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一中2025-2026第一学期高三历史(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85分)和第Ⅱ卷提高题(15分)两部分,含3分卷面分,满分共100分。
第Ⅰ卷 基础题(共85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过年。申骨文中已有“年”字,形状为人背扛禾谷。到了周代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年”字含有了岁、祀之意,这时农作物收割之后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的护佑,逐渐出现了“春节”的雏形。随着时代发展,“团圆”成为春节的核心内涵。以上材料反映出春节文化( )
①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 ②深受宗法血缘制度的影响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④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如图为仰韶及龙山时代出土铜器地点分布示意图。小件青铜器、铜器物及铜渣在多个仰韶遗址中被发现。至龙山时代,铜器出土数目增多,器物种类更多样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 )
A.铜冶炼技术具有本土性 B.最早发明铜器铸造技术
C.区域文明交流不断发展 D.黄河流域手工业最发达
3.“郑卫之音”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或“亡国之音”据《礼记·乐记》记载,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反映出该时期( )
A.民间音乐成为主流 B.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地域经济发展失衡 D.文化整合趋势加强
4.春秋末年,鲁国的卿大夫“三桓”长期专权。“三桓”长期居住在国都,其封地采邑则交给家臣管理,于是出现了“大夫专国,士专邑”的局面。后来,三桓的家臣多次发动叛乱。这反映了( )
A.兼并战争加剧鲁国衰弱 B.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官僚政治遭到一定挑战 D.制度变革滞后阻碍政治整合
5.商周时代,“民”是社会身份低下之人,与奴仆相近;春秋战国时期,称“民”者多是某地之民或下层民众,如“晋国之民”“末作之民”;至战国时,所有的民众被置于国家名籍之上,如秦国的社会成员一皆为“秦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管控社会能力增强 B.经济发展提升民众地位
C.宗法血缘关系走向崩溃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6.先秦时期,“五服”指受周王管制的诸侯地区,包括侯、宾、要、荒四外服,而内服则为王畿所在。图1到图2的变化体现了( )
A.大一统国家体制的建立 B.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消亡
C.内地边疆一体化的形成 D.华夷之辨观念趋于淡化
7.西汉初期,吴地的士人多在本地任职,未有在朝廷担任官职者。西汉中期以后,吴地士人到朝廷担任官职的现象不断出现,有的还位列九卿。这表明( )
A.大一统局面不断加强 B.中枢行政机构发生变化
C.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 D.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8.“岳麓秦简”中记录的秦人丈量土地时计算圆面积的4种简易方法,可与《九章算术》“周三径一”的算法互证,展现出古老简牍里的科技之光。这体现了( )
A. 秦朝政府重视卜筮之术 B. 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C. 手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D. 国家推行均田制的努力
9.据《三国志》记载,“(汉灵帝)用刘虞为幽州,刘焉为益州,刘表为荆州,贾琮为冀州。虞等皆海内清名之士,或从列卿尚书以选为牧伯”。汉灵帝意在( )
A.遏制汉末群雄割据 B.完善政府选官途径
C.强化对地方的治理 D.平息外戚宦官党争
10.《晋书·王导传》云:“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如图为北方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图文信息中的人口迁移( )
①发生于公元4~6世纪 ②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是北方人口首次进入岭南 ④促使西晋政权的迅速崩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实现不同集团权力的有机平衡,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长久维系的重要保障。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权力关系,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12.唐代家具造型浑圆丰满、装饰华丽,呈现出华贵气派。宋代家具造型古雅质朴、不事雕琢,给人清淡雅致之感,从生活用器中脱离开来,上升到了审美的新高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 B.市民文化的流行
C.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3.下图为唐代传奇《枕中记》中落魄书生卢生梦中的部分经历。这反映了唐代( )
A.选官方式仍受传统影响 B.社会观念的过渡性
C.权力世袭现象依然存在 D.文官政治色彩浓厚
14.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经历过晚唐五代的社会变动,既有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趋势明显,王朝的务实基调体现在方方面面”。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①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②佛教和“经世致用”的思想盛行
③崇文抑武导致积贫积弱 ④反映市民生活的“词”大量涌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5.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据《宋史·真宗纪》记载:“真宗五年,代州进士李光辅善击剑,诣阙。帝曰:‘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遣还。”民间所流传的“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正是出自宋真宗的《劝学诗》。上述材料能反映出( )
A.真宗高超的文学造诣 B.北宋繁荣的社会经济
C.强干弱枝的治国策略 D.崇文抑武的统治方针
16.北宋的冶铁中心集中在河北、河东和京东地区。金都城阿城东南部的缓坡上,广泛分布着冶铁遗址。辽的铁制农具与当时华北地区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契丹鞍、西夏剑被称为“天下第一”。这说明( )
A.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B.中国古代冶铁中心均在都城附近
C.北宋、辽和西夏都有较发达的冶铁业 D.铁制农具是榷场上的主要交易品
17.《小学》是朱熹与弟子编写的蒙学(儿童教育)教材,“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宋代《小学》主要在南方城乡传播,元代成为正统蒙学教材,明清时期成为儒童入学考试的内容。上述现象反映了( )
①儒学向基层渗透 ②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③理学受官方尊崇 ④国家重视树立道德规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南宋文学家陈耆卿提出:“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观点的出现源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社会各阶层地位平等
C.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19.明正统年间,马谨巡按浙江等地,“所至克振风裁,贪猾屏迹”,大学士杨士奇“知其廉介,特赠之诗,至以‘冰霜铁石’比之,时以为确论”。马谨此时任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鸿胪寺 B.宣政院 C.都察院 D.理藩院
20.明代疆域远不及元朝,但明朝官修全国性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却强调明朝“一统之盛,冠乎古今”(如下所示)。明政府此举( )
元氏以夷狄入住华夏,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然其地西北虽过于前,而东南岛夷荆未尽附。……惟我皇明诞崩天命,统一华尧,幅员之广,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荒,路不来庭。而我皇明-一统之盛,能乎古今者,要之万世有足征云。
A.着力弘扬“大一统”思想观念 B.意在借此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C.表明国家疆土主权意识增强 D.表达对前代疆域的合法继承
21.以下为明朝“户帖制”执行流程示意图,据此判断( )
①皇帝直接领导具体职能部门 ②基层组织负责申报事宜
③内阁大学士已失去了票拟权 ④衙门汇总体现上计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如表为康熙二十年代江南田地和税赋占全国的比例,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地区 田地(亩) 银 米麦(石)
全国总计 607843001 24449724 4331131
江南 44800647 4137854 3327849
江南占全国比例(%) 7.37 16.92 76.84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经济转型潜力不足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人地矛盾日益严重
23.侯官响在《明代万历时期苏州府的赋税结构》一文中,对16世纪中晚期的苏州府各赋税项目进行考察计算,得到苏州府万历初年的赋税结构(如下图)。该赋税结构数据表明当时苏州府( )
A.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B.赋税总额在全国的占比最高
C.农业经营方式多样 D.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24. 明末清初,江南金山地区长青村发展成以织网业为主的渔具制造中心,“男女无田可种者,皆习此业,且为利数倍于田”“每见家有四壁,则数十人聚焉,自朝至暮,拮据不休”,以致“以织网而千金数百金者,比比然也”。可见当时江南地区( )
A. 传统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B.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C. 渔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D. 开始形成工商业集镇
25.黄宗羲指出“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 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据此可知,黄宗羲认识到( )
A.学校承担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的必要性
C.国家推行礼法结合的迫切性 D.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艰难性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7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 分):
材料一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它既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实施监督;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通畅。这是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围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三个方面”,简述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政治实践。(9分)
材料二 (宋太祖)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伎(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厚其粮赐,居常躬自按阅训练,皆一以当百。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致治于未乱故也。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其最亲近扈从(皇帝出巡时护驾侍从)者,号诸班直…余皆以守京师、备征伐…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虽曰增损旧制,而规模宏远矣。
太祖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元]脱脱等《宋史·兵志》
(2)指出材料二、材料三的史料类型。依据这两则史料归纳北宋初年统治政策调整的举措。(5分)
材料四 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清代解决边疆“内患”的重要史实并简析能够解决边疆“内患”的原因。(10分)
关键环节考核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一 自南宋中期开始,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吴郡志》最早记载了这一谚语。此后多人著述或者奏章中提到这一谚语,至宋理宗时最终定型。据国内学者考证,“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最早出现在明人何孟春的《《余冬序录》中,到清代“湖广熟,天下足”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出现在朝廷对奏文本之中。
(苏:今江苏苏州;湖:今浙江湖州;湖广:通常指今湖南、湖北)
——摘编自李华欧《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等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两湖的粮食外运已有了显著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两湖区域开发成就显著,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则起因于江、浙对商品粮的需求急遽增加。与明前期相比,运往江、浙的粮食已逐渐成为那一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到清代这一经济现象更为突出。——摘编自引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结构、地位考察——“湖广熟,天下足”研究之二》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苏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桑蚕丝织业发展已臻于繁盛。苏、嘉、湖地区广泛种植桑树,“凡畜蚕者或自家桑叶不足,则豫定别姓之桑,俗称稍叶”。江浙地区不仅生丝产量高,棉花产量也非常高,棉纺织业也十分发达,其中松江府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摘编自纪依薇《明清苏嘉湖地区桑叶市场探究》等
材料四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表1 清代前期江苏、浙江与两湖地区人口密度比较
省区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661年 1762年 1791年
江苏 98820 109.20 235.62 331.00
浙江 97200 71.8 160.62 234.86
湖北 181440 23.75 58.16 115.04
湖南 223560 13.06 50.42 74.06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表2 1776年江苏、浙江与两湖地区城市人口比较
省区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占比(%)
江苏 3243.6 440.0 13.6
浙江 2236.5 224.0 10.0
湖北 1617.3 113.2 7.0
湖南 1525.2 76.3 5.0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
(2)材料二、三、四对解释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有何作用?(注意作用影响类题的作答方法)(7分)
第Ⅱ卷 提高题(共12分)
28.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学术和文学的变化。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问题:你是否认同材料的结论?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你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静海一中2025-2026第一学期高三历史(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BDA 6-10 AABCA 11-15 CABDD 16-20 CCDCB 21-25 DBDBA
二、材料分析题
26.(1)政治实践:第一个方面,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命;实行上计制度,加强对官员的考核;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对地方进行监督。(3分)第二个方面,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2分)第三个方面,秦朝修筑直道、驰道、五尺道,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实行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保证皇帝和中央政令传送至全国各地。(2分)以上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对官员的有效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2分)
(2)类型:文献史料。(传世文献史料,或笔记史料、官方正史。)(1分)
举措:针对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抑制地方武将势力膨胀,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禁军侍卫皇帝,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并定期更换驻地,以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4分)
(3)史实: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设盟、旗统治;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巩固对西藏管辖;平定三藩之乱;改土归流;统一台湾,设台湾府。(任意三点6分)
原因: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趋势;大一统王朝的实力;满族统一中国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强;民族认同的加强;统治者的雄才大略。(任意四点4分)
27.(1)现象:明清时期,主要粮食产区从苏湖(江浙)地区转移到湖广(两湖)地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巩固(4分)。
(2)作用:材料二表明两地的粮食供需关系:两湖地区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及运输能力提升;江浙一带对商品粮的需求增加;(任意一点2分)材料三展示了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明清时期苏州、湖州等地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成为纺织业中心,粮食作物种植相对减少;(任意一点2分)材料四体现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粮食需求量大:自明代,江浙、两湖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清代江浙地区人口数量、密度及市镇发展水更高于两湖地区;(任意一点2分)综合三则材料,可以解释江浙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不再作为粮食核心产区,“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改变。(1分)
28.示例一:认同,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分)
阐释: 政治上,唐代政治门阀色彩依然浓厚;而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或)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加强。(4分)经济上,唐代实行坊市制,(或)商业活动受到限制,―(或)城市以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为主;而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或)商品经济更加繁荣,(或)商业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或)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大大增强(或)宋代出现纸币。(4分)文学上,唐代诗歌更多的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而宋词、话本多服务于市民阶层,(或)文学世俗化趋势明。(3分)
示例二:不认同,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1分)阐释: 政治上,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3分);其次,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上,由恩荫入官者依然占据了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并无质的区别。(2分)经济上,宋代的商品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是全国范围看,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唐朝一样,仍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3分)思想上,中唐以来儒学复兴已然拉开序幕,纲常礼教得以强化,而宋朝理学依然是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的进一步强化而已,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