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领航高中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领航高中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1 10:5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领航高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中国”一词在西周时期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及其周围地区。到战国后期,“中国”的范围向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往北接近阴山、燕山,在西面则延伸到陇山、四川盆地的西缘。这种变化反映( )
A.华夏认同奠定了统一基础 B.经济发展加剧了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解放 D.各国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
2.春秋战国时期,仅有零星文献记载了集中于吴、越、楚地和北方燕齐一带的水战。秦汉时期,涉及闽越、南越、西南夷等地区的水战记述逐渐增多。至东汉末年,江淮流域的水战记述大量出现,如规模空前的赤壁之战。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人口南迁带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B.江淮地区民族交融趋势的增强
C.长江天险的防御作用日益减弱
D.南方地区日益受到统治者重视
3.北魏孝文帝注重通过“乡饮酒礼”的仪式让长者、贤者来教化乡里。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下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可下诸州,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反映了北魏时期( )
A.儒学为鲜卑贵族普遍认可 B.三长制强化地方基层治理
C.重农和尊儒思想得到推崇 D.习俗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4.《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皆规定鼓励亲邻、路人共同遏制和打击犯罪,对不协助者予以制裁。如“道路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这可以说明唐宋时期( )
A.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依据 B.秉持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C.重视发挥乡约的教化作用 D.法律渗透道德礼义标准
5.北宋时期,纸币交子仅在四川流通。至南宋孝宗时期,开始由户部发行纸币会子。此后,南宋朝廷设广行堆垛本钱(即纸币发行的准备基金),并用金银回收发行过多的会子,限制增印。南宋政府此举旨在( )
A.推动商业活动突破传统限制 B.保持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
C.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 D.加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6.下表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某年的日记。由日记内容可知,当时( )
正月二十二日(3月12日) (听闻)上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内阁奉上谕,京师自(去年)五月以来,拳匪倡乱,开衅友邦,现经奕劻、李鸿章与各国使臣在京议和【略】钦此。 六月初七日【7月22日】 朝廷借从和议,而恰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 十一月十七日【12月27日】 《申报》:皇太后、皇上自西安启銮回京,每到一处,除一切供给外,一日索宫门费二千四百金……地方官借此大差,勒索民间膏骨,饱其宦囊。河南各官,莫不发财,百姓困苦,怨声载道。
A.农民起义激化基层社会矛盾 B.作者认可反清革命主张
C.清政府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 D.民族危机加重百姓负担
7.1923年,北京大学在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人群中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其中一题为“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为什么?”测验结果显示,有59%的人认为俄国是中国之友,只有13%的人认为美国是中国之友。理由如图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
(一)因其(俄国)为社会主义国家,以不侵略为原则; (二)因其为反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正好与之联合,抵制英美; (三)因其为被压迫民族,与中国情形相同。
A.民族危机下国人思想启蒙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增强
C.美国的虚假繁荣出现端倪 D.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深入人心
8.某时期,国民政府针对当时经济形势提出设想:“奋勇挽回东北华北,加力经营华中华南,发展增进台湾实业。”具体内容包括利用辽宁煤炭等资源“恢复东北重工业”;将华中华南“作为中华根本区域”;接收台湾后“迅速修复”等。这一设想旨在( )
A.与中共争夺西南大后方 B.促成国共两党的再次和谈
C.积蓄实力抗击日本侵略 D.促进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
9.如表所示为1953年与1957年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对比情况。据此可推知( )
工业品 1953年产量 1957年产量
原煤 7000万吨 13100万吨
原油 62万吨 146万吨
粗钢 177万吨 535万吨
发电量 92亿千瓦时 193亿千瓦时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助推工业化进程
B.三大改造促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C.国民经济恢复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D.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核心战略
10.197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欢迎大家都来讨论农业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并专门开辟“怎样加快农业发展?”专栏,欢迎读者发表意见、进行探讨并予以选登。此举意在( )
A.力求集思广益,发展乡镇企业
B.集中群众意见,推进国企改革
C.促进思想解放,交流改革经验
D.引发群众共鸣,带动乡村振兴
11.某学者在论文中集中论述了埃及的“动用大量数量劳工建造金字塔”“国王是神的继承者”“埃及是治水社会”“国王的敕令就是法律”“国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等内容。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表达当时的古埃及( )
A.已形成了专制主义统一王国
B.继承了西亚地区君主专制制度
C.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础
D.已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
12.14世纪的欧洲音乐的发展“与其日益取得慷慨的赞助这一事实是分不开的”。“音乐的中心是富庶的市镇……新艺术的音乐家们所谱写的情歌、民谣和别的歌曲表现了丰富的世俗艺术”。由此可知,当时欧洲音乐的发展( )
A.孕育了人文主义的传统 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C.昭示了城市经济的勃兴 D.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13.“随着在贸易航线、货币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变革,一个新兴的商业阶级或者资产阶级产生了。每个阶级,不论是封建主阶级或者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反对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材料意涵与以下《共产党宣言》节选匹配的是( )
A.“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B.“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C.“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
D.“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4.下图所示为1832年英国议会一次听证会上的证言。这可以佐证当时的英国( )
17岁英国男孩约瑟夫·赫伯格姆……在7岁时开始从事精梳毛纺工作;每天早上5点钟便开始在工厂工作,直到晚上8点,其间仅有30分钟午餐时间,其他饮食只能在站着工作时进行。工厂里有三个工头,一个负责润滑机器,还有一个负责鞭打工人。后者拿着鞭子,在工厂里不停地来回上下走动。
A.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 B.手工工场工人生存境遇恶化
C.社会的弊端迫切需要改革 D.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的缺失
15.下图为苏联漫画家库克雷尼克塞绘制的作品,图中人物麦克阿瑟为战后盟国日本占领军最高长官。由此可知,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战略意图是( )
A.扶植日本以建立东亚战略优势
B.支持战后日本重建和经济发展
C.维护日益分化的资本主义阵营
D.推行民主改革消除法西斯残余
16.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两任总统里根和乔治·布什推行减少对产业部门管制、合理化改造公司体系、引领启动的计算机革命以及上下调整利率持续对经济加以干预等政策。美国政府这一系列政策旨在( )
A.缓解通胀与经济停滞的影响 B.对抗苏联的政治军事威胁
C.维持美元固定汇率制的稳定 D.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主意于误国而误国者,残贼之小人也,不待诛也。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
卓吾(李贽之号)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末之何(则莫可奈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如朱夫子(朱熹)亦犹是矣。”
——摘编自李贽《焚书》
材料二 1908年,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高度认可王安石“革除弊政、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方面的改革。书中认为市易法、青苗法类似于“银行”,且王安石“生于八百年前,乃能知银行为国民经济最要之机关,其识固卓绝千古,”而保甲法则“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梁启超认为,“宋史成于元人之手,元人非有所好恶于其间也,徒以无识不能别择史料真伪耳,故欲辨《宋史》当先辨其所据之资料”。此外,梁启超不仅将王安石与中国古代的管仲、商鞅、诸葛亮相比,还将王安石与英国的克伦威尔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以不世出之杰,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洗脱)者”。
——据梁启超《王安石传》编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对王安石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评价产生的历史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能为人类作参考,以增加智慧,在于鉴戒的作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旦历史上安危治乱之见,烛照数计,自可产生免蹈前人覆辙的智慧。秦以苛法而亡,汉兴以后,济以宽大。唐以藩镇而衰,宋兴以后,集权中央,强干弱枝。失败的教训,只能从历史上获得。同时历史能使人类真正了解现在,而为其将来提出战略性的指导。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问题丛生。世人纷纷回到历史上去,有人想寻找到解决当代问题的资料,有人再梦想着,期以找回失去的自信与人性,有人希望得到理想,有人仅图觅得慰藉。大凡想对于当代的困惑找答案,对于将来的发展找方向,非乞灵于历史不可。昧于历史,将陷于浑浑噩噩的状态。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自拟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不得重复表述材料中相关史实)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托勒密的“世界地图”所描绘的是极其狭小而不精确的部分欧亚地区。8世纪,随着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庞大的欧亚大陆商圈形成,“世界地图”开始在伊斯兰世界复苏。蒙古帝国时代,指南针传到了地中海,使海上航行法得到了普及,基于地球球体学说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也随之复活。
直到15世纪90年代到16世纪20年代,人们对“海上航线”进行开拓之后,世界史的舞台才飞跃性地扩大。17世纪后印刷发行的地图与海图,其制作基于墨卡托绘图法。当时,将世界“连接”起来的是荷兰。“海上航线”将美洲产出的廉价白银运往欧洲和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由于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导致美洲人口骤减,美洲大陆出现了黑人奴隶、欧洲移民以及混血人种,19世纪之后涌入美利坚合众国的黑人奴隶和移民,构成了人种与民族混合的现代社会雏形;18世纪加勒比海的砂糖生产诞生了资本主义;大西洋兴盛的三角贸易促使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为了实现全球化的自由贸易而向全世界提供基于系统测量的廉价标准化海图的英国,以及为了从广阔的太平洋向亚洲进发,通过GPS、气象卫星以及天气预报使世界地图走向共享的美国,都在不同的时代引领过世界地图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绘制一张图表分阶段叙述世界地图的发展历程。(要求:至少提炼三个阶段,图表内容应包括具体时段、地图发展阶段和简要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地图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借口入侵台湾,中国海疆出现了重大危机,史称“牡丹社事件”。1874年底,清政府与日本缔约后,日本撤兵。以下为部分相关原始文献的整理:
材料一 军机大臣密寄:
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前江西巡抚沈(葆桢)……
台湾……台地与厦门、福州相距皆仅数百里,自不得不以全力筹备。
上海……(周)日本购买轮船载军装粮饷,法国及日本兵船均已抵厦(门)。日本兵共八营俱在台湾东海旁起岸……(牡丹社)久隶中国版图,与台湾唇齿相依,各国既观已久,其日本久已共知,本顾近难保不意图侵占。……亟应迅筹办法使彼族无隙可乘,沈葆桢着授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以重事权。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均归节制,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将得与日本及各国按约辩论。
——摘编自《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二十四卷)
材料二 军机大臣密寄:
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前江西巡抚沈(葆桢)……
台湾……台地与厦门、福州相距皆仅数百里,自不得不以全力筹备。
上海……照会各国领事,其不候照覆即举兵入境……各情形亦次照会,今其公平曲直。并购买铁甲船水雷及各项军火器械,均照所议行。
——摘编自《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二十四卷)
材料三 请移驻巡抚折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奏为台地善后……臣等再四思维……移福建巡抚驻台……开煤、炼铁有第资民力者,有宜参用洋机者;就近蕃输,可以择地而兴利,其便十有二。夫以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况年来洋务日密,偏重于东南,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欲为国家谋久安,即为台民计,为闽省计,为沿海筹防计,有不得不出于此者。敢不据实上闻,以为刍荛之献!谨将全台善后情形及请移驻巡抚缘由,恭折由轮船到沪付驿六百里驰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遵行。谨奏。
——摘编自沈葆桢《请移驻巡抚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入侵台湾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当时清政府作出的应对措施。
(2)学者普遍认为,“牡丹社事件”改变了清朝统治阶层对台湾的战略态度,试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B
6.D
7.B
8.D
9.A
10.C
11.A
12.C
13.B
14.C
15.A
16.A
17.(1)评价:王安石无“误国之心”,却有“误国之罪”(或答:虽欲利国,却因执拗而误国);“君子误国”比“小人误国”更可怕(或答:君子自恃正统更能误国)。
解释:晚明时期,理学正统僵化,社会思潮活跃;李贽反对假道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或答:反对理学的“道德绝对主义”);君子执拗,自恃正统,因而道德君子的行为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破坏性更大,也更可能误国;李贽以批判精神和辩证史观看待王安石,实质是批判“道德至上”的虚伪,表达了他对晚明理学僵化和传统政治的深刻反思。
(2)评价:肯定其经济改革的超前性与现代性(或答:以市易法、青苗法类比近代银行体系);赞赏其社会治理的先进性(或答:以保甲法类比今世之警察者);为王安石的历史声誉辩护(或答:批判《宋史》对王安石的记载);将王安石置于中外杰出政治家谱系中(或答:将王安石与其他中国历史名臣和外国政治家并列)。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现实诉求(或答:为晚清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和改革变法提供历史依据和榜样);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借王安石遭遇抒发自身政治改革的理想与挫折;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大量传入中国。
18.示例一
论题:冷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从对抗到合作。
论述:冷战初期,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苏联则建立东欧集团,双方分别成立北约与华约,军备竞赛加剧,并在朝鲜半岛爆发局部战争。对抗带来的巨大安全威胁,使人类认识到单靠武力只能加深紧张,难以维护和平。正是由于这种深刻教训,20世纪70年代美苏开始尝试缓和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标志着双方在对抗之外寻求合作。这表明大国开始从冷战早期的对抗中汲取经验,探索通过谈判与制度化协商来管控矛盾。冷战的历史说明,因前人的教训,后人才能调整策略;因曾经的对抗,人类才更懂得合作的重要。
历史正如材料所说,可以为当代提供借鉴,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经验与教训——从科举到八股。
科举制度的设立,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和垄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与政治的公平性,为古代中国提供了相对合理的官员选拔途径。然而,随着科举制的延续,特别是八股文的盛行,选拔标准逐渐偏重形式,忽视了实际能力的考核。这一变革的教训表明,制度过于僵化、缺乏创新,最终会导致官员的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而影响国家的治理效率。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僵化加剧,尤其是八股文的推崇,使得官员选拔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产物。虽然这一制度确保了政治上的稳定,但却逐渐导致了人才的单一化与政治的腐败。正如历史所示,过度依赖死板的选拔标准,将不可避免地削弱国家的创新力与应变能力,陷入低效政治。20世纪初面对内外压力和社会变革,科举制度的废除反映了时代的深刻转折。伴随着当时的内忧外患,传统的选拔机制已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求。
历史表明,只有不断与时代变革对接的选拔制度,才能有效推动国家的现代化与长治久安。
19.(1)示例
时段 世界地图发展阶段 简要历史背景
公元2世纪(古希腊) 托勒密《世界地图》 以欧亚局部为范围,基于球体学说,但范围狭小、不精确
8世纪(阿拔斯王朝时期) 以伊斯兰世界地图形式复兴 以巴格达为中心,欧亚大陆商贸繁盛,交通畅通
13世纪(蒙古帝国时期) 指南针传入地中海,改进航海图 欧亚交流扩大,海上航行普及,世界认知范围拓展
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 世界地图飞跃性扩大 新航路开辟,美洲被发现,世界一体化开始
17世纪(荷兰兴起) 墨卡托绘图法和印刷海图普及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全球贸易体系逐渐形成
18—19世纪(英帝国时期) 标准化、系统化海图流行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下,英国主导全球化贸易
20世纪以来(美国崛起) 卫星定位、气象预报使全球共享现代地图 社会信息化的全球化时代中,美国凭借科技引领航海与空间探索
(2)重要意义:促进了人类对地理空间的科学认知,扩大了人类对世界了解的范围;推动了远洋航行和新航路开辟,直接开启了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美洲白银、三角贸易、工业革命等都与地图的进步密切相关;加强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奠定了近代民族融合的格局;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制图学、航海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进步;为近现代的全球化与当代的世界信息化提供基础条件,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20.(1)历史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列强侵华,中国边疆危机四伏;中体西用思想兴起,清政府警惕外来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兴起;洋务运动开展,中国开启国防近代化进程。(任答两点即可)
措施:任命钦差大臣,统一事权;整合东南沿海军事力量,强化台湾海域防御;采购先进武器装备;照会各国,寻求国际干预。(任答两点即可)
(2)论点:“牡丹社事件”改变了清朝统治阶层对台湾的战略态度。
论证:“牡丹社事件”后,清朝统治阶层开始加强对台湾的治理和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台湾的防务和基础设施。首先,派遣福建巡抚驻台,加强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和防务建设(考生若回答在台湾建省、强化对台湾管辖等也)。其次,沈葆桢提出了开煤、炼铁等措施,积极推进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和影响力(考生若回答在兴办洋务,促进台湾经济开发也)。再次,统治者对台湾的战略位置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重视和关注台湾的发展和安全(考生若回答重视台湾地理位置,关注台湾海防也)。
因此,“牡丹社事件”确实改变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战略态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