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与早期国家的特征。
单元导言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度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
一、中华文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主要的发源地之外,还有许多文明的遗存散布在各地。
二、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
多元发生
多元构成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文明的演进,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多元一体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
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摘编自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单元导言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度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中国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格局和一体化趋势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
中国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格局和一体化趋势
早期人类呈现出多地发生、广泛分布的特征
中国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格局和一体化趋势
新石器时期的文化
遗址如“满天星斗”
表中时间均为距今年代
辽河流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红山文化 6000-5000 仰韶文化 7000-5000 大汶口 文化 6500-4500 河姆渡
文化
7000-5000
龙山文化 5000-4000 良渚文化
5300-4300
中国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格局和一体化趋势
表中时间均为距今年代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现,表明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聚落,并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文明的出现
表中时间均为距今年代
考古学上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段内有着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人所留下来的遗址或遗迹。一般认为文明是文化的更高发展阶段。
学界一般认为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而国家的产生主要是以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出现为基础。
距今约5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内蒙古河套地区,都出现了文明的初始形态——邦国。位于钱塘江流域、太湖流域的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和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距今4300年左右)为南、北的代表。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阶段 特点 时代
古国/邦国 王更多是推举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力受到部落联盟上层较大制约;同一考古学文化区存在多个政权,多为区域性政权 公元前3500-前2000年左右,“万邦时代”
王国 王位世袭,王集王权和军权于一身,权力大大上升;产生了维护权力的制度;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中心政权 夏商西周
文明的出现
在良渚文化中心遗址的反山墓葬群,一些墓坑出土了多达几百件的形制各异的玉器等陪葬品,这首先有力地证明了私有制的形成。另外,这些墓葬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规模、陪葬品多少、位置等),这充分地说明了阶级分化的存在。
文明的出现
2010年,考古工作者确定了良渚都城的殿、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这符合了古代“以中为尊,以高为尊”的规划和布局理念。
权力的象征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 赵晔:良渚古城遗址的成功申遗,填补了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在世界遗产名录当中的空白,同时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1.多元一体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
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满天星斗——新石器时代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③中原核心——新石器时代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
2.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存)。
(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存)。
(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格局:以王的住地为中心,四周五百里之内为王畿,称内服,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称外服,是分封诸侯的地区。
二、政治权力的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为什么说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代表早期国家制度的成熟,强化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一、夏商没有严格意义的分封制,外服方国多是土著部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对夏商王室“叛服无常”。
二、西周“封建亲戚”,主要分封王族和姻亲为诸侯,率族人在外服建立新的诸侯国,与土著杂居、通婚、交融,形成一个个以周人为核心、认同周的统治和文化的地方政治体。诸侯国内层层分封。
三、在此基础上,周王集王权和族权于一身,各级贵族既是臣子也是族中小宗,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等级结构,王权大大强化。正是因为血缘分封和与异姓贵族通婚,“天下一家”格局建立起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随之发展。
1.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 )
A.神话 B.史书 C.传说 D.化石
学以致用
【解析】选D。依据所学可知,远古人类没有文字,没有史书记载人类的起源;神话和传说依靠口口相传,许多不可信;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化石。故答案为D。
2.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 )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河姆渡聚落的遗址
C.司母戊青铜方鼎 D.司马迁的《史记》
学以致用
【解析】选D。本题四个选项中,A、B元谋人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早于炎黄二帝的传说时期;C司母戊青铜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大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因此,A、B、C均不符合题意。而D司马迁的《史记》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实,因此,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学以致用
【解析】选D。本题考查氏族社会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适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婚姻制度的进步使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最终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只有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