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体系建构
专题线索
线索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此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农耕经济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
线索二: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 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炼、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2.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货币、贸易、城市、商人等要素。商业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增强了活力。由于统治者政策的引导,商人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商业被称为“末业”,长期受压制
线索三:区域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魏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唐中期以来经济发展加快,宋元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线索四:社会生活变迁 中国古代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从原始村落向军事、工商业集镇以及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城市的发展,民居受自然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影响呈现自身特色;水陆交通建设发达,对巩固统一及加强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地区开发;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式与治疗手段
主干知识
1.古代农业的发展
时期 农业工具 土地制度 经营方式 作物
原始社会 木、石、骨、
蚌等材质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集体耕作 南稻北粟
夏商西周 少量青铜农具 井田制:以国有为名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个体农耕
秦汉 翻车 — 田庄经济发展
魏晋南北朝 屯田制、均田制
隋唐 曲辕犁、筒车 中唐以后均田制崩溃 —
宋元 — 不抑兼并 租佃关系发展 稻麦复种制、固定种植经济作物、元朝大力推广棉花
明清 — — 多种经营 高产作物引进
2.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 魏晋 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获得开发
唐朝中期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宋朝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3.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时期 纺织 制瓷 冶炼
原始社会 骨针;养蚕缫丝,陶纺轮 泥条盘;坯车;彩陶、黑陶 —
商周 — — 青铜铸造
春秋战国 — — 冶铁
两汉 提花机 — 东汉水排鼓风冶铁
魏晋南北朝 — 匣钵;青瓷、白瓷 灌钢法
隋唐 — 唐三彩 —
宋元 — 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用煤冶铁
明清 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
4.古代的商业贸易
时期 商人 商路 货币 市场 城市 信贷、契约 政策
商周 职业商人 — 贝币 — 营建城市
形成制度 借贷、契约 工商
食官
春秋
战国 富商大贾 — 形制多样,流通广泛 — 中心城市 实物借贷,货币信贷 重农
抑商
秦汉 地位低 海上、陆上丝绸之路 秦半两铜钱、汉五铢铜钱 — — 应用
广泛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隋唐 — 丝绸之路繁荣 通宝
铜钱 — 严格时间、空间限制 汇兑、飞钱、当铺 —
宋元 — 海上丝绸之
路为主 纸币 榷场贸易、基层市场、
外贸收入 坊市分
区瓦解 — 放宽抑
商限制
明清 商帮 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白银广
泛流通 区域间长
途贩运 工商业市镇 钱铺、庄票 海禁、闭关
自守
5.古代的交通变迁
陆路 (1)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2)汉朝:贯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3)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4)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运河 (1)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4)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裁弯取直
海路 (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
丝绸
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经中国河西走廊到欧洲,受政权统治区域
影响
(2)海上丝绸之路:唐宋元繁荣发展
(3)西南丝绸之路:由中国四川、云南至印度等地,茶马贸易等
(4)草原丝绸之路:草原民族迁徙、贸易路线
6.古代的居住环境
民居与村落 (1)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是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2)自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3)村落是农耕经济的产物
集镇 (1)两宋时期,工商业集镇发展起来
(2)元朝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3)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由政治军事为主,逐渐向经济功能加强转变
7.古代的人口迁徙
少数民族内迁 如魏晋时期,五族内迁,形成北方民族大交融;元朝时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北方人民南迁 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
内地向边疆迁移 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8.古代的医疗卫生
疫病与
防治 (1)重视公共卫生: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2)药物防治: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为了防治天花,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3)建立救治机构: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中医药
成就 (1)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
(2)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晚期,华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5)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6)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
素养提升
典例精析
(2025·安徽卷,5)下表信息源自一部反映明末江南地区一农户年经营状况的农书。
类别 盈利情况 补充说明
种田地 银2两 雇工成本银12两
织绢 银30两 绢每匹价银1两
养鹅 银2.2两 鹅卵每枚价银0.02两
养羊 羊粪肥380担 往崇德、桐乡买叶草
据此判断,该地区( )
[A]农业雇工成本增加
[B]对外贸易带来白银货币化
[C]工商皆本思想盛行
[D]家庭生产呈现商品化特征
D
思维深化练
(2025·湖南卷,6)由下表可推知,当时江南地区( )
16—18世纪江南地区家庭收入模式
16世纪 18世纪
耕作 棉布纺织 耕作 棉布纺织
投入 土地(亩) 25 — 10 —
男性劳动时间(日/每年) 275 25 217 83
女性劳动时间(日/每年) 163 37 0 200
收入(以等价
粮食计算,石) 18.7 1.4 15.7 7.1
收入总计(石) 20.1 22.8
[A]农村土地利用率降低 [B]女性家庭地位提升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知,相较于16世纪,18世纪江南地区棉布纺织劳动时间增长,收入增加,其作为商品用于交换,说明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C项;耕作土地面积与耕作时间减少,但单位土地面积收益同比并未下降,反而提高,表明土地利用率提升,排除A项;仅由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女性家庭地位情况,排除B项;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考向一 农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题组1 古代农业
1.(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C
高考题组
【解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以民为重、施行仁政。材料“数口之家”“勿夺其时”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孟子关注“数口之家”,强调统治者实施仁政,说明小农生产方式逐渐普遍,这缘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首先出现在西汉初期,一般实施于国家初建时期或战争结束后,旨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保养民力,排除A项;西周时期,井田制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生产与小农生活,与商业无关,且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兴盛,故排除D项。
2.(2024·河北卷,4)南宋,一些官员发现县令或官员私向收印地契,私向印卖,朝廷为了遏止,颁布《天圣令》规定人民到官府进行登记,向官府买卖,后登记录。这有利于( )
[A]增加官田数量
[B]规范土地贸易
[C]促进土地制度改革
[D]遏制土地兼并
B
【解析】 题干中明确提到南宋政府为了遏止官员私自进行地契买卖的行为,颁布了《天圣令》,规定人民必须到官府进行登记,并通过官府进行土地买卖的登记和记录。这一规定明显有利于规范土地贸易,故选B项。官田通常指的是政府直接管理或所有的土地,而题干中描述的是私人之间的土地交易行为,排除A项。宋朝时土地制度仍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通过规范土地交易并不能遏制土地兼并,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排除D项。
宝元元年 元丰元年
荆湖
南路 主户 456 431 475 677
客户 354 626 395 537
客户比率 0.437 0.454
荆湖
北路 主户 350 593 280 000
客户 238 709 377 533
客户比率 0.405 0.574
江南
东路 主户 902 261 926 225
客户 171 499 201 086
客户比率 0.160 0.178
3.(2023·湖北卷,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和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三路客户比率都呈上升趋势,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农民,客户比例的上升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主户、客户数量和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C两项;客户比率的上升,会促使贫富差距扩大,排除D项。
4.(2023·河北卷,5)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
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A
【解析】 据材料“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全新耕织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中的农具制作、嫁接、移栽等属于生产工具(生产力)、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明代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选A项;农具制造只是图中部分信息,并且仅凭图片无法得知“工艺革新”,排除B项;“种植”只是图片部分信息,并且仅凭图片无法得知“物种日渐增多”,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集体劳作形式逐渐瓦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色彩,但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
[概念辨析]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侧重于生产目的)。
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经营规模小(侧重于经营规模)。
自耕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的土地是属于自己的(侧重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对立,生产的目的是交换。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题组2 区域经济发展
1.(2022·北京卷,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D
【解析】 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故选D项;①②③均位于北方,与“地广人稀”不符,排除A、B、C三项。
2.(2023·江苏卷,5)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A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一是北方向江南输出粮食数量大;二是北方输往江南的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数量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广泛,粮食仰仗外部供应。江南手工业发达,需要原料供应,农业的一年多熟及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培养地力,对肥料作物需求大。故材料体现了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项正确。海路运输只是运输方式的一种,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北方粮食亩产量与其他地区的对比数据,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商人资本是否控制了生产领域的信息,故D项错误。
[深化拓展]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及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规律
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西向东,从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变迁轨迹:东移南迁)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2)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交通贸易 推动交通和运输进步,促进运河和海上贸易发展
城市发展 推动南方沿海城市发展,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人口分布 经济重心南移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文化教育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教育变化,南方成为全国的文化教育重心
民族关系 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考向二 手工业与商业
题组1 古代手工业
1.(2024·安徽卷,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颇有图腾意味,此时的青铜器主要以礼乐功能为主;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青铜器多轻便适用,多为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实用功能增强,礼乐功能弱化,故选C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排除D项。
2.(2025·黑吉辽内蒙古卷,4)宋代,雕版印刷日益兴盛,工匠可以雕刻出更趋精美的花纹图案,遂使利用雕花木板印制花布的夹缬法成为各种印花技术中最时兴的一种。由此,雕版印刷从业者中分化出一批专门从事雕造花板的工匠。这表明( )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工艺改进推动手工业发展
[C]手工业与农业生产日趋分离
[D]城市发展促进手工业进步
B
【解析】 宋代雕版印刷兴盛,工匠雕刻技艺提升,能制作更精美的花纹,促使夹缬法成为最时兴的印花技术,并分化出专门雕造花板的工匠,体现技术进步推动手工业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产品市场交换,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业,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城市因素,排除D项。
[深化拓展]
1.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产品类型 产品流向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直接管理,大作坊生产 军用品,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政府、贵族使用,不流通 明以前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市场需求产品 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
手工业 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经营 供自己生活和缴纳赋税产品 自给自足,剩余部分出售 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从国际地位看: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如丝织品、瓷器等)。
(2)从发展概况看:技术不断进步,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规模不断扩大,并出现手工工场。
(3)从经营形态看: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共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4)从社会地位看:民营手工业地位提升,依附于农业。
题组2 古代商业
1.(2024·山东卷,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D
【解析】 货币的出现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古代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业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A、B、C三项中的器物更多是日常生活用具或装饰品,虽可能涉及一定程度的物品交换,但不如货币直接反映商业发展的水平,故排除。
2.(2024·广西卷,5)明初,北京内城“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形成“布棚摊子满前门”的外城市肆。这反映了( )
[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A
【解析】 明初北京内城商业不发达,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以促进商业发展;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形成外城市肆。这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商业从内城逐渐向外扩张,商业区域不断扩大,故选A项;材料中的“棚房”“市肆”属于传统集市形态,未涉及雇佣关系等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业区域的变化,而非商业分工的繁细,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北京城市商业的发展,而非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排除D项。
3.(2024·贵州卷,5)苏码又称“花数”“码子字”“苏州码”,是明清时期在民间契约文书中广泛用于记账和标价的数字符号,如下表所示。其使用( )
[A]依托于官方的大力推广
[B]适应商业发展现实需要
[C]有利于契约文书的保存
[D]推动汉字书写日趋规范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频繁,苏码在民间契约文书中用于记账和标价,它的简单易记和方便书写的特点,适应了民间商业活动频繁的现实需要,故选B项;材料中苏码主要在民间使用,并非官方推广,排除A项;契约文书的保存更多地依赖于纸张质量、保存环境等因素,而不是数字符号的使用,并且材料强调的是苏码在记账和标价方面的用途,而不是在契约文书保存方面的作用,排除C项;苏码并非传统汉字,而是一种特殊的数字符号,其使用并没有推动汉字书写日趋规范,排除D项。
4.(2025·江苏卷,5)下表呈现的是明代小说中描写商业活动的片段。
作品 内容
《警世通言》 南京国子监监生孙富“徽州新安人氏,家资巨万”,世代在扬州经营盐业
《杜骗新书》 徽州人吴胜理“在苏州府开铺,收买各样色布,揭行生意最大,四方买者极多,每日有几十两银交易”
《石点头》 在扬州,来元(人名)“走到一个典铺里来当银,这典铺是姓程的徽州人所开”
该表折射出当时( )
[A]白银资本催生典当业
[B]徽商热衷资助文学创作
[C]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D]货物交易依赖长途贩运
C
【解析】 题干中三部明代小说皆提到徽州人在多地从事商业活动,反映出当时地域性商人群体即徽商活跃,故选C项;题干虽提及典当业,但未表明是白银资本催生,且材料反映的并非典当业产生的相关原因,排除A项;题干只是小说对商业活动的描写,未提及徽商对文学创作的资助,排除B项;表格中主要强调的是徽州商人在不同地区开展商业活动,没有突出长途贩运在货物交易中的必要性,排除 D项。
5.(2024·天津卷,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棉布是农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家庭中“四时可纺织”
“七岁女七十岁妪皆可纺”;除自用外,棉布还可在市场出售,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专门的纺户和织户,纺户纺纱出售,织户买纱织布。据研究,明清时期布产量远超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棉纺织生产始终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并未发现棉纺织手工工场。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时期与近代英国在棉纺织业发展上的不同路径。
【答案】 (1)中国家庭棉纺织生产自给自足,分布广泛,基础较好;出现纺、织分工,产品更多用于出售和交换;始终属于家庭手工业,并未步入手工工场阶段。英国纺织手工工场出现较早,分工细致,生产经验丰富;棉纺品市场需求扩大,催生新技术,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以蒸汽动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带动棉纺织业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
材料二 随着家庭纺织业的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众多市镇。这些新型市镇接近农村,服务于家庭手工业生产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其中一些大型市镇,发展为与传统“郡县城市”不同的“工商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在人口、城区规模以及工商业水平上,毫不逊色于中古西欧的自治城市;开辟了一条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不过,到鸦片战争前夕,世界级大城市大多位于欧洲与美洲。
——摘编自《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西欧城市化历程,说明中国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状况。
【答案】 (2)明清时期,大批新型工商业市镇兴起且大型市镇规模可观,这与家庭纺织业的繁荣和海内外贸易发展有关;西欧城市化初期也源于工商业的发展。明清市镇更多服务于家庭手工业,充当商品集散中心,为资本聚集和地域性商人的出现创造条件;“工商城市”不同于“郡县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城市发展新道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欧出现工业化城市。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深化拓展] 大运河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1)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先进生产工具的推广,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扬州作为长江流域和大运河联系的咽喉,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扬州打破坊市限制,出现了繁荣的夜市。
(2)五代及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开封(汴梁)作为帝都所在,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资,加之临近大运河与黄河的优势,从而取代传统的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3)南宋至明清:随着宋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元朝对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愈发凸显,一些运河沿线的非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