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通史整合(二)
中国近现代史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特征
综述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为明显。列强侵略使中国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中华民族逐渐走向觉醒,开展了一系列的救亡图存运动
具体表现 政治 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清政府最终灭亡,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共和政体在中国建立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思想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思想
[阶段训练]
1.(2025·河北沧州二模)乾隆朝国库实在银从未低于2 800万两,至道光
三十年(1850年)仅余800万两。从1820年至1850年,1两白银兑换铜钱比例从 1 000 文飙升为2 200文。据此推知,当时( )
[A]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步加剧
[B]鸦片贸易合法化加速白银外流
[C]白银货币化导致政局不稳
[D]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已发生动摇
A
【解析】 材料中国库的白银降幅大,说明国库空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赋役征收为白银,但百姓日常生活的主要收入为铜钱,白银兑换铜钱比例飙升与国库空虚均加剧了百姓的生存压力,从而造成社会主要矛盾的加剧,故选A项;鸦片贸易合法化始于18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820—1850年,白银兑换铜钱比例飙升是因为当时白银大量外流和拉美独立运动导致白银流入减少,并不是白银货币化导致的,排除C项;1900年的东南互保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D项。
2.(2025·山东济宁二模)据统计,1843—1860年,通商口岸共出现了434部西方作品的译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宗教类宣传物,其余大部分是科学著作。1860—1900年,有关西方作品的数量激增,在555部翻译作品中,有387部科学和技术作品,有123部作品的主题可归类为人文和社会科学。这一变化缘于( )
[A]西学东渐不断发展 [B]新经济因素迅速滋长
[C]顽固势力渐趋衰微 [D]救国探索的客观需要
D
【解析】 在1860年后,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兴起,主张“中体西用”,因此翻译西方科技著作的数量众多;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进一步主张学习西方制度,翻译转向人文社科,这体现不同阶段救国探索的客观需要,故选D项;西学东渐是现象而非原因,排除A项;新经济因素如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而非迅速滋长,且新经济因素并非翻译转向人文社科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顽固势力在这一时期仍然强大并未渐趋衰微,排除C项。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特征综述 从五四运动(1919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该时期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和民族独立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曲折前进的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伴随五四运动开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经济 中国民族工业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摧残,逐渐陷入绝境
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指导了国民革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初步形成。近代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阶段训练]
1.(2025·广东惠州二模)1925年1月,中共四大指出,资产阶级的民族运动“虽然有了多年历史,总不能逃出妥协而流产的运命”;游民无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指导之下”,才能在革命中发挥“相当的作用”;小商人手工业主、知识阶级“都希望有一个民族德谟克拉西的革命”;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强调掌握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D]开始认清中国社会的国情
A
【解析】 中共四大指出资产阶级民族运动因妥协而失败,游民无产阶级需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者,强调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领导权以克服资产阶级妥协性,确保革命成功,故选A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此时已存在,排除B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排除C项;中共四大是对国情认识的深化,而非开始,排除D项。
2.(2025·北京西城一模)1938年,英国驻华官员发回英国的报告写道,八路军和新四军频繁开展的游击战“成功地阻止了日本人掌控远离交通主干线和较大城市的乡村的企图,更为重要的是,至少在北方已奠定了今后在军事、经济上组织长期抗日的政治基础”。该报告( )
[A]肯定了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B]体现出英国对华态度随战争态势变化
[C]表明英国官员能够全面认识中国抗战
[D]从他者视角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D
【解析】 报告中提到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展游击战阻止日军掌控乡村等企图,并奠定抗日政治基础,从英国官员报告这一他者视角,切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持久抗战所作的贡献,故选D项;材料仅描述游击战在敌后战场的成果,未提及与正面战场的配合或关联,排除A项;材料只是一份1938年的报告,没有多份不同时段报告对比,无法体现英国对华态度随战争态势变化,排除B项;报告仅涉及游击战在北方的影响,未涵盖抗战全局或国共合作等层面,不足以体现“全面认识”,排除C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阶段特征]
特征
综述 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改革开放(1978年)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时期,成就与教训并存,为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取得飞速发展的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政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稳定国家财政,调整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21世纪初,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思想 1956年,“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使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阶段训练]
1.(2025·河北唐山二模)1969年,中共中央强调“三线建设要抢时间、争速
度”,至1975年,三线地区国防工业固定资产占全国国防工业比重从1964年的32%上升至56%,建成以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等为代表的重大项目。这反映出( )
[A]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重心转向国防工业
A
【解析】 当时三线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交通等条件不足,国家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大力推进三线建设,使三线地区国防工业固定资产占比大幅上升并建成诸多重大项目,充分体现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故选A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分析三线建设对东西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三线地区国防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不能说明经济重心整体转向国防工业,排除D项。
2.(2025·山东临沂一模)下图是1980年与2015年我国经济特区的产业占比变化情况。其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特区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C]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D]现代科技进步的推动
B
【解析】 1980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特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区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故选B项;特区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是结果,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强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重点不在经济特区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排除C项;现代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化有推动作用,但不是这一时期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经济体制的变革才是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