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0 20: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小说对拜金主义的批判意味,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作品中对人性美好与社会现实的思考。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体会莫泊桑简洁、生动又极具讽刺性的语言风格,提升语言感知与赏析能力。
思维能力:梳理小说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通过分析人物态度变化、情节设置等,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欣赏小说叙事的视角和技巧,如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作用、悬念设置、对比手法等,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感受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人生的天平
1. 视觉化设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醒目的天平。在一端贴上“金钱”的卡片,然后在另一端依次贴上“亲情”“诚信”“尊严”的卡片。
2. 引发思考:同学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重压逼你必须拿走天平一端的东西,你会如何选择?今天,我们将通过《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看看菲利普一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如何挪动他们人生的砝码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 字词夯实:快速讲解并强调关键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拮据:手头紧,缺钱花。(点出这是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底色)
②煞白:脸色极度苍白。(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极度恐惧)
③栈桥:码头的通道。(故事转折的关键地点)
④十拿九稳:非常有把握。(讽刺了菲利普夫妇希望的虚幻)
2. 情节梳理:学生快速默读,共同完成填空,把握故事脉络:
(憎恶/打发)于勒 ——(盼望 / 赞美)于勒 —— (躲避 / 诅咒)于勒
3. 线索把握:是什么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着这个故事发展?
引导明确:核心线索是“于勒的贫富变化”,而这直接导致了“家人态度的戏剧性转变”。
三、精读品析,对话文本
探究一:菲利普夫妇——为何成为“变色龙”?
任务:学生分组,划出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语句,并完成以下表格:
于勒的状况 对于勒的称呼 关键言行 人物心理
穷困浪子 坏蛋、流氓、无赖 厌恶、恐惧
发财的富翁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 盼望、崇拜
落魄的水手 这个家伙、那个讨饭的、贼 恐惧、厌恶、愤怒
深度追问:
1.从表格看,菲利普夫妇给你什么印象?
(预设:自私、虚伪、唯利是图、冷漠)
2. 转折追问:他们天生就是这样的“品德败坏的人”吗?让我们看看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3. 引导细读:
①经济状况:“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从来都不敢去,因为回请不起。——这是一种在贫困线上挣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生活。
②家庭压力:两个姐姐因为家里穷而嫁不出去。——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提升家庭声誉、解决女儿婚事的唯一希望。
③虚幻的梦想:他们对于勒归来的计划具体到要“买一所别墅”。——这与其说是梦想,不如说是一根虚幻的救命稻草。他们不是不怀疑于勒发财的真假,而是“不敢”怀疑,必须靠这个梦支撑自己。
教师小结:所以,菲利普夫妇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他们其实是活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规则里。在这个规则下,没钱,就难以维持体面,甚至难以生存。他们的变脸,背后更多的是小人物在现实重压下的无奈、恐惧与辛酸。
探究二:若瑟夫——为什么“我”的心在流泪?
1.聚焦心理: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42段
2.角色体验:
提问①:“我”在心里反复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时,是什么心情?
预设:同情、难过、无奈、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提问②:既然这么念及亲情,为什么“我”不当场认下叔叔,而只是多给了小费?
引导讨论:“我”敢相认吗?(父母绝不会同意)相认的后果是什么?(可能拖累全家,甚至毁掉姐姐的婚事)所以,“我”的沉默与小费,是一个纯真的孩子,痛苦地看清了亲情的重量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只能以小费传递一丝无言的悲悯和微弱的善意。
3.明确作用:
①良知的象征:代表了人性中未被金钱泯灭的善良与同情。
②儿童叙事视角:通过孩子纯净的视角,让成人世界的虚伪与冷酷显得更加真实和可悲。同时,也保留了唯一的温暖和希望,给残酷的现实增添一抹亮色。
探究三:于勒——是可恨的“败家子”还是可怜的“悲剧人物”?
1.前置任务:结合文章内容为于勒撰写一份“人生履历表”
2.分组辩论:
正方:于勒是一个自私的败家子。
反方:于勒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
3.引导细读:
①正方证据:年轻时挥霍家产、侵占遗产、开了张不知何时能兑现的“空头支票”。
②反方证据:写信表示要赔偿损失、打算回国同住、在船上自力更生卖牡蛎、可能因为混得不好而“没脸回家”。
教师小结:于勒的形象是复杂的。他年轻时确实有错,但后来他也渴望回头,并用劳动养活自己。他的悲剧在于:他最终也被那个“只看钱”的社会所改变,因为自己贫穷,就自觉地远离亲人,把自己也放逐了。他既是家庭的破坏者,也是社会的受害者。
四、辩证思考,升华主题
1. 核心讨论:在这场悲剧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引导思考:菲利普夫妇、于勒、若瑟夫,其实都是受害者)
2. 背景介入:教师简要介绍19世纪法国社会风气:人们极度崇拜金钱,小市民阶层拼命想往上爬,又害怕跌入底层。
3. 升华认知:莫泊桑的伟大不在于简单地“批判”某个人,而在于冷静地“呈现”一个被金钱扭曲了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亲情、良心都可以用钱来衡量。菲利普夫妇既是这种价值观的践行者,也是它的受害者。他们的选择背后,是底层小人物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奈与辛酸。
4. 天平回响:再次指向黑板上的天平。
教师总结:课始的天平问题,现在我们有了答案。在菲利普一家的世界里,“金钱”的砝码实在太重,重到把“亲情”和“尊严”高高翘起,变得轻飘飘的。这不仅是他们一家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莫泊桑让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藏在平凡生活之下的惊心动魄。那么今天的我们,应如何摆放自己人生的天平呢?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情境写作:假如于勒“衣锦还乡”
创设情境:旅行回来后的某一天,一位衣着光鲜、手提皮箱的绅士敲响了菲利普家的门——正是发财归来的于勒。
2.写作要求:
①运用细腻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刻画菲利普夫妇此刻的反应。
②注意与他们之前在船上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③尝试通过一些细节(如眼神、对话中的停顿等),暗示这种热情背后可能存在的尴尬与算计,保持原小说的讽刺味道。(字数在3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穷 → 富 → 穷
家人:恶 → 盼 → 躲
天平:金钱至上VS漠视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