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专题十一
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体系建构
专题线索
线索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19世纪中后期,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线索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历程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渐建立,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自19世纪开始,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线索三: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第一国际的建立,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联合斗争的新阶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发展到多国;伴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主干知识
1.西方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扩张 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
背景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进行资本输出
主要
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国 英、俄、法、美等国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
地区 大多占领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 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 世界范围
方式 公开的殖民掠夺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 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
活动 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 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影响 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深重灾难 推动了列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推动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潮
2.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越来越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影响 (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也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2)世界联系: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3)世界格局: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4)亚非拉: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类型 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民族民主运动的顶峰
时间 19世纪到20世纪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表现 (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804年,海地独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
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1889年,巴西建立共和国。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2)亚洲的觉醒: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发动孟买政治总罢工,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3)非洲的抗争:埃及抗英,成立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打败侵埃意军,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反荷兰民族大起义、越南抗法斗争、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埃及华夫脱运动,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罢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亚洲: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缅甸、新加坡等纷纷独立
(2)非洲: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
立;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拉丁美洲:1961年,古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4)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一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彻底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 反帝反封建(反法西斯)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 反帝反殖民反霸的民族民主运动
影响 推动了社会变革,为后续民族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
思主
义的
诞生 (1)历史条件
①经济根源: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及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继续理论探索:撰写《资本论》、创立唯物史观
(4)影响
①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②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③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
实践
活动 (1)第一国际
①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
②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
①成立: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②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
③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5.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列宁
主义 (1)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2)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月
革命 (1)过程
①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②成立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意义
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社会
主义
建设
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②内容: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③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①开始:1921年3月
②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③意义: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①形成: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②成就: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③特点: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④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苏联的
发展、
改革与
解体 (1)改革
①赫鲁晓夫改革:加大农业投入,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效果有限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2)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东欧的
社会主
义建设、
改革和
剧变 (1)建设:二战后,东欧各国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改革: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等
(3)剧变: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中国社
会主义
的发展 (1)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取得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的伟大成就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素养提升
典例精析
(2025·湖南卷,15)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期以来“(拉美民族国家构建)的障碍并非是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恰恰相反,障碍主要是这片大陆上国家间的文化相同性太过明显”。这表明该学者(  )
[A]强调拉美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B]认为拉美原住民文化已经消亡
[C]主张加强拉美各国的文化交流
[D]正视殖民遗产造成的现实困境
D
材料再开发
(1)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 (1)19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基本完成独立,面临如何构建独立的民族国家的问题。
(2)造成拉美国家文化相同性太过明显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表现 
【答案】 (2)原因:长期处于西班牙与葡萄牙的统治下。
表现:欧洲文化为主导;相同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观;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类似。
(3)拉美国家文化相同性太过明显对拉美国家有何影响 
【答案】 (3)缺乏民族构建的差异化符号,难以形成内部认同;为外部干预提供文化土壤,难以获得真正的解放;政治制度上普遍模仿欧美共和制,难以形成适配本国的治理模式。
考向一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2023·山东卷,12)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C
高考题组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美洲的巴西属于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他中美洲地区和南美洲地区基本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北美的其他区域则分属于英国、法国的殖民地,而且当时非洲的殖民地大多在沿海地区,还未深入内陆,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这属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此时期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优势逐渐被英法荷三国所打破,故选C项。1804年,海地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B、D两项均是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后出现的现象,排除。
2.(2025·安徽卷,14)1897年,比利时在布鲁塞尔修建了刚果展馆,向观众展示其给刚果殖民地带去“文明”和“发展”的“丰功伟绩”。1908年该馆更名为比属刚果博物馆后,在其圆形大厅里有一个雕像,展示的是一个欧洲传教士左手抱着一名非洲幼童,以“救世主”的姿态俯视着右手下方一个非洲成人。这种“展示”旨在(  )
[A]通过文化宣传美化殖民历史
[B]为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
[C]炫耀比利时强大的工业实力
[D]为开展三角贸易寻找合理性
A
【解析】 材料描述比利时在布鲁塞尔修建展馆展示其给刚果带去“文明”和“发展”的“丰功伟绩”,1908年博物馆雕像以欧洲传教士为“救世主”姿态俯视非洲人,这直接反映殖民者通过文化手段美化其统治,故选A项;材料并非为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比利时的工业实力,排除C项;三角贸易在19世纪前半期已基本废除,排除D项。
[图解历史] 殖民侵略对拉丁美洲和北美地区的不同影响
考向二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与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
1.(2025·江苏卷,13)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由61家增至156家。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1896年,加尔各答举办了国货博览会。1906年,提拉克向人民呼吁:“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明天起你们就自由了。”这表明印度(  )
[A]传统棉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意识增强
D
【解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棉纺织工厂数量增多,民众希望开拓国货市场,进而举办国货博览会,提拉克呼吁人民掌握自身未来,这一系列现象表明随着印度近代经济发展,民众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故选D项;传统棉纺织业指手工生产,但材料强调近代工厂兴起,且殖民时期手工制品被机制品冲击而衰落,排除A项;此时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取得初步胜利,排除B项;民族资产阶级虽受益于国货运动,但材料焦点在民众民族意识增强,非直接体现其获得广泛支持,排除C项。
2.(2025·四川卷,16)20世纪60—80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修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建筑,如索马里国家剧院、苏丹喀土穆友谊厅、扎伊尔人民宫、喀麦隆会议大厦以及刚果(布)会议大厦等。这些大型建筑的修建(  )
[A]体现了非洲均衡发展
[B]消除了殖民主义影响
[C]促进了民族国家建构
[D]化解了社会内部矛盾
C
【解析】 这些建筑是20世纪60—80年代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独立后,主动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回应了“去殖民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故选C项;非洲国家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排除A项;殖民主义影响如经济依赖和边界纠纷持续存在,排除B项;社会内部矛盾复杂多样,大型建筑修建与化解社会内部矛盾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考向三 社会主义运动
1.(2024·山东卷,12)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
[A]经济规律 [B]理想社会
[C]社会正义 [D]阶级斗争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并提出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主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构想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在工人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激进”的地方在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更注重全社会的正义,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关注重点并未涉及经济规律,且其对经济规律把握不当,脱离社会实际,故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构想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没有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重要性,没有强调阶级斗争,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2.(2024·安徽卷,16)20世纪80年代,法国七位史学家推出了《法国当代史:身份与变化,从1789年至今》。该著作共有七个专题:导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法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国农民,工人阶级的增长,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这可用以说明,当时法国史学家(  )
[A]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宏大历史
[B]阐释历史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C]已摆脱冷战思维对史学的影响
[D]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撰写了法国通史
B
【解析】 材料中著作首先论述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进而阐述了农民、工人、国家等,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故选B项;该著作并非编年体的形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冷战思维,谈不上摆脱,排除C项;该著作不是通史,排除D项。
3.(2025·广东卷,15)1928年,美国某工业建筑公司接到苏联价值4 000万美元的拖拉机工厂建造订单。“后来,约有12个这样的工厂设计工作在底特律完成了,其余的工厂设计则准备在莫斯科的一个拥有1 500名设计和制图员的特殊办公室去完成。”由此可知,当时苏联意在(  )
[A]引入外国资本发展私营企业
[B]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筹措资金
[C]寻求美国援助以渡过危机
[D]利用西方技术推进工业化
D
【解析】 材料体现了苏联在斯大林工业化战略下,积极引进西方技术以加速工业建设,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技术引进非资本引入,1928年苏联发展的是国有企业而非私营企业,排除A项;材料显示苏联为资金支出而非筹措资金,排除B项;1928年苏联未遭遇经济危机,而是工业化起步期,订单属于商业合作而非援助,排除C项。
[深化拓展]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策 特点 根本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 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新经济
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恢复发展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苏联
模式 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