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0 20:2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宽hòu(  )  仁cí(  ) 周济(  ) 不辍(  )
2、用成语____________可以代替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再补写一位优秀的女性代表的示例
4.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小文:作为一个会意字,“妇”的甲骨文字体是一个跪坐在地上的女人手持扫帚,据此可以推测“妇”的本义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承担家务劳动、主持家庭内务的心理期待。
小语:我发现,“女”字旁的汉字有些与其生理职能有关,如“娩”“娠”;有些与其容貌品性有关,如“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一些与负面评价有关,
如“奸”“(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这些字的形成和使用背景与古代社会的性别观念有关。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和解读汉字。比如,我们可以把“妇”字看作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1)班以“看见‘她力量’”为主题开展专题学习活动。班级召开模拟辩论会,班委会准备邀请语文老师王铮担任评委。班长拟写了一份邀请函,里面存在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他解决。
5.邀请函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6.邀请函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7.邀请函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修改。
8.“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文中将“常”字删去怎么样?
(2)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
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9.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梳理内容。
10、课文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阅读下面的语句,结合加点部分品析其表达效果。(6分)
(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2)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1、夹叙夹议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分析议论性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1)母亲是个好劳动。
(2)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与非遗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开辟了全新路径。以敦煌莫高窟为例,通过AI算法对藻井纹样进行数字化重构,不仅精准还原了千年壁画的色彩与构图规律,还生成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设计模板,极大提升了衍生品开发效率。在记录与传播层面,3D扫描技术可完整保存苏州缂丝“通经断纬”技法的纹理细节,结合AR技术动态还原古法造纸流程,使观众在虚拟互动中直观感受技艺精髓。
AI的赋能作用更体现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例如,中国电信推出的“AI文博讲解系统”,依托5G与云计算能力,为云南澄江化石地博物馆的游客提供多语种智能讲解,日均服务超1200人次,使文物信息传递突破语言与时空限制。此外,AI辅助的智能设计工具降低了非遗创作门槛,用户仅需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融合传统元素的数字作品,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文化传播。
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激活了非遗的文化价值。机器学习解析苗绣针法规律后,可辅助绣娘设计复杂图案,而匠人仍主导核心创作,形成“人机协作”的新模式。此类实践表明,AI并非取代人文内核,而是通过工具性赋能,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创新”。
(整合自《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有删改)
材料二:
2023年启动的“黎锦数字基因库”项目,标志着传统手工艺进入分子级保护时代。项目组使用8000万像素超高清扫描仪,对明代黎锦龙被进行分层拍摄,仅1平方厘米区域就采集到2786根经纬线的交错数据。这些信息经神经网络处理后,不仅还原了失传的“绞缬染”技法,更揭示出“甘工鸟纹”与热带季风迁徙路线的关联性。数据库中的“纹样语义网络”已收录43个核心图腾的1209种历史变体,机器学习模型能自动识别清代中期出现的“汉黎融合纹”,准确率达92.7%。
在技艺传承维度,“智能传承人”系统带来革命性突破。62岁的国家级传承人符金女佩戴柔性传感器织锦时,系统将其32年经验具象化为可量化的数据:纬线拉力始终保持在3.2-3.5牛之间,挑花针与经线夹角精确至71度。这些数据经知识图谱转化,形成包含207个关键节点的教学体系。年轻学徒通过AR眼镜学习时,虚拟指导线可实时纠正经线偏移,智能纺锤则通过触觉反馈模拟不同纱线的阻力差异。项目组跟踪发现,使用该系统的新学徒达到熟练工水平的时间从5年缩短至18个月。但技术的局限性同样显著:当试图数字化“人棉合一”的至高境界时,系统无法量化老艺人“凭手感知晓何时该停织让布料呼吸”的玄妙经验。“就像用温度计测量爱情”,项目首席科学家如此比喻。
(摘编自《海南黎锦技艺的数字重生案例报告》,2025年,有删改)
材料三: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非遗保护正经历从“抢救性记录”向“创造性转化”的转型。以海南黎族船型屋为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不仅捕捉了建筑外观的0.1毫米级细节,更通过力学模拟系统推演出茅草屋顶的承重极限参数,为传统营造技艺的科学化传承提供数据支撑。AI声纹复原技术则让濒临失传的儋州调声重现生机:算法通过分析1950年代老唱片中的片段,补全了12首仅存残谱的民歌,其生成的虚拟歌者能模仿不同年龄层传承人的音色差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更为深远,海南黄花梨雕刻师如今可为每件作品生成唯一数字指纹,买家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木材来源、雕刻工时等全流程信息,2024年相关纠纷案件同比下降67%。
然而,技术的狂欢背后潜藏着文化解构的风险。当瑶族盘王节的祭祀舞蹈被拆解为207个骨骼点数据,在元宇宙中供游客随意组合扮演时,长老担忧“年轻人以为对着屏幕鞠躬就能获得祖先庇佑”。某AI写作平台推出的“非遗故事生成器”日均产出3000篇所谓“黎族创世神话”,其中将鹿回头传说与漫威宇宙强行嫁接的作品竟获百万点击量。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的文化霸权:短视频平台对英歌舞的推送逻辑永远倾向“最刺激的30秒”——高难度的空中转槌、夸张的面部特写,导致完整仪式流程的播放完成率不足5%。技术赋能让非遗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在消解其作为“活态文化”的核心价值。正如五指山黎族歌圩传承人所说:“机器能记录我唱的每个音,但读不懂我望向群山时的眼神。”
(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悖论与突围》,2024年,有删改)
1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南澄江化石地博物馆的“AI文博讲解系统”依托5G与云计算,日均服务超1200人次,体现了技术对文化传播效率的提升。
B. 机器学习解析苗绣针法规律后辅助绣娘设计图案形成的“人机协作”模式,推动了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创新”的转变。
C. “智能传承人”系统通过传感器量化黎锦传承人符金女的经验数据,将新学徒的学习时间从5年缩短至18个月,说明使用AI技术可以助力技艺的传承。
D. 尽管技术在非遗保护中取得诸多成果,但像老艺人“凭手感知晓何时该停织让布料呼吸”这类经验难以被技术量化,这说明人文因素在非遗中不可或缺。
14.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三强调的技术赋能非遗带来的文化解构风险的一项是( )
A. 某AI绘画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京剧脸谱”关键词,生成了融合动漫风格的脸谱图片。
B. 利用VR技术,游客可身临其境地感受故宫建筑的宏伟,领略古代皇家宫殿的魅力。
C. 某线教育平台推出剪纸课程,通过视频演示和步骤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剪纸技艺。
D. 某苏州评弹演员利用AI将《白蛇传》选段改编为“法海带货雷峰塔”,获10万元打赏。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AR动态还原,实现了对敦煌藻井纹样、苏州缂丝技法的精准保护与传播,表明AI技术可以替代部分传统匠人的手工创作。
B. 黎锦数字基因库借助超高清扫描和神经网络处理技术,揭示了图腾与自然现象的关联,表明AI能够辅助完成非遗的文化内涵挖掘工作。
C. AI辅助的智能设计工具通过生成融合传统元素的数字作品,受到年轻群体的欢迎,但这种过度依赖算法的行为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简化。
D. 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不可篡改的数字化信任体系在非遗保护中有广泛应用,例如为海南黄花梨雕刻生成数字指纹,解决了相关版权纠纷问题。
16. 作为科技论文,以上材料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7.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我们应持怎样的科学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指尖的温柔
我十六岁时,就跟母亲一起下地耘稻了。所谓耘稻,就是等稻秧插入水田半月后,拔拔杂草,松松泥土,有时扶扶歪斜的稻秧。耘稻不需要挑担的力气,但需要眼明心细。炎炎烈日下,青青稻田中,我站在母亲身边,母亲向前一步,我也向前一步,母亲弯腰,我也弯腰。有时弯腰还不够,需要低头,将头低到与稻秧齐平,这样才能看清稻秧中间有没有稗草,还要看看稻秧的根茎处有没有潭儿,有的话要填些烂泥。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稻秧茁壮 成长,将来长出饱满的谷粒,我们就能吃到白米饭,所以耘稻的活儿在母亲眼里是那么美好。
我那时还不能一下子辨别出稗草,母亲告诉我:稻秧,摸上去是毛糙的,不光滑的,有极小的倒刺,而稗草,摸上去是光滑的。我后来终于能辨别了——不仅要听母亲讲,还得用眼睛去看,用手指去摸。耘稻还有个任务,就是要给稻秧透透气,具体做法是:在稻根的四周,用指尖儿贴地揉一揉。我并拢四根手指,竖着插进稻根的旁边,估计有一两寸深,围绕着稻秧,让手指兜了一圈。母亲见状,立马喊停:“不是这样的呀!你要弄死秧了。”母亲开始示范:她伸出四根手指头,指尖儿微微张开,稍稍弯曲,慢慢扣向稻秧四周的泥土,按照顺时针方向,轻轻地转了一圈,然后回转了一圈。母亲说:“手指头插进地里要浅,转一圈要轻。你懂了吗?”
我有些惊讶,稻秧也需要温柔以待吗?母亲说:“当然了,稻秧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生出根须来,你这么一折腾,根须断了,稻秧就伤了元气。”稻秧也会伤元气,像人一样。母亲的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那个时候,每天都吃落苏,中午吃腌制晒成菜干的咸落苏,晚上不是吃炒落苏、蒸落苏,就是吃捏落苏。母亲怕我们有情绪,饭吃得少,缺力气,就想了许多办法——落苏混鱼烧,落苏与韭菜、毛豆一块烧。
有一天傍晚,母亲让我一起去菜园里摘落苏。到了种落苏的那畦田垄,她放下杭州篮,掰开铺展如荷叶的落苏叶子,我看见了许多的落苏。一种是青蓝色,一种是青紫色,都有着晶亮的光泽。母亲看了看落苏,脸上是感恩的神情。她顿了顿,伸出左手捏住一个落苏,慢慢抬起,我以为她顺势就把落苏拽下来,但母亲没有拽,而是右手握着一把剪刀,在枝上轻轻一剪,只听得“扑哧”一声,一个落苏就跌落在母亲手中。
摘落苏用剪刀,我感觉母亲是小题大做了。母亲却说:“这样摘好,一来尽可能不惊动落苏,二来尽可能不伤害落苏。这样落苏长起来就快,每次想吃时都有。”
秋日,天气多了分宁静,待在家的日子也多了起来。母亲杀了一只老母鸡,熬了半天,鸡肉软烂,鸡汤金灿灿的。母亲让我去菜园拔些鸡毛菜,放到鸡汤里。临走时,母亲特地交代别把鸡毛菜的根给拔断了。
我把鸡毛菜带回家,母亲开始拣菜、洗菜,一看有一半的鸡毛菜都是断了根的,便问我如何拔的。我说,用手一把一把拔的。母亲检讨自己,说没有叮嘱我要像拔秧一样。
后来一次又需要鸡毛菜,母亲让我和她一起去菜园。只见母亲蹲下身子,伸手在鸡毛菜上轻轻拂过,就像是抚摸孩子的头顶,亲切,温柔,然后伸出大拇指、食指、中指,指尖儿并在一起,往鸡毛菜的根部扣去。母亲告诉我,先捏牢菜根,稍微用点力气,往上提一提,再等一等,然后再次提起,鸡毛菜就拔出来了。我发现,母亲手里的鸡毛菜确实乖巧、听话,没有一棵断根的。母亲说:“三个指头往上提一提,是松土,也是告诉鸡毛菜,它要出地了,鸡毛菜就知道你的意思了,就会配合你,让你拔了。”
人与农作物之间,可以做到如此亲密,我算是亲见了,也得了些采摘方面的经验。后来我采豇豆、扁豆、刀豆、秋葵,摘丝瓜、黄瓜、南瓜,需要用手的时候,我都学着母亲的样儿,要么用剪刀,要么用指尖儿,绝不胡乱一把抓。我深信,我们家的蔬菜一直长得鲜亮、饱满,总也吃不完,母亲的温柔以待,是最重要的原因。
梳理文中所写的主要事件以及“我”的心理,完成下表。
事件 “我”的心理
母亲轻柔地耘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用剪刀轻轻剪下枝上的落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服
19.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她并拢四根手指,竖着插进稻根的旁边,估计有一两寸深,围绕着稻秧,把手指转了一圈。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雯在分享阅读体验时说:“这篇文章所记叙的事件都差不多,母亲教给‘我’的也都是如何采摘蔬菜等知识,‘我’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能从母亲身上学到什么。
22.创意写作小组决定从不同角度对本文进行点评,请你任选其中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不少于100字)
开头一:母亲的温柔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开头二:敬畏田野是农民与生俱来的情怀。
答案
1、厚 慈 jì chuò 2.任劳任怨 3.示例一:她是把青春融入共和国扶贫征程的黄文秀,以热血铸就时代的芳华 示例二:她是实验室里提炼青蒿素的屠呦呦,让古老药香成为生命的破晓之光 4.(1)从事劳作的女性 (2)示例:妍(姣、娟、嫣等) (3)示例:妖(婪、妒等) (4)女性有推倒大山的力量(意近即可) 5.在“重要”的后面添加“的作用”。
6.要求您必须参加 诚盼您能拨冗参加(或:期待您的参加) 7.在正文下一行添加署名:七年级(1)班班委会。8.(1)意思变了,不能说明母亲经常都是这样的。
(2)不行。虽都有静默之意,但“默默”不及“悄悄”好,“悄悄”突出当时的行动是不想让母亲知道的,故“悄悄”更为传神。
(3)不行。因为“或”在这里表示两件事之中选做一件,换成“并”之后就不合情理了。
9.(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2)15(3)13 (4)勤劳 (5)14 (6)15 (7)16 (8)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 (9)怀念 10.(1)将“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与“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进行对比,平静道出,体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
(2)运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突出母亲的不平凡,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11.(1)“母亲是个好劳动”这一句议论,展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该句领起整个段落及其后几段对母亲是个劳动能手相关事件的叙述。
(2)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的记叙,总结“我”感谢母亲的原因。这个议论性语句的作用是收束之前的记叙内容,升华主题和情感。
1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13. B
14. D
15. D
16. ①严谨性(准确性)。列出具体的数据,直接引用传承人的语言,体现了语言的严谨,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
②逻辑性。通过揭示“AI提升文创开发效率”与“缩短学徒周期”的因果关系,分析“短视频推送逻辑”导致“仪式播放完成率不足5%”的逻辑关系等,展示了技术赋能的实施路径,逻辑层次清晰。
③专业性。较多提及专业术语如“区块链”“神经网络”“元宇宙”“算法霸权”等,体现文本的学术性与规范性。
17. ①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有巨大潜力,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其工具性赋能价值,积极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创新”转化。
②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无法完全取代人文内核,我们要警惕技术带来的文化解构风险,避免非遗核心价值被消解。
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持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实现技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平衡发展,努力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非遗保护与传承。
18.①惊讶 ②认为母亲小题大做 ③母亲温柔地拔鸡毛菜
19.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插”“转”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耘稻时动作的轻柔、熟练,体现了母亲对农作物的珍视及对土地的敬畏。
20、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前面叙述了母亲对待稻秧、落苏、鸡毛菜等农作物温柔细致的种种事例后,作者在此直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点明主旨,指出温柔以待对农作物生长的意义,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1、①母亲将稻秧当作人一样呵护,让“我”懂得了要善待一切生命;②母亲看到长势良好的落苏,表现出感恩的神情,让“我”懂得了要感激自然的馈赠;③母亲勤劳能干,在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让“我”得到了采摘方面的经验;④母亲的言行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要把这种善意传承下去。
22.示例一:母亲的温柔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手指插进地里要浅,转圈时要轻”,温柔的叮咛背后是母亲将稻秧当作人一样呵护的善心;“脸上是感恩的神情”,温柔的表情是母亲对自然馈赠的感激;“伸手在鸡毛菜上轻轻拂过”,温柔的动作是母亲与蔬菜进行无言交流的善举。母亲温柔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改变着“我”。善意就在这温柔的言行之中代代相承。
示例二:敬畏田野是农民与生俱来的情怀。作者通过描绘母亲与田野的亲密接触,展现了她对农作物的爱护。母亲在耘稻时对稻秧的细心呵护,采摘落苏、鸡毛菜时的轻柔手法,都体现出她对田野的尊重。她不仅是在耕种农作物,更是在与田野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种对田野的敬畏,是农民们与生俱来的情怀,也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这种情怀不仅令人感动,更让我们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使我们更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