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龙港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龙港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0 16:11:02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龙港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 默写古诗文。
1.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   。(《大道之行也》)
2.床头屋漏无干处,   。   ,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夜来城外一尺雪,   。牛困人饥日已高,   。(白居易《卖炭翁》)
4.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   ,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6.离别是诗歌永恒的话题。我们吟诵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送别时“   ,   ”的乐观豪迈;也体悟过李白《送友人》中挥手作别时“   ,   ”的眷恋不舍。
【答案】1.讲信修睦不;独子其子
2.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3.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
4.浮云游子意
5.已是黄昏独自愁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注意易写错的字: 睦 。
故答案为: 讲信修睦,不独子其子
2.注意易写错的字: 绝 。
故答案为: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3.注意易写错的字: 辗,辙
故答案为: 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
4.注意易写错的字: 情
故答案为: 落日故人情。
5.注意易写错的字: 愁
故答案为: 已是黄昏独自愁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下的千古名句。它所表达的豁达情怀,超越了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共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声音,将离别的情绪推向高潮。 诗人没有直接诉说内心的感受,而是借离群之马(“班马”)的嘶鸣声(“萧萧”)来烘托氛围。马儿尚且因分离而长鸣,人情之深厚更不言而喻,使得离别之情更加含蓄而动人。此句化用了《诗经·车攻》中“萧萧马鸣”的意境,并加入“班”字(意为分离),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故答案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顾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之旅,阅读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吸引我们探寻____的世界。在黄土高原上,我们感受了一场不容束缚、不容jī bàn的让人____的安塞腰鼓;在自然奥秘中,我们感受了花香鸟语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潺潺溪流让人忘却烦恼,草长莺飞令人精神焕发的大自然景象; 在散文游记中,我们还欣赏了黄河壶口瀑布的一川大水,一路奔波与 chí chěng,形成一个个漩涡时的磅礴景象……阅读这些经典文章,能让我们____他们的人生智慧,受到美的熏陶。直到今天,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jī bàn   
②xīn kuàng shén yí   
③chí chěng   
8.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斑驳 目瞪口呆 体会 B.斑斓 叹为观止 体悟
C.斑驳 叹为观止 体会 D.斑斓 目瞪口呆 体悟
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但是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B.经典诗文虽然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C.经典诗文不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D.经典诗文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答案】7.羁绊;心旷神怡;驰 骋
8.B
9.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3)本题考查语病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7.羁绊(jī bàn ):束缚,被缠住不能脱身。
草长莺飞( cǎo zhǎng yīng fēi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驰骋 ( chí chěng ):骑马快速奔跑。
故答案为: 羁绊 ;心旷神怡;驰骋
8.第一空: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或各种颜色杂在一起。斑斓:颜色灿烂丰富。此处形容世界的丰富多彩,应选用“斑斓”。
第二空:
目瞪口呆: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此处形容观看安塞腰鼓的感受,应选用“叹为观止”。
第三空:
体悟:体会,领悟。体会:从自己的感觉中领会,理解。“阅读这些经典文章”不仅让人体会到而且领悟到“人生智慧”,此处选“体悟”。
故答案为:B。
9.由题干可知,“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和“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应将两句互换位置,且选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
故答案为:D。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篮球明星姚明说,小时候曾因撒谎被家人揍过,他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家风好代表这家人的人品好。我们家的家风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文化,与人为善。”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
材料二:三国时期就有《家训》,南北朝时期有《颜氏家训》,清代有《曾国藩家书》,现代有《傅雷家书》,家风已成为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10.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35字)
11.好家风如化雨春风,根据对联常识和下联,挑选合适的词语组成上联。
德勤孝义喜居宝地东海白鹤金榜名千秋寿传家宝
上联:   
下联:和善诚信出世风
【答案】10.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是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11.德勤孝义传家宝
【知识点】对联;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语段。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10.根据材料一中的“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和材料二中的“家风已成为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概括可得: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它已成为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故答案为: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是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11.古有“松鹤延年”的说法。故“南岭青松”“东海白鹤”“万载春”“千秋寿”组成的对联是一幅寿联,与家风无关。“德勤孝义”指的是品德、勤劳、孝顺、情义,这些都是家风的范畴。“和善信诚”指的是和谐、友善、诚信,这些都是社会风气的范畴。故可拟写为“德勤孝义传家宝,和善信诚出世风”,符合上联末字是三声或四声,下联末字是一声或二声的格式要求。
故答案为: 德勤孝义传家宝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①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禠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③,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有删改)
【注释】①鬣:马颈上的毛。②褫(chǐ):解除。③杨幺:南宋初年农民起义领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林尽水源
B.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知鱼之乐
C.故常奇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褫鞍甲而不息、不汗/去以六月息者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②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5.下面是小语和小文在比读【甲】【乙】两文时的对话,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我发现【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看起来说的是马,其实讨论的是   。【甲】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
小文:【乙】文也是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强调了良马   的特点。
16.同是论马,【甲】【乙】两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简要分析。
【答案】12.A
13.①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②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 称赞。
14.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5.人才(或:有才能的人);饮食有原则
16.【甲】文作者借千里马比喻人才,讽刺统治者埋没、摧残 人才,并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乙】文作者以 讽喻的方法区分“致远之才”和“驽钝之才”,介绍如何 识别人才。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或语境分析句子大意,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流畅。注意对重点词语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不仅可以将语法、句式结构中的标志点作为依据进行断句,如领起句子的语气词前应该断开;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大意来辅助断句。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目的。学生要把握文章主旨,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乙】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 借它的品质受称赞。我有两匹马,过去常常认为它们很奇特。 (它们)每天吃豆好几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精细的饲料洁 净的水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 一开始好像不是很 快,等到跑了将近一百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 起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以跑两百里。解除鞍 甲也不喘息、不出汗,好像没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 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能够到 达远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阳,平定了杨幺的叛乱,两匹 马却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 不超过几升,吃饲料也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抓 紧缰绳人还没坐安稳,它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 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是要死去的样子。这 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 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12.A:“一食或尽粟一石”的“尽”是“吃尽”的意思,整句意为“一顿饭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林尽水源”的“尽”是“穷尽、完结”的意思,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两个“尽”意思不同。
B:“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是“怎么、哪里的意思,表反问;“安知鱼之乐”的“安”也是“怎么、哪里”的意思,同样表反问。两个“安”意思相同。
C:“故常奇之”的“奇"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奇特”,整句是“过去常常认为它们很奇
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的“奇”是“零数、余数”的意思,指“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个“奇”意思不同。
D:“褫鞍甲而不息、不汗”的“息”是“喘息”的意思,指“解除鞍甲也不喘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息”是“气息,这里指风”的意思,指“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两个“息”意思不同。故答案为:B。
13.(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执策“指“拿着鞭子”,“临”是“面对”的意思。整句翻译为“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此句通过描写食马者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其对千里马的无知和埋没。
(2)“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中,“骥”指“良马”,“称”是“称赞”的意思。整句翻译为“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称赞。”这句话点明了良马被称赞的关键在于品德为下文描写作者的两匹良马做铺垫。
故答案为: ①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②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 称赞。
14.断句时需结合句子的意思和结构。“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马,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能够到达远路的良材啊。"“此其为马”是主语部分,引出对马的描述,其后应断开:“受大而不取”和“力裕而不求逞”是并列的两个分句,分别从饮食和能力两方面描述马的特点,中间应断开:致远之材也”是对马的判断,是句子的谓语部分,前面应断开。所以断句为“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故答案为: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5.【甲】文以千里马比喻人才,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来反映人才被埋没 的现象,所以小语说“其实讨论的是人才(或:有才能的人)”。【乙】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描 写良马“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体现了良马“饮食有原则”的特点 即小文所说的“饮食有原则”
故答案为: 人才(或:有才能的人) ;饮食有原则
16.【甲】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借千里马比喻人才,揭露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讽刺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乙】文通过对比良马和劣马的不同表现以良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和劣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特点,区分了“致远之才“和“驽钝之才”,从而介绍如何识别人才。
故答案为: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比喻人才,讽刺统治者埋没、摧残 人才,并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乙】文作者以 讽喻的方法区分“致远之才”和“驽钝之才”,介绍如何 识别人才。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豆腐
①豆腐,白如纯玉,细腻绵柔,香甜可口,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豆腐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②豆腐,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豆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的美称。据研究,猪肉中蛋白质的吸收率约为55%,而豆腐中蛋白质的吸收率可达92%~96%。此外,豆腐中还含有丰富的铁、钙、磷、镁等营养物质,都是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中医认为,豆腐中含有的高氨基酸和蛋白质,使其成为谷物很好的补充食品。经常食用豆腐,可以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是极佳的养生食品。
③豆腐的制作过程是先把黄豆在水里泡胀变软,用石磨磨成豆浆,滤去豆渣,煮开,这一步骤得到的叫豆浆。从液态豆浆到半固态豆腐的华丽转身,在于“点浆”这一神来之笔。根据点浆用的凝固剂种类不同,豆腐主要分成三类:以盐卤为凝固剂制得的豆腐,多见于北方地区,称为北豆腐,含水量85%~88%,比较结实有形;以石膏粉为凝固剂制得的豆腐,多见于南方,称为南豆腐,含水量可达90%左右,细腻松软;还有一种是以葡萄糖酸内酯为凝固剂,称为内酯豆腐,含水量最高,水润嫩滑,入口即化。
④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由黄豆制成的豆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分子在溶液中会带上负电荷,蛋白质分子与水中其他物质交互作用而发生凝聚,使多个蛋白质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胶体胶粒。点浆时,将卤水加入热腾腾的豆浆里,卤水中的钙、镁等正离子会与蛋白质胶粒上的负电荷结合,实现电荷的中和。由于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被中和,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斥力减小,导致蛋白质胶粒开始聚集。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胶粒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蛋白质团块。最终,这些蛋白质团块在卤水的作用下,经过进一步的交联和聚集,形成豆腐的凝胶结构,即豆腐脑。经过压制、定型,就成了豆腐。
⑤豆腐不仅美味,还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从形状上看,豆腐通常是方方正正的,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规矩、秩序的尊重。豆腐的颜色通常是洁白无瑕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清白”“廉洁”的推崇不谋而合。人们还把“小葱拌豆腐”比喻办事一清二白,没有半点私心。
⑥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豆腐家族在不断壮大,衍生出毛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等豆腐制品。在我国不同地域还形成了众多地方风味,如江苏扬州的文思豆腐、浙江兰溪的五香豆腐、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等,不胜枚举。豆腐还随着民间交流逐渐流布海外,如东南亚、欧洲、美洲等,成为海外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1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出“豆腐”这个说明对象,并说明豆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B.第②段中写豆腐有“植物肉”的美称,主要是因为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C.第③段根据凝固剂种类对豆腐进行分类说明,特点鲜明,又条理清晰。
D.第⑤段连用“通常”说明豆腐形状、颜色的一般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文章第④段讲述了豆腐的制作原理。在豆浆中加入卤水后,蛋白质分子经历了从带负电荷的胶粒状态,到   、   ,形成蛋白质团块,并最终形成   的变化过程。
19. 邻居李爷爷体检查出胆固醇过高,医生让李爷爷注意饮食,建议用豆腐代替猪肉。为了让李爷爷理解医生的建议,请你根据选文相关内容与下面表格信息,从蛋白质和胆固醇两方面给李爷爷作解释说明。
每100克豆腐和每50克猪肉的营养成分比较(部分)
食物 水分 能量/千卡 蛋白质/克 碳水/克 胆固醇/毫克
北豆腐100克 78.6% 116 9.2 3.0 0
猪里脊肉50克 74.7% 75 9.8 0 27.5
(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
【答案】17.B
18.电荷中和;胶粒聚集;凝胶结构
19.①豆腐中不含胆固醇,而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却较高; ②100克豆腐中蛋白质的含量差不多等于50克猪肉的蛋白质含量;③豆腐中蛋白质的吸收率远高于猪肉。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概括。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整体把握图表信息,明确图表内容和作答角度;重视图表的整体走势、数据变化和图例、注解等细节;若有不同图表,要关注其具体区别和联系。
17.B.结合②段“豆腐,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豆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的美称”可知,豆腐有“植物肉”美称,主要因为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
故答案为:B。
18.结合第④段“点浆时,将卤水加入热腾腾的豆浆里,卤水中的钙、镁等正离子会与蛋白质胶粒上的负电荷结合,实现电荷的中和。由于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被中和,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斥力减小,导致蛋白质胶粒开始聚集。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胶粒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蛋白质团块。最终,这些蛋白质团块在卤水的作用下,经过进一步的交联和聚集,形成豆腐的凝胶结构,即豆腐脑。经过压制、定型,就成了豆腐”可知,本段主要讲述豆腐的制作过程,在豆浆中加入卤水后,蛋白质分子经历了从带负电荷的胶粒状态,到电荷中和、胶粒聚集,形成蛋白质团块,并最终形成“凝胶结构”(或“豆腐脑”)的过程。
故答案为: 电荷中和 ;胶粒聚集;凝胶结构
19.作答此题,要梳理表格数据,注意从胆固醇和蛋白质两项加以分析。
观察图表数据,100g北豆腐中蛋白质含量为9.2g,50g猪肉里脊中蛋白质含量为9.8g;100g北豆腐中胆固醇含量为0mg,50g猪肉里脊中胆固醇含量为27.5mg。此外,结合选文第②段“据研究,猪肉中蛋白质的吸收率约为55%,而豆腐中蛋白质吸收率可达92%~96%”“豆腐中还含有丰富的铁、钙、磷、镁等营养物质,都是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内容可知,豆腐中蛋白质吸收率要远远高于猪肉,豆腐含有丰富营养物质。可据此进行解释,注意言辞委婉表达得体。
示例:李爷爷您好,医生让您用豆腐代替猪肉是有科学道理的。每 100 克北豆腐和 50 克猪里脊肉相比,它们所含的蛋白质差不多,北豆腐有 9.2 克,猪里脊肉 50 克有 9.8 克。但是在胆固醇方面差别就大了,猪里脊肉 50 克就含有 27.5 毫克的胆固醇,而北豆腐 100 克中胆固醇的含量是 0 毫克。豆腐中蛋白质吸收率要远远高于猪肉,而且豆腐富含丰富营养物质。您体检查出胆固醇过高,所以吃豆腐既能补充蛋白质,又不用担心摄入过多胆固醇,对您的身体更有益。
故答案为: ①豆腐中不含胆固醇,而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却较高; ②100克豆腐中蛋白质的含量差不多等于50克猪肉的蛋白质含量;③豆腐中蛋白质的吸收率远高于猪肉。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的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有删改)
20.本文记录了三个不同时间的官井村,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时间 环境与民生
四十年前 风沙肆虐,乡民逃亡
三十年前 ①   
2018年 ②   
21.阅读全文,谈谈村民特地保留“远处的沙丘”和“一苗树”的原因。
22.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结合上下文,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3.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含义和好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0.出现绿洲,村民栽树;万亩绿地,村民富裕
21.为了让后代不忘历史,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 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22.①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苏东坡描写的月光下的院子与 风沙过后的院子进行对比,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万亩甘草、 一万 亩……”揭示了官井村三十年的巨变,赞叹了人类改造自 然的伟大力量。
23.含义:“沙海”是茫茫沙漠,环境恶劣艰辛;“一苗树” 不仅是树苗,更是村民们治沙、生活的希望。
好处:①点明描写对象,即沙漠中的一棵树,它是生命的火种;②“一苗树”是治沙的开端,“沙海”和“一苗” 形成了对比,“一苗”的孱弱和万木成林的成果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生命的伟大和村民们治沙工作的成效。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4)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及作用的理解。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0.根据“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可以概括出:三十年前,出现绿洲,村民栽树;根据“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可以概括出:2018年,万亩绿地,村民富裕。
故答案为: 出现绿洲,村民栽树 ;万亩绿地,村民富裕
21.根据“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可知,村民特地保留“远处的沙丘”和“一苗树”的原因是,为了让后代不忘历史,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故答案为: 为了让后代不忘历史,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 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22.(1)这句话要求从写法入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苏东坡描写的月光下的院子是“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风沙过后的院子是“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
(2)这句话要求从修辞入手赏析。从“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子官井村几十年来的巨变,“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赞叹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故答案为: ①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苏东坡描写的月光下的院子与 风沙过后的院子进行对比,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万亩甘草、 一万 亩……”揭示了官井村三十年的巨变,赞叹了人类改造自 然的伟大力量。
23.根据“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可知,“沙海”的含义是茫茫沙漠,环境恶劣艰辛;根据“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可知,“一苗树”不仅是树苗,更是村民们治沙、生活的希望。作用:题目“沙海一苗树”点明描写对象,即沙漠中的一棵树,它是生命的火种:“一苗树”是治沙的开端,“沙海”和“一苗”形成了对比;从“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可以看出“一苗”的孱弱,从“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可以看出万木成林的成果,两者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生命的伟大和村民们治沙工作的成效。
故答案为: 含义:“沙海”是茫茫沙漠,环境恶劣艰辛;“一苗树” 不仅是树苗,更是村民们治沙、生活的希望。 好处:①点明描写对象,即沙漠中的一棵树,它是生命的火种;②“一苗树”是治沙的开端,“沙海”和“一苗” 形成了对比,“一苗”的孱弱和万木成林的成果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生命的伟大和村民们治沙工作的成效。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按要求完成小题。
24.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你根据小语的需求,给她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章节并说明理由。
小语:学完《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后,我非常想深入了解古代圣贤对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些思想观点。
推荐章节:   。
理由:    
25.根据《〈战国策〉第八》一章,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
【答案】24.《〈三礼〉第五》;《〈三礼〉第五》详细分析了“礼” “乐”“礼记”的深刻内涵,以礼治国是一种政治制度, 人人知礼守规矩,自然能维护好社会秩序。
25.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 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 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 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 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 国策》。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经典常谈》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要求根据特定需求推荐合适的章节并阐述理由重点在于准确把握《经典常谈》各章节的核心内容及其与题干需求的关联。
(2)本题考查对《战国策》由来的概括能力,重要从相关章节中提取关键信息,梳理其形成过程,重难点在于信息的准确筛选与有条理的表述。
24.本题要求根据小语的需求,从《经典常谈》中推荐合适的章节并说明理由。小语的需求是“深入了解古代圣贤对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些思想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经典常谈》中哪些章节涉及社会秩序维护的相关内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著作,其中《<三礼>第五》专门介绍了《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儒家经典,即“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社会秩序维护的思想。《周礼》详细记载了古代官制和礼仪制度,体现了以礼治国的理念;《仪礼》主要记录了各种礼仪的仪式和规范;《礼记》则对礼的起源、意义、作用等进行了阐述。在“三礼”中,“礼”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手段,通过制定各种礼仪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以礼治国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强调人人知礼、守礼,通过礼的约束和引导,使社会成员各安其分,各尽其责,进而维护好社会秩序。因此,《<三礼>第五》这一章节能够满足小语深入了解古代圣贤关于维护社会秩序思想观点的需求。
故答案为:《〈三礼〉第五》;《〈三礼〉第五》详细分析了“礼” “乐”“礼记”的深刻内涵,以礼治国是一种政治制度, 人人知礼守规矩,自然能维护好社会秩序。
25.本题要求根据《<战国策>第八》一章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首先,我们需要从《<战国策>第八》一章中提取与《战国策》形成相关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关系紧张,战争频繁,外交活动在国家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担负外交任务的策士开始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当时各国注重的是威势,策士们所谈论的内容主要围绕战争和诈谋展开,但为了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进行进言,他们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到了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将这些策士的说辞进行搜集、整理和编纂,最终编成了《战国策》这部著作。概括时需要将这些关键要素,包括时代背景(战国时期诸由大杀紧欤战手坝紧4作产文车用,谈论战争和诈谋,需广博知识和机智)、编纂者及过程(汉代刘向在蒯通整理润饰基础上编成)等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故答案为: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 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 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 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 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 国策》。
26.(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都是人生旅途的跋涉者,用深深浅浅的脚步丈量着成长,记录着得失。有时,眼前的坎坷使我们犹豫不定,或许需要莫大的勇气才能迈出一步;有时,远方的风景令我们心动不已,或许对身边的美好未曾留意……
请以《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有真情实感;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
(一)精准把握关键词。“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这一题目,核心在于“终于”和“迈出这一步”。“终于”一词,传递出经过长时间的纠结、犹豫、挣扎后,最终实现突破的艰难与不易,暗含情感的递进与转变;“迈出这一步”则是行为上的关键动作,是突破困境、战胜自我的具体体现。“我”明确了写作主体,需从自身经历出发,展现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立意方向。
战胜恐惧:可围绕自身害怕的事物展开,如恐高、怕黑、害怕与人交流等,讲述如何克服恐惧,迈出勇敢的一步,立意聚焦于勇气的获得和自我的成长。例如,讲述自己一直恐高,在一次登山活动中,克服内心的恐惧,登上山顶,从而明白战胜恐惧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实现自我突破。
突破舒适区:结合生活中习惯安逸、不愿尝试新事物的经历,展现自己如何打破舒适圈,迈出改变的一步,突出成长需要主动挑战自我。比如,一直习惯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为了提升自己,决定参加从未接触过的科技创新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
化解矛盾:以与家人、朋友、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描述自己如何放下成见,主动迈出和解的一步,体现理解、宽容与成长的主题。例如,与好朋友因误会产生矛盾,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鼓起勇气主动沟通,化解矛盾,收获了更深厚的友谊。
追求梦想:将自己追求梦想的过程作为写作内容,描述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何坚定信念,迈出实现梦想的关键一步,表达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比如,热爱绘画,为了参加重要的绘画比赛,克服时间紧张、技艺不足等困难,努力准备,最终勇敢地提交作品。
二、选材构思。
(一)选材来源。
学习生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比如,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难题,多次尝试失败后,在老师或同学的鼓励下,重新整理思路,终于迈出了解决难题的一步;或者在英语口语考试前,因害怕出错而紧张焦虑,最后通过不断练习,克服心理障碍,自信地完成考试。
家庭生活:家庭中的经历同样充满了成长的故事。如第一次独自下厨做饭,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成功做出一道菜;或者主动承担起照顾生病家人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独立和担当。
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时,也会有许多值得记录的瞬间。例如,参加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从一开始的羞涩不敢开口,到后来大胆地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或者在义卖活动中,努力推销物品,为需要帮助的人筹集资金,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构思文章结构。
文章开头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先描述迈出这一步后的结果或感受,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叙述过程中,要注重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终于迈出这一步”的艰难和意义。可以运用内心独白、环境烘托等手法,将自己的犹豫、纠结、挣扎以及最终下定决心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出来。
结尾部分要与开头相呼应,再次点明“终于迈出了这一步”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收获,升华文章主题。
例文:
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礼堂顶灯在幕布上投下惨白的光晕,我攥着演讲稿的手指微微发颤。前排选手抑扬顿挫的声音像根细针,一下下戳着我狂跳的心脏。
“下一位,八年级三班林小满。”主持人清亮的声音响起时,我感觉后背瞬间沁出冷汗。一周前,班主任把演讲比赛报名表推到我面前,“你文笔好,试试?”我下意识地摇头,掌心在桌角搓出细密的汗。可当我看到她失望的眼神,那句“我不行”卡在喉咙里,最终变成了沉默的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我躲在空教室里反复练习,对着镜子调整表情,可每次一想到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就忍不住打退堂鼓。直到昨天彩排,聚光灯突然亮起的瞬间,我盯着第一排评委老师的脸,喉咙发紧,背得滚瓜烂熟的稿子全变成了乱码。“林小满?”主持人再次提醒,我机械地走上台阶。台阶冰凉的触感透过皮鞋底传来,礼堂里突然安静得可怕,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我站在话筒前,眼前晃动着模糊的人影,手指死死抠住讲台边缘。
“别慌,慢慢说。”脑海里突然浮现班主任鼓励的笑容。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看向最后一排的窗户,那里透进几缕金色的阳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沙哑的声音从喉咙里挤出来,我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不知过了多久,当我说出最后一个字,礼堂里爆发出的掌声惊得我微微颤抖。走下舞台时,我看见班主任朝我竖起大拇指,眼角闪着欣慰的光。
后来,我常常想起那个瞬间。原来困住自己的从来不是别人的目光,而是心底那堵无形的墙。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推开它,才发现所谓的恐惧,不过是纸老虎。
这一步,让我学会了直面内心的怯懦,也让我明白,成长,就是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
【点评】 文章 结构完整,主题升华自然 。从被迫报名、练习退缩、上台恐惧,到最终完成演讲并获得鼓励,叙事线索清晰。结尾的感悟“困住自己的从来不是别人的目光,而是心底那堵无形的墙”,由事及理,升华得恰到好处,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不空洞不说教 。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非常动人的作品。它真实、细腻,并能引发共鸣。希望我的这些建议能够对您有所启发,期待看到您更多的创作!
1 / 1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龙港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 默写古诗文。
1.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   。(《大道之行也》)
2.床头屋漏无干处,   。   ,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夜来城外一尺雪,   。牛困人饥日已高,   。(白居易《卖炭翁》)
4.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   ,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6.离别是诗歌永恒的话题。我们吟诵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送别时“   ,   ”的乐观豪迈;也体悟过李白《送友人》中挥手作别时“   ,   ”的眷恋不舍。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顾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之旅,阅读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吸引我们探寻____的世界。在黄土高原上,我们感受了一场不容束缚、不容jī bàn的让人____的安塞腰鼓;在自然奥秘中,我们感受了花香鸟语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潺潺溪流让人忘却烦恼,草长莺飞令人精神焕发的大自然景象; 在散文游记中,我们还欣赏了黄河壶口瀑布的一川大水,一路奔波与 chí chěng,形成一个个漩涡时的磅礴景象……阅读这些经典文章,能让我们____他们的人生智慧,受到美的熏陶。直到今天,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jī bàn   
②xīn kuàng shén yí   
③chí chěng   
8.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斑驳 目瞪口呆 体会 B.斑斓 叹为观止 体悟
C.斑驳 叹为观止 体会 D.斑斓 目瞪口呆 体悟
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但是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B.经典诗文虽然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C.经典诗文不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D.经典诗文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篮球明星姚明说,小时候曾因撒谎被家人揍过,他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家风好代表这家人的人品好。我们家的家风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文化,与人为善。”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
材料二:三国时期就有《家训》,南北朝时期有《颜氏家训》,清代有《曾国藩家书》,现代有《傅雷家书》,家风已成为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10.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35字)
11.好家风如化雨春风,根据对联常识和下联,挑选合适的词语组成上联。
德勤孝义喜居宝地东海白鹤金榜名千秋寿传家宝
上联:   
下联:和善诚信出世风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①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禠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③,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有删改)
【注释】①鬣:马颈上的毛。②褫(chǐ):解除。③杨幺:南宋初年农民起义领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林尽水源
B.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知鱼之乐
C.故常奇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褫鞍甲而不息、不汗/去以六月息者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②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5.下面是小语和小文在比读【甲】【乙】两文时的对话,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我发现【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看起来说的是马,其实讨论的是   。【甲】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
小文:【乙】文也是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强调了良马   的特点。
16.同是论马,【甲】【乙】两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简要分析。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豆腐
①豆腐,白如纯玉,细腻绵柔,香甜可口,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豆腐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②豆腐,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豆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的美称。据研究,猪肉中蛋白质的吸收率约为55%,而豆腐中蛋白质的吸收率可达92%~96%。此外,豆腐中还含有丰富的铁、钙、磷、镁等营养物质,都是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中医认为,豆腐中含有的高氨基酸和蛋白质,使其成为谷物很好的补充食品。经常食用豆腐,可以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是极佳的养生食品。
③豆腐的制作过程是先把黄豆在水里泡胀变软,用石磨磨成豆浆,滤去豆渣,煮开,这一步骤得到的叫豆浆。从液态豆浆到半固态豆腐的华丽转身,在于“点浆”这一神来之笔。根据点浆用的凝固剂种类不同,豆腐主要分成三类:以盐卤为凝固剂制得的豆腐,多见于北方地区,称为北豆腐,含水量85%~88%,比较结实有形;以石膏粉为凝固剂制得的豆腐,多见于南方,称为南豆腐,含水量可达90%左右,细腻松软;还有一种是以葡萄糖酸内酯为凝固剂,称为内酯豆腐,含水量最高,水润嫩滑,入口即化。
④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由黄豆制成的豆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分子在溶液中会带上负电荷,蛋白质分子与水中其他物质交互作用而发生凝聚,使多个蛋白质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胶体胶粒。点浆时,将卤水加入热腾腾的豆浆里,卤水中的钙、镁等正离子会与蛋白质胶粒上的负电荷结合,实现电荷的中和。由于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被中和,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斥力减小,导致蛋白质胶粒开始聚集。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胶粒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蛋白质团块。最终,这些蛋白质团块在卤水的作用下,经过进一步的交联和聚集,形成豆腐的凝胶结构,即豆腐脑。经过压制、定型,就成了豆腐。
⑤豆腐不仅美味,还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从形状上看,豆腐通常是方方正正的,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规矩、秩序的尊重。豆腐的颜色通常是洁白无瑕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清白”“廉洁”的推崇不谋而合。人们还把“小葱拌豆腐”比喻办事一清二白,没有半点私心。
⑥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豆腐家族在不断壮大,衍生出毛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等豆腐制品。在我国不同地域还形成了众多地方风味,如江苏扬州的文思豆腐、浙江兰溪的五香豆腐、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等,不胜枚举。豆腐还随着民间交流逐渐流布海外,如东南亚、欧洲、美洲等,成为海外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1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出“豆腐”这个说明对象,并说明豆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B.第②段中写豆腐有“植物肉”的美称,主要是因为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C.第③段根据凝固剂种类对豆腐进行分类说明,特点鲜明,又条理清晰。
D.第⑤段连用“通常”说明豆腐形状、颜色的一般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文章第④段讲述了豆腐的制作原理。在豆浆中加入卤水后,蛋白质分子经历了从带负电荷的胶粒状态,到   、   ,形成蛋白质团块,并最终形成   的变化过程。
19. 邻居李爷爷体检查出胆固醇过高,医生让李爷爷注意饮食,建议用豆腐代替猪肉。为了让李爷爷理解医生的建议,请你根据选文相关内容与下面表格信息,从蛋白质和胆固醇两方面给李爷爷作解释说明。
每100克豆腐和每50克猪肉的营养成分比较(部分)
食物 水分 能量/千卡 蛋白质/克 碳水/克 胆固醇/毫克
北豆腐100克 78.6% 116 9.2 3.0 0
猪里脊肉50克 74.7% 75 9.8 0 27.5
(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的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有删改)
20.本文记录了三个不同时间的官井村,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时间 环境与民生
四十年前 风沙肆虐,乡民逃亡
三十年前 ①   
2018年 ②   
21.阅读全文,谈谈村民特地保留“远处的沙丘”和“一苗树”的原因。
22.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结合上下文,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3.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含义和好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按要求完成小题。
24.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你根据小语的需求,给她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章节并说明理由。
小语:学完《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后,我非常想深入了解古代圣贤对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些思想观点。
推荐章节:   。
理由:    
25.根据《〈战国策〉第八》一章,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
26.(2025九上·潮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都是人生旅途的跋涉者,用深深浅浅的脚步丈量着成长,记录着得失。有时,眼前的坎坷使我们犹豫不定,或许需要莫大的勇气才能迈出一步;有时,远方的风景令我们心动不已,或许对身边的美好未曾留意……
请以《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有真情实感;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讲信修睦不;独子其子
2.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3.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
4.浮云游子意
5.已是黄昏独自愁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注意易写错的字: 睦 。
故答案为: 讲信修睦,不独子其子
2.注意易写错的字: 绝 。
故答案为: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3.注意易写错的字: 辗,辙
故答案为: 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
4.注意易写错的字: 情
故答案为: 落日故人情。
5.注意易写错的字: 愁
故答案为: 已是黄昏独自愁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下的千古名句。它所表达的豁达情怀,超越了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共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声音,将离别的情绪推向高潮。 诗人没有直接诉说内心的感受,而是借离群之马(“班马”)的嘶鸣声(“萧萧”)来烘托氛围。马儿尚且因分离而长鸣,人情之深厚更不言而喻,使得离别之情更加含蓄而动人。此句化用了《诗经·车攻》中“萧萧马鸣”的意境,并加入“班”字(意为分离),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故答案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案】7.羁绊;心旷神怡;驰 骋
8.B
9.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3)本题考查语病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7.羁绊(jī bàn ):束缚,被缠住不能脱身。
草长莺飞( cǎo zhǎng yīng fēi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驰骋 ( chí chěng ):骑马快速奔跑。
故答案为: 羁绊 ;心旷神怡;驰骋
8.第一空: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或各种颜色杂在一起。斑斓:颜色灿烂丰富。此处形容世界的丰富多彩,应选用“斑斓”。
第二空:
目瞪口呆: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此处形容观看安塞腰鼓的感受,应选用“叹为观止”。
第三空:
体悟:体会,领悟。体会:从自己的感觉中领会,理解。“阅读这些经典文章”不仅让人体会到而且领悟到“人生智慧”,此处选“体悟”。
故答案为:B。
9.由题干可知,“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和“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应将两句互换位置,且选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
故答案为:D。
【答案】10.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是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11.德勤孝义传家宝
【知识点】对联;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语段。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10.根据材料一中的“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和材料二中的“家风已成为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概括可得: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它已成为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故答案为: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是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11.古有“松鹤延年”的说法。故“南岭青松”“东海白鹤”“万载春”“千秋寿”组成的对联是一幅寿联,与家风无关。“德勤孝义”指的是品德、勤劳、孝顺、情义,这些都是家风的范畴。“和善信诚”指的是和谐、友善、诚信,这些都是社会风气的范畴。故可拟写为“德勤孝义传家宝,和善信诚出世风”,符合上联末字是三声或四声,下联末字是一声或二声的格式要求。
故答案为: 德勤孝义传家宝
【答案】12.A
13.①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②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 称赞。
14.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5.人才(或:有才能的人);饮食有原则
16.【甲】文作者借千里马比喻人才,讽刺统治者埋没、摧残 人才,并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乙】文作者以 讽喻的方法区分“致远之才”和“驽钝之才”,介绍如何 识别人才。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或语境分析句子大意,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流畅。注意对重点词语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不仅可以将语法、句式结构中的标志点作为依据进行断句,如领起句子的语气词前应该断开;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大意来辅助断句。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目的。学生要把握文章主旨,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乙】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 借它的品质受称赞。我有两匹马,过去常常认为它们很奇特。 (它们)每天吃豆好几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精细的饲料洁 净的水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 一开始好像不是很 快,等到跑了将近一百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 起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以跑两百里。解除鞍 甲也不喘息、不出汗,好像没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 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能够到 达远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阳,平定了杨幺的叛乱,两匹 马却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 不超过几升,吃饲料也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抓 紧缰绳人还没坐安稳,它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 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是要死去的样子。这 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 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12.A:“一食或尽粟一石”的“尽”是“吃尽”的意思,整句意为“一顿饭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林尽水源”的“尽”是“穷尽、完结”的意思,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两个“尽”意思不同。
B:“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是“怎么、哪里的意思,表反问;“安知鱼之乐”的“安”也是“怎么、哪里”的意思,同样表反问。两个“安”意思相同。
C:“故常奇之”的“奇"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奇特”,整句是“过去常常认为它们很奇
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的“奇”是“零数、余数”的意思,指“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个“奇”意思不同。
D:“褫鞍甲而不息、不汗”的“息”是“喘息”的意思,指“解除鞍甲也不喘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息”是“气息,这里指风”的意思,指“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两个“息”意思不同。故答案为:B。
13.(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执策“指“拿着鞭子”,“临”是“面对”的意思。整句翻译为“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此句通过描写食马者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其对千里马的无知和埋没。
(2)“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中,“骥”指“良马”,“称”是“称赞”的意思。整句翻译为“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称赞。”这句话点明了良马被称赞的关键在于品德为下文描写作者的两匹良马做铺垫。
故答案为: ①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②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 称赞。
14.断句时需结合句子的意思和结构。“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马,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能够到达远路的良材啊。"“此其为马”是主语部分,引出对马的描述,其后应断开:“受大而不取”和“力裕而不求逞”是并列的两个分句,分别从饮食和能力两方面描述马的特点,中间应断开:致远之材也”是对马的判断,是句子的谓语部分,前面应断开。所以断句为“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故答案为: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5.【甲】文以千里马比喻人才,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来反映人才被埋没 的现象,所以小语说“其实讨论的是人才(或:有才能的人)”。【乙】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描 写良马“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体现了良马“饮食有原则”的特点 即小文所说的“饮食有原则”
故答案为: 人才(或:有才能的人) ;饮食有原则
16.【甲】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借千里马比喻人才,揭露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讽刺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乙】文通过对比良马和劣马的不同表现以良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和劣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特点,区分了“致远之才“和“驽钝之才”,从而介绍如何识别人才。
故答案为: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比喻人才,讽刺统治者埋没、摧残 人才,并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乙】文作者以 讽喻的方法区分“致远之才”和“驽钝之才”,介绍如何 识别人才。
【答案】17.B
18.电荷中和;胶粒聚集;凝胶结构
19.①豆腐中不含胆固醇,而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却较高; ②100克豆腐中蛋白质的含量差不多等于50克猪肉的蛋白质含量;③豆腐中蛋白质的吸收率远高于猪肉。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概括。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整体把握图表信息,明确图表内容和作答角度;重视图表的整体走势、数据变化和图例、注解等细节;若有不同图表,要关注其具体区别和联系。
17.B.结合②段“豆腐,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豆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的美称”可知,豆腐有“植物肉”美称,主要因为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
故答案为:B。
18.结合第④段“点浆时,将卤水加入热腾腾的豆浆里,卤水中的钙、镁等正离子会与蛋白质胶粒上的负电荷结合,实现电荷的中和。由于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被中和,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斥力减小,导致蛋白质胶粒开始聚集。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胶粒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蛋白质团块。最终,这些蛋白质团块在卤水的作用下,经过进一步的交联和聚集,形成豆腐的凝胶结构,即豆腐脑。经过压制、定型,就成了豆腐”可知,本段主要讲述豆腐的制作过程,在豆浆中加入卤水后,蛋白质分子经历了从带负电荷的胶粒状态,到电荷中和、胶粒聚集,形成蛋白质团块,并最终形成“凝胶结构”(或“豆腐脑”)的过程。
故答案为: 电荷中和 ;胶粒聚集;凝胶结构
19.作答此题,要梳理表格数据,注意从胆固醇和蛋白质两项加以分析。
观察图表数据,100g北豆腐中蛋白质含量为9.2g,50g猪肉里脊中蛋白质含量为9.8g;100g北豆腐中胆固醇含量为0mg,50g猪肉里脊中胆固醇含量为27.5mg。此外,结合选文第②段“据研究,猪肉中蛋白质的吸收率约为55%,而豆腐中蛋白质吸收率可达92%~96%”“豆腐中还含有丰富的铁、钙、磷、镁等营养物质,都是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内容可知,豆腐中蛋白质吸收率要远远高于猪肉,豆腐含有丰富营养物质。可据此进行解释,注意言辞委婉表达得体。
示例:李爷爷您好,医生让您用豆腐代替猪肉是有科学道理的。每 100 克北豆腐和 50 克猪里脊肉相比,它们所含的蛋白质差不多,北豆腐有 9.2 克,猪里脊肉 50 克有 9.8 克。但是在胆固醇方面差别就大了,猪里脊肉 50 克就含有 27.5 毫克的胆固醇,而北豆腐 100 克中胆固醇的含量是 0 毫克。豆腐中蛋白质吸收率要远远高于猪肉,而且豆腐富含丰富营养物质。您体检查出胆固醇过高,所以吃豆腐既能补充蛋白质,又不用担心摄入过多胆固醇,对您的身体更有益。
故答案为: ①豆腐中不含胆固醇,而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却较高; ②100克豆腐中蛋白质的含量差不多等于50克猪肉的蛋白质含量;③豆腐中蛋白质的吸收率远高于猪肉。
【答案】20.出现绿洲,村民栽树;万亩绿地,村民富裕
21.为了让后代不忘历史,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 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22.①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苏东坡描写的月光下的院子与 风沙过后的院子进行对比,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万亩甘草、 一万 亩……”揭示了官井村三十年的巨变,赞叹了人类改造自 然的伟大力量。
23.含义:“沙海”是茫茫沙漠,环境恶劣艰辛;“一苗树” 不仅是树苗,更是村民们治沙、生活的希望。
好处:①点明描写对象,即沙漠中的一棵树,它是生命的火种;②“一苗树”是治沙的开端,“沙海”和“一苗” 形成了对比,“一苗”的孱弱和万木成林的成果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生命的伟大和村民们治沙工作的成效。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4)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及作用的理解。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0.根据“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可以概括出:三十年前,出现绿洲,村民栽树;根据“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可以概括出:2018年,万亩绿地,村民富裕。
故答案为: 出现绿洲,村民栽树 ;万亩绿地,村民富裕
21.根据“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可知,村民特地保留“远处的沙丘”和“一苗树”的原因是,为了让后代不忘历史,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故答案为: 为了让后代不忘历史,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 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22.(1)这句话要求从写法入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苏东坡描写的月光下的院子是“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风沙过后的院子是“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
(2)这句话要求从修辞入手赏析。从“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子官井村几十年来的巨变,“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赞叹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故答案为: ①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苏东坡描写的月光下的院子与 风沙过后的院子进行对比,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万亩甘草、 一万 亩……”揭示了官井村三十年的巨变,赞叹了人类改造自 然的伟大力量。
23.根据“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可知,“沙海”的含义是茫茫沙漠,环境恶劣艰辛;根据“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可知,“一苗树”不仅是树苗,更是村民们治沙、生活的希望。作用:题目“沙海一苗树”点明描写对象,即沙漠中的一棵树,它是生命的火种:“一苗树”是治沙的开端,“沙海”和“一苗”形成了对比;从“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可以看出“一苗”的孱弱,从“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可以看出万木成林的成果,两者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生命的伟大和村民们治沙工作的成效。
故答案为: 含义:“沙海”是茫茫沙漠,环境恶劣艰辛;“一苗树” 不仅是树苗,更是村民们治沙、生活的希望。 好处:①点明描写对象,即沙漠中的一棵树,它是生命的火种;②“一苗树”是治沙的开端,“沙海”和“一苗” 形成了对比,“一苗”的孱弱和万木成林的成果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生命的伟大和村民们治沙工作的成效。
【答案】24.《〈三礼〉第五》;《〈三礼〉第五》详细分析了“礼” “乐”“礼记”的深刻内涵,以礼治国是一种政治制度, 人人知礼守规矩,自然能维护好社会秩序。
25.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 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 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 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 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 国策》。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经典常谈》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要求根据特定需求推荐合适的章节并阐述理由重点在于准确把握《经典常谈》各章节的核心内容及其与题干需求的关联。
(2)本题考查对《战国策》由来的概括能力,重要从相关章节中提取关键信息,梳理其形成过程,重难点在于信息的准确筛选与有条理的表述。
24.本题要求根据小语的需求,从《经典常谈》中推荐合适的章节并说明理由。小语的需求是“深入了解古代圣贤对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些思想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经典常谈》中哪些章节涉及社会秩序维护的相关内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著作,其中《<三礼>第五》专门介绍了《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儒家经典,即“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社会秩序维护的思想。《周礼》详细记载了古代官制和礼仪制度,体现了以礼治国的理念;《仪礼》主要记录了各种礼仪的仪式和规范;《礼记》则对礼的起源、意义、作用等进行了阐述。在“三礼”中,“礼”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手段,通过制定各种礼仪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以礼治国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强调人人知礼、守礼,通过礼的约束和引导,使社会成员各安其分,各尽其责,进而维护好社会秩序。因此,《<三礼>第五》这一章节能够满足小语深入了解古代圣贤关于维护社会秩序思想观点的需求。
故答案为:《〈三礼〉第五》;《〈三礼〉第五》详细分析了“礼” “乐”“礼记”的深刻内涵,以礼治国是一种政治制度, 人人知礼守规矩,自然能维护好社会秩序。
25.本题要求根据《<战国策>第八》一章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首先,我们需要从《<战国策>第八》一章中提取与《战国策》形成相关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关系紧张,战争频繁,外交活动在国家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担负外交任务的策士开始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当时各国注重的是威势,策士们所谈论的内容主要围绕战争和诈谋展开,但为了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进行进言,他们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到了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将这些策士的说辞进行搜集、整理和编纂,最终编成了《战国策》这部著作。概括时需要将这些关键要素,包括时代背景(战国时期诸由大杀紧欤战手坝紧4作产文车用,谈论战争和诈谋,需广博知识和机智)、编纂者及过程(汉代刘向在蒯通整理润饰基础上编成)等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故答案为: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 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 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 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 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 国策》。
26.【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
(一)精准把握关键词。“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这一题目,核心在于“终于”和“迈出这一步”。“终于”一词,传递出经过长时间的纠结、犹豫、挣扎后,最终实现突破的艰难与不易,暗含情感的递进与转变;“迈出这一步”则是行为上的关键动作,是突破困境、战胜自我的具体体现。“我”明确了写作主体,需从自身经历出发,展现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立意方向。
战胜恐惧:可围绕自身害怕的事物展开,如恐高、怕黑、害怕与人交流等,讲述如何克服恐惧,迈出勇敢的一步,立意聚焦于勇气的获得和自我的成长。例如,讲述自己一直恐高,在一次登山活动中,克服内心的恐惧,登上山顶,从而明白战胜恐惧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实现自我突破。
突破舒适区:结合生活中习惯安逸、不愿尝试新事物的经历,展现自己如何打破舒适圈,迈出改变的一步,突出成长需要主动挑战自我。比如,一直习惯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为了提升自己,决定参加从未接触过的科技创新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
化解矛盾:以与家人、朋友、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描述自己如何放下成见,主动迈出和解的一步,体现理解、宽容与成长的主题。例如,与好朋友因误会产生矛盾,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鼓起勇气主动沟通,化解矛盾,收获了更深厚的友谊。
追求梦想:将自己追求梦想的过程作为写作内容,描述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何坚定信念,迈出实现梦想的关键一步,表达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比如,热爱绘画,为了参加重要的绘画比赛,克服时间紧张、技艺不足等困难,努力准备,最终勇敢地提交作品。
二、选材构思。
(一)选材来源。
学习生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比如,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难题,多次尝试失败后,在老师或同学的鼓励下,重新整理思路,终于迈出了解决难题的一步;或者在英语口语考试前,因害怕出错而紧张焦虑,最后通过不断练习,克服心理障碍,自信地完成考试。
家庭生活:家庭中的经历同样充满了成长的故事。如第一次独自下厨做饭,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成功做出一道菜;或者主动承担起照顾生病家人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独立和担当。
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时,也会有许多值得记录的瞬间。例如,参加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从一开始的羞涩不敢开口,到后来大胆地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或者在义卖活动中,努力推销物品,为需要帮助的人筹集资金,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构思文章结构。
文章开头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先描述迈出这一步后的结果或感受,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叙述过程中,要注重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终于迈出这一步”的艰难和意义。可以运用内心独白、环境烘托等手法,将自己的犹豫、纠结、挣扎以及最终下定决心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出来。
结尾部分要与开头相呼应,再次点明“终于迈出了这一步”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收获,升华文章主题。
例文:
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礼堂顶灯在幕布上投下惨白的光晕,我攥着演讲稿的手指微微发颤。前排选手抑扬顿挫的声音像根细针,一下下戳着我狂跳的心脏。
“下一位,八年级三班林小满。”主持人清亮的声音响起时,我感觉后背瞬间沁出冷汗。一周前,班主任把演讲比赛报名表推到我面前,“你文笔好,试试?”我下意识地摇头,掌心在桌角搓出细密的汗。可当我看到她失望的眼神,那句“我不行”卡在喉咙里,最终变成了沉默的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我躲在空教室里反复练习,对着镜子调整表情,可每次一想到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就忍不住打退堂鼓。直到昨天彩排,聚光灯突然亮起的瞬间,我盯着第一排评委老师的脸,喉咙发紧,背得滚瓜烂熟的稿子全变成了乱码。“林小满?”主持人再次提醒,我机械地走上台阶。台阶冰凉的触感透过皮鞋底传来,礼堂里突然安静得可怕,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我站在话筒前,眼前晃动着模糊的人影,手指死死抠住讲台边缘。
“别慌,慢慢说。”脑海里突然浮现班主任鼓励的笑容。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看向最后一排的窗户,那里透进几缕金色的阳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沙哑的声音从喉咙里挤出来,我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不知过了多久,当我说出最后一个字,礼堂里爆发出的掌声惊得我微微颤抖。走下舞台时,我看见班主任朝我竖起大拇指,眼角闪着欣慰的光。
后来,我常常想起那个瞬间。原来困住自己的从来不是别人的目光,而是心底那堵无形的墙。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推开它,才发现所谓的恐惧,不过是纸老虎。
这一步,让我学会了直面内心的怯懦,也让我明白,成长,就是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
【点评】 文章 结构完整,主题升华自然 。从被迫报名、练习退缩、上台恐惧,到最终完成演讲并获得鼓励,叙事线索清晰。结尾的感悟“困住自己的从来不是别人的目光,而是心底那堵无形的墙”,由事及理,升华得恰到好处,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不空洞不说教 。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非常动人的作品。它真实、细腻,并能引发共鸣。希望我的这些建议能够对您有所启发,期待看到您更多的创作!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