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通史整合(一)
中国古代史
1.先秦
[阶段特征]
特征综述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进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华夏认同形成
具体表现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文明
起源 出现国家初始形态;晚期盛行禅让制 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晚期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阶级分化 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早期中华文明开始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夏商西
周时期 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国家控制力加强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政治有一定继承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文化延续 生产工具的材质从木、石、骨、蚌到青铜;货币从天然到金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工商食官:政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 文字从无到有;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敬天保民、人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 旧秩序破坏,小宗取代大宗。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大夫夺权;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民族交融,华夏认同逐渐形成;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进行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 生产力: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工商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提出政治主张、力图重构社会秩序)
[阶段训练]
1.(2025·湖北十堰一模)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某些地区的村落分布已从自然分散状态向集聚的聚落群发展,村落之间出现了等级分化,每个聚落群一般有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其居主导地位。这可用于说明(  )
[A]原始人群防御自身安全的需求
[B]先民农耕生产格局的初步形成
[C]早期城市演进过程的多元并进
[D]农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D
【解析】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的村落分布从分散状态向集聚的聚落群发展,且出现了等级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产生后,生产力提升,有了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积累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等级分化,聚落群的中心化与等级化正是农业成为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体现,故选D项;安全需求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落布局,但无法影响村落之间的等级分化,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出现了原始的农业雏形,形成了“南稻北粟”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生产格局,但与材料中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村落”,与城市演进无关,排除C项。
2.(2022·全国乙卷,2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C
【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商、西周政治中心及西周主要诸侯国分布在北方,青铜器在北方被大量使用,铜是铸造青铜器的主要原料,当时重要铜矿产地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多用作礼器,并未广泛用于农业,排除A项;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排除B项;图示中商、西周政治中心及西周主要诸侯国分布在北方,不能说明商、西周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排除D项。
2.秦汉
[阶段特征]
特征综述 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具体表现 政治 秦朝大一统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郡县制推行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政治进一步完善
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汉朝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生产力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朝田庄经济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文化 经历了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民族
关系 秦汉加强了对边疆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
[阶段训练]
1.(2025·山东青岛调研)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
[B]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
[C]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尊崇儒术
[D]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B
【解析】 材料“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体现了儒学中“德政”思想,材料“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体现了法家“法术势”思想,董仲舒提倡德威结合,所以其特点是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故选B项;董仲舒言论中虽提及君主的“威”即权威,但同时也强调了“德”,并且重点在于阐述治国要将“德”与“威”相结合,并非单纯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题干言论主要围绕治国时“德”与“威”的运用,以及君主对二者的把握,并未提及治国的理想境界是尊崇儒术,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干重点阐述君主治理国家应具备的“德”和“威”,与D项不符,排除。
2.(2025·山东济南模拟)有学者认为秦二世诛杀大臣及诸公子,致使宗室振恐,秦中央孤立无援,此为秦朝逻辑上的灭亡;汉代“禄去公室,权在外家”终致王莽成功篡汉。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宗法血缘阻碍社会转型
[B]官僚政治不利于政权稳定
[C]集权政治的历史局限性
[D]法家逻辑无法应用于治国
C
【解析】 材料“秦二世诛杀大臣及诸公子……秦中央孤立无援”体现了秦朝的集权,材料“汉代‘禄去公室,权在外家’终致王莽成功篡汉”体现了汉朝的外戚专权,二者都体现集权制度下权力分配失控的弊端,故选C项;秦统一后即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宗法血缘的政治制度,宗法血缘阻碍社会转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通过职能分工来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家逻辑的治国思想,排除D项。
3.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特征综述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具体表现 政治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北方战乱不休;门阀政治盛行,皇权衰落;中央集权弱化;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特权
经济 屯田制、均田制、租调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庄园经济继续发展;各族经济交流加强
思想 思想活跃、三教并立,呈现多元特征;佛教盛行,渐趋本土化;道教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影响;儒学仍占主流地位,并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玄学出现
民族
关系 边疆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孝文帝改革,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阶段训练]
1.(2025·山东泰安测评)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安置点,大多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移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  )
[A]有利于对南方的开发
[B]加速了南北方文化认同
[C]吸引了边疆民族内迁
[D]意在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A
【解析】 据材料“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不必承担国家税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政府对北方移民实行户籍和赋税优待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北民南迁的步伐,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故选A项;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和文化信仰方面,而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户籍管理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吸引中原士族和北方人民,排除C项;材料中的政策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东晋政权在南方地区的统治,排除D项。
2.(2025·湖南长沙联考)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制,宗主驱使依附于他的人户为之耕种,依附者不在官府簿籍中。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对受田的对象、种类、数量、还受方法等,都加以详尽规定。由此可知,均田令的颁布(  )
[A]取消了封建依附关系
[B]扩大了世家大族的影响力
[C]推动了庄园经济发展
[D]增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
D
【解析】 据材料“依附者不在官府簿籍中”“对受田的对象、种类、数量、还受方法等,都加以详尽规定”可知,均田令的颁布使受田农民纳入官府的户籍管理之中,从而增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故选D项;均田令下农民与政府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取消”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均田令的颁布加强了政府对受田农民的管控,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排除B项;均田令的颁布有利于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赋税,限制了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4.隋唐
[阶段特征]
特征综述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繁荣,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形成
具体表现 政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制度创新,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创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
经济 农耕经济繁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调整;自唐中期以来,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思想 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书法、绘画、文学等繁荣,科举取士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民族
关系 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民族政策,民族交融加强
[阶段训练]
1.(2025·山东青岛一模)唐高宗时期,将军权善才被举报砍伐了昭陵的柏树,高宗下诏“(善才)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大理寺丞狄仁杰拒不奉诏,并多次奏请“罪不当死”,最终权善才免死止官。这说明当时(  )
[A]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B]皇权和相权相互制约
[C]行政体系相对完备
[D]援礼入法遭到了破坏
C
【解析】 狄仁杰作为大理寺丞,依据法律规定多次奏请,最终使权善才免死止官,这表明当时有较为完善的司法程序和行政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进行约束,保证司法的相对独立性,故选C项;狄仁杰作为大理寺丞主要负责司法审判,并非监察官员,排除A项;材料中狄仁杰是大理寺丞,并非丞相,排除B项;材料中唐高宗以“使我不孝”为由要杀权善才,体现了援礼入法,而狄仁杰依据法律奏请“罪不当死”,最终权善才免死,是维护了法律的公正,并非援礼入法遭到破坏,排除D项。
2.(2025·湖南永州质量评价)汉魏六朝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所占的比例极小,并且往往局限于上层贵妇。而在唐传奇中,女性形象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更有大量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婢妾、商妇甚至村妇的内容。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开放氛围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B]社会风气影响女性观的嬗变
[C]理学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弱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B
【解析】 从汉魏时期的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占的比例极小……局限于上层贵妇”,到唐传奇中女性形象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和阶层,这说明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重视有所增加,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因此文艺作品中女性形象增多,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传奇也是小说,没有体现从汉到唐文学形式的创新,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在宋朝开始产生,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到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等影响,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显著提升,排除D项。
5.宋元
[阶段特征]
特征综述 中国由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具体
表现 政治 由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宋朝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民族政权的制度建设兼顾不同民族特点,因俗而治;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经济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推动边疆开发;商业突破“市”
“坊”界限,北宋时开始使用纸币,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宋朝社会出现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思想
文化 理学形成并受到官方尊崇;科技成就突出,三大发明基本成熟并外传,影响世界文明发展进程;文化平民化、世俗化趋势增强
民族
关系 民族交流频繁,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对外
交往 航海技术发达,对外交往频繁,对外贸易繁荣
[阶段训练]
1.(2025·山东临沂一模)宋朝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才华横溢,同时也都在政界大展身手。他们把自己当作文化主体和道德主体,还自觉地把自己视为政治主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B]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C]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D]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C
【解析】 宋朝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取士规模,使得大量有才华的士人能够进入仕途,并且科举制度注重对士人儒家经典和道德品质的考核,培养了士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有机会在政治方面施展才华,自觉把自己视为政治主体,故选C项;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后期,题干所提及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的活动主要在北宋时期,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士大夫自身文化、道德和政治主体意识的形成关联不大,排除B项;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宋朝社会繁荣的基础,并非直接导致士大夫形成主体意识并积极从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2.(2025·山东日照联考)元代,汉族散曲家杨朝英编写的散曲集《阳春白雪》和钟嗣成编写的戏曲论著《录鬼簿》等,收录了各族散曲作家和戏曲作家的作品。而且畏兀儿人作家贯云石还为《阳春白雪》作序。这反映了元代(  )
[A]民族平等成为共识
[B]民族交流交融的趋势
[C]民族隔阂逐渐消解
[D]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族散曲家编写的作品中收录各族作家的作品,且畏兀儿人作家为汉族作品作序,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反映了元代民族交流交融的趋势,故选B项;虽然材料显示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但“民族平等成为共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虽然显示了文化交流,但不足以证明“民族隔阂逐渐消解”,排除C项;虽然元代确实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但材料中的信息更侧重于文化交流,而非对整个国家民族观念的描述,排除D项。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阶段特征]
特征综述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具体
表现 政治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西方殖民势力东来
经济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业上,高产粮食作物输入中国;手工业上,在南方部分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商业上,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形成商人群体和工商业市镇;另一方面,受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发展日益受到阻碍,闭关自守政策进一步扼杀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思想
文化 承古萌新。一方面,程朱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形成,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提倡工商皆本与经世致用;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小说、戏曲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传统科技出现总结性著作,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
[阶段训练]
1.(2025·山西大同月考)明清政府设有牙帖,指认专门牙户,揽接外地前来经商的客户。持帖官牙有经营权,“客货到埠,均投行出售”,政府严厉打击恃强凌弱的官牙和借名冒充的私牙。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地方政府(  )
[A]重视治理营商环境
[B]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赋予客商经营特权
[D]垄断民间商业市场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政府通过颁发牙帖、打击非法经营行为等措施,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重视,说明政府注重营造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故选A项;重农抑商强调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持帖官牙有经营权”“客货到埠,均投行出售”可知,外地客商的货物一到码头,就都送到商行去销售,官方牙户拥有经营权,故不是给予客商经营特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政府设置牙帖与牙户负责商业经营,未涉及政府的商业经营范围,“垄断”表述错误,排除D项。
2.(2025·湖北武汉调研)清代不少官员鼓吹崇俭去奢,袁枚则认为“人之好尚不能尽同”“奢俭之适情,亦犹食味之适口而已矣”,提出过奢和过俭都是“非礼”行为。袁枚的主张体现了(  )
[A]经世致用思想的务实特点
[B]重农抑商观念的根深蒂固
[C]思想界对程朱理学的反思
[D]义利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袁枚反对一味崇俭去奢,主张奢俭应适情,认为过奢和过俭都是“非礼”行为。这一主张强调人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合理性,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体现了思想界对程朱理学的反思,故选C项;袁枚的观点主要聚焦于奢俭观念的讨论,而非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袁枚对奢俭观念的主张与重农抑商观念无关,排除B项;奢俭观不是义利观,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