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题
(时间:40分钟 总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假如地震来了,( )做法是正确的。
A.高空跳窗逃生 B.乘坐电梯 C.躲在卫生间的墙角里
2.关于三棱镜,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光可以穿过三棱镜
B.三棱镜就是普通的三块玻璃
C.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出现红、绿、蓝三种颜色
3.我们在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时,“番茄酱的外溢”模拟的是( )。
A.地球内部的压力 B.地下熔融的岩浆 C.火山喷发
4.小科将筷子放入盛有水的碗中,看到筷子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因为( )。
A.光的折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水把筷子折断了
5.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的( )。
A.四分之三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6.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 B. C.
7.毛泽东曾经用“( )”的诗句勾画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
A.巫山夹青天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高峡出平湖
8.小科用酒精灯加热罐头盒内的土豆泥时,要使用酒精灯的( )进行加热。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9.光在没有碰到物体以前是以( )形式传播的。
A.曲线 B.直线 C.折线
10.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镜子 B.点燃的火把 C.湖面
11.用气枪射击池水中的鱼,为提高命中率,在射击时应瞄准( )。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上部
C.看到的鱼的下部
12.人眼在完全黑暗的世界中不能看到物体,但是我们可以借助( )来实现黑暗中看见物体的愿望。
A.温度计 B.夜视仪 C.放大镜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3.小亮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现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请列举出下列古诗中提到的光源: 、 、 、 。
水母总随虾,只为元无目;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篝火燎衣湿,坐使愁虑并。
14.太阳光通过 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15.科学家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 。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发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路线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 回地球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16.地壳运动除了会引起火山还会引起 ,都是比较重大的地质灾害。
17.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会在地表形成许多 和沟壑。雨水沿着地表流走的会形成 。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8.光可以穿过一本五厘米厚的书。( )
19.人类的活动只会对地表的形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会有消极的影响。( )
20.萤火虫发出的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21.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对我们只有弊,没有利。( )
22.现代潜艇望远镜在我国古代就早已发明。( )
23.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不会引起水灾和火灾。( )
24.世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光源。( )
25.风对地表的改变特点是:剧烈、迅速、巨大的,时间极短。( )
26.狂风暴雨会对地形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小雨和降雪对地形不会产生影响。( )
27.岩石被风化后就可以形成土壤。( )
四、连线题(共6分)
28.牵线搭桥,我厉害。
乾坤湾
风蚀蘑菇 地震
唐家山堰塞湖 火山
长白山天池 风的作用
弯曲的岩层(香港地质公园) 水的作用
叙尔特塞火山岛
五、简答题(共10分)
29.光可以穿过任何物体吗?举例说明。
简述沙漠和戈壁滩的形成。
六、实验题(共20分)
31.除了地表的力量,地球内部的力量也会改变地球的地形。为了探究火山的成因,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土豆泥、番茄酱进行实验(如下图)。
(1)在这个实验中,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用酒精灯加热模拟( )。
A.地球内部巨大能量 B.岩浆 C.地壳
(2)同学们进行的火山喷发实验属于(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观察实验 D.重复实验
(3)通过实验可知发生火山喷发时的巨大的能量来自( )。
A.地球外部 B.地球内部 C.地球撞击 D.都有可能
(4)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是由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是( )。
32.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明开始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小明为了验证自己对光的传播路线的猜想,在实验室中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把3张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和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相邻两张纸之间间隔10厘米,第一次用手电筒照射,使光进入小孔(如图1);第二次把第二张卡纸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照射(如图2)。
(1)在这个实验中,“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的目的是( )。
A.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方便观察实验现象
B.减少环境中其他光线的干扰
C.光在黑暗的环境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D.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
(2)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的实验现象有什么区别?
(3)通过这个实验,小明可以得出结论: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题(含答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A C A C A B B
题号 11 12
答案 C B
1.C
【详解】当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高压线。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不能跳窗逃生。地震时电路及易损坏,所以不能乘坐电梯,以免被困在电梯里。
2.A
【详解】 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或水棱镜时,光的前进方向会发生改变,把原来的白色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靛、紫等7种不同的颜色。A白光可以穿过三棱镜,说法正确;B说法错误,三棱镜是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等)做成的,有三条棱;C白光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这种说法错误。白光是复色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
3.C
【详解】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会从小洞向外溢出。“番茄酱的外溢”模拟的是火山喷发。所以答案为C。
4.A
【详解】物理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例如:用铅笔在灯光下写作业,会出现铅笔的影子,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吃饭时筷子放入盛水的碗中,看到筷子向上偏折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5.C
【详解】地球上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陆地面积所占格子数是3格,海洋面积所占格子数的7格,海洋的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倍多,所以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一。
6.A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风力侵蚀作用,通过风力的侵蚀,将一些大的石块、土块侵蚀成不同的形状,就形成了风力侵蚀地貌,如风蚀蘑菇、戈壁等,A是正确的选项;BC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
7.C
【详解】毛泽东在“江峡”轮上视察中堡岛的两张黑白照片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瞬间:一张是主席拿着一幅地图凝视舱外,另一幅是毛主席同王任重等查找中堡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此时在毛泽东的心中,一幅“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
8.A
【详解】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小科用酒精灯加热罐头盒内的土豆泥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9.B
【详解】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与光沿着直线传播有关。
10.B
【详解】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自己能够自动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镜子和湖面能反光,但是自己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点燃的火把属于光源。故选B。
11.C
【详解】由于光的折射,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要高。因此,射击时应瞄准看到的鱼的下部,才能提高命中率。
故选:C
12.B
【详解】A.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与观察物体无关,因此A选项错误。
B.夜视仪能将环境中不可见的红外线转化为可见图像,帮助人在黑暗中看到物体,因此B选项正确。
C.放大镜需要光线才能放大物体影像,在完全黑暗中无法使用,因此C选项错误。
故选B。
13. 水母 灯 萤火虫 篝火
【知识点】识别光源和非光源
【详解】通常我们把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水母总随虾,只为元无目;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篝火燎衣湿,坐使愁虑并。这首古诗词中,自身能发光的有:水母、灯、萤火虫、篝火。
14.三棱镜
【详解】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 激光反射器 反射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科学家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反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路线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球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16.地震
【详解】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因此地壳运动除了会引起火山还会引起地震。
17. 溪流 径流
【详解】侵蚀作用或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雨水沿着地表流走的会形成径流。
18.×
【详解】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光能穿过玻璃,因为玻璃是透明的,纸是半透明的,所以光能部分穿过一张纸;厚书是不透明的,所以不能穿过一本厚书。
19.×
【详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变化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疏通河道、植树造林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积极的影响;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等行为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消极的影响。故该句判断错误。
20.×
【详解】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萤火虫发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1.×
【详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利与蔽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引起海啸,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
22.×
【详解】现代潜艇潜望镜是在20世纪初发明的。1906年德国海军建成第一艘潜艇时,已使用了相当完善的光学潜望镜,由物镜、转像系统和目镜等组成。
23.×
【详解】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人员伤亡、大量财产损失,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
24.×
【详解】只有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25.×
【详解】地震、火山喷发、水的作用和风的作用一样,都会给地表样貌带来改变。但是地震、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风的作用、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所以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26.×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狂风暴雨会对地形产生较大的影响,小雨和降雪也对缓慢的影响地形。
27.√
【详解】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地球形成之初并没有土壤,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界中的岩石会出现破碎、疏松现象,最终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和土壤,这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岩石风化现象。
故题干说法正确。
28.
【详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风蚀蘑菇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乾坤湾是由于水的作用形成的;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和弯曲的岩层(香港地质公园)都是由于地震形成的。
29.光不可以穿过任何物体,光可以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例如一块玻璃、一张纸,光不可以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木头、石头。
【详解】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影子,当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不可以穿过任何物体,光可以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例如一块玻璃、一张纸,光不可以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木头、石头。
30.戈壁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戈壁是沙漠的前身,戈壁在风蚀作用进一步的侵蚀下就会演变成沙漠。
【详解】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31.(1) C B A
(2)B
(3)B
(4) C D B
【详解】(1)在该模拟实验中,土豆泥质地相对坚硬,如同地球表面的地壳,所以土豆泥模拟地壳,选C;番茄酱具有流动性和高温时会喷发的特点,类似地球内部的岩浆,选B;酒精灯加热提供热量,模拟地球内部蕴含的巨大能量,选A。
(2)同学们利用土豆泥、番茄酱等材料来模拟火山喷发的过程,属于模拟实验,因为它不是真实地对火山喷发现象进行直接观察,也不是对比不同条件下的情况,也不是多次重复同一个实验,而是模拟真实情境,选B。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是酒精灯的热量(模拟地球内部能量)促使“岩浆”(番茄酱)喷发出来,所以发生火山喷发时的巨大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选B。
(4)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所以①选C。
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由于流水长期侵蚀黄土形成的,所以②选D。
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所以③选B。
32.(1)ABD
(2)第一次实验在屏上能看光斑,第二次实验屏上看不见光斑。
(3)光沿直线传播
【解析】【小题1】A.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能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干扰,方便观察实验现象。A选项正确。
B.这样操作可以减少环境中其他光线的干扰。B选项正确。
C.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都能沿直线传播,不是只有在黑暗环境才沿直线传播。C错误。
D.控制实验条件,可以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D选项正确。
故选ABD。
【小题2】第一次实验,3张打孔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图1中小孔高度一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会通过小孔在最后的屏上形成能光斑。第二次实验,把第二张卡纸右移5厘米,3张卡纸的小孔不在同一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射发出的光不会到达屏上,不能看到光斑。
【小题3】由上题可知,小孔在同一直线,光通过小孔到达屏上,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