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1 21: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1919)
1.背景
⑴导火线:
②一战期间,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⑵国际:
④政治: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加深;
⑥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⑦思想: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⑶国内:
⑤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公理战胜强权”
×
顾维钧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1919)
2.经过
过程 结果
阶段 时间 主力 中心 方式 口号
前期 5.4——6.3 罢课、 游行 ①遭到镇压;
②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发展。
学生 北京 后期 6.3以后 上
学生
北京
罢课、
游行
①遭到镇压;
②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发展。
工人
上海
罢课、
罢工、
罢市
①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取得初步胜利:
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1919)
3.评价
⑴性质:
⑵意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①思想文化: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政党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③历史转折: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革命范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旧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小组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时间:
2.中心:
3.表现:
十月革命(1917.11)后
北京、上海
①系统介绍学说
②创立研究团体
③翻译宣传著作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
“南陈北李”
李达
李汉俊
陈望道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思考:根据时间轴,概括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阶级: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4.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一)成立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
2.地点:
1921年7月23日—8月3日
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
建党节:7月1日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上海:李 达、李汉俊
北京:张国焘、刘仁静
长沙:毛泽东、何叔衡
武汉:董必武、陈潭秋
济南:王尽美、邓恩铭
广州:陈公博、包惠僧
旅日:周佛海
共产国际:马林、尼科尔斯基
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
3.内容: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三)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4.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领导阶级
新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共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过高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切合中国具体国情(社会矛盾和社会性质),目标明确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节选《中共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摘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
未提出反帝反封建要求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思考: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的进步性?
京汉铁路大罢工
永丰舰上避难的孙中山夫妇
1922-1923,国共两党相继遭遇重创...
“出生入死,失败之数,不可缕指,顾失败之惨,未有甚于此役者。”
——孙中山
叛变
第二次护法运动
工人运动遭遇严重挫折
1922.1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3.2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
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
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
遭遇军阀的联合镇压,革命转入低潮。
中共三大
(1)背景
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党内合作方式)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屡次失败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孙中山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内容 实质
(新)民族
(新)民权
(新)民生
(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内容

纲领、目标
方法、手段
“新”在反帝、民族平等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普遍平等的民权
为一般平民所享有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2、国民革命(1924-1927)
⑴准备: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
⑵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1)目标:
(2)过程:
打倒列强,除军阀
⑶结果:失败
1927.4.12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7.15 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同室操戈”
2、国民革命(1924-1927)
①客观: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敌人力量强大)
②主观:中共缺乏实践经验,党的主要领导人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经验教训
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⑷失败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