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的研究:问题与研究》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全球化视角下明清经济大变局——农业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高产新农作物输入、推广种植。
△清朝前期玉米、番薯推广种植图
蔓延极速……每亩可得数千斛,胜种五谷几倍…… 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一至成熟,终岁足食。
——【清】陆耀:《甘薯录》
学习聚焦: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农民兼营初级加工和相关副业
全球化视角下明清经济大变局——手工业
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
江南的丝绸、棉纺织品,无论是在中日贸易,还是在南洋—太平洋—美洲的贸易之路上,甚至在中俄贸易之间,都占有重要地位。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历史纵横】p83
全球化视角下明清经济大变局——商业
在1800年之前的250年里,中国获得约6万吨白银,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左右。
——贡德·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利于资本的集聚
地图出自《浙江省普通高中 历史学习图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地图出版社,2020年版,第61页。
商帮出现
工商业市镇兴起
地图出自《浙江省普通高中 历史学习图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地图出版社,2020年版,第63页。
全球化视角下明清经济大变局——明清经济的局限
朕(雍正帝)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大清会典事例》
①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②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二、承古萌新,思想领域的变化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学习聚焦: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1.陆王心学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王阳明《别黄宗贤归天台序·壬申》
评价
致良知
主张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①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本性,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
认识事物的方法
身外
心中
理在哪
如何求理
“格物致知”
致良知(内心反省)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本性,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天理 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 格物致知 致良知(内心反省)
哲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时间 思想家 主张
明 王守仁 “致良知”,“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明后期 李贽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明末清初 黄宗羲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新变化
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虽具有反对专制的倾向,但始终末能突破传统的桎梏,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
思想上局限性:儒学仍是统治思想;思想控制严密
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明中期后思想领域出现新变化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思想反映政治经济
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
三.小说与戏曲
学习任务:1、小说主要成就及主要原因 2、戏曲有哪些、代表人物 3、京剧的形成与地位
领域 时间 作者 作品 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中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思考: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济成为小说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么的关系
阅读教材P85,指出明清中期有哪些戏曲,传奇代表作家有谁。并指出京剧怎么形成的,京剧有何地位。
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反映,这一现象是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社会现象的反映,为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四.科技
学习任务:1、明朝后期起科技领域的变化(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 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2、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3、科技发展的局限性 4、清大型典籍编纂时间、名称、地位
学习聚焦:明朝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 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科技领域新变化
作者 作著 特点
总结性著作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科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地理和地质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①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②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知识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四.科技
四.科技
3.西学东渐:
《农政全书》明徐光启撰……是编总括农家诸书,裒(póu)为一集。……后六卷则为泰西水法。考《明史·光启本传》,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崇祯元年,又与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同修新法历书,故能得其一切捷巧之术,笔之书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农业领域总结性著作
借鉴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背景 新航路开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人 意大利人利玛窦
目的 借助传播西 方科技知识达到传教目的
表现 ①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学习聚焦:明朝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 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局限性:缺少创新成就,近代科技落后
经济:
思想:
科技:
政治:
明至清中叶的社会(14世纪一1840年)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然而小农经济仍占压倒优势
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然而未撼动儒学的统治地位;思想控制严密
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然而缺少创新成就,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外闭关锁国
14C
——
1840年
①文艺复兴(14-17C)
②宗教改革(15-16C)
③启蒙运动(17-18C)
①新航路开辟(15C 开始)
②工业革命(18-19C中)
①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1687年)
②自然科学(16-17世纪)
③工业革命(18-19C中)
①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建立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对外殖民扩张
经济:
思想:
科技:
政治:
14世纪一1840年的西方社会
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世纪中期,中国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了近代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