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青山不老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 分层练习+ 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青山不老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 分层练习+ 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1 08:29:3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课题 20 青山不老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重难点 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看来这组照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就是我国的晋西北,在这么荒凉的地方,却有那样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这方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的采访,一起走进这位平凡的老人,看看他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 3.引导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4.走进作者:结合大家课前预习情况,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梁衡呢? 【预设1】: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 依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二:初识老人,了解故事 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听读任务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尝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随文识字) 2.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信息卡片。 釆访地点: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主要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釆访地点:晋西北山沟的一个小院 采访对象:一位山野老人 性别:男 年龄:81 预设:主要外貌特征:瘦小 感人事迹:一位山野老人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十五年内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一片青山。 3.综合卡片信息,梳理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教师小结:本文可以釆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4.课件出示信息表,学生自主完成。 人物 老人 年龄:81岁外貌: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生活地区:中国晋西北主要事迹在中国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资助村民
小结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 三:聚焦“环境”,感受“奇迹” (一)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思考: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②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③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二)合作探究,感受“奇迹” 1.自主探究: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书上。 2.反馈交流,感受“奇迹” 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进行点拨: (1)出示句子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引导学生聚焦一连串数字:十五年、八条、七条、三千七百亩,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这个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年365天,十五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一亩大约是667平方米,三千七百亩就是247万平方米,也就是350多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将这些数字转化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老人坚持的时间之长、绿化的面积之大,创造的奇迹是多么了不起! 依据学生交流回答,(出示课件) (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②指导朗读,体会奇迹的了不起。 (2)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①思考:读完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这些树像勇敢的战士一样站在山洼、山腰上,即使身子被泥埋了半截,还是顽强地抵抗凶猛的山洪。 点拨:从“如臂如股”“劲挺”“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等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树的勇敢、坚强与伟大,也明白了老人植树造林的目的。 ②引导学生聚焦老人说的话,感受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持与热爱。 (3)出示句子3: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①引导思考: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②小结:是呀!原先我国的晋西北正如课前视频所示,漫天黄沙,荒芜人烟,而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确是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树海,这前后巨大的变化,难道不是奇迹?梁衡用了短短三句话,就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对窗外的绿色进行了全面、生动的描述,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片绿色的赞美之情。 ③指导朗读,读出绿意盎然的画面与赞美之情。 3.合作探究: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1)再读2、3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句,同桌交流,填写以下学习单。 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院子里的小环境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适时点拨。 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院子里的小环境 地理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肆虐、怪物盘踞之地。 气候环境: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一排三间房、老人一人; 日复一日简朴、单调的日常生活; 五位老汉离世; 老伴离世; 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回城享福遭拒绝。
①在交流“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时,补充干旱、霜冻、风沙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自然灾害。 ②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盘踞:非法占据;霸占。 ③在描写气候环境时,作者引用当地县志进行说明,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说明了这里的环境从古至今一直十分险恶。播放视频“大风沙”。(出示课件) ④结合学生对“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反馈,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大环境:环境险恶) ⑤在交流“院子里的小环境”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十五年中,老人都遇到了哪些事情? ⑥结合学生对“院子里的小环境”反馈,教师相机板书:小环境:生活艰辛。 (出示课件) (3)总结: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探究,我们感受到了这里大环境的险恶、可怕,也被这种险恶、可怕所震撼,老人居住的小环境也非常艰辛,孤独一人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定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奇迹创造之难,也体现出老人对植树造林的热爱与坚持。 四: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1.再读课文,思考: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提醒学生可结合晋西北前后面貌的变化思考。 2.出示第6自然段,生齐读,思考:“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感悟老人的精神。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总结。 4.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引导: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觉得“不会老的”指什么? 预设1:结合文中描写青山的句子,我觉得不老的是青山,因为山上的树,会越来越多,年年长大,常青常绿。 预设2:结合以前山沟的大环境的恶劣,我觉得山沟前后变化,看出如今青山的环境是越来越好,青山是不会老的。 追问:这青山上的绿树,这绿色的奇迹,又是谁,凭着什么创造的呢? 预设1:老人凭着自己的双手,更是凭着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的。 预设2:老人凭着要造福子孙后代坚定的信念等创造的。 6.小组讨论:说说你对课题“青山不老”含义的理解。 预设:表层含义是老人创造的奇迹——青山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深层含义是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板书:精神永存) 7.引导:我们理解了“青山不老”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呢?(学生自由回答) 点拨:“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因此,课文以“青山不老”作为题目。 点拨:以“青山不老”为题,还表达了作者对像老人这样的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赞美之情。 8.总结:是呀,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不老,老人热爱家乡、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这种精神不老!本文以此为题,不仅突出文章主题,还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因此,本文以“青山不老”为题。 (板书:无私奉献、精神永存) 课堂小结: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老人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展,而且他的精神将随着青山永远流传。就是这样一位山野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青山,用他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也会随着绿意盎然的青山永久留存。也正是这位老人让我们感悟到--青山不老!同学们,还记得单元导语中告诉我们的那句话吗?“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让我们像这位晋西北的山野老农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守卫、造福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吧!
作业设计 1.课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山不老”! 2.请同学们课下拓展阅读其他环境守卫者的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20 青山不老 了不起的奇迹 大环境:环境险恶 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 无私奉献、精神永存 三千七百亩林网 小环境:生活艰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20 . 青 山 不 老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图片导入
荒 凉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又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新课导入
青山不老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走进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出版有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觅渡》等。
我会读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铁锹 记载 拐杖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nüè


jìn
yàng
qiāo
zǎi
zhàng
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课文
人物: 老人
主要事迹
年龄:81岁
外貌: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
生活地区:中国晋西北
在中国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资助村民
课文主要讲了晋西北的一位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五十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概括主要内容
借助卡片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人物
+
事件
+
关键词
明确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思考: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通过抓关键句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联想前面学习的“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根据本课文前导语所给的阅读任务选择恰当地阅读方法阅读本文,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关键句,理解文章内容。
如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时,可以粗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抓关键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方法解密
自主探究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书上。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反馈交流
三千七百亩林网
350多个操场
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说明了老人植树的时间长,数量多,对这里的贡献大。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反馈交流
勇敢
坚强
伟大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树的顽强,写出了树木在防洪护土方面的巨大作用。
反馈交流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坚持
热爱
反馈交流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绿意盎然
赞美
思考: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合作探究
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院子里的小环境
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再读2、3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句,填写以下学习单。
合作探究
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肆虐: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
引用:更有说服力。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对 比
采用对比的手法,把老人的瘦小和绿洲的广阔加以对比,更加突出这一个奇迹的伟大和老人的可敬。
合作探究
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院子里的小环境
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再读2、3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句,填写以下学习单。
地理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肆虐、怪物盘踞之地。
气候环境: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险恶
合作探究
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合作探究
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在这十五年中,老人都遇到了哪些事情?
合作探究
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院子里的小环境
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再读2、3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句,填写以下学习单。
地理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肆虐、怪物盘踞之地。
气候环境: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一排三间房、老人一人;
日复一日简朴、单调的日常生活;
老伴离世;
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回城享福遭拒绝。
五位老汉离世;
险恶
艰辛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乐与吃苦,老人选择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选择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老人选择了吃苦,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中注定,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可见,老人治理山沟,绿化青山,把一生都献给绿化事业的决心是坚定的。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探究,我们感受到了这里大环境的险恶、可怕,也被这种险恶、可怕所震撼,老人居住的小环境也非常艰辛,孤独一人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定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奇迹创造之难,也体现出老人对植树造林的热爱与坚持。
学习小结
思考: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再读课文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 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思考: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再读课文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
“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思考: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个题目还包含了作者对老人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就是这样一位山野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青山,用他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也会随着绿意盎然的青山永久留存。也正是这位老人让我们感悟到--青山不老!同学们,还记得单元导语中告诉我们的那句话吗?“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让我们像这位晋西北的山野老农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守卫、造福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吧!
课堂小结
青史已记绿化功,山岳永铭造林志。
不信时光催华发,老当益壮惊天地。
赞青山老人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课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山不老”!
请同学们课下拓展阅读其他环境守卫者的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自主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青山不老 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任务一: 初读课文,猜想文意。
读了课题《青山不老》,我猜想:
我的疑问:
二:初识老人,了解故事
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阅读课文后自主完成下面的信息表。
人物 年龄:
外貌:
生活地区:
主要事迹
三:聚焦“环境”,感受“奇迹”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②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③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合作探究,感受“奇迹”。
(1)自主探究: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书上。
(2) 再读2、3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句,同桌交流,填写以下学习单。
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院子里的小环境
四: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读读第6自然段,思考:“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青山不老 一课时 分层作业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记载(zǎi zài) 险恶(wū è) 归宿(sù xiù)
不禁(jìn jīn) 参天(cān cēn) 淤泥(yū yī)
波光粼粼(lín nín) 气运亨通(xiǎng hēng)
2. 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地残杀或迫害。( )
(2)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
(3)一再,很多次。( )
(4)对人谦恭有礼貌。( )
(5)以财物帮助。( )
3.选择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转换 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
(3)叮咚——叮咚——( )
4.课文以“青山不老”为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题,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现了老人生命的意义在他创造的茫茫青山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B.体现出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C.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老人终有一天会离去,但青山不管怎样都永远不会消失。
D.青山表面上是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执着的精神就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将时代流传。
5.阅读练习。
风大作时,能逆( )吹牛马使倒( )行,或擎( )之高 二三丈而坠( )。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
逆:
擎:
坠: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阅读《青山不老》片段,完成下面练习。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 ),带上干粮扛上铁锹( );晚上回来,( ),抽袋烟(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1)用“——”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
(2)为了这“青山不老”,老人每天重复着怎样的生活?把下面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进沟上山  B煮饭  C吃过饭  D睡觉
(3)老人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作者列举了许多数字,请你找一找,写下来。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4)老人的宏伟设想会是什么样的?请你想象一下,写一写。
参考答案:
【识字写字】
1.zǎi è sù jīn cān yū lín hēng
2.肆虐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恭敬 资助
3.B A C
4.C
【阅读与鉴赏】
5.(1)ni dao qing zhui
(2)起方向相反 举,抬落,掉下
(3)大风刮起时,能将牛马吹得倒退,或将它们吹到空中两三丈高,然后又落下来。
6.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BACD
(3)15年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写出了老人所做出的成绩。
(4)将改造更多的沟,建更多的防风林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