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3 15: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第1课时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归纳、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
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国家却是澳大利亚(图2.1)!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材料
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目 录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特别是古代,如下图所示:古文明发祥地多在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
优越的自然条件:
都位于北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热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过干的沙漠地区、过湿的雨林地区、高寒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能够容纳的人口数量少,发展缓慢。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结论: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也较好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自然条件很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并不高。
例如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朝圣节(火车节)的盛况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
例如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上极为富裕的国家之一。
东京夜景
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其采取开放的政策,该国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该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知识拓展】
2.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3.区域发展需改造自然条件
目的:为了生存和发展
要求: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都江堰水利工程
2.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3.区域发展需改造自然条件
美国黑风暴
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黑风暴”,主要原因是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图2.4)。
李冰父子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东流。当时的人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口,故取名“宝瓶口”。
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等材料,在岷江的江心筑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而当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深淘滩,低做堰”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1)结合都江堰附近区域的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原因。
都江堰附近区域年降水量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位于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变化明显,河流在山区流速快,进入平原流速变慢;易发生旱涝灾害;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调节径流量,缓解旱涝灾害。
(2)评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与今天的主要功能差异。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该工程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岷江水可以自流入成都平原;防洪抗旱,减少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为成都平原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不存在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在古代为水利工程,具有水利功能;在今天它既有水利功能,又具有旅游观赏功能。
即学即练
都江堰利用地形与水势,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解决了泄洪和排沙两大难题。枯水期时,内江水占六成,外江水占四成;而丰水期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下图示意都江堰水利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丰水期与枯水期内江水量占比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
A.外江宽而浅,内江窄而深
B.外江宽而深,内江窄而浅
C.外江窄而浅,内江宽而深
D.外江窄而深,内江宽而浅
A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是( )
①鱼嘴主要功能是调节岷江来水
②飞沙堰有枯水期大量排沙的功能
③内江和外江分别用于灌溉和排洪
④宝瓶口有丰水期加大排泄的功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即学即练
都江堰利用地形与水势,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解决了泄洪和排沙两大难题。枯水期时,内江水占六成,外江水占四成;而丰水期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下图示意都江堰水利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综合练习
“亮布”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传统手工布料,因闪闪发亮而得名,是苗族人眼中最高档的布料。当地人们采摘天然染料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亮布”的制作工艺在苗家人生活中曾一度难觅其影,现已被当地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融水县亮布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亮布生产作坊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亮布成为当地苗族人眼中高档布料的原因是( )
①手工工艺,工艺复杂②耗时长,产量低
③使用天然染料,品质好④被当地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融水县最适宜生产亮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A
C
“亮布”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传统手工布料,因闪闪发亮而得名,是苗族人眼中最高档的布料。当地人们采摘天然染料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亮布”的制作工艺在苗家人生活中曾一度难觅其影,现已被当地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融水县亮布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亮布生产作坊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影响有( )
①带动居民就业,提高社会就业率
②增加居民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升地区知名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④使用天然原料染色,扩大规模会大量采摘原料,加大生态环境压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综合练习
D
本节小结
自然条件
区域发展
重要条件但不唯一
利用、改造自然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经济、社会、生态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谢 谢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第2课时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归纳、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
沙特阿拉伯原来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地广人稀,以游牧经济为主。自1933年发现石油后,依靠出口石油和对石油的开发利用,发展海水淡化、石油冶炼、农业等产业,加强基础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
分析沙特阿拉伯发展的自然条件。
思考阿拉伯是如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富裕国家之一的。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目 录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新疆克拉玛依
江南地区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的富裕国家之一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瓦卢等众多小岛国,矿产资源极度缺乏,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部分处于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在世界银行对人均财富的计算中,澳大利亚因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大幅度提高了人均财富量。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过度依赖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已是工业化国家的荷兰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忽视了其他工业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一段时期增长乏力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过度依赖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议: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单一经济为多元化经济,才能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瑞士是欧洲内陆国,海拔较高,位于大河上游,缺少矿产资源和耕地。
瑞士制造的手表内盘
但是依靠社会资源发展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成为世界上极为富裕的国家之一。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子人类的宝责财富,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理说,那些自然资源赋存越丰富的国家,工业发展越有保障。可是,环视世界各国,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工业化速度反而比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更慢,工业化水平更低,经济增长更慢。例如,20世纪50年代,在北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热潮中,荷兰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出口剧增,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与此同时,却降低了对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投入,削弱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失业率增加等困扰,荷兰处于经济发展困境。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资源诅咒”。
为什么会出现“资源诅咒”?不同的学者试图以不同的角度探究答案。有一种认同度较高的观点认为: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开发和贸易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就越多,从而分配给制造业部门的资金和劳动力就越少。长此以往,制造业得不到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初级产品的价格低于工业产品,再加上许多国家对初级产品进口实施保护政策,因此,以开发自然资源为经济支柱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资源诅咒”的现象说明,自然资源只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不起决定作用。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反而会拖累经济发展;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将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适宜发展的产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自学窗:“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即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发展,而非促进经济发展。为了摆脱资源诅咒,近年来卡塔尔积极举办各项赛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与国际接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卡塔尔面临资源诅咒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经济结构缺陷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B.资源过度开采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C.资源开发成本较高,国际竞争力弱
D.国际消费市场萎缩
2.卡塔尔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 )
A.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B.优化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污染
C.保护本国资源,从国外进口 D.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对点练
A
A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活动: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较大。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图2.7)。1949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煤炭外调量最高时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量的3/4左右,近年来仍维持在1/3的水平。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最高时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2015年占15%。近些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1.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
初期: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等,煤炭工业成为支柱产业。中期:山西省煤炭资源枯竭、经济增速缓慢。因为产业结构单一且环境污染严重。后期:山西省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2.阅读下列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我国《“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全国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15%。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活动:
②同时国家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会导致煤炭资源消费量下降,山西的煤炭消费市场萎缩;
①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资源的产量会进一步下降;
2.阅读下列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善西气东输三、四、五线,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提高调峰储备能力。”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与相邻省、自治区相比,山西省煤炭升采比较优势下降。
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活动:
③加之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开采成本上升;
④山西的水资源短缺,会导致山西煤炭资源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发展受阻,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即学即练
(2022·陕西·西安博爱国际学校高二期末)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三条产业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炭工业在全省的经济地位并不领先,其主要原因是( )
A.煤炭开发规模较小,综合效益低下
B.煤炭开发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产品值不高
C.石油取代煤成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炭开采量不足
D.煤炭市场需求量较小,煤炭工业难以发挥优势
4.山西省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②发展工业旅游
③关停大型煤矿,发展高科技产业④发展现代新型产业,延长产业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B
A
1.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评价
【知识拓展】
评价角度 评价内容
资源条件
开采条件
市场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度等方面评价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2.可再生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种类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分布区
水能
太阳能
风能
地热能
潮汐能
沼气能
【知识拓展】
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地质条件、河流含沙量
海拔、空气稀薄程度、天气状况、大气的洁净程度
风源远近及其稳定程度、地形
地理位置、地质条件
海岸线轮廓、潮汐次数、潮高
微生物数量、温度、发酵时间
一般包括本地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
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
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沿海地区
西藏、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南方地区
综合练习
1.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两区域各自的优势自然资源。
(3)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甲、乙两区域可进行的互补合作内容有哪些?
甲区域的优势自然资源为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或草场资源)。乙区域的优势自然资源为水资源、海洋资源。
有开放的政策优势;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便利条件;农产品丰富;市场广阔。
甲区域可从乙区域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以及劳动力、资源导向型产业。乙区域可从甲区域引进能源、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
(2)简述两区域发展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
本节小结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区域发展
利用条件
开发基础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