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8节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时间导图
问1:儒学地位在该时段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时期 儒学 佛教 道教 玄学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两汉之际传入
东汉末年兴起
前期三教并行;
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武则天时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
道教最受尊崇
①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
②儒道佛三者相互交融:儒学玄学化、佛教本土化、道教官方化
“三教合归儒”
魏晋之际出现
一. 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与玄学的产生
儒学式微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儒学式微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
人称“菩萨皇帝”
僧人从此吃素
江南(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
(三)儒学式微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3)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知识拓展
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图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3.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儒学式微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南北朝时期僧诗僧尼数量表
佛教、道教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2)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
“三武一宗之厄”: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范缜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
两汉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
佛教
儒学
道教
魏晋
隋朝
唐朝
被汉武帝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民间广为传播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受儒学影响“贵儒”“尊道 ”
新发展1: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三教合归儒”
新发展2: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武则天:佛教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新发展3: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唐朝《高逸图》(局部)——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另外三人是:嵇康、向秀、阮咸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特点: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思想,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无为”
“自然”
“清谈”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一.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玄学的产生
1.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千米处,为纪念白马驮经而得名。以下关于佛教传播的搭配正确的是( )
三国——佛教传入 B. 西晋——法显取经
C. 唐朝——鉴真东渡 D. 隋朝——空海求法
C
2.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A
一.思想·多元合流:儒学复兴运动
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城,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
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
“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经学统一”、《五经定本》);
“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纲上45)
1.唐代儒学复兴的背景?
韩愈
4.儒学复兴的主张?
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纲上42)
3.儒学复兴的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纲上45)
2.唐代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5.儒学复兴的作用?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点(纲上45)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
二.文学艺术·多元与合流
1.文学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唐朝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曹操《观沧海》、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庾信《哀江南赋》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诗
“诗仙”
李白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 《琵琶行》《长恨歌》 元稹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诗圣”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汉江临眺》
问1:唐诗得以不断兴盛的时代背景?
唐诗得以不断兴盛的时代背景?
1.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奠定物质基础。
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对各种思想和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如儒、释、道三教并存,这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文化氛围。
4.诗歌本身的发展。
5.科举制度的推动。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内容。
6.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艺术形式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书法 (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东晋:王羲之“书圣” 隋唐:颜筋柳骨
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东晋:顾恺之 唐朝:吴道子,“画圣” (吴带当风)
雕塑 (三大石窟)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
二.文学艺术·多元与合流
2.艺术
王羲之《姨母帖》《兰亭集序》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金刚经碑》
怀素《自叙帖》张旭《肚痛帖》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送子天王图》
问2.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1.时代的产物(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2.继承与创新发展;3.个人主观条件与努力。
(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选择性必修三P88、P91】
二.文学艺术·多元与合流
3.技术
领域 时期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农学 北朝
地理 西晋
建筑 隋朝
印刷术 唐朝
火药
天文学
医药学
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僧一行世界上最早用科学的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中期书籍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孙思邈(药王)《千金方》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问3.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共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特点:重视经验总结、解决实际问题
三.中外文化交流
㈠佛教文化交流
1.佛教东传中国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_____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天竺,收集____经典。
(3)唐朝 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 。
法显
梵文
玄奘
佛学大师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高僧来华
西行取经
鉴真东渡
学问僧来华
1.佛教的传播
东汉到北朝,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空海)
学习任务:自主梳理教材p48--49,完成表格。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
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
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引进来)
(传出去)
⑴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⑵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⑶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三.中外文化交流
㈠佛教文化交流
2.中国佛教对外传播
韩国·景福宫
日本·
五重塔
中国·太和殿
·金 堂
㈡其他文化交流
三.中外文化交流
东亚文化圈示意图
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亚文化圈”作出合理解释。(10分)
中心:以中国为中心、儒家学说占思想主导地位;
范围: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
——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内容:文字、思想、社会制度、律令、历法、建筑……
影响:东亚各国培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结论: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等西方国家商贸往来频繁。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
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
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
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1)材料中读出的信息?
(2)崔致远的经历中了解唐朝的对外政策。
崔致远,十二岁时(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公元874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其二十八岁时,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居住、考试、做官
汉字、历史典故、诗歌——中华文化对朝鲜的深刻影响。
1.“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 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是文明的输出者
B. 交流范围宽泛,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C. 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
D. 中外交通发达,中外交流的形式多样
C
丝绸之路开凿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打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影响。(10分)
原因: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丝绸之路的畅通;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官方茶马互市的带动。(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唐朝的茶叶贸易路线和到达的地区是?
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1.瓷器如何见证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繁荣景象?请举例说明
①中国的陶瓷特别是瓷器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碑的装饰品
②由于社会需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埃及开罗南郊福斯塔特遗址)。尽管因为原料和烧窑技术的限制,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方面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2、《礼宾图》和《职贡图》分别表现了唐时期的何种场景?
点拨:在这里,需要区分“造纸术”和“纸张”。前者是作为一种技术,从陆路通过大食国传到阿拉伯地区的,后者是作为一种商品,从海路外销到阿拉伯地区和其他地区的。
判断题:唐朝时期,造纸术是通过海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的?
×
判断题:8世纪,造纸术经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点拨:造纸术是在8世纪(即唐朝)传到阿拉伯地区的,但传到欧洲一直要到12世纪。
3、唐代对外贸易对东西方的影响?
①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
②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③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选择性必修三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