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图展示的是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南佐遗址,“宫城”择中而居,其东部祭祀区出土了大量的炭化水稻,但粟、黍数量极少,而其他区则是炭化粟、黍占绝大多数。这可以印证( )
A.农作物复种技术成熟 B.父系氏族社会秩序的建立
C.国家的初始形态形成 D.原始文明存在传播与交流
2.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分封制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各族混居。……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材料意在说明,周人的统治( )
A.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 B.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成
C.促进中央集权的强化 D.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
3.周王朝热衷于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但各诸侯国未能掌握铭文刻于青铜器的技术,未能创造出自己的青铜器铭文。平王东迁后,这一状况发生极大改变。这一变化反映出东周时期( )
A.王室衰微导致技术垄断体系瓦解
B.铁器牛耕推广了提升手工业水平
C.分封制崩溃引发了官僚体系变革
D.民族交流交融加强推动技术交流
4.陕西、湖南、江苏等地的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带有玄鸟纹饰的青铜器、玉器,其造型风格与文献记载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商族起源传说相呼应。这一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商族文化社会影响巨大
C.跨区域文化认同的发展 D.传统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5.安徽淮南的武王墩大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楚国墓葬。考古发现揭示,该墓葬以青铜鼎为核心,构成了九鼎八簋八簠(fǔ)、七鼎六豆六敦、三件镬(huò)鼎、三件箍口鼎的基础鼎制组合。这一组合与战国晚期楚国王陵的独特礼制相契合,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分封制的消亡及其后果 B.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一定发展
C.社会转型助推楚国礼制形成 D.礼乐制崩坏与权力结构重构
6.据最新考古发掘显示,秦朝在修筑直道时,运用了“版筑法”“积沙法”等先进的筑路技术,对道路的走向、坡度、路基等都有精确规划。秦朝还在直道沿线密集设置了大量烽燧、邮亭等设施,用于军事预警和信息传递。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秦朝( )
A.地方管理日臻完备 B.交通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C.经济态势蓬勃向上 D.军政结合助推国家治理
7.秦汉时期,民众日常聚众饮酒需官方许可,遇国家重大庆典,政府通过“赐酺”的形式让民众自由聚饮。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部分“赐酺”情况。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赐酺” ( )
时 间 内 容 原 因
秦始皇二十六年 大酺 统一六国,设郡县
文帝即位初 酺五日 汉文帝登基
武帝元朔三年 令民大酺五日 秋,罢西南夷(免除征讨),城(筑)朔方城
章帝元和二年 令天下大酺五日 凤鸟现,祖宗旧事(按祖传惯例),或班恩施(采取施恩惠的做法)
A.旨在强化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B.导致社会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C.反映了酒类专卖制度的废弛 D.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8.对下表的合理解释是( )
西汉时期酷吏数量分布表(以西汉皇帝在位先后排列)
时期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成帝
数量(人) 2 11 1 2 1
A.景帝少用酷吏因为儒学受尊崇
B.武帝任用酷吏以贯彻中央意志
C.宣帝不重酷吏缘于法家居主导
D.成帝慎用酷吏使王朝走向强盛
9.西汉刺史平时“巡行所部郡国”“居无常治”,岁尽“还京师奏事”。有所举劾,得由政府另行派员案验,然后黜退。东汉刺史则常驻在其州部内的固定治所,不再诣京奏事;且其权力亦不再限于举劾,并能对所部郡国官吏径行黜免。这种变化( )
A.导致地方势力扩张 B.成为三国分裂局面形成根源
C.推进监察体系完善 D.实现了整顿地方吏治的初衷
10.西汉时期设立的郡大小差异较大。例如今之河南省,包括了汉代河南、汝阳、南阳等6郡;今之山西省,包括了汉代河东、太原、上党等5郡;会稽郡辖区相当于今之浙江、福建省;豫章郡辖区相当于今之江西省。这种状况反映了汉代( )
A.王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地方行政体制混乱无序
C.区域开发和发展不平衡 D.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薄弱
11.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禅让”呈现鲜明特征:新政权核心官员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且其家族在地方有较高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禅让”之际,新君会下诏称顺应天命、承接正统,同时给予前朝皇室封邑与尊崇,如刘裕受东晋恭帝“禅让”后,封其为零陵王,食邑一郡。这些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禅让” ( )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流动
B.以和平方式彻底打破旧有统治秩序
C.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本质上是门阀集团主导的权力重组
12.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北魏道武帝仿照晋制,在平城设置社稷。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又将社稷的设置与实封爵的封授相结合,体现受封者与皇帝的臣从关系。这反映出( )
A.门阀世族势力遭到打击 B.南北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C.北魏政权与族权相合一 D.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与内化
13.尔朱荣(493—530年)是北魏时期的权臣,他曾经发动“河阴之变”,杀死北魏朝臣两千余人。下表为不同历史文献对于尔朱荣的评价。据此可知( )
作者 出处 评价
元肃(北魏) 墓志铭 “建义旗于晋阳。公预参远略,及扶危翼”
魏收(北齐) 《魏书 ·尔朱荣传》 “有匡颓拯弊之志,援主逐恶之图,盖天启之也。”
许敬宗等(唐) 《文馆词林》 “实惟逆徒,论之典刑,义不蠲免。尸腰斩,孰曰非宜 ”
①《魏书》推翻了墓志铭记载②不同立场影响人物评价
③《文馆词林》的评价最客观④历史评价折射时代变迁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4.西魏时期,宇文泰广募关陇地区的汉族豪强以增军旅。此后,西魏以至北周的军队成分,就不单纯是鲜卑部落化的六镇军人,而逐渐扩大到一般汉族农业区人口。这(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B.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C.改变了鲜卑族生活方式 D.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15.开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路过汴州(今河南开封)时,“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下令“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这可用于佐证( )
A.统治者强化商业经营管理 B.城市功能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治国政策的根深蒂固 D.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壮大
16.与北魏、北齐、隋代相比,唐代奴婢、耕牛的受田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 )
奴婢 耕牛
北魏 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30亩,限4牛
北齐 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60亩,限4牛
隋代 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60亩,限4牛
唐代 不受田 不受田
A.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B.适应了豪强地主的经济需求
C.体现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设计 D.增加了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
17.安史之乱后,吐蕃逐渐蚕食了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诸州。70年之后,当地汉人张议潮举义光复沙州,并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其后,瓜、伊等十州也被收复,张议潮再向长安派出使团,献上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自此,除凉州以外的河西地区均复归唐朝。该事件揭示出唐朝后期( )
A.中央政府实力增强 B.丝绸之路基本中断
C.西北边疆得到开拓 D.政治认同观念犹存
18.下表为唐代不同时期部分州府的赋税数据(单位:万贯)。据此可知唐代( )
A.安史之乱导致中原经济崩溃 B.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国家财政对南方的依赖加深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19.2009年,蒙古国境内发现了一座未经盗扰、具有鲜明唐代风格的高规格大型唐代墓葬。从出土墓志看,墓主人为唐代金微州都督仆固乙突,墓志记载了他率领部落兵参与唐廷远征战事以及参加唐高宗封禅泰山等事迹。仆固乙突的人生经历可以反映出唐朝( )
A.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B.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
C.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 D.府兵制度的创新发展
20.“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表所引唐诗中,能够作为史料用于直接佐证对应历史问题研究的一项是( )
选项 唐诗 出处 历史问题
A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唐代市民生活与城市管理
B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李白《永王东巡歌》 唐代文人华夷观念的变化
C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白居易《赠友》 唐代租庸调制的执行情况
D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唐代科举制的改革与发展
A.A B.B C.C D.D
21.《长安的荔枝》讲述了“荔枝使”李善德奉命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的故事。唐朝使职中虽找不到“荔枝使”的记载,却有大量因事而设、事毕即撤的临时官职,如花鸟使、邮驿使等多达338种。这一现象反映了唐朝( )
A.王政运作的灵活变通 B.官僚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专制王权的异化
22.下图为“唐代哪吒太子像”。哪吒的形象源于印度佛教神话,经传播在唐代艺术中有所呈现。这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下列诗句可用来描述如图这一现象的是( )
A.“妙相庄严融唐韵,梵音袅袅入汉家” B.“道院清幽松鹤伴,仙风道骨意闲遐”
C.“贾船云集通四海,奇货纷来汇市廛” D.“儒经圣理传千古,教化斯文沐万邦”
23.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图。有学者对该王朝曾作出如下评价“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该学者旨在说明,图中所示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
A.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C.利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D.利于稳定统治但存在弊端
24.在宋太祖统治时期,军功将帅及其家族受到优厚的经济待遇,其子弟也享有恩荫入仕的权利。宋太祖竭力恢复并强化儒家的纲常伦理观念,向天下传递尊儒的信息。这些举措旨在( )
A.提高将帅家族待遇 B.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C.巩固中央政府统治 D.避免军事将领大权独揽
二、材料题
25.舌尖上的历史
北宋时期,北方人以粟、麦为主食,“南人罕作面饵”。京师(今开封)既有北食,又有南食、川饭店,“以备南人不服北食者”。起初京师人“未尝食蚬蛤”“以为珍馔”,而后“士人稍稍食之,蚬蛤亦随而增盛”,酒肆的菜肴有炒蛤蜊、炒蟹等。
南宋时,北方“流寓之人”遍布南方各地。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规模“不减淮北”;“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在临安,“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今开封)人”;有百姓“世以鬻海蛳为业”,酒肆常备有“生蚶子”“蚶子辣羹”等小菜。近年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还出土了长途贩运而来的海鲜遗存,如中华拟蟹守螺等。金朝在招待南宋使者时,宴饮既有燥子粉、肉油饼等汉人食物,也有肉山等女真传统美食。
到了元代,“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世人“无此疆彼界”之分。当时的生活百科书籍,既存录了中原和江南食物,如水滑面、馄饨、馒头、烧饼、包子等,又有女真挞不剌鸭子、女真肉羊麋、高丽粟糕、回回酸汤、回回卷煎饼等。
(1)宋元时期饮食文化有哪些变化?依据材料加以概括。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历史背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医政基本承袭两汉,置太医令、丞等职。北魏还设置太医博士等,他们“掌以医术教授诸生”,并承担整理研究医籍的任务。魏宣武帝曾下诏:“经方浩博,流传处广……更令有司,集诸医工,寻篇推简。”官方医者多为世家大族等上层人士服务,但世家大族为行孝道和保持家业隆盛,也需掌握一些消灾防病的医学知识。当时,还活跃着不少为民众服务的医者。晋代范汪“性仁爱,善医术,常以拯恤为事。凡有疾病,不限责贱,皆为治之”。北魏李亮在“徐、克之间,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该时期也是医药典籍整理和编撰的重要阶段。晋代王叔和搜集前代脉诊知识编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梁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后来药典的修撰影响深远。随着对外交通的拓展,医学不断传播。梁武帝应百济请求,派医师传医送药。6世纪中叶,智聪携带《明堂图》等医书到达日本。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发展的意义。
三、综合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为解决“地有余利,民无余财”的问题,推行均田制,一方面肯定耕者对现有耕地的使用权,另一方面让无地农民有权耕垦荒田。均田制的推行,使无主荒地与无地农民相结合,北魏的自耕农大为增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西魏北周时,宇文泰置府兵,募百姓充之,使地主武装逐步中央化。隋唐兵制,多袭北周旧制。府兵之制,无事耕于野,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隋唐府兵,虽未为最理想之制度,而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与府兵制度之施行有关。
——摘编自《府兵制度考释》等
材料三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大要有三:学馆生徒,州县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科目有明经、进士等岁举之常选;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才实在其中。缙绅虽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摘编自《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北朝至唐初制度建设的主要创新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制度沿革与隋唐国家治理的关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C D D D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D D C A D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A D C
25.(1)变化:南北饮食融合:北宋京师南北食店并存,南宋南方小麦种植规模扩大,饮食界限消解;民族饮食交融:金、元时期汉族与女真、回回等民族饮食同席,形成多元饮食体系;食材与菜式拓展:海鲜等南方食材北传,北方面食南下,菜肴种类因地域交流而丰富。饮食文化传播:临安效仿开封食店,元代百科书籍收录多民族饮食,推动文化认同。
(2)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变动:两宋之际北方人口南迁,元代大一统促进民族迁徙与聚居。经济发展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餐饮业兴盛;元代交通发达,长途贩运促进食材流通。民族交流加强:政权并立与民族杂居加速文化渗透。
26.(1)特点:医政制度承袭中有创新;政府对医学进行系统化管理;医学服务呈现阶层分化;医药典籍整理成就突出出现里程碑式著作;对外医学交流活跃;医学知识传播途径多元,官方组织和民间医者共同推动。
(2)意义:完善中医理论体系;提升社会医疗救助能力;促进东亚医学文化圈形成,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强化医学教育与社会伦理结合;为隋唐医学繁荣奠定基础。
27.(1)创新:均田制创新了土地分配;府兵制实现了兵农合一;科举制打破了选官垄断。
(2)关系:均田制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府兵制有利于强化军事集权,巩固中央权威;科举制有利于革新官僚体系,优化人才流动;制度的系统性整合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