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体系建构
专题线索
线索一:法治与教化 先秦时期,德治和法治思想兴起;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线索二: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先秦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并逐渐深化;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实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措施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魏晋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向海禁、闭关自守转变
线索三:货币与赋税制度 1.中国古代的货币以铜钱为主,宋元时期出现了纸币,白银在明清时期成为法定货币
2.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租庸调制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
线索四: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和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2.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主干知识
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时期 中国古代的法律 中国古代的教化
先秦
时期 (1)夏商周时期: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春秋时期:“铸刑书”,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3)战国时期: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法治 (1)西周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2)儒家主张德治,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
秦汉至
隋唐 (1)秦汉: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2)魏晋:律令儒家化
(3)唐朝: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逐渐影响了社会教化
(2)唐朝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宋元至
明清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如《宋刑统》
(2)元朝: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1)宋朝:儒学向基层渗透,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中,乡约是进行教化的基本载体,如《吕氏乡约》
(2)明清:乡约宣讲“圣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和法律约束力
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时期 民族关系
先秦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秦 (1)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2)北逐匈奴,修筑长城;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汉 (1)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出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3)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等
(4)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魏晋 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民族内迁,他们建立政权,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江南地区的开发也推动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隋唐 (1)民族事务由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负责
(2)隋朝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加强了对岭南的治理;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3)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玄宗册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蕃之间数次会盟;加封南诏王。唐朝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宋 (1)宋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
(2)民族政权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没有中断过
元 (1)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3)设置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4)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5)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6)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征发赋役,体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明 (1)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四夷馆
(2)修长城,防范蒙古骑兵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3)在辽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5)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6)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清 (1)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3)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和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4)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办事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5)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进行“改土归流”
(6)1684年,在台湾设府
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对外关系
陆上 海上
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汉 开辟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日本)派使臣来朝
魏晋 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梵文经典
隋 裴矩驻张掖,掌通商事务 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约在今马来半岛南部)
唐 玄奘西行取经;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鉴真东渡、空海来华,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宋 北方陆路交通阻隔 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元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马可·波罗来华
明 — 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明前期面临倭寇的侵扰,明朝政府实施“海禁”;戚继光抗倭以后,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租住权
清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通过广州“十三行”通商,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马戛尔尼访华,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4.中国古代的货币
时期 表现
最初 可能是海贝
约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西汉 汉武帝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开始铸造“五铢”铜钱
北宋 诞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
明朝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5.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
时期 赋役
制度 户籍制度 基层治理
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行政区划、户籍管理为主) 基层民众自我
管理组织(维护社会治安
为主)
春秋
战国 — 战国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男女均入籍 — —
秦 田赋高、人头税重、徭役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汉 田赋轻、人头税重、徭役、财
产税 编户齐民(更加严格地把人口限制在固定区域,限制人口的流动,以便征发赋役)
魏晋
南北朝 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以均田制为前提 东晋
黄籍:南方土著居民
白籍:北方南渡人口
土断:白籍人口土著化 — —
隋朝 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大索貌阅 — —
唐朝 租庸调制→两税法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邻保
制度
宋朝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客户(没有土地) — 保甲制
元朝 南(两税法)北(租庸调)分治、科差 “诸色户计”:按职业定籍、户籍世袭 — —
明朝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户籍册称为
“黄册”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朝 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人头税废除)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永停编审 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称为保甲制
6.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时期 政府 民间
救灾/扶弱 救济 优抚老弱贫苦
秦汉 常平仓(汉) 鸠杖,以示尊重 —
隋唐 官仓救大灾 养病坊(唐) 社仓、义仓防小灾
宋元 — 福田院(宋)、众济院(元)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明清 — 养济院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素养提升
典例精析
(2023·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
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1794),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1807)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
程氏状词
“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
嘉庆上谕
“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
地方处理意见
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
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
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答案】 (1)人地矛盾;族人与棚民的矛盾;宗族内部的矛盾。
(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答案】 (2)中央与地方治理相结合,宗族具有一定自治权;地方服从中央,受中央控制;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礼法结合。
思维深化练
(2024·广东卷,17)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答问》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等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 (1)变化:里典和里老选拔标准从个人能力转向了年龄和社会
地位。
原因:秦朝统一后,需要建立一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
【答案】 (2)一方面,乡保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代表国家管理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的延伸,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乡保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在国家政策与地方利益、公共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寻找平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灵活性。
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答案】 (3)历史悠久,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基层治理与宗法制相结合,体现家国同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基层自治相结合,有一定的自治色彩;儒家思想渗透到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
考向一 法治与教化
题组1 古代的法律
1.(2024·甘肃卷,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订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订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A
高考题组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诏令中提到“务从宽仁”、“民由化穆”(“化穆”指教化和顺)、“示之以礼”等理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道德教化和礼治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借鉴南朝经验,排除B项;这些理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非强调沿袭鲜卑传统,排除C项;孝文帝修订律法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非托古改制,排除D项。
2.(2024·北京卷,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代将“判”作为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龙筋凤髓判》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体现了唐代重视判例解读,旨在提高应试者和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以法为教”主要是在秦朝,唐朝提倡礼治,排除A项;“重视家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
(1)以皇权为核心,法律规范主要源于皇帝的诏令和行政命令。
(2)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
(3)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范围的司法官员。
题组2 古代的社会教化
1.(2025·重庆卷,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坊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
[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B
【解析】 秦始皇巡行刻石记功,琅琊石刻强调“上农除末”以发展农业、
“尊卑贵贱”以规范社会秩序、“合同父子”以和谐人伦,结合顾炎武所言
“坊民正俗之意”与三代圣王一致,表明秦朝通过考察风情、约束行为来整顿社会风俗,故选B项;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本质不同于西周基于宗法分封的等级制度,排除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排除C项;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排除 D项。
2.(2024·重庆卷,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A
【解析】 据题干“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地方官绅出于教化需要,将吴妙静塑造成“节孝双全”的形象,可见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A项正确;社会地位是指政治、经济地位,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借助对吴妙静形象的塑造,加强社会教化,并非公益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官绅阶层仍然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教化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1)特点
①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其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
②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
③教化方式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
④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之。
(2)演变趋势
①由以民间性自治组织为主演变为以政府主导为主。
②以地缘性乡约组织为主,宗族性乡约组织为辅。
③社会基层的自治组织演变为里甲、保甲等基层管理组织。
④宣讲内容由劝善惩恶、治安防御的道德教化演变为宣讲“圣谕”,与法律逐步合流。
⑤乡约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活动趋于规范。
考向二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组1 民族关系
1.(2025·北京卷,4)吐鲁番出土一件贞观年间由中央逐级传递到地方的敕旨文书,部分内容见下面示意图。这反映唐初(  )
①文书行政推广到了西域 ②尚书省是政令决策机构 ③安西都护府下设县管理 ④加强了与吐蕃间的交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解析】 吐鲁番属于西域,出土贞观年间中央逐级传递的敕旨文书,表明唐朝文书行政制度已推广至西域地区,故①正确;唐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为执行机构,故②错误;文书中“交河县”表明安西都护府下设县管理,故③正确;该文书涉及西域事务,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2.(2025·甘肃卷,4)从下表所载金世宗时交聘史事可知(  )
C
时间 金 南宋 西夏
大定二十年
(1180年) 遣贺宋生日使
遣贺夏生日使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金世宗生辰)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
大定二十
九年(1189年) 遣使至宋报哀
遣使至宋贺即位 遣使至金吊祭
遣使至金贺登位 遣使至金入奠
遣使至金贺登位
[A]金夏两国全面接受中原礼仪
[B]三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多民族政权并立呈交融趋势
[D]南北对峙局面已经得到缓和
【解析】 从表格中可见,金与南宋、西夏之间有互派使者贺生辰、即帝位、吊祭等交聘活动,这体现出多民族政权在政治交往中的礼仪互动,这种交流互动是多民族政权并立呈交融趋势的表现,故选C项;材料体现不出金与西夏全面接受中原礼仪,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限于礼节互动,不足以证明南北对峙局面已得到缓和,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对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
共同地域 中央王朝的边疆管理与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地域范围
共同经
济生活 长期的交错居住、经济依存为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共同文
化心理 各民族兼收并蓄,对“大一统”观念、“华夏归属感”的认同积淀了中华民族意识
题组2 古代的外对交往
1.(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D
【解析】 据题干“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朝鲜两国的请赐行为,说明其视明朝为宗主国,借助这种方式获取明朝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强化政权权威,故选D项;题干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赐书不等于书籍外流不畅通,排除B项;朝鲜、日本请求赐书不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而是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排除C项。
2.(2022·广东卷,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后仅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根据材料“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可知,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运送到广州再进行出口,而广东、福建为了对外贸易也专门烧制贸易瓷,广州等地的瓷窑专门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以上均体现了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选A项;根据材料并不能判断瓷器出自官营手工作坊还是民营手工作坊,排除B项;广州等地瓷窑生产的瓷器绘制欧风图像是为了适应国外市场需求,不能体现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政府对农业、商业态度的变化,且清朝时期政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由开放
走向闭关 (1)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
(2)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由以陆路为
主转向以
海路为主 (1)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
(2)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
(3)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
对外贸易与
文化交流同
步进行 (1)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
(3)宋朝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
(4)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以和为主 和平交往的主要表现
①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②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
③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封建社会后
期出现侵略
与反侵略斗争 如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考向三 货币、赋税、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
题组1 古代的货币制度
1.(2025·河南卷,3)808年,唐宪宗告谕天下限制商贾蓄钱。后仍“见钱渐少,皆缘所在壅塞”,他又颁布敕令,强调蓄钱过量者须限时“市别物收贮”,违者“重科处分”。830年,唐文宗重申了这些政策。上述政策旨在(  )
[A]打击民间私铸钱币的行为
[B]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C]助推两税法的进一步实行
[D]削弱藩镇的经济实力
B
【解析】 材料中的政策针对货币流通受阻问题,通过限制蓄钱促进货币流通,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故选B项;材料针对的是商贾蓄钱问题,非民间私铸钱币,排除A项;两税法强调以资产为宗,与限制商贾蓄钱维护金融秩序关系不大,排除C项;政策对象为“商贾”,而非藩镇,排除D项。
2.(2022·广东卷,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
(万石) 布
(万匹) 绢
(万匹) 宝钞
(万锭) 银
(万两)
1430年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
1552年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年 2 780 12.9 20.6 8.1 755.2
——据《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答案】 (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答案】 (2)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答案】 (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
发展趋势 原因 影响
自然到人工(先秦)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后期,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从而出现了铜铸币 促进了工商业繁荣
杂乱到统一(秦朝) 战国时期货币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秦朝完成国家统一,为货币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经济的联系;奠定我国古代货币两千多年统一形制基础
地方到中央(汉朝) 秦钱重,使用不便;汉初诸侯国、富商大贾拥有铸币权,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成为七国之乱的经济基础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了大一统
重量到年号(唐朝) 货币的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钱币的价值从依附于金属本身价值,变为依赖发行者的信用和权威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金属到纸币(北宋)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量大,货币需求量大增,铜钱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出现“钱荒”;同时铜钱价值低,携带不便,不利于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纸币到白银(明朝) (1)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价值低、不易携带)、宝钞(容易贬值)弊端;白银自身的优越性(价值高、方便携带、不易贬值);政府赋役制度改革的推动
(2)国际: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日益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题组2 古代的赋税制度
1.(2025·安徽卷,3)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
[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D]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
D
【解析】 据材料“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可知,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农民缴纳困难,促使从事商业之人增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发展,故选D项;两税法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并非以人丁为主,排除A项;材料“物轻钱重”指货币升值,排除B项;以庸代役属于租庸调制内容,排除C项。
2.(2025·北京卷,5)乾隆初年,白银是核算赋税的标准,官方规定收税时1 000文铜钱兑换1两白银。直隶永平府征收赋税时,以铜钱代替白银。但当时市场上“钱价昂贵,民间交纳钱文,比之完纳银两,为费较重”。为此,乾隆皇帝命令直隶总督,民间缴纳赋税时,“银、钱听其自便”。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赋税政策的调整(  )
①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受到了货币政策的影响 ③兼顾财政收入与社会稳定 ④旨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D
【解析】 材料并未涉及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问题,故①错误;白银与铜钱兑换问题影响赋税政策,故②正确;银钱自便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同时又可以确保赋税征收,所以乾隆帝的命令体现了兼顾财政收入与社会稳定,故③正确;材料所述调整的目的是稳定统治,故④错误。D项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 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2)服役方式: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或布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
(3)征收方式:由以劳役地租为主到以实物为主再到以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征收种类:由繁杂多样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通过赋税的演变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日渐松弛;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题组3 古代的户籍制度
1.(2025·北京卷,3)“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自尔渐久,人安其业……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这一建议有利于东晋政府(  )
[A]鼓励流民返回原籍
[B]增加赋役强化管理
[C]提高寒门政治地位
[D]编制黄册管理户籍
B
【解析】 东晋通过“土断人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有利于增加赋役收入、强化辖区管理,故选B项;土断主张侨居人口就地安置而非返回原籍,排除A项;土断政策针对户籍管理,不涉及提高寒门政治地位,排除C项;编制黄册管理户籍是明代制度,排除D项。
2.(2024·福建卷,5)明嘉靖(1522—1566年)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下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A]倭寇问题严重
[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卫所管理混乱
[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B
【解析】 题干呈现了两个关键信息,嘉靖后期官方调查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及学者据此调查结果统计的实际士兵人数比例情况,并利用图片显示沿海卫所由北往南,包括辽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各自军户情况所占比例的差别。明代继承元朝按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初,为巩固政权,须维持庞大的军队,军籍成为明代户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统治形势的变化,明代人口流动现象愈发凸显,户籍世代相袭不变的做法越来越难以维持。尤其是军籍内的民众,社会地位较低,他们普遍想方设法改变身份,但因户籍制度缺乏弹性,他们往往选择出逃,进而导致逃兵现象严重,造成了题干中实际人员占应有员额比例较低的情况,故选B项。嘉靖年间,倭患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无法解释图中辽东、山东之数据偏低的情况,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沿海区域,而卫所管理涵盖内陆与沿海,排除C项。明代沿海经济发展与官方海外贸易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自北往南,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辽东并非经济发达区域,但逃兵现象也很严重;福建民间贸易十分发达,但服役人员比例占比接近一半,故图示现象并非缘于沿海经济发展不均,排除D项。
题组4 古代的基层治理
1.(2025·湖南卷,5)宋代,理学家张载、程颐、朱熹等纷纷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主张;文臣范仲淹建“义庄”,积极强化宗族势力,欧阳修、司马光、苏辙等也在宗族制度上下过功夫。这是因为宋代(  )
[A]儒学地位动摇
[B]贫富无定势
[C]政治因循保守
[D]崇文而抑武
B
【解析】 宋代社会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无定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为巩固社会秩序,理学家和文臣们纷纷推动重建宗族制度,以稳定基层社会,故选B项;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其地位并未动摇而是强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因时求变思想,而非因循保守,且理学家针对宗族的主张更多指向社会文化领域而非政治范畴,排除C项;崇文抑武主要为防范武将专权,与重建宗族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2.(2025·山东卷,5)明朝推行里甲制度。下表为明朝在广西、浙江、山东、陕西等四省所设里的数量统计。其中,浙江是(  )
C
省份 总里数 每县级行政区平均所设里数
甲 6 400 61.5
乙 3 597 31.0
丙 10 899 143.4
丁 1 183 12.1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明朝,浙江是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的省份,里甲制度以110户为一里编制,经济繁荣、人口多意味着编制的里数会较多,丙每县级行政区平均所设里数为143.4,居四者之首,符合浙江,故选C项;甲对应山东,排除A项;乙应指陕西,排除B项;丁相对落后,应为广西,排除D项。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三大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