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沟通江淮的运河---邗沟,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这是隋唐盛世出现的一个重要前提,对隋唐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581—618,隋朝兴亡时间、过程;各项措施;大运河意义。
二、618—756,几位皇帝措施、特点; 唐与东西突厥、吐蕃、回纥、靺鞨等民族关系、影响。
三、安史之乱背景、概况、影响;藩镇割据形成、影响;黄巢起义;五代十国概况、周世宗改革。
755年
618年
907年
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皇之治
589年统一
960年
隋
唐
五代十国
由盛转衰
统一
强盛
分裂
时空定位
一.隋朝兴亡
① 广设仓库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隋朝的建设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指洲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 lài ] 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② 兴建洛阳城
③ 开通大运河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说明( )
A.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 B.隋朝社会经济繁荣
C.隋朝时人民负担沉重 D.隋朝仓库储粮丰富
A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隋,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汉王叛逆,“从反者十九州”,都城长安局躇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而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遇荒年,关中经济难以供应时,君臣即领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诏开工营建东都洛阳。
——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
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运河的开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的统一,但统一的王朝也更需要运河来构建交通网络,尤其是漕运体系。
——宁欣等著《古代中国文明》
思考:结合材料及教材说明大运河开通有何作用?
大量征发民工不可避免的会有哪些弊端?
人教社历史地图册29页地图
(三点四段五河)
作用:贯通南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南北
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弊端: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③ 开通大运河
3.隋朝的灭亡
你如何看待隋朝的灭亡原因?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三征高丽;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① 广设仓库
②兴建洛阳城
③开通大运河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隋朝的建设
【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大唐初建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完成统一。
2.大唐盛世
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
武则天时期:持续发展
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全盛时期)
①结合教材梳理治世、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②王朝盛世的表现
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第7课)、文化繁荣(第8课)
经济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①制造了曲辕犁,并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②大面积兴修水利,开辟大量荒田。
农业
【历史纵横】曲辕犁
(耕犁基本定型)
2.唐朝:
战争、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羁縻政策?
意义:
⑴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
⑵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⑶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东西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
周边民族分布
边疆管理: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直接管辖+间接统治
特点:
政策开明 措施灵活
方式多样
因俗而治
以和为主
民族平等
唐玄宗: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
(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在位)。
六大都护府的设立,意味着中原王朝正式管辖该地,其中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期)和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期)分别管辖天山以北和以南。
西北: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北部:回纥(册封)
东北:靺鞨(册封)
西南:吐蕃(和亲、会盟)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3.民族交融
①有利于边疆、内地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和平相处
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意义
患难相恤
暴掠不作
唐蕃会盟碑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人陈陶《陇西行》
“渔阳鼙鼓(军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的《长恨歌》
①背景
②过程 755年--763年
边疆危机;外重内轻;政治腐败。
③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
三.大唐衰落
1.安史之乱
1699万
6291万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唐 杜甫《忆昔》
安史之乱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 杜甫《忆昔》
安史之乱前
2.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形势图
【史料阅读】p36
北宋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总结了从藩镇林立直至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
——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4.黄巢起义
三.大唐衰落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后周世宗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四.五代十国(907---960)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五代 后梁 汴州(今开封) 907-923 朱温
后唐 洛阳 923-936 李存勖
后晋 汴州(今开封) 936-946 石敬瑭
后汉 汴州(今开封) 947-950 刘知远
后周 汴州(今开封) 950-960 郭威
十国 吴国 广陵(今扬州) 892-937 杨行密
南唐 金陵(今南京) 937-975 李昇
前蜀 成都 891-925 王建
后蜀 成都 937-965 孟知祥
闽国 长乐(今福州) 893-945 王审知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长沙) 896-951 马殷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刘隐
荆南(南平) 江陵(今荆州) 907-963 高季兴
吴越 杭州 893-978 钱镠
北汉 太远 951-979 李崇
755年
618年
907年
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皇之治
589年统一
960年
隋
唐
五代十国
小结
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