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一数11~20各数,并会填写出来。
2.认识个位、十位及11~20各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3.进行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简单运算。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数的大小。
2.能正确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3.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具体建议如下:
1.关于数数、读数。
(1)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数出12根小棒,散放在桌面上,再想一想怎样容易看出这是12根小棒,接着把10根捆成一捆,明确10根就要捆成一捆,即10个一是1个十。从中让学生明白1捆和几根在一起,就是十几,把10根捆成一捆,旁边还有2根,这样容易看出是12。
(2)在摆一摆、数一数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进行操作,自己在动手、动脑中认识其他各数,深入理解1捆(1个十)和几根(几个一)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就是2个十,是20。
(3)在学生直观了解数后,结合尺子图(或数轴)读数,初步感知数序。
2.关于11~20的写数。
教学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计数器,初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接着,请学生用小棒摆出1捆和1根,此时,老师要把小棒和计数器联系起来。明确1捆用计数器表示,就是在十位拨1个珠子,十位上的这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在十位上写“1”,1根用计数器表示就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一,在个位上写“1”,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对于“16”“18”的写法,要让学生操作计数器、小棒,初步感知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对于“20”的写法,通过操作要让学生懂得,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个位没有,用0表示。
3.关于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时要利用教具和学具,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来探索计算的结果,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
4.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读数,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文字写出来。
(2)写数,要重点指导“11”的书写,让学生明白2个“1”的意思;写“20”时,要特别强调个位没有,用0占位。
写数时还要注意让学生书写干净、整齐、匀称、美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对于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叙述加、减关系,只感知就可以了。
1 11~20的数数、读数
1课时
2 11~20的写数
1课时
3 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课时
11~20的数数、读数
教材第82、第83页的内容。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初步的想象能力。
正确地数、读11~20各数,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小棒,尺子。
利用小棒,从1数到9,再添上1根是10根,捆成一捆,是1个十,是10。(要边操作边说过程)
1.教学例题。
(1)教师出示散放的12根小棒,问: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堆小棒是多少根 (操作、讨论)
(2)汇报。(可1根1根地数出来,也可先数出10根捆成一捆,还剩2根,一共就是12根……)
(3)针对“数出10根捆成一捆”这种方法,教师问:1捆是多少 (是1个十,是10)再问: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容易看出是12根)
2.请学生利用上述方法摆出“11”“13”“19”等。要求边摆边说过程。如“11”,先摆出1捆,再摆出1根,合起来是11。
再请学生在19根上添加1根,问:是多少根 (20根,即2捆)再问:2捆是多少 (2个十,是20)
3.看尺子。
谁能从0读到10 再从10读到20。(学生自己读)
请学生从20读到0。
提问:10的后面是几 (11)8的前面呢 (7)
1.互相说数,摆数。
2.看尺子图互相提问题,如20在19的前面吗 17的后面是多少 ……
3.教材第83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4.教材第83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5.教材第83页“想想做做”的第3、第4、第5、第6题。
把1~20各数按顺序连起来,看看像什么。
课堂作业新设计
略
思维训练
连出来像一只小兔。
1.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提供生活中的实际素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问学生,发言好的想要苹果还是红花(一个苹果当十个红花) 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让学生明白以一当十的道理,接着,再让学生猜数。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3.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贯穿整节课,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4.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创造欲望和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真正落实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教师备课的出发点。
6.精心设计提问。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点,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空间。
一 创设情境。
课件播放三个小朋友在教室前的对话——甲说:“我们班门前种了6棵大树。”乙说:“我已经得了9颗五角星。”丙说:“我们小组有8个人。”
谈话:听到三个小朋友刚才说什么了吗 小朋友,你也能像他们一样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
学生说到我有几根小棒时,出示1捆小棒图,提问:小明也有一些小棒,你知道这些小棒有几根吗
如果学生知道是10根,则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不知道这里一捆小棒是10根,则将一捆小棒展开,数一数,强调有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设计说明: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对已有的数的认识,引起学生认数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数水平,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 认识计数单位“十”。
谈话:请大家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
反馈:你是怎样做的 (指名到实物投影前操作: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展开一捆小棒:这里有多少根小棒 (指1根小棒)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指10根小棒)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 (板书:10个一)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提问:现在这里有多少根小棒 (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10根小棒,有的学生回答是1捆小棒)
谈话:10根小棒也就是1捆小棒。(指1捆小棒)像这样的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请大家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 (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让学生指着自己的小棒说一说:几个一是1个十
谈话:“十”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比如,1包铅笔有10支,是1个十;一盒钢笔有10支,也是1个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说明: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 认识11~20各数。
1.摆一摆,数一数。
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 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是12根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的摆法,并交流是怎样摆的。
小结:我们摆12根小棒的时候,可以先摆1捆,再摆2根。也就是先摆1个十,再摆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2.摆一摆,说一说。
谈话:你能摆出11根小棒吗
学生活动后,反馈:你是怎样摆的 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1
谈话:你还想像这样摆出十几根小棒吗 自己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反馈到19时,提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 (是20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 (学生把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指两捆小棒,提问:2捆就是几个十 2个十是多少 (板书:2个十是20)
〔设计说明:摆一摆、数一数、读一读、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看图说一说。
(1)出示下图。(13本书,17粒珠子,20块积木)
让学生数一数、读一读,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读出尺子上的数。
让学生轻声地读一读尺子上的数。
提问:13前面的数是几 后面的数是几 15和17中间的一个数是几 17和20中间是哪两个数 18这个数是接近20,还是接近10
〔设计说明:借助实物图,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有利于突出计数单位“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实际大小。让学生读出尺子上的数,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意义和顺序,有效地发展了数感〕
2.读一读,数一数。
(1)17、14、20、12、15、6、16。
(2)从6数到16。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按要求练习后,再由同桌合作,一个人说翻到课本哪一页,另一个人在课本上很快找到相应的页码。
3.估一估。(“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左边的草莓图。
(1)先不数,估一估一共有几个草莓。(板书学生估计的数)
数后一起评价学生的估计。
怎样能很快知道有几个草莓呢 (演示把10个草莓圈起来)
(2)照样子在书上先估一估,再数出有多少把雨伞。
4.抓一抓,数一数。
要求: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有多少颗,再数一数。
提问:你能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吗
学生操作后反馈,并说一说抓糖果时要注意什么。
5.“想想做做”第6题。
在教科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设计说明:教师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估计草莓的数量,到估计雨伞的数量;从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颗,到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从数出教科书的10张,捏一捏有多厚,到数出20张再捏一捏有多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11到20各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
11~20的写数
教材第84、第85页的内容。
1.能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认识个位和十位,能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和数序。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认真、整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识“个位”“十位”,正确写数、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组成。
计数器,小棒,视频投影,磁力板。
1.从7数到17;从20数到10。
2.摆小棒表示下列各数。(在磁力板上摆)
11 15 18 20
我们已经会数、会读11~20各数了,这些数怎样写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1.认识计数器。
教师介绍:这是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个位表示几个一,十位表示几个十。
2.学习写数。
(1)看磁力板上用小棒摆出的“11”,教师明确:1捆用计数器来表示,就是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十;(板书:1)1根在计数器上表示,就是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一。(板书:1)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2)请学生先用小棒摆出“16”,再用计数器边拨珠边说过程,并试着动笔写出来。
“18”的写数放手让学生操作体会。
(3)教师出示2捆小棒,问:这是多少 用计数器怎样表示 强调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个位上不拨珠子。再问:怎样写20呢 强调:十位上是2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没有珠子,要用0来占位,不能不写。
(4)试一试。
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写完后,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1.看图写数并填空。
( ) ( )
( )个十和( )个一 ( )个十和( )个一
2.教材第84~85页“想想做做”的第2、第3题。
3.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4.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
5.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
6.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的第8题。
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的第7题。
要使学生初步感知“第几”的含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1 1 1 15 1 5
2.略
3.
(1)1 5 (2)13 (3)20
4.
12 14 15 17 18 20
5.
> < < >
6.略
思维训练
20 7 9 11 18 20
教材习题
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
1.
15 1 5 20 2
11~20的写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合理设计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理解得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本节课所设计的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材第86、第87页的内容。
1.能正确地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地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加深对十几的认识。
投影,小棒。
1.填一填。
(1)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
(2)10个一是( ),2个十是( )。
2.按顺序填数。
9
10
12
16
1.投影显示一盒苹果,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苹果。
再投影显示散放的5个苹果,问:现在共有几个苹果 (学生数出是15个)
2.教师组织交流学习。
(1)引出四个算式。
左边有10个苹果,右边有5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列式是10+5=。
右边有5个苹果,左边有10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列式是5+10=。
一共有15个苹果,左边有10个苹果,右边有几个 列式是15-10=。
一共有15个苹果,右边有5个苹果,左边有几个 列式是15-5=。
(2)说说10+5=15的思路。(因为10和5合起来是15,所以10+5=15)
说说15-5=10的思路。(因为10和5合起来是15,从15里面去掉5,还剩下10,所以15-5=10)
3.学生用小棒代替苹果,动手操作摆一摆,体会计算过程和结果。
1.教材第86页“想想做做”的第1、第2题。
2.教材第86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3.教材第86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4.教材第87页练习十的第1题。
5.教材第87页练习十的第5题。
1.教材第87页练习十的第2题。
2.教材第87页练习十的第3、第4题。
3.教材第87页练习十的第6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第1题:10+7=17 7+10=17 17-7=10 17-10=7
第2题:12 10 12 2 19 9 19 10
2.
16 11 3 8 3 6 14 10 15
3.
10+4=14 13-3=10
4.
画图略 13 15
5.
13 5 9 2
思维训练
1.13 15 17 19 20 18 17 16 14 13
2.第3题:略 第4题:> < = < > >
3.
1 2 3
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0+5=15 15-5=10
5+10=15 15-10=5
1.本课的知识基础是11~20各数的组成,所以教学时先复习11~20各数的组成,作为铺垫。注意让学生总结规律,培养初步探究能力,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又予以拓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2.虽然课堂教学容量较大,由于采用奖励五角星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学生学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但因为教学例题采用摆小棒的方法,直观性强,在讨论10+5等的计算方法时学生难以想到用数的组成来想算法,可见抽象性的内容在教学中还需设法突破。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今天,智慧仙子要带小朋友们去参加小白兔的生日,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她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闯过难关吗
复习(1)
1.数一数,从1数到20,再从20倒数到1,2个2个地顺数,5个5个地顺数。
2.出示11~20各数,要求说出数的组成。
复习(2)
卡片出示: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
1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19。
复习(3)
教师讲述:智慧仙子还带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学过了,哪些没有学
(学生分类)8+1 10+1 2+6 4+10 7-3 8+10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 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1.观察例图:小白兔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学生:10+5 15-5 5+10 15-10
2.探究算法。
讲述:你能算出得数吗 翻到教材第82页,试着填一填。
教师:谁愿意选择一道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学生1:我是从图上数出来的。
学生2:因为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所以10+5=15。
学生3:我选5+10,因为10+5=15,所以5+10=15。
学生4:因为10+5=15,所以15-5=10……
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来算。
三 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的题目。
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生日晚宴开始了,可小白兔家的筷子还没数好呢。
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提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4.
“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学生讲讲题意,再请同学独立计算。
四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先跟同学分享一下,再和老师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