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鸦片战争十年后爆发,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为什么刻上了这样一幅浮雕?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国内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各阶级之间,尤其是官民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级官府首先是州、县的所谓“亲民之官”,只知变本加厉的敲诈、勒索,把战费与赔款的负担转嫁到广大纳税者,尤其是贫苦农民头上,致使他们的生活陷入绝望的境地。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原因
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内因、根本原因)
一.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的探索·改朝换代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洪秀全) 深信他是耶稣的弟弟,被他父亲上帝赋予特殊的使命,前来将中国解救出满洲妖族征服者的统治,并带领他特选的子民前往他们自己的人间天堂。
——史景迁《“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对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万小农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洪秀全采用何种形式发动农民起义?为什么拜上帝会能够团结穷苦农民?
(1848年)飞蝗蔽日……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州境瘟疫流行,人死无数。——《太平天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
太平天国(1851-1864)
永安建制
1851.9
定都天京
1853.3
军事鼎盛 1856
重建
领导核心
天京陷落
1864年
天京事变1856年
1859
《资政新篇》
金田起义
1851.1.11
《天朝田亩制度》
浦口、三河大捷、安庆战役
北伐
西征
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逐渐衰落。
2.过程
3.纲领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天朝田亩制度》
思考1:据《天朝田亩制度》说明农民革命的理想及其意义?能否实现?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主要内容
意义
平均分配土地,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追求社会财富平均
革命性: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脱离实际
他主张同外国通商;在不干涉内政的条件下,欢迎外国人来传授工艺技术。他主张发展工业,开采矿藏,发展交通,创办银行,发行纸币,设立邮局、报馆、医院等,他主张准许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造。在洪仁玕所设想的新国家中是有富人和穷人的,甚至是有百万富翁的。——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思考2:《资政新篇》构建的农民革命的发展方向及其实质?能否实现?
主要内容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实质: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地位:《资政新篇》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进步性:发展资本主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经济 主张 发展小农经济(落后性) (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进步性)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群众 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
缺乏群众基础
相同点 都有鲜明的革命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A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 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 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马克思《中国纪事》
(太平天国)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已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农民阶级的探索能成功吗?为什么?
复旦大学潘旭澜教授的《太平杂说》对太平天国及其领袖洪秀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太平天国是神权统治,它鬼魅横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灾难,而作为太平天国领袖的洪秀全更是“人性异化”“极端主义”的“邪教主”。
冯友兰表示“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是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
-----印少云《近十余年来太平天国研究重大争议的回顾和总结》
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
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联合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和由它派生出来的李鸿章的淮军,日益处于显要的地位。……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扰动了封建社会的旧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
从以联合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来镇压造反的农民大众而开始,“办洋务”的热潮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4.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③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向西方学习,发起洋务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的探索·改朝换代
二.洋务运动——统治阶级的探索·自强求富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学术界把这种推行新政的系列举措称为“洋务运动”,把提倡洋务新政的官僚称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从教材的表述中分析:统治阶级推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抵御外来侵略
镇压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之盛(内容)
思考3:据图找出“洋务”的主要内容?
19世纪60-70年代“自强”——官办军事工业
19世纪70-90年代“求富”——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筹划海防、改革教育(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
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定程度上的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加强了海防。
中国的近代化仅由边陲的权力推动,而日本则以中枢的权力推进。中国近代化仅从军事方面着手,而日本则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全面地展开;中国近代化不知建立法规制度,从根本处做起,而日本则反之。……是知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国家的强弱,决非偶然。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探究:洋务派寻求出路的探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由少数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较多的旧式官僚和绅商发起、领导和实施,并未成为真正的国策,未能成为上下一致的全国性运动; 在实际举措中也是单纯而有限地引进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开办新式企业,且吏治腐败,效率低下。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本原因:
洋务派不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破产是必然的。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左宗棠
(1)西北塞防——左宗棠收复新疆
1864年,新疆内乱。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
1875年,左宗棠发兵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西北渡过危机。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2)西南门户——中法战争
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12月战争爆发。
1884年8月,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
1885年3月,广西,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管辖。
臣仰体时艰款绌[chù] ,……。倭人心计谲[jué]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
—— 《清实录》李鸿章奏稿
清廷的腐败,从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国劳而无功的命运。李鸿章深知北洋水师的弱点,所以他不愿开战,相反依赖外交手段解决朝鲜危机。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你能说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
日本备战充分;
中国国力不如日本;
战略指挥上有错误。
慈禧太后
1861—1908清实际统治者
李鸿章
亚洲平衡结构出现转变的历史时刻,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日本挑战现代化推行迟缓的踌躇不决的清王朝。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 天儿慧
(3)甲午战争
1894年8月,丰岛海战,战争爆发。(首战)
1894年9月,平壤战役(清败)
黄海决战
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
1895年2月,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灭)
①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
②李鸿章“避战保船”
③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
丰岛
平壤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项目 内 容 危害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
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款2亿两白银
通商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马关条约签署场景
(1895年,日本马关)
更严重破坏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民族危机
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列强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便于日本控制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
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探究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内容 危害
承认朝鲜独立
割地
赔款
通商
设厂
便于日本控制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反割台斗争
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巡抚唐景崧七次致电清政府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民布告》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的探索---改朝换代
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
考验
统治阶级的探索---自强求富出路失败
推动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战败
都不是先进阶级领导,都不可能突破封建秩序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