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华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礼记·王制》亦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据此可知,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功能是( )
A.规范分封宗法制稳定运行 B.维护不同阶层的等级秩序
C.保障贵族阶层的祭祀特权 D.强化诸侯对周王室的臣服
2.春秋时期,晋国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戎狄的侵扰,一方面与戎狄部落订立盟约,允许戎狄首领的子弟在晋国担任官职;另一方面,晋国的工匠也向戎狄传授农具制作技术。战国时期,楚国征服南方的百越部落后,不仅保留了百越的部分习俗,还将中原的礼乐制度和文字推行到百越地区。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传统秩序崩溃打破了华夷界限
B.晋楚两国获得了周边民族的尊重
C.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D.民族交融扩大了华夏文化的影响
3.《史记·项羽本纪》载,楚南公曾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语在原楚地广为流传;陈胜吴广以“大楚兴,陈胜王”为号召起义后,楚地民众迅速聚集响应。与此同时,赵、魏、韩旧地也相继出现“杀秦守尉,复立旧主之后”的行动,原六国贵族与普通民众形成反秦合力。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秦灭楚的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B.东方地区对秦王朝缺乏政治认同
C.六国贵族是反秦的主导力量
D.秦朝因刑罚严苛导致民心的背离
4.湖南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出土的“里正督课简”记载:“里正某,督戍卒张甲、李乙,逾期三日未赴屯所,罚里正钱三百;督输租民王丙,欠租二石、笞里正十。”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里正掌握基层司法审判权 B.基层治理实行权责绑定机制
C.赋税征收由乡官自行决定 D.政府对欠租者处罚过于严苛
5.《隋书·食货志》载,魏晋南北朝时期,“自魏、晋以后,……谷帛为市;至魏孝文帝时,虽始诏用钱,而民间犹习旧俗,兼以谷帛交易”。同时,南朝宋时官员沈约曾上奏称,江南诸郡“郡县少市商旅罕至,民间交易多就村,或邻里相易,未尝有市邑之盛”。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市场发展整体呈现低迷态势
C.自然经济取代了商品经济 D.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6.下表是隋朝大业到唐朝元和二百年间北方户数在全国户数中的比率(%)。据此推知( )
北方五道 大业年间 天宝年间 元和年间
关内道 10.1 9.1 9.8
河南道 29.5 20.8 5.8
河东道 9.6 7.0 8.8
河北道 25.3 16.6 5.0
陇右道 1.3 1.4 0(缺)
合计 76.8 54.9 29.4
A.北方民族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
B.门阀势力隐藏了大量农业人口
C.藩镇割据造成北方战乱的频仍
D.南方经济的发展日渐超越北方
7.《唐六典》是唐玄宗时期编纂的一部重要的行政法典,其编纂宗旨是取法《周礼》,所谓“法以《周官》,作为唐典”。其中对六部尚书的职权描述、各卷卷首的“职员表”皆属对《周礼》的效法,这正是此书“象《周礼》六官之制”原则的体现。据此可知( )
A.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历史沿革性
B.周朝的制度在唐朝得以恢复
C.官僚政治在周朝已经基本形成
D.唐代统治阶层推崇以礼治国
8.下图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欧之间经济文化往来密切
B.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D.藩属关系助力朝贡贸易的发展
9.宋代庄绰在《鸡肋编》中记载:“闽中里巷之民,虽贫窭无储,亦教子弟读书,曰:‘吾家虽贫,然儿能读书,他日登科,可免为卒伍之贱’。”这一现象主要基于( )
A.程朱理学的影响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书院教育的发展 D.国家政策的导向
10.《辽史·圣宗纪》记载,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年)“诏诸州置义仓,又诏州县建孔子庙”;《金史·熙宗纪》亦载,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颁新官制,始定官名,皆循汉制”,同时“命侍臣以《论语》《孟子》《孝经》授太子,诏境内诸州设学养士,取士以儒家经义为首要标准”。这可以用来说明,辽宋夏金时期( )
A.少数民族正统性得到了认同
B.民族交融改变了政权对立局面
C.社会发展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D.北方少数民族摒弃了传统陋习
11.宋代史料记载,东京、临安等大城市周边,普遍存在“晨载米谷、薪炭、果蔬入市,暮携布帛、农具、食盐归村”的农户;甚至有农民“受雇于城市酒楼、邸店,白日务工,夜归农舍”。同时,城市手工业者会“将纺车、织机设于城郊村落,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织布,再运至城中售卖”。这反映出,宋代( )
A.农村成为城市的物资供应基地
B.城乡生产与消费实现了双向互动
C.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自由流动
D.政府重视城乡间商品贸易的发展
12.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该画作蕴含的时代理念是( )
A.天人相应 B.文人意趣 C.知行合一 D.格物致知
13.据《明实录·穆宗实录》记载: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册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在沿边开设十一处互市。到了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后,清廷将漠北蒙古编为4盟86旗,设札萨克管理旗务,同时要求蒙古贵族定期进京朝觐。明清两朝上述举措的共同意图是( )
A.推动蒙古族封建化进程 B.稳定北部边疆的秩序
C.强化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D.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
14.下表所示为明清时期苏州府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县名 吴江 长洲 昆山 常熟 吴县 合计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县名 吴江 震泽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 常熟 昭文 吴县 合计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A.江南地区人口大增 B.南方商贸远超北方
C.苏州成为经济中心 D.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15.王夫之在《黄书》中论证了华夏族群的天命,同时又给出了尊崇黄帝的理由。他认为,华夏族群居住的中区之所以定义为中国,因为这是轩辕黄帝所统治、大禹所区划出的九州之地。在此区域中,黄帝建大功、立大德,成为炎黄子孙之祖;必须坚决拒斥异类(夷狄),扶植中夏人才,这才是治道的内涵。该主张反映出( )
A.汉族士人在政权更迭中的文化忧思
B.知识分子对儒学传统内涵的坚守
C.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极力反对
D.保守思想禁锢了沿海的对外开放
16.雍正元年,谕曰:“朕惟移风易俗,莫善于乡约。但近闻有司视为具文,约正副多系市井无赖,甚或借端科派,骚扰乡闾。其令各省督抚严行察核,必择老成公正、素为乡闾所敬信者充任,仍不时查访,有失职者,即行更换。”这反映出( )
A.基层教化成为核心政务 B.乡约已失去教化功能
C.地方督抚出现离心倾向 D.清政府重视基层治理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期,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后,朝廷逐步推进建设。行政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下辖县、乡、里,派遣官吏治理,将中原郡县制推广至西北边疆;军事上,驻军屯守,修建长城烽燧体系,“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同时迁徙内地军民至河西,“募民徙塞下”,实行“兵农合一”的屯田制度;经济上,依托河西走廊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地理优势,修整道路、设置驿站、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中原的丝绸、铁器、农耕技术经此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良种马等沿此东来;文化上,朝廷在河西兴办学校,推广儒学,同时尊重当地游牧民族习俗。东汉时期,继续经营河西,虽偶因战乱有所波动,但基本维持了稳定发展的格局。
——摘编自陈琳国、陈群《中华民族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河西走廊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河西走廊建设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婚姻必由于谱系”的门第婚仍占主导,但科举制的兴起逐渐打破这一格局。中晚唐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观念初现,不少官僚士大夫与平民出身的科举及第者联姻。《唐律疏议》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允许夫妻双方因感情破裂自愿离婚;且女性再嫁不受舆论苛责,公主再嫁、三嫁者亦不乏其人。政府对婚姻的管控侧重户籍登记与赋税关联,对婚姻伦理的干预相对宽松。
——摘编自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材料二 宋代“婚姻不问阀阅”成为主流,士大夫阶层更看重科举出身与财力,“榜下捉婿”之风盛行。但随着程朱理学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念逐渐渗透社会,女性再嫁虽未被法律禁止,但舆论压力显著增大,再嫁比例远低于唐代。《宋刑统》细化了婚姻成立的程序,规定“婚书”为法定要件,禁止“同姓为婚”“有服亲属为婚”;同时明确女性嫁妆为“妻产”,离婚时可携产改嫁,财产权较唐代有所保障。政府通过乡约、族规辅助管控婚姻伦理,形成“官—族—家”的多层监管体系。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婚姻制度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至宋婚姻制度变化的历史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封府城厢内外,机户鳞次栉比,尤以西门外为盛,所出棉布质细色匀,号“汴布”,行销本省及直隶南部;南阳府民间多以养蚕为业,丝织作坊十室而三,所产“南绸”轻软耐用,万历间入贡宫廷;彰德府棉花种植遍于郊野,农闲时妇孺皆事纺纱,富商设局收布,转贩山东、山西。乾隆朝,各地织机“昔用木轴,今多改铁轴,效率倍之”,部分作坊“雇募工匠数十人,按日计酬”。
——摘自《河南通志》等
材料二 河南产棉虽广,然优质花多仰给湖广,每至秋冬,商贩载棉入豫,价昂则织户艰于周转;开封布庄数十家,皆领秦晋商人资本,布成后即运西北,本地仅留粗布供民用。康熙年间税吏勒索织户,机一张岁纳钱五缗,小户多因此停业,至乾隆时屡有织户联名呈请减免,终未获准。
——摘自《续文献通考·实业考》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河南纺织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先秦至明清的思想发展划分为七个时代:
一、春秋末期至战国:“百家竞逐、多元绽放”的思想裂变时代;
二、秦代:“以法为教,思想统一”的思想专制时代;
三、西汉中期以后:“尊崇儒术、伦理定型”的思想整合时代;
四、魏晋南北朝:“儒学式微、三教并立”的思想多元互动时代;
五、隋唐:“三教融合、官方调和”的思想共生时代;
六、宋明:“理学主导、伦理内化”的儒学再度整合时代;
七、明末清初:“理学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启蒙萌芽时代。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上)》
围绕“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这一主题,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B B D A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A A D
17.(1)特点:行政制度中原化;军事与屯田结合;依托丝绸之路发展经济;文化政策兼容并包;长期持续治理。
(2)意义:加强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巩固边防;推动丝绸之路繁荣;促进文化融合;加速民族交融与边疆开发。
18.(1)差异:在择偶标准上,唐朝门第婚逐渐松动,科举与门第并存;宋朝更看重科举与财力。在女性婚姻权利与地位上,唐朝相对宽松,离婚与再嫁自由度较高;宋朝自由度受限,贞节约束强化,但财产权有保障。在法律与婚姻程序上,唐朝法律允许夫妻“和离”,对婚姻程序规定较简略;宋代法律明确了婚姻要件、程序和婚姻对象的限定。在婚姻管控体系上,唐代政府侧重户籍登记与赋税关联,对婚姻伦理干预相对宽松;宋代形成“官—族—家”多层监管体系,通过乡约、族规辅助管控婚姻伦理。
(2)影响:强化了科举制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稳定婚姻关系,推动了儒家伦理的社会化普及;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女性权利;但社会思想逐渐趋向保守,压缩了女性的婚姻选择空间,为后世女性地位的固化埋下伏笔。
19.(1)特点:地域分布广泛且形成专业分工;生产规模与专业化程度提升;产品质量优良且具有品牌影响力;产品流通范围较广;技术有所改进且出现新生产关系。
(2)有利因素:充足的原料与扎实的生产基础;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关系的革新与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的稳定。
不利因素:原料质量不足与成本压力;资本与市场受制于外地势力;政府的赋税盘剥;中小织户资金薄弱,抗风险能力差。
20.示例
见解:我赞成第三个时代的说法。西汉中期董仲舒改造儒学后,儒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且其蕴含的伦理规范逐渐渗透社会,完成思想整合与伦理定型。
阐释: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核心,融合阴阳家、法家与道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尊崇儒术”等主张,契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求。汉武帝采纳其建议,以儒学经典为教育内容,将儒学与选官制度结合,使儒学从民间思想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处于“正统”地位。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这种伦理规范通过太学教育、地方教化、家族家训等渠道渗透至社会基层,民间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逐渐固化,察举制也使“孝”成为个人仕途的敲门砖;官场以“忠”为政治伦理强化了君权至上,为中央集权提供思想支撑。“尊崇儒术”并非简单排斥其他思想,而是将这些思想融入儒学体系,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模式,既避免了法家的严苛,又弥补了先秦儒学的政治实践的不足。这种整合后的儒学伦理,成为两汉及后世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准则,即便王朝更迭,“三纲五常”等伦理框架仍长期延续。
总之,西汉中期以后儒学的政治独尊与伦理渗透,实现了先秦以来思想的系统性整合,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格局。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