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1 14:17:58

文档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秘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阶段测试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
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
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初,夏代最高统治者的名号是“后”,因此,夏启被称为“夏后启”。“后”最初的意思是生
育,亦有祖先的意思。夏代最初的统治者是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各个部
族的,俨然是一个大家长。这说明,夏朝
A.早期国家形态已成熟
B.已经形成完备的宗法制
C.仍具有氏族组织色彩
D.形成家国一体政治观念
2.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
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3.《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706年,楚国攻伐随国(西周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随
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然而,战国以后,楚与韩、赵、魏、燕、齐、秦并列七雄,同
称“冠带”(礼仪)之国。这说明
A.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D.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高一历史试题
第1页(共6页)
4.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墨子主张“凡国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
敢下比”。韩非子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三者都主张
A.建立中央集权
B.强调君主权威
C.注重以法治国
D.改善阶级关系
5.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评价秦始皇:“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
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
始皇
A.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
C.首创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D.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
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
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
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
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7.右图所示为一枚出土于广西象州的秦国半两铜钱,经鉴定该半两铜钱最可能铸造于战
国时期。该币重量为10.05克(按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的标准,半两铜钱的标准重量约
为7.89克)。当地出土的秦代半两铜钱,直径误差小于0.4厘米,厚度误差小于0.2厘米。
据此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战国流行私铸货币之风
B.秦朝铸币逐步走向规范
C.秦国直接管辖岭南地区
D.秦朝未能真正统一币制
8.汉代初期,以关中为主的直辖郡县由中央派遣的郡守、县令用汉朝的法律进行管理,而
关东那些诸侯王国在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权,诸侯王们在自己的封
国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说明当时
A.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
B.推行分封制稳定社会秩序
C.地方割据威胁了中央集权
D.郡国并行制适应统治需要
高一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阶段测试
高一历史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夏朝统治利用族群关系,仍具有氏族组织色彩,C项正确;早期国家形态成熟是在西周时期,
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家国一体政治观念是在西周时期形成的,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说
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说明国人可以影响军国大事的决策,但“取决
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C项;国人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说明宗
法制度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未遭到破坏,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楚国从自称“蛮夷”到被视为“冠带”之国,反映出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以及被其他诸侯国所认可,说明华
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增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在于体现楚国在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非讲述战国时期的
兼并战争情况,排除A项;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是在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经济
发展水平因地理环境、资源、政策等因素存在差异,并不一致,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墨子主张‘凡国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
韩非子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三者都主张强化君主权威,B项正确;孔子和墨子都没
有主张建立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注重以法治国,排除C项;孔子、墨子、韩非子都没有提出改善阶级
关系的主张,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事件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
状态,为后来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与材料柳翼谋的评价“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
二千数百年之起点”相吻合,A项正确;虽然长城的修筑是秦始皇时期的重要工程,但它更多是对边疆防御的加
强,排除B项;郡县制在秦始皇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行,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且这一制度只是“中央集权国
家”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不符合“历
史一大关键”的正面评价,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琅琊石刻强调“上农除末”以发展农业、“尊卑贵贱”以规范社会秩序、“合同父子”以和谐人伦,并结合顾炎
武所言“访民正俗之意”与三代圣王一致,表明秦朝注重整顿社会风俗,故选B项;材料虽提及等级秩序,但秦朝
废分封行郡县,本质上不同于西周基于宗法分封的等级制度,排除A项;秦朝以法家为治国思想,推行严刑峻法,
排除C项;“上农除末”体现重农抑商,但该政策始于战国商鞅变法时期,秦朝继承而非首创,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战国秦半两铜钱的实际重量不稳定,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铸币误差有所减小,可见秦朝铸币逐渐走向规
范,B项正确;材料仅强调战国秦半两钱与秦朝标准不同,不体现“私铸货币之风”,排除A项;秦朝灭六国后,在
岭南设置郡县进行管辖,排除C项;秦统一币值,以半两钱为标准,与“未能真正统一币制”不符合,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既有中央管辖的郡县,又有诸侯国,说明汉初实行郡县并行制度。
据材料可知,以关中为主的直辖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用汉朝法律管理,关东诸侯王国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且
能“从俗而治”,这适应了当时关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稳定汉初的统治秩序,D项正确;仅从材料中信息不
能得出实施郡县制是必然选择,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分封制的普遍推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且汉初分封制带来
了地方割据等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汉初郡县与分封并行的情况,而非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排
除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三家注”,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
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高一历史答案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