己做一点事情的话,就是当你看到别人松弛的时候,对自己温柔一点,告诉自己,你和对方的环境和背景是不同的,不要有那么多的自我攻击,这就是你成长中被赋予的一种底色而已。
记者:怎么能保证不被这些负面情绪压垮?
李松蔚:这些感受是不会真的把人压垮的。痛苦就会压垮自己吗?紧张就要在微博上检讨自己,甚至去讨伐自己的原生家庭吗?它只是我们存在过的一些印记加到现在的真实反应而已,没有那么痛,我们完全承受得起。人只会被附加在这些情绪之上的一些恐吓,一些虚幻的对于灾难、对于后果的想象压垮。就像焦虑,谁能不焦虑?但是现在告诉你,焦虑会让你不成功,会让你找不到工作,我们会被这些东西压垮,但是焦虑本身就是焦虑。简而言之,我认为,首先不要用不切实际的想象弱化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其次不要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污名化。我们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对自己好一点,允许任何情绪发生在自己身上。
(摘编自看理想编辑部《“松弛感”,是不松弛也可以》,有删改)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青年遇到人生问题时,往往归因于原生家庭,这种模式早已突破近代知识精英们遇到问题时的反思模式。
B.“松弛感”与“佛系”的不同,在于面对矛盾时它带有某种妥协性,要求我们保持中和的状态,且能够疗愈自我。
C.材料一与材料二均表明真正的“松弛”是接纳自我的生命状态,不被外在的现代时间标尺或他者标尺所束缚。
D.“松弛感”只关乎个体,当追求松弛感产生对自我的审判时,李松蔚认为这是对自我的暴政,不必追求。
16.下列关于“材料一中引用大卫·格雷伯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随着时间观念的发展,衡量人们行为和存在意义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B.从技术革命进而引发道德变革的角度揭示了人们追求“松弛感”的原因。
C.对“松弛感涉及复杂的心理时间”的观点进行具体阐释与进一步的生发。
D.引用学者观点,让读者深入了解现代社会时间观念,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1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松弛感”的表现一项是( )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空云卷云舒
18.根据材料二,梳理李松蔚回答“怎么能保证不被这些负面情绪压垮”的论说思路。
19.近日,随着气温渐低,三五好友“围炉煮茶”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你觉得“围炉煮茶”能否带来真正的“松弛感”?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听歌
何其芳
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
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
就像我们年轻的共和国
在歌唱她的 的青春;
就像早晨的 的阳光
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
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
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
像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
的月亮从天边升起,
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
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
像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
带到 的蓝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
像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
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
呵,它这样迷人,
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
这该不是梦中听见,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
20.请将“辽远、不朽、圆圆、金色”四个词语填人诗中空缺处。
依次是:
21.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
22.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 、 、 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
23.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有什么好处
24.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
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
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
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答案
1.毛泽东 词 词牌名 题目 长短句 2、C 3.C 4.C 5.A 6.(1)比喻 对偶 (2)拟人 夸张 7.C 8.(1)北国风光 (2)江山如此多娇 (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5)(示例)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9.(1)C (2)(示例)诸葛亮 他用自己的忠诚坚守着兴复汉室的诺言,他用自己的智慧支撑着蜀汉的一片江山。虽然天道无常,但他用自己毕生孜孜不倦的努力与付出,印证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10、互文 既节省了文字,又构成语言形式上的对称美,使词的意境更加开阔。
11、惜
12、抒发了词人的凌云壮志及豪迈情怀。
13.D
14.以“舞”字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跃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主要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极为传神地将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写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一个“欲”字又将“山”“原”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积极竞争的活力。
15.C 16.B 17.C 18.①提出观点“这些感受是不会真的把人压垮的”;②设问引发思考,进一步说明人完全能承受这些感受,人之所以被压垮是源于对这些感受的想象;③采用例证法,以“焦虑”情绪为例再次论证;④总结并提出建议,不要弱化自我的心理承受力,也不要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污名化,悦纳自己的感受。
19.参考一:能。①松弛感是调整身体和精神的状态,使其进入一种天然、怡然自得的状态。“围炉煮茶”暂时摆脱了日常忙碌的工作,回归自然,与三五好友围炉闲话,让人身心松弛。②松弛感,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时,能够作出有效调整和应对,从而达到情绪上的平衡状态。“围炉煮茶”的方式给疲惫的人们提供了一种雅致的休闲方式,给焦虑的心灵提供一个舒缓的空间。
参考二:不能。①当“松弛感”成为某一流行概念,它的形式也易随之僵化。当“围炉煮茶”成了休闲娱乐界的网红,所谓的“氛围感”“松弛感”都充满了滤镜色彩或作秀成分,失真的“围炉煮茶”难以真正疗愈焦虑的心灵。②刻意地追求松弛感,容易将其作为审判自我日常生活的标准。“围炉煮茶”只是暂时抚慰了人们的焦虑感,超然客公众号 而真正持久的“松弛感”,仍然需要我们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真正地学会与自我、生活对话。
20.不朽、金色、圆圆、辽远 21.诗人听到的应该是礼赞年轻的共和国的轻快歌声。 22.低咽、高昂、温柔;意象有“夜晚的喷泉、圆圆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蓝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23.通感,诗人用大量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使听觉细致人微;色彩纷繁,充分展现了歌声全部的内容。 2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