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 教案+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四上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 教案+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1 08:31:2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几件事情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志”字,探讨志向
1. 书写并解释“志”字。
(1)教师展示“志”字,并在黑板上书写。
(2)教师解释“志”字的字形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义。
“志”字,上面是“士”,下面是“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有一定身份地位或知识技能的人被称为“士”。
而“志”则是“士”通过用“心”思考后所立下的志向。
2. 讨论志向,引入新课。
(1)教师提问:你小时候有什么志向
预设①:想当医生
预设②:想当科学家
预设③:想当警察
……
过渡:同学们的志向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位少年的读书志向。
(2)教师展示课文标题,书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教师提问
①:你能解释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吗
预设:“崛”字旁边是山,通常与山相关。那么"崛起”在这里指的是中华的什么呢 (兴盛、繁荣、富强)
②思考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为中华的兴盛而读书。
(4)引导学生齐声朗读标题。
(5)读完标题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过渡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们的国家是什么样的 周恩来为什么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呢 让我们通过课文找到答案。
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
2.展示生字,学生观察并自主记忆。
崛 范 魏 晰 效 淮 惑 惩 训 斥 难
提示:可以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记忆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还可以通过组词来记忆。
3.学生扮演小老师,分享识字方法,教师适时指导、梳理。
(1)通过形近字记忆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 校——效 难、准——淮
(2)通过加字法来识字。
委+鬼=魏 日 + 析 = 晰 或+心=惑 征+心=惩
(3)通过组词来记忆。
学生为“范”字组词,理解其意思。
预设:范本:模范、典范、榜样;范例:典型、样板;范畴:范围、领域;范文:模范文章;范式:模式、样式;
范畴:范围、领域
(4)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请学生寻找”斥”字在课文中的具体位置,并结合上下文使用替换词法来理解"训斥"一词的含义。
4.出示词语,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词语。
崛起模范魏校长清晰当效此生淮安疑惑惩处训斥苦难
5.展示需要会写的汉字,并引导学生根据结构进行分类,观察字的左右、上下比例。
肃 默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6.重点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学生进行练习。
(1)单体字作为部件时字形的变化。
“赞”字上半部的第一个“先”字形由竖弯钩变为竖提。
“效”字左半部的“交”字形由捺变为点。
(2)请学生注意“肃”字的笔顺——横折、横、横、竖、撤、竖、撇、点,并提醒学生在写下半部分时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书写,并请学生练习书写这个字。
三、内容梳理与归纳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事件,可以如何划分。
2.教师出示学习方法指导,协助学生进行内容划分。
划分事件的方法:①利用过渡段落;②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
3. 学生讨论,根据事件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 ③④//⑤
4. 学生尝试概括每个事件的主要内容,随后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行为等要素进行整理,同时忽略次要人物的影响。在交流中,师生共同 完成表格。
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行为)
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修身课上魏校长(提问)
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知)
周恩来(感到困惑)
第三件事某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中国妇女(被欺负)
据的地区中国巡警(未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安慰)
周恩来(目睹、感受)
5.学生参照表格,分别叙述三件事的内容,并尝试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第一件:在修身课上,魏校长询问学生们读书的目的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听伯父谈及“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释怀。
第三件:周恩来在外国人占领的地区,得知一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车辆轧死,中国巡警不仅没有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现实。
小标题概括:
立志”振兴中华”(第1~10自然段)
耳闻“中华不振”(第11~14自然段)
目睹“中华不振”(第15~17自然段)
6.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事件中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原因 作者采用了何种写作技巧
预设:课文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描述立志“振兴中华”,再叙述耳闻“中华不振”,最后描写目睹”中华不振”。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之所以……是因为……”的结构来关联第一件事与第二、三件事。
7.学生思考:如何根据时间顺序清晰地叙述课文中的几件事的主要内容
引导:将三件事根据发生的时间进行排序,然后使用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将这三件事连接起来,清楚地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周恩来十二岁那年,他听到伯父提到“中华不振”,这让他难以释怀。一个星期天,他走访了被外国人占领的地区,了解到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驾驶的汽车撞死,而中国的巡警不仅没有惩罚外国人,反而斥责那位中国妇女,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现实。因此,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询问学生们读书的目的时,周恩来以清晰且坚定的态度表达了他的志向,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教师总结掌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②首先概括几件事,然后将这些事的内容串联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句,感受“不振”
1.复习导入。
2.学习课文第一件事,感受周恩来志向之坚定。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标记描述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2)聚焦“清晰而坚定”。
“清晰”意味着清楚,“坚定”指的是(意志等)坚不可摧。
少年周恩来表达的志向,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他的志向是坚定不移的。
(3)请几位学生朗读周恩来的话,表达出铿锵有力、声震寰宇的感觉
(4)通过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简要介绍周恩来。
周恩来,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因为他始终勤奋工作,严于
律己,关心群众,被营为 “人民的好总理”。
(5)师生分角色朗读。
3.学习课文第二、三件事,感悟“中华不振”。
(1)学生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寻找原因。
引导语: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高远的志向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预设:中华不振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不振"。
思考:从哪些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用横线标出来,读一读,思一思。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预设1:“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①引导学生关注“叹了口气”,结合上文,推测:伯父叹气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②指名朗读:表达出伯父沉重、无奈的情绪。
预设2: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引导学生关注“大不相同”思考:你从中读出了哪些可见的“不同” 你又联想到了哪些不可见的“不同”
对比:在其他地方的荒凉与衰败与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人的舒适、富裕形成鲜明对比,而中国人自己却生活在悲惨、贫困之中。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华不振”。
总结:在贫困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一片繁华之地,然而这繁华并不属于中国人!中华不振哪!
(4)出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①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②猜测:这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预设:亲人无辜的死亡;外国人的傲慢;巡警的软弱;正义无法实现
③小结:通过一个“不但……反而……”,我们感受到中国巡警的趋炎附势,对中国人的生命漠视。中华不振哪!
④指定学生朗读,引导表达愤怒的情感。
⑤引导:除了愤怒,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聚焦”群众的反应”——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 "
指定学生读最后一句,引导表达围观群众的无奈与愤怒。
⑥集体朗读
过渡语:确实,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外国人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中国巡警迎合外力,对国人的生死漠不关心;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面对不公只能愤怒却不敢言。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哪!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一段落。
二、查阅资料,深化理解
1.引导提问: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
预设:
(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自由行动,有事还需绕道而行
(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支持中国人,反而斥责他们
(3)为什么中国人看到同胞受欺负,却只能愤怒却不敢行动
(4)为什么外国人能在中国占领一块地方
2.小结:在中国的土地上,本不应发生的事情却屡见不鲜,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现状。让我们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共同回顾中国那段充满灾难与屈辱的历史。
3.按照课前的安排,分小组分享查阅的资料,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社会大事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 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4)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家国力强于中国,因此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表面上是租借,实际上是霸占,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局面。
租界问题:租界的设立始于1845年11月29日,当时英国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租界。以后直至1911年,列强在中国设立了30多个租界。
4.总结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搜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全面地了解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贫穷落后和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也更加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
5.朗读最后一个段落,体会周恩来的内心感受。
此时的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指定学生朗读最后一个段落,思考一下,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后的心情如何 他可能会思考些 什么
(2)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强调重读音节。
预设1:少年周恩来深思,我们的国家因为贫弱而被人任意割据。落后就会遭受打击,我们的中华必须振兴!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标题,重读“崛起”二字)
预:2:少年周恩来思考,如何能将我们的祖国和民族从痛苦与屈辱中解救出来呢 唯有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们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路!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标题,重读”读书”二字)
三、通过诗歌提升情感
1. 教师启发:12岁的周恩来树立了“振兴中华”的志向,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前夕,即将前往日本留学,他与几位挚友告别,并写下了气势磅礴、情感澎湃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
出示: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学生朗诵诗歌,教师解释诗歌的基本含义。
大江歌罢掉头东:“掉头东”,“掉”象征船桨,显示了坚定不移的选择。这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找真理的决心。邃密群科济世穷:他前往日本学习的目的,是要深入研究各种科学知识,以拯救濒临灭亡的中国。
面壁十年图破壁:如同达摩面壁十年般,他坚持不懈地追求,全神贯注地探索救国的真理。
难酬蹈海亦英雄:即使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就算是跳海,也堪称英雄。
3.学生思考、讨论:结合周恩来所作的诗,你是否理解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 你认为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周恩来不是为了(明理)而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读书,不是为了(吃饭)而读书,也不是为了(挣钱)而读书。他意识到,要让中国人不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必须(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周恩来是一个怀揣伟大志向、心怀振兴中华的人。
4.教师总结:周恩来之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因为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他认识到,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的出路。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了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后来,他也为了这一目标,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四、结合读写,明确志向
1.教师引导:周恩来自幼就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并理解了读书的真正意义。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和世界形势,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2.请学生分享自己读书的目的,注意阐述清楚理由,师生进行评价,学生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补充。
预设: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因为(举例说明)我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每次看到父亲治愈一个又一个病人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羡慕和敬佩。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能救死扶伤的优秀医生,治愈每一位病人。
3.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将自己读书的目的写下来,注意阐述清楚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

第22课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3
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
4
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第一课时
一、引入“志”字,探讨志向
1.书写并解释“志”字
“志”字,上面是“士”,下面是“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有一定身份地位或知识技能的人被称为“士”。而“志”则是“士”通过用“心”思考后所立下的志向。

2.讨论志向,引入新课。
你能解释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吗?
提问:
“崛”字旁边是山,通常与山相关。那么“崛起”在这里指的是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
思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什么?
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自行朗读课文,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
2.展示生字,学生观察并自主记忆。











可以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记忆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还可以通过组词来记忆。
3.识字方法大比拼
掘——崛
范本:模范、典范、榜样;范例:典型、样板;范畴:范围、领域;范式:模式、样式;
(1)形近字记忆字音,区分字义
校——效
难、准——淮
(2)加字法
委+鬼=魏 
日+析=晰
或+心=惑
征+心=惩
(3)组词
“范”
请学生寻找“斥”字在课文中的具体位置,并结合上下文使用替换词法来理解“训斥”一词的含义。
(4)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4.出示词语,以多种方式朗读词语
崛起
模范
清晰
当效此生
魏校长
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5.根据结构进行分类,观察字的左右、上下比例。





怀






苦难
6.重点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学生进行练习
(1)单体字作为部件时字形的变化。
“赞”字上半部的第一个“先”字形由竖弯钩变为竖提。
“效”字左半部的“交”字形由捺变为点。
(2)注意“肃”字的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在写下半部分时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书写。
三、内容梳理与归纳
1.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事件,可以如何划分。
①利用过渡段落;②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
3.将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2.划分事件的方法:
事件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时间
新学年开始
十二岁那年
某个星期天
地点
修身课上
奉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区
人物(行为)
魏校长(提问)
周恩来(回答)
伯父(告知)
周恩来(感到困惑)
中国妇女(被欺负)
中国巡警(未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安慰)
周恩来(目睹、感受)
第一件:在修身课上,魏校长询问学生们读书的目的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听伯父谈及“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释怀。
第三件:周恩来在外国人占领的地区,得知一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车辆轧死,中国巡警不仅没有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现实。
小标题概括:
立志“振兴中华”(第1~10自然段)
耳闻“中华不振”(第11~14自然段)
目睹“中华不振”(第15~17自然段)
4.参照表格,分别叙述三件事的内容,并尝试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课文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描述立志“振兴中华”,再叙述耳闻“中华不振”,最后描写目睹“中华不振”。
通过使用“之所以……是因为……”的结构来关联第一件事与第二、三件事。
5.思考:这些事件中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原因?作者采用了何种写作技巧?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他听到伯父提到“中华不振”,这让他难以释怀。一个星期天,他走访了被外国人占领的地区,了解到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驾驶的汽车撞死,而中国的巡警不仅没有惩罚外国人,反而斥责那位中国妇女,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现实。因此,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询问学生们读书的目的时,周恩来以清晰且坚定的态度表达了他的志向,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思考:如何根据时间顺序清晰地叙述课文中的几件事的主要内容?
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②首先概括几件事,然后将这些事的内容串联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7.总结掌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句,感受“不振”
(1)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标记描述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1.复习导入
2.学习课文第一件事,感受周恩来志向之坚定
(2)聚焦“清晰而坚定”。
“清晰”意味着清楚,“坚定”指的是(意志等)坚不可摧。
少年周恩来表达的志向,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他的志向是坚定不移的。
(3) 周恩来,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因为他始终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誉为“人民的好总理”。
3.学习课文第二、三件事,感悟“中华不振”
(1)学生默读11-17自然段,寻找原因
中华不振
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高远的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提问:
(2)从哪些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标出来,读一读,思一思。
(3)“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①关注“叹了口气”,结合上文,推测:伯父叹气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②朗读:表达出伯父沉重、无奈的情绪。
总结:在贫困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一片繁华之地,然而这繁华并不属于中国人!中华不振哪!
你从中读出了哪些可见的“不同”?你又联想到了哪些不可见的“不同”?
提问:
在其他地方的荒凉与衰败与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人的舒适、富裕形成鲜明对比,而中国人自己却生活在悲惨、贫困之中。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华不振”。
对比:
(4)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这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猜测:
亲人无辜的死亡;外国人的傲慢;
巡警的软弱;正义无法实现。
二、查阅资料,深化理解
(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自由行动,有事还需绕道而行?
(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支持中国人,反而斥责他们?
(3)为什么中国人看到同胞受欺负,却只能愤怒却不敢行动?
(4)为什么外国人能在中国占领一块地方?
1.提问: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2.按照课前的安排,分小组分享查阅的资料,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社会大事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4)列强欺辱的历史图景
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家国力强于中国,因此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表面上是租借,实际上是霸占,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局面。
租界问题:租界的设立始于1845年11月29日,当时英国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租界。以后直至1911年,列强在中国设立了30多个租界。
此时的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3.朗读最后一个段落,体会周恩来的内心感受
少年周恩来深思,我们的国家因为贫弱而被人任意割据。落后就会遭受打击,我们的中华必须振兴!(朗读课文标题,重读“崛起”二字)
少年周恩来思考,如何能将我们的祖国和民族从痛苦与屈辱中解救出来呢?唯有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们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路!(朗读课文标题,重读“读书”二字)
(1)思考一下,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后的心情如何?他可能会思考些什么?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通过诗歌提升情感
大江歌罢掉头东图片
1.周恩来在12岁时,树立了“振兴中华”的志向,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前夕,即将前往日本留学,他与几位挚友告别,并写下了气势磅礴、情感澎湃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掉头东”,“掉”象征船桨,显示了坚定不移的选择。这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找真理的决心。
邃密群科济世穷:他前往日本学习的目的,是要深入研究各种科学知识,以拯救濒临灭亡的中国。
面壁十年图破壁:如同达摩面壁十年般,他坚持不懈地追求,全神贯注地探索救国的真理。
难酬蹈海亦英雄:即使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就算是跳海,也堪称英雄。
2.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4.总结:
周恩来之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因为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他认识到,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的出路。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了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后来,他也为了这一目标,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3.思考:
结合周恩来所作的诗,你是否理解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你认为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结合读写,明确志向
1.提问: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和世界形势,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2.分享自己读书的目的,注意阐述清楚理由。
3.在交流的基础上,将自己读书的目的写下来,注意阐述清楚理由。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业练习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一、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周恩来总理,明明典典梳理了周总理的人生经历,请你读一读,完成练习。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十二岁时来到东北,后就读于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了一个① yán sù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② chén mò片刻,③ qīng xī 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_____,④zàn tàn他的⑤xiōng huái与(报复 抱负),并让诸生⑥xiào fǎng他。 周恩来看到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感到_____。他又看到人们苦难的生活,才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注意将字写端正、整洁。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2.给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淮安市(zhǔn) B. 模范(fàn) C. 崛起(jué) D. 苦难(nàn) 3.根据词语的意思,用“√”标出“( )”里恰当的词语 报复:(动)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名)远大的志向。 赞叹他的胸 怀与(报复 抱负),并让诸生效仿他。 4. 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材料中的横线处(填序号)。 ①疑惑不( ) ②为之一( ) ③左( )右盼 ④( )有所思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_______ 周恩来看到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感到_______ 二、为了更好地展示周恩来的故事,典典摘抄了两个问句,请你和他一起分析、理解。 ①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②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1.句______是疑问句。句______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是反问句。 2. 句①表现了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句②表现了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 为了加强语气,请把“我为祖国感到自豪”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一读明明讲述的故事,探究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资料一: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资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种势力不断被外国操控,到处是被外国人占据的租界,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1.【回顾事件】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完成图示。 借助图示,概括选文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读诗歌】资料一是周恩来写的诗。诗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周恩来意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中国的道路;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周恩来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的豪情。 3.【概括原因】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 A.目睹国家危亡、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B.认识到中国人饱受欺凌,生活毫无尊严。 C.坚信唯有学习知识才能探索救国之策。 D.家庭贫困,希望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命运。 四、参加完“名人故事展”后,同学们正在谈论自己的收获。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谈一谈你为什么而读书,并写清楚理由。 少年志 王 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蔡元培——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李四光—— 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严肃 沉默 清晰 赞叹 胸怀 效仿 2.A 3.抱负 4.解 振 顾 若 ② ① 二、1.② ① 2.无奈和悲愤 忧虑和关切 3.示例:我怎能不为祖国感到自豪呢? 三、1.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 2.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3.D 四、示例:我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小,我就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热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